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明白了书上的一切。
很快,他做了决定。
他要想办法南迁。
必须南迁。
不然等待他的命运,注定是一个悲剧。
只是,应该怎么走?
想到这里,崇祯将目光看向了王承恩。
“皇爷。”王承恩察觉了他的目光,赶紧上前来躬身。
“去找曹化淳,由他接管御马监,从现在开始,抓紧整备。同时将长公主、后妃们的细软进行打包。切记,小心行事,若是旁人问起,就说朕要筹备物资,以供军需。”
听得此言,王承恩眼睛一缩:“陛下欲要南迁?”
“嗯,必须去南方重整旗鼓。”崇祯捏紧了手中的文书,“税在南方。没有税,靠什么养军抗敌?”
“是!”王承恩不在多言,立刻下去行动起来。
宫内很快传开了崇祯整顿宫内物资,准备供养军队去对抗敌人的事情。
但,还是有一些眼尖的宫人,一下就发现了其中的端倪。
崇祯虽然将金银细软全部打包,也甩卖了一些珍品,但量级太大,价格太低,并且御马监正在抽调太监,编组净军。
虽然净军的战斗力也就那样,或者说,更像是一支屯田,守陵,洒扫为主的军队,并没有上战场的资格。
但他们的大规模列装,还是引起了周延儒为首的阁臣们的警觉。
又一次,周府密室,商议开来,周延儒道:“根据宫内传来的消息,皇帝准备南迁。”
成基命乐呵呵说:“我也接到了消息,纵然皇帝想要隐秘行事,但宫内那么多小人,都想着改朝换代,迎接新主子。
这新顺王,对于贱民的爱护,也是出了名的。各地的王府抓捕来的太监、宫人,年纪小的,训练读书、给予工作,年纪中等的,遴选之后,尽心尽力者,发国营厂担任监理,不妥的人也会安排土地给他们安养。
实在年岁太大且没有子侄供养的,就将收拢来的孤儿,安排两三个去太监名下充作养子,延续香火。
这些作为太监养子的孤儿,也会获得优先入学的名额,等于利用这些太监的感激之心,替他培养心腹。
讲真的,对于太监的处置,恰到好处。
宫内这些年可没少传颂他的恩义。
因此,宫人们只要看到现在的环境,就知道南下,不见得有出路。”
“说这么多,不过就是你成基命在炫耀自己消息准确。”何如宠淡淡的来了一句,惹得成基命怒目。
不过何如宠没有理会,进而看向周延儒说:“皇帝是我们跟新顺国谈判的一环。控制住崇祯之后,我们可以逼迫崇祯禅位的方式,来跟新顺国谈判。
此时的新顺国,已经拿到了前元的传国玉玺,暂且不论那块玉玺的真假,但只要在京师,崇祯禅位,天命就转移了。
我想,新顺王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的。”
“是吗?”成基命冷笑反问,“大同论看过了吗?农民造反无罪,起义有理,他新顺国的口号是新顺大同,更新天下。
这是汤武革命!不需要所谓的受禅正统!”
“但他是一个实在的新顺王。”何如宠并未激烈语气,反而平和的说,“从他宣传天命开始,就代表他也知道天下正统可以不用,但必须要有。
前元的也好,本朝的也罢,只要拿到了手里,就能降低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比如一些头疼脑热之后,就想要一死以谢君王的迂腐蠢儒。”
“你!”
就在两人要针尖对麦的时候,周延儒开口阻断两人的话:“可以一试。”
基调定下,众人就开始筹划。
“如何让他停下来?”
“让太子生病,他就得停下来。比如,天花。”钱象坤忽的开口,一时间众人想到了城南贫民区域的天花病患。
冬春交替的时候,病毒也是最活跃的时候。
天花其实从入冬就有了,但老爷们正在争权夺利,哪有空管下边的百姓死活。
于是天花疫病区域,被堵死在了城南,暂时没有蔓延开。
不过,可以蔓延开。
“那就安排吧。”几个人同时安排,这一次绝对不能让崇祯跑了!
……
崇祯在准备,也不知道他之前相信的贤臣们,正在筹划控制住他。
当然,现在的崇祯,已经不信他们了。
他这些日子,越发感觉到了之前的选择,绝对有问题。
京城内波诡云谲,城外不时有炮声传来,战火似乎越来越近了。
短短三日,崇祯已经连续接到永平、蓟镇、天津、涿州、昌平各个方向的急报。
不是发现新顺国的军队出现,就是接到城堡被攻破的消息。
新顺国的几路大军,分工明确,各自占据险要。
居庸关被袭、山海关被堵、涿州被围困,下一个目标应该就是易州的紫荆关,只要打开易州的紫荆关,内长城防线也就没用了。
新顺国想怎么炮制宣大,就怎么炮制宣大。
一时间,整个北直隶,只剩下一地可以让他走。
那就是出宛平,下卢沟桥,进霸州,过河间府南下。
围三缺一都弄出来了,是真的将他当瓮中鳖了。
不过,打定主意南下抵抗的崇祯,已经没有往常的慌乱了。
他已经密令济南的孙承宗前往河间接应他南下。
必须南下,否则,江山倾颓,无力回天。
因此,他继续看没看完的《技艺篇》的后半部分。
接上边写:“历朝历代,少见的亡于赋税的朝代!就在眼前了!
孤在写文的时候,已经能预见崇祯必败了。
一塌糊涂的税收,上下其手的官吏,如此高昂的制度成本,简直可笑!
当然,这玩意儿是朱元璋留下的坑,可哪有皇帝白痴到不懂得因势利导的?
税制从来是要根据时代发展进行调整的,这他娘土地都被世宦阶层兼并完了,然后你还去收税?
你自己就是元末土地制度崩溃走出来的,难道看不出来士绅是个什么玩意儿?
从来没有完美的制度,有的只是不断自我改革。
中国的每一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制度修修补补,我的制度也不是完美的,但确实是现在和未来百年内最好的解决方案。”
崇祯已经习惯了王三的自吹自擂了,基本上每篇都能看到他对于前人的总结,以及对于现在情况的分析解读,可能片面,但对于崇祯来说,他不想大明亡于手中,就得洞悉大明的一切因果。
所以,不管书中如何抨击他,他已经能忍下来,然后一笑而过。
他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