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北京保卫战前夕
作者:壳菜   历史直播:我用天幕改变历史最新章节     
    明朝。
    “好。”听了这么久,朱元璋心气总算是顺了一点,简直比打朱棣还要让他快乐。
    但说特别快乐,那倒没有,实在是朱祁镇复辟了这话,让他非常不快乐。
    这个朱祁钰倒是不错,临危不乱,挑得起大梁,天不亡他大明,
    还有,若是朱瞻基还有脑子的话,听到天幕之后,也应该知道要选哪个儿子了吧。
    朱祁镇那个没脑子的,最好能扒皮萱草了,以后他的那身皮,就跟“太监不能干政”的牌子挂一起,这想法不错。
    若是那朱祁镇害怕孤单的话,他也可以让他亲爱的王伴伴也扒掉那一层皮,跟朱叫门排排站的。
    并不知道,在宣德时期,朱祁镇还只是一个胚胎,朱祁钰更是连受精卵都不是的朱元璋十分认真的想。
    热知识,扒皮萱草就是把人的皮完整剥下来,做成袋状,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
    宣德时期。
    朱瞻基眉头也松开了些。
    他命虽然短了些,儿子也少了些,还出现一个超级无敌大败家子,不过没关系,他还有朱祁钰呢。
    压下不断翻涌上来的心酸,朱瞻基决定了,他能给小青梅最后的体面,就是等朱祁镇出生后,再把他恁死。
    你说让他当个闲散王爷不行。
    答案是,不行,他就是绝种了,也不能让朱祁镇这个祸害长大成人。
    你说孙皇后会不会思子心切,调换孩子?
    这是皇宫,朱瞻基也压根不会让这种事有发生的可能。
    然后,就是翻吴氏的牌子,多翻几次,争取让朱祁钰那孩子能顺利出生。
    当然,如果可以,他还是想要多生几个孩子的, 他可实在是怕了朱祁镇那个丧门星了。
    当然,朱祁钰在他心中还是最重要的,他是不一样的。
    被朱祁镇摧残的不轻的朱瞻基特别认真的想。
    ……
    [朱祁钰的登基,完全是临危受命,他知道,在“叫门天子”,啊不,是“叫门太上皇”叫门无果后,瓦剌必定会恼羞成怒,他们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他们选择不迁都,是刚没错,是勇敢没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决定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殊死一搏。
    而很不幸,明朝二十万大军,被朱祁镇给霍霍没了。
    我们在前面,其实简单说了一些朱祁钰和于谦的安排,特别是朱祁钰把于谦升至兵部尚书,又让他全权指挥这一点,我们再次划重点。
    先说,按照明朝的体制,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明代宗为此专门下令,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
    于谦接手指挥任务后,必定是举荐人才,调兵遣将,妥善安排。
    如原大同副将石亨,他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选择单骑逃回,被贬官下狱。
    但于谦认为,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战败的主要责任不在他。于是选择将其释放,并委任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
    在后来的保卫战中,石亨指挥有方,英勇作战,战果显着。“论功,亨为多,晋侯。”
    另以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和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还严惩了一批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校。
    另外,于谦还改革了军制,把传统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营,使其更加适应防御作战的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整军备战,明军兵精粮足,士气大振,严阵以待。
    在这些安排之外,于谦在作战方面,选择从各地调来兵力,日夜赶造武器,装备军队。又在北京周围布置兵力,严把九门。
    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的勤王部队也陆续赶到后,于谦又严整军纪,选拨新进将领操练军兵,分守九城,并命令边防部队加紧修固沿边大小关隘。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虞美人并不懂军事,但这不重要,她只要能手握资料,会照本宣科,会查作战图就可以了。
    她感觉这样的她就已经相当优秀,不需要更加优秀了,反正天幕下有大佬能听得懂。
    [在后勤方面,于谦抓住了土木堡之变失败的主要原因——军粮不备、军械不习、运输不及时。
    后来里就连唯一的饮用水源都被切断,在人饥马渴的情况下,自然是不能打胜仗的。
    所以,于谦果断决定在人力准备方面,着重整顿、充实京军,在很短的时间中,他也顺利的使京城兵力由数万人迅速增加到22万多。
    在武器装备的筹措方面,于谦也想尽了办法。
    要知道在当时,京城军中仅有1\/10的将士有盔甲,兵器也严重不足。
    为此,他选择从三方面下手:
    一、命令工部加紧赶制。
    二、将南京库存兵器的2\/3,共126万件调入北京,补充守城部队。
    三、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盔甲。
    在粮食储备和运输方面,于谦选择征用的500辆大车昼夜运粮,又动员百姓及官兵的家属、亲友自备车辆前往通州运粮。
    并提出,运粮到北京20石以上粮食的人,除运费外另发白银一两。
    要知道在当时,供应北京的粮食可都在东郊的通州,那里的粮食足足有百万石储备了可供京师军民一年的食用。
    但那个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短期内根本无法将其运到北京。
    当时还有不少人担心粮食被瓦剌利用,要将这些粮食烧毁。]
    明朝。
    朱瞻基听着天幕,想着于谦,深吸一口气,这可真是个人才啊。
    他果然没看错人,这不愧是他在朱高煦叛乱的时候就欣赏的人才,
    现在他就想说,他于谦呢,他那么大一个于谦呢,他要重用。
    此时的于谦在哪呢,正在外地当他的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