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班师回朝被催催
作者:红落   三国:兴汉最新章节     
    许劭和刘繇也是名士。

    既然此刻见到了,还出了这么大的乌龙......

    刘辩目光平和地望向许劭与刘繇,缓声道:“二位皆为名士,才学卓异,今日虽经此番波折,却也算是与朕有缘。

    朕观这朝堂之上,正需贤能之士辅佐。

    许劭,朕现征辟你为议郎,望你能以那敏锐之识,洞察时势,为朕出谋划策,于朝堂论政之中,畅抒己见。”

    许劭赶忙上前一步,长揖到地,恭敬说道:“陛下隆恩,臣定当殚精竭虑,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必如古之贤士,忠君爱国,不遗余力。”

    刘辩微微点头,继而又看向刘繇:“刘繇,朕亦征辟你为侍御史。

    此职关乎朝纲风纪,责任重大。

    朕知你素有清正之名,期望你能秉持公正,明察秋毫,如利剑高悬,威慑奸佞,使朝堂之上清风劲吹,吏治清明,为大汉江山社稷筑牢根基。”

    刘繇亦伏地叩首,诚惶诚恐道:“陛下圣明,臣承蒙陛下眷顾,敢不尽心竭力,严守职责。

    定当以国法为尊,以公理为凭,纠察百官,肃清吏治,不负陛下所托。”

    一时又说了些话,便让人带刘繇和许劭下去了。

    刘备见刘辩心情愉悦,似是得了时机,便小心翼翼地试探道:“陛下,臣有一事,只是恐其唐突,故而踌躇。”

    刘辩听闻,不禁展颜笑道:“玄德,你这一说,倒勾起朕的好奇了。

    既知唐突,却更要言说,莫要卖关子了。”

    刘备这才缓缓说道:“此次在冀州能成功劝降麴义,且于当地掀起这般大的波澜,得以平定乱事,实则主要仰仗一人之力。

    此人往昔曾犯下大错,然蒙圣上宽宏大量,予以宽恕并重新启用,如今已似脱胎换骨,全然不同往昔。

    臣曾私下问询他可有何心愿,他坦诚相告,言其少年时因一时胆怯,犯下不可饶恕之错。

    此生唯愿能有幸得见陛下一面,以了却心中夙愿。”

    刘辩微微沉吟,他已经猜到了来人是人,旋即温和地说道:“既如此,朕便允了他这一心愿。”

    果不其然,来者正是史路。

    在原本的历史上,乐隐被杀后,牵招和史路和十几人带着乐隐的尸体返回故乡。

    在路途中遭遇贼寇,史路和其他人吓跑了,只有牵招留了下来,向贼寇哭诉。

    想来这件事情,成为史路一生都难以忘却的羞耻。

    毕竟,后来牵招成为大臣之后,也没有记录和史路有什么交集。

    刘辩给史路的任务其实也是比较轻松的,即看情况不对,烧了武库而已。

    但即便如此,此人还是在畏惧之下逃走,最后还连累牵招丢了司隶校尉的官职。

    不过后来,刘辩听说史路听闻牵招被免官之后,整个人脱胎换骨,倒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谁未曾因为事情而胆怯呢,关键在于能够正视这个事情,以后不再胆怯。

    在牵招的引领之下,史路心怀敬畏与激动,缓缓走来。

    他的脚步略显沉重,每一步都似承载着多年的愧疚与期待。

    行至刘辩面前,史路当即行那三拜九叩的大礼,额头重重地叩击在地面之上,发出声声闷响。

    他身躯微微颤抖,泪水如决堤之水,汹涌而出,痛哭之声回荡

    “陛下,罪臣史路,今日终得拜见天颜。

    往昔之错,如芒在背,时刻啃噬臣心。

    幸得陛下圣恩如海,赦臣死罪,给臣重生之机。

    臣自获赦之后,日夜不敢有丝毫懈怠,唯盼能为陛下尽忠,为大汉效力,以赎前罪。” 史路泣不成声,言辞间满是悔恨与感恩。

    刘辩见状,轻声叹道:“史路,起身吧。

    朕已言明,过往之事,不必再提。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你如今能改过自新,为朝廷出力,朕心甚慰。”

    史路缓缓抬起头,脸上涕泪纵横,他目光坚定地望着刘辩:“陛下,臣定当以性命相护陛下,以热血扞卫大汉。

    无论前路艰险几何,臣皆愿为陛下前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刘辩微微点头,鼓励道:“朕信你。望你此后秉持忠心,砥砺前行,莫负朕之期许。”

    史路再次叩首谢恩,而后在牵招的示意下,退至一旁。

    此时的他,心中阴霾已然散去。

    刘辩随口询问道:“史路,你且详细说说,究竟是如何施行那奸细之事的?”

    史路赶忙上前一步,微微低头,双手抱拳,毕恭毕敬地回应:“陛下,臣在收养的众多孩童里精心挑选了两个极为机灵聪慧的孩子带在身边。

    这二童模样乖巧可爱,任谁见了都会心生怜爱,臣便以此为掩护,出入各处,旁人见臣带着孩童,自是不会起太多疑心,行事也就更为顺遂隐秘了。”

    刘辩听闻,心中一阵酸楚,不禁再次重重地叹了口气,他缓缓抬起头,目光诚挚而又充满慈爱地望向刘备,语重心长地说道:“玄德啊,朕以为,这战争权谋争斗实在太过险恶,切不可再将无辜的孩子牵扯到这般危险且阴暗的事情当中了。

    孩子们本应是世间最为纯净无邪之物,他们的欢声笑语应当回荡在阳光之下。

    朕已思量良久,后续便将这些孩子都送往雒阳义学吧。

    在那义学之中,他们能够聆听鸿儒讲学,诵读经史子集,修养品德心性,或许日后方能成为我大汉之栋梁,而非被这黑暗的权谋手段所腐蚀。”

    刘备见状,赶忙微微欠身,脸上满是钦佩与敬意,真诚地说道:“陛下如此仁慈,心怀天下孩童之福祉,实乃万民之福,天下之幸。

    臣代那些孩子以及天下苍生,谢过陛下圣恩。

    陛下此举,真乃仁君风范,必能为后世所传颂。”

    此时,刘辩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微微歪着头,又接着询问道:“史路,你方才提及的那两个机灵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史路连忙挺直身子,大声回答:“回陛下,那男童名叫薛业,女童名叫陈囡。

    此二童皆是常山人,虽出身平凡,却生就了一副机灵聪慧的模样,且心地善良,若能在义学中悉心培养,定能有所成就。”

    “噢?!”

    刘辩这次倒是愣住了,又碰到历史名人了。

    不过这两个名人倒不是正史记录的,是被野史笔记偶尔提及,如《拾遗记》、《太平广记》、《艳异编》等。

    当然提及的主角也不是两人,而是两人的女儿薛灵芸,别名叫做薛夜来,又叫针神,说不是薛灵芸织的衣服,当时的皇帝曹丕都不穿。

    “不管怎么说,这两个孩子也是立下功劳,不能不赏赐。

    我弟弟刘协现在缺少玩伴,便送两人入宫,与我弟弟做个玩伴吧!”

    短短思考之后,刘辩如此下令道。

    ......

    偃师县外,阳光洒在广袤的大地上,映照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远处,大军浩浩荡荡地归来,犹如一条奔腾的巨龙,卷起漫天的尘土。

    卢植身姿挺拔,器宇轩昂,他身着华丽的朝服,威风凛凛地骑在高头大马上,率领着百官出雒阳城百里迎接天子。

    卢植此刻心中思绪万千,望着渐近的大军,他不禁回想起这两年的艰辛与不易。

    千疮百孔的大汉,居然在一个十几岁少年的手中,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正常,而且至少在司隶校尉部的几个郡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接下来,这个美好,将会漫延到整个大汉。

    接下来,一定要协助陛下整饬朝纲,让大汉重新走向繁荣昌盛之路。

    百官们队列整齐,神色庄重而又带着一丝欣喜。

    他们身着黑色和红色为基调的官服,搭配印绶玉佩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宛如一片绚丽的云霞。

    随着大军的临近,百官们纷纷下马,恭敬地站在道路两旁,目光紧紧地盯着前方。

    而雒阳城及周边的的百姓们,听闻大军凯旋,早已自发地涌上街头,他们沿着黄河两岸,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人龙。

    男女老少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的笑容,手中挥舞着自制的彩旗,口中高呼着欢迎的口号。

    孩子们兴奋地在人群中穿梭,好奇地张望着归来的将士们;老人们则眼中含泪,感慨万分,仿佛看到了大汉的荣耀与希望。

    大军渐行渐近,那整齐的步伐声如雷鸣般响彻云霄,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盔甲鲜明。

    他们的脸上带着胜利的喜悦和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与自豪。

    飘扬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他们英勇作战的故事。

    沿着黄河岸边,这壮观的景象绵延百里。河水奔腾不息,似乎也在为大军的归来而欢呼雀跃。

    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与岸边欢呼的人群、威武的军队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宏伟而又动人的画卷。

    ......

    刘辩回到宫中,依惯例先前往崇德殿,与皇后唐姬一同前去拜会皇太后何太后。

    踏入太后居所,一股静谧祥和之气扑面而来。

    刘辩与唐姬恭敬地向何太后行礼问安。

    何太后端坐于上,目光慈爱地看着刘辩与唐姬。

    她见刘辩身姿挺拔,面容透着英气与沉稳,往昔那青涩稚嫩已全然不见,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刘辩还是在自己庇护下的幼童,而如今却已能独当一面,将这大汉的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内安朝臣,外平叛乱,使得国家渐趋稳定繁荣。

    当然,还有她的钱也赚的小山一样,以至于她都不知道怎么花了。

    还是在刘辩的建议下,她成立了一个专注于慈善的基金会,用来做慈善。

    如今在她的带领下,已经逐渐在官员的圈子中,形成风气。

    也让何太后略显寂寥的心,得到了满足。

    “陛下如今越发有天子之威,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这一路的艰辛,陛下定是吃了不少苦头。” 何太后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一丝欣慰与疼惜。

    刘辩微笑着回应:“母后,儿臣身为天子,自当为大汉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尽心竭力,些许辛苦不足挂齿。

    幸得母后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庇佑,儿臣方能有此成就。”

    唐姬在一旁亦温婉说道:“太后,陛下日夜操劳国事,心中却始终牵挂着太后的安康。

    陛下常言,若无太后的悉心教诲与关爱,便不会有今日之大汉盛景。”

    何太后轻轻点头,目光转向唐姬:“皇后也辛苦了,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序,让陛下无后顾之忧,亦是大功一件。”

    唐姬忙谦逊地低下头:“太后谬赞,此乃臣妾分内之事,不敢居功。”

    何太后微微叹了口气,似是回忆起往昔的种种风云变幻:“想当年,宫廷之内波谲云诡,哀家只盼陛下能平安长大。

    如今看到陛下如此有作为,哀家也算是了却了心中一桩大事。

    只愿陛下日后能继续秉持圣明,让我大汉长治久安,福泽万代。”

    刘辩神色庄重,坚定地说道:“母后放心,儿臣定当以祖宗基业为重,广纳贤才,推行仁政,使我大汉之光辉照耀四海,成为万邦敬仰之楷模。”

    “自从做慈善以来,哀家看到那些孩子纯真的笑脸,真是让人欣慰。”

    何太后话锋一转,目光灼灼的看向刘辩,“只是,哀家什么时候才能抱上自己的大胖孙子呢?”

    闻言,刘辩顿时有些尴尬,脸上微微泛起红晕,轻咳了一声说道:“母后,儿臣国事繁忙,此等事…… 也需机缘。”

    何太后嗔怪地看了他一眼:“陛下,这子嗣之事关乎大汉的传承,怎可轻忽?

    你看这宫中,也需多些孩童的欢笑才是。”

    刘辩无奈地笑了笑:“母后教训的是,儿臣自当努力。”

    虽被催娃有些窘迫,但他心中也明白太后的关切,且这寻常家庭才会有的絮叨,让他在这帝王之位上感受到了久违的人间烟火气。

    他深知,自己虽贵为天子,掌握着无上的权势,但若是在这权力的旋涡中迷失了本心,将自己视作无所不能的神,那便会与臣民渐行渐远,最终走向失败的深渊。

    待拜别何太后,刘辩回到自己的寝宫,坐在榻上,陷入了沉思。

    他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从初登大宝时的懵懂与危机四伏,到如今逐渐稳定朝纲、平定叛乱,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权势的确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用来成就大业,也能在不经意间腐蚀人的灵魂。

    刘辩暗暗告诫自己,定要时刻保持清醒,以民为本,不被权力的光环蒙蔽双眼。

    打定主意后,刘辩决定要再努力努力,他翻身而起:“摆驾崇德殿。”

    这事,自然还是先找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