曹操一听,面色异常难看,按程昱的说法,他岂不是再建铜雀台了?如果他建了,程昱岂不是说他,明明都没钱打仗,却有钱建铜雀台。
此刻,荀攸也是恍然大悟,原来程昱故意献此计,目的是劝阻曹操建铜雀台。他心里向程昱竖了个大拇指,这招真是高!司空是个要脸的人,以后决计不会再提铜雀台之事了。
果然,曹操打了个手势,让程昱起身:“仲德真乃直臣,建铜雀台之事,错在我,与他人无关,此事我以后不会再议了。”
程昱脸色又是一变,他知道他可能得罪了曹操,曹操称他为直臣,其实是讽刺他。所谓的直臣,遇到这种事情,通常会直接上谏。
他拐弯抹角,虽是达到目的,但难免给人留下好权谋的印象,这并非好事。
“诸位,铜雀台之事就不说了,这合肥该怎么打?”曹操此刻自然不再考虑程昱什么挖通淮水和长江的鬼主意,但并没有否定他在南阳横江断淯水的建议。
荀攸又想了一会儿:“合肥乃坚城,是敌军防守的重点,合肥现有兵力只有一万,但距离皖城近,一旦开战,陈飚必会出兵支援,恐怕唯有打一场硬战了。”
“不若,我军干脆夺取棠邑,以棠邑为驻兵之处,做出渡江过江东的姿势,可迫使合肥之兵出来,届时发挥我军的优势,攻破合肥之兵,再进军攻打合肥。”
程昱听了,点了点头,如今他不敢再轻易发表意见。
曹操看到荀攸说来说去也就那几句话,也知荀攸脑子里多半也没有成熟的想法,他也点了点头。
“司空,等一下,咳……咳……”就在曹操打算散伙回家吃饭之际,郭嘉突然叫了一声。
曹操微微一动:“奉孝,你这病怎么感觉比刚才重了?你还是要注意保养身子呀!”
“司空放心,我不过小病而已,没有大碍。”
“那奉孝想说什么?”
郭嘉努力地揉了揉自己的脸,以驱逐睡意,让自己清醒一些。
“在江淮之间,陈飚只倚重合肥防线,若我军从徐州、豫州同时出兵,两路夹击合肥,再怎么是硬战,总对我军有利,合肥再怎么是坚城,我军不惜代价,强攻之下,迟早会有攻破的那一天。”
“一旦攻破合肥,我大军可渡江过江东,也可可攻打皖城,陈飚岂不大危?”
“所以奉孝以为?”荀攸此时有所领悟,陈飚必会有所安排,不会让己方大军夹击合肥。
“我猜想,陈飚必会再建一驻点,与合肥遥相呼应,防止我大军夹击合肥。”
曹操也明白过来:“不错,如易地而处,我也不会任由敌军夹击合肥。那么,陈飚会驻军在哪呢?”
“有两个地方合适,一个是广陵棠邑,这里一则阻止我大军渡江,二则挡徐州之兵,如此一来,合肥只需面对豫州方向的兵力,顿时压力大减。”
“另一个地方是寿春,寿春临近淮水,这是以淮水打造防线,阻我豫州之兵。至于棠邑,让于我军,因为陈飚很清楚,我军不敢从棠邑渡江。”
曹操、荀攸和程昱思考了起来。
曹操又急问:“若是如此,我军当如何应对呢?”
郭嘉想了想:“不从豫州出兵,合重兵于棠邑,再收集船只,分兵渡江,留一支大军驻守,专防合肥。”
“不过,在此之前,司空当尽快派人,去核实陈飚的情况,以确定他是否真的驻军寿春。咳……咳……”郭嘉又咳了起来。
曹操看到这种情况,只好宣布解散,然后让人送郭嘉回去,再找名医给郭嘉看病。
……
傅巽回到了皖城,向陈飚汇报了他与马腾交涉的结果。得知马腾并没有答应结盟,陈飚略有失望,本来他也不指望马腾能答应。
不过,马腾愿意提供六千匹马,这可是一件好事。他可以组建一支三千人的骑兵了。想到这里,他立马安排人手去处理此事,尽快把马匹给要回来。
他想了一下,准备把这批战马先留在皖城,交由高顺和太史慈,让两人先把骑兵组建起来。高顺人乃并州人,有带骑兵的经验,虽然他更擅长带步兵。太史慈曾在辽东待过一段时间,也有接触骑兵的机会。
这两人再加上张辽,已经是陈飚的阵营中为数不多的会训练骑兵的将领了。
另外,他还让决定建一个马场,安排专人养马。不过,南方没有草原,马匹只能吃草料,无法养出膘壮的、适合当战马的马匹。
即便如此,荆扬二州都需要一定数量的马匹,来作为交通工具,或押送货物。
以前,陈飚总是靠缴获马匹来维持自身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的地盘不断扩大,缴获越来越少,需求却越来越大,已经到了不得不养马的地步了。
正因为如此,他才打算在扬州建立马场来养马。
……
百姓开门几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陈飚想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柴字已不成问题,他日后会慢慢让石炭成为普及燃料。百姓同时使用木柴和石炭,则柴字也得到解决。
米字也不成问题。扬州平定已有五年多时间,百姓生活早已走上正轨。在国渊的屯田政策之下,大量荒地得到开垦,扬州的田地已有几千万亩,种植着各种粮食和农作物。
至于刚占据不久的荆州,陈飚也会让国渊继续推行屯田政策,让百姓安心生产。用不了几年,荆州也会如扬州般富庶。
盐字已得到解决,陈飚让虞翻主持盐事,光扬州、广陵等地的海盐场就搞了不少,再加上井盐,虽然还做不到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程度,起码基本满足百姓的日常需要。
酱和醋作为调料,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得到普及。目前扬州存在的酱种类可多了,包括各类肉酱、果酱等,还有一种名为清酱的,看着就是酱油。醋更是在民间受到欢迎。陈飚不需要在这两样东西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