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杰笑着点了点头,眼中满是对陈默的欣赏。
这就是他的女婿。
按完摩,一帮子人直接就在洗浴睡了。
大龙老关还有周胖子都没闲着,虽然岁数上来的,但是一个人睡觉还是不习惯。
下午五点多,几个人开着车回了家,老关这老登今年还过来蹭年了,不光是老关,小关也把陈默家当自己家了,只要回b市,肯定去陈默家住着。
白芷她们正在那打着麻将,二姑看这些人都回来了,问道:“你们饿不,用不用先垫吧点儿?”
陈默摆了摆手,说道:“饿啥啊,吃完了就睡了,一点儿都没消化呢。”
“那行吧,谁要是饿了就跟我说,我给整点儿吃的。”
一帮子老爷们儿挥了挥手,围着茶几开始喝茶扯犊子。
过年就是这样,还是一如既往的无聊。
吃完了年夜饭,一帮子人去广场放烟花,今年还是那几个保安,而且今年这帮子住户都有准备了,陈默一拿红包,这些人就都掏了出来给了保安。
不光是保安,别墅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家伙也都拿着了红包,大家互道新年快乐以后,烟花升空。
一场相聚,一场烟花,年就过去了。
过了一年,陈默又长了一岁,时间一晃,陈默三十虚岁了。
正月十四,李志开着车,带着陈默还有陈若愚去看学校。
宁杰的车在后面跟着,这小家伙找个学校,恨不得一家子人都得跟着。
陈若愚一路上都虎着小脸儿,快乐这东西太短了,过个年,咋就不能在家里待了呢?
上学这个东西,陈若愚是不怎么喜欢,那么多小孩儿,多闹腾啊。
到了第一家学校,是市里最好的一家双语幼儿园,陈若愚英语也会点儿,都是白芷教的。
双语幼儿园吧,你说上有用也有用,没用也没用,起跑线能高一点儿,但是还得看个人。
对于陈若愚,陈默一点儿要求没有,开心就行,他这个家底儿,有这个底气。
努力有啥用?努力不败家才有用。
接待陈若愚的是园长,园长看到陈若愚,就飚了句英语:“hey litrle boy。”
陈若愚翻了个白眼儿:“嗨啥嗨啊,阿姨,你不会说普通话啊?”
园长微微一愣,然后捂着嘴笑了起来。
“小朋友会不会英语啊?”
陈若愚瘪了瘪嘴,说道:“咋不会呢,什么挨炮不拿拿我都会。”
园长点了点头,陈若愚这小子有个性,别看才三岁,比一般的小孩儿嘴皮子还有逻辑清楚多了。
“哎呀,陈若愚真厉害,阿姨领着你看看学校好不好?”
陈若愚点了点头,把手放在了园长的手心儿:“行吧,谢谢。”
瞅着陈若愚老气横秋的样子,园长是打心底稀罕。
领着陈若愚逛了一圈儿,学校确实不错,操场够大,屋子里的设施也挺不错,小孩子啥的穿的也干净,反正瞅着哪哪都不错。
这玩意儿就是这样,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好的。
转了一圈儿,陈若愚看着白芷,嘟着嘴说道:“没意思。”
园长脸上有些尴尬,温柔的问道:“陈若愚小朋友,能告诉阿姨,哪里不满意么?”
陈若愚指着墙角的方向,说道:“那地方有好几个大人,我不喜欢。”
众人往那一瞅,啥都没有。
陈默和园长的脸上瞬间变的古怪了起来,宁杰他们也反应过来了,自己家这孩子不一般,指定是看到啥了。
陈默好好的一瞅,乐了,好家伙,还真是。
园长目光有些闪烁,只感觉自己背后凉飕飕的,别人不知道咋回事儿,她能不知道么。
当时幼儿园建园的时候,那个地方是个枯井,听说以前解放的时候,好几个汉奸让人家捆了石头填了井。
后来建园,那个枯井就给填上了,完后之后晚上闹过几次事儿,都找人看了,也没啥效果。
陈若愚好巧不巧指在那个地方,要说是碰巧了,打死园长都不信。
白芷点了点头,跟园长说道:“不好意思啊园长,我们再去转转。”
园长摇了摇头,说道:“没事儿,那啥,你看,麻烦你们跑一趟了。”
陈默笑着说道:“我给你个电话吧,到时候你联系他,处理不处理是你的事儿,孩子都还小,眼睛都好用,别到时候吓着孩子。”
园长感激的点了点头,等留了电话,一大家子上了车。
二姑一上车就嘟囔:“我大孙儿有阴阳眼啊?”
陈默摇了摇头,说道:“这个还真不知道,以前也没听他说过啊,不过有也只能是阴眼,别的不太可能。”
白芷一脸好奇的问道:“不都是阴阳眼么,咋成了阴眼了?”
陈默笑着解释:“都说是阴阳眼,但是吧,阴眼和阳眼是不一样,阴眼看的就是这些东西,天生对有灵性的东西敏感。”
“阳眼呢,比较厉害点儿,能前后看三百年,刘伯温就有阳眼,这个不光能看命,还能看运,看风水,算是天生堪舆眼。”
“这俩基本不会长在一个人身上,咱爸就是阳眼,自己给自己算没了。”
“而且阴阳眼这东西有天生有后天的,天生的不少,后天也能修出来,算不上什么特别稀奇的东西。”
白芷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她一点儿不担心陈若愚会有事儿,别的不说,就陈若愚身上那些物件儿,什么玩意儿敢扯犊子?
到了第二个学校,依旧是那种特别贵的幼儿园,转了一圈儿,陈若愚还是不满意。
转了一上午,也没找到啥好学校,陈默突然说道:“兰兰的幼儿园咱们去看看呢?”
之所以让陈若愚上贵点儿的学校,倒不是因为陈若愚是亲生的,完全是因为兰兰在之前的幼儿园受过委屈。
不过转了一上午,陈默发现陈若愚对什么设施啊之类的都不感冒,他也看了,那些孩子啊,骨子里都有一股傲气,和陈若愚闲散的模样堪称最真实的对比。
“那行,去那看看去,正好离家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