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桓阶忠义天子教
作者:红落   三国:兴汉最新章节     
    阁室之中,天子居于正座。
    站在旁边的是中常侍。
    侍中黄琬等人陪坐。
    黄门侍郎和秘书郎们则是分别站在两边。
    尚书裴茂的动作,说小了是无心,说大了甚至可以砍头。
    然而,天子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唤他进去。
    裴茂心中甚是起伏。
    看着稽首在地上,情绪激动的裴茂,刘辩心中微笑。
    这就像是后世,集团公司领导在小会议室谈事。
    一个小员工在同事的撺掇下,来到门口晃荡,失仪不说,还不小心推开了会议室的门。
    这个时候,董事长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贴心的喊他一起去开会。
    那个员工对董事长的感激之情,和忠心,定然噌噌噌的向上涨。
    起身之后,裴茂左右看了看,低头顺眉,小跑到了黄门侍郎那一列。
    丁冲和荀攸低着头,倒是荀彧对他微笑着点头示意。
    “雒阳令?他怎么来了?”
    裴茂点头回礼,再看向荀攸和丁冲,就觉得两人的气质差上很多。
    还有......天子身边的黄门侍郎,好像被派出去了很多。
    倒是秘书郎那一列,人才济济,在秘书监种邵的带领下,一个个仰着头,平视前方。
    这些少年都是天子的亲信班底,未来的心腹大臣。
    平日里和天子朝夕相处,一起读书、练兵、练武,很有些同学意气的味道,所以并不如其他大臣那般谨小慎微。
    此刻,刘辩手中拿着尚书台的名册,皱着眉头,道:“尚书台设立之初,就是天子近臣。
    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
    帮助天子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
    即便今日,那也是中朝的官职,居于宫中。怎么倒与朕生疏了?”
    闻言,裴茂哪里敢搭话,藏于袖中的手,忍不住抖动起来。
    这话的意思,陛下有意把朝政的权力收归的自己手中了。
    他仔细一想,倒也释然,卢植等人主持总朝政,并无多少功绩。
    反倒是天子,借由白波军一战,威名一时无两。
    只是如此一来,天子难免有些凉薄。
    卢公海内大儒,担任司徒不过两月余,就要被免。
    刘辩见裴茂不答话,面上并无不虞,反而愈发的温柔和煦起来:“裴尚书,把六曹尚书都喊进来吧。”
    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还有桓阶。”
    桓阶是长沙的世家子弟,曾担任郡中功曹,被长沙太守孙坚举为孝廉。
    到了雒阳之后,被任命为尚书郎。
    正常孝廉是三署郎,尚书郎这个就属于高配了。
    三署郎有一定经验,而且有人照拂的话,才会被任命为尚书郎。
    作为历史上,曹魏的开国功臣之一,桓阶虽然不算大放异彩,但却做了很多实事。
    比如劝说长沙太守张羡反叛刘表,导致官渡之战前后时,刘表无法北上袭击曹操。
    襄樊之战时,力劝曹操不要亲自前去。
    以曹操三个月后就病死的身体状况,若是赶到樊城,舟车劳顿,说不定要走在关羽前面。
    那样的话,襄樊之战很可能要出新的变数。
    当然,点名桓阶进来,并不是因为他未来多牛逼,而是因为孙坚是他的举主。
    现在孙坚叛乱,又占据了桓阶的家乡。
    你很难搞清楚这个人是不是无间道。
    让桓阶参会,敲打一番,同时让他知道高级机密。
    接下来再安排人监视对方,就可以查出此人心志所向。
    如果真的是无间道的话,自然可以利用一番。
    “遵旨。”
    裴茂领命,出了内阁。
    不多时,高诱等六曹尚书鱼贯而入,随行的还有面色如常的桓阶。
    此刻卢植和崔烈等重臣还没有到,刘辩的目光也就落到了桓阶身上,道:“桓尚书,荆州的事情知道了吗?”
    桓阶一怔,只觉得浑身冰冷,好似堕入冰窟中。
    他急忙小跑两步上前,然后稽首拜倒:“臣知。”
    “伯序。”
    刘辩并没有喊职务,而是唤起对方的字,以示亲近。
    后世领导就经常温和的喊刘辩的名字(去掉姓),那种认同感和亲切感,一度让刘辩产生领导喜欢他的错觉。
    “你的举主孙坚,以府君之尊,杀死荆州刺史王叡,已经是公然的叛乱。
    作为臣子,须要和他做好切割才是。”
    这话虽然有些长者谆谆教导的感觉,但听在桓阶的耳朵中,却似泰山压顶,让他喘不过气。
    桓阶的额头贴在地上,道:“臣必全力诛杀之,只求陛下,允许臣在孙坚死后为故主收尸送葬。”
    这话一说,众人看向桓阶的眼神都是一整。
    钦佩、认可,等各种神色不一而足。
    刘辩把这些人的神色收入眼中,不动声色道:“可,伯序真义士也。”
    不管刘辩认可不认可,不管刘辩觉得很多人在作秀,但东汉年间的举孝廉制度,还是有规矩可遵守的。
    那就是品德。
    只要你品德高雅的名气能炒作起来,那官员就必须要用你。
    因为他不用你,就会影响他的名气。
    他没了名气,仕途就会受到影响。
    九品中正制,才是世家大族肆意妄为,进而产生门阀世族这种怪胎的制度。
    因为九品中正制,夹带了陈群太多的私货。
    看似是察举制的发展,把官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打击地方。
    但是,中正身份的要求,注定会发展成为赢者通吃的格局。
    根据选拔的两个硬性要求,家世和行状(品行)去确定一人的品级,最终行状必然名存实亡。
    如此不但封死了普通人的向上晋升之路,甚至封死了寒门豪强的向上晋升之路。
    从此,当官不再有任何规矩可言。
    如果说规矩,那就是投胎。
    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偌大的帝国,除了皇亲国戚,其他人必须依附几大世家。
    权力的极限自然导致世家大族没有止境的腐朽。
    这才是三国之后的晋朝再无英雄气的原因。
    (老子生来就牛逼,拼什么拼?
    老子怎么拼都上不去,拼什么拼?)
    但在东汉年间,寒门还是有很大机会向上的,只要你够拼。
    拼什么?
    品德。
    也就是忠义孝廉。
    ......
    桓阶被孙坚举为孝廉,孙坚就是他的举主。
    那桓阶必须要对孙坚好,否则就是不义。
    但桓阶现在是天子的尚书郎,拿着国家的俸禄,他必须要听天子的,这就叫忠。
    不禁自古忠孝难两全,忠义也难两全。
    桓阶的回答,是选择了忠。
    但又兼顾了义。
    因为忠,我会努力的杀死孙坚。
    因为义,我会收敛孙坚的尸体,帮他安葬。
    这种做法,肯定是上位者不喜欢的,因为义影响了忠。
    毕竟,如果一个家伙脑子一热,义超过了忠,点算?
    因此而产生的巨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历史上的袁绍,就因为臧洪这个义士,而吃了大亏。
    换句话说,臧洪不反叛,曹操没有任何机会赢袁绍。
    不过呢,刘辩也又不得不赞扬桓阶的这个做法。
    属下可以选择做纯粹的忠臣,但上位者不能要求对方做纯粹的忠臣。
    否则就......
    如果桓阶选择纯忠,可以会官运上亨通一些,但名声会差——因为不义。
    就看个人如何取舍了。
    刘辩脑海中胡思乱想着,自己把自己绕的也有些晕。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还是要讲两句,不能太夸赞对方为义士。
    对于这种人,他不但不想给官职,连好名声都不想给。
    这个和刘辩并没有关系,和他现在所处的位置有关系,他是大汉皇帝。
    他需要的是忠,而不是义。
    于是,刘辩斟酌后道:“天底下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讲礼义廉耻。”
    礼,其实就是规矩。
    从官员的角度来说,就是忠诚。
    为了避免引起众人的反感,刘辩并没有说忠义,而是谈起了礼义,这就更容易让人接受。
    “所以呢,不论干什么事情,采取什么行动,都要以礼义为根本。
    否则就算一时的成功,也会带来无穷的后患给子孙。
    正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齐桓公虽然可以独霸天下,却率领诸侯尊崇周天子。
    而周襄王虽然只要百里之地,晋文公却追杀太叔收留周襄王,并帮助他复位。
    这还是周天子没有养诸侯的情况下。
    如今大汉养士四百年,只是身体疲惫了些,那些士人就跳起来,要杀死君父,
    孙坚身为一郡之府君,更是公然杀死荆州刺史,作乱荆州。
    举你为孝廉,也不过是利用桓家在长沙的势力,达到他叛乱的目的罢了。
    这种人,眼中只有利益,没有一点礼义廉耻之心。
    你不对他割袍断交,还念着他的恩情。
    看似给自己谋了好名声,但实际上,何尝不是助纣为虐。
    人一定要分是非对错,坚持正确的义啊。”
    桓阶张了张嘴,只觉的嗓子干涩异常,无话可说。
    最终,继续稽首于地,哑着嗓子道:“臣有罪。”
    几乎同时,阁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还有小黄门的声音:“启禀陛下,司徒和司空来了。”
    ......
    与此同时,李义引着一个儒雅俊美的公子哥,出现在南部闾里。
    “公子,为何到这里?”
    李义疑惑不已,对方大张旗鼓的来到雒阳,挥金如土,一看就是要做大事。
    自己虚以委蛇了半天,对方却带着他来到了普通人居住的闾里。
    “哈哈哈,每次做事前,本公子都爱吃一锅白肉炖豆腐。”
    那公子温文尔雅的笑着,似有所指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