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雍熙北伐-开局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宋朝,开宝元年。
    “朕怎么不知道朕反对动刀兵了?朕这两年之所以对内休养生息,那是在为消灭北汉做准备啊!”赵匡胤别的不说,起码,对这个“祖宗之法”是目瞪口呆,完全无法理解——后世子孙们,燕云十六州收复了吗?汉唐故土收回了吗?怎么就开始专注内政、消极防御了?
    赵光美思考半天,带着些许对赵光义的幸灾乐祸:“大哥,这不会是二哥开始的专注于内吧?”
    赵匡胤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眼看之前赵光义就没打过辽国,不会是后来一直没打过,产生了畏惧之意,就不想着收复故土,转而给自己披一层好看的外衣、说要专心内政吧?
    他放下这个问题,转而追究另一个关键点:“就算是赵光义这王八蛋玩意儿不争气,不敢去收复故土,搞出了专注内政,那怎么不提朕呢?朕可是一辈子都想着要对外动兵、恢复故地呢!”
    他开始阴阳怪气,“不愧是庙号真宗啊,真真是真心尊奉孝道、敬爱父祖!”赵光义的好儿子,我这个大伯又如何能作数?
    (此处是阴阳怪气,不是真宗庙号的真实含义,真宗实际上是“为人好玄虚”,不算是个好庙号)
    殿内几人有点尴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句话。
    赵匡胤也没让他们尴尬太久,很快换了一个话题:“朕观神迹所言,大宋后世君王都尊奉儒学,连国防都不讲究利益了,还宣扬这什么‘以德怀远’的笑话,这到底是为何?”皇帝搞文武制衡就算了,怎么还愿意如此作为?
    想了半天,赵德昭率先开口:“儿子记得神迹说我大宋自二叔开始崇文抑武,文官还掌握了人事、财政、军事等权力,会不会是文官们影响了皇帝?”
    “文官的影响力有这么大吗?”赵德芳有些疑惑,“看起来我大宋后来也没有处在一个十分安稳的环境里,那皇帝们就没有意识到没有强大军队,根本不能奢求和平吗?”不说别的,就大宋开国前,混乱了数年的五代十国,哪个敢搞什么消极防御、以德怀远?
    皇帝们难道看不到历史吗?
    “不,文官的力量本身可能确实没有那么大,”赵匡胤暂时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但是为了压制武将,皇帝向文官给出的权力太大了,甚至形成了传统,进而形成了完整强大的利益共同体。
    后世的皇帝未必不能对文官进行清洗,但如果大多数文官都在这方面站一个立场,没有绝对决心的皇帝又如何下手?况且,他们看起来也一直都在坚持以文驭武的方式,缺不了大量的文官。”
    文官在面对武将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全都倾向于压制武将,这本身与那些后继之君的行为利益都是一致的,皇帝或许也不是很想只能防御,但更不想动摇以文驭武的格局。那么,武将的地位必然不可能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也大概率不行。
    如此一来,当然还是搞一搞防御、宣扬德治更加方便。
    更何况,他可不相信赵光义这根歹竹,能出多少怀抱绝对决心、敢为天下难的进行彻底变革的好笋,能有一两个就了不起了!
    至于神迹最后所言,也有皇帝大臣试图对外收复故土却未能成功,那就还是军队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是要靠他这个太祖来解决,再加上一个合格的太宗稳固政策的正确走向。还是那句话,能够改变政策的最佳时期,是开国阶段。
    他要抑制五代以来武将的骄狂犯上之风,但也要打造一个文武并重的局面,以此保证军队战斗力,使文官势力不过于膨胀,也让宋朝不至于出现所谓的“专注于内”“以德怀远”的情况。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打完雅克萨之战,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与沙俄进行谈判的康熙看着中间那句话,不由赞叹:“此话一针见血,真正总结了历史上的所有类似事件。就像这沙俄,如果朕的大清没能取胜,这帮豺狼又怎么会坐下来进行谈判?”
    至于宋人推崇的以德怀远,他不置可否。虽然清朝一直都推崇儒学,大力宣扬儒家理论,也赞美道德与仁义,但那些都是统治需要。若非如此,为何他还要大力鼓励满族坚持训练弓马骑射?为何要不断强化对满族“先祖打下江山”的历史宣传?为何还要对外作战?
    要不然,大家坐下来,静心修习道德,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然后就能教化外敌、平息内乱了?
    实际上,康熙自己一直认同的都只是儒学统治天下的作用。至于满洲军队等方面,则一向秉承自己的理念。
    他如此评价,身边的太子、下首的几位王公大臣和皇子阿哥们自是点头受教。
    同时,反应激烈的还有一群人。
    那就是秦汉时期的儒家。
    秦朝,叔孙通眼见宋朝的文人搞出了这种思想,连忙出声反驳:“陛下,我儒家是何种思想您也有所了解,绝非如此啊!还有朝中诸公,虽然诸位大多并非我儒家学派,平日里也有不和,但我儒家绝不可能在国防军事上盲目推崇道德主义,也不可能主张以德怀远啊!”
    面对自己心中坚持的理念被泼上黑水,他动情不已、声泪俱下,几乎要痛哭不已。
    嬴政出言安抚:“朕知晓,叔孙博士无需挂怀。”
    得到了肯定的叔孙通心下安定,精神振奋,张口就将神迹中宋朝文人喷的体无完肤,仿佛他们个个都是从头到脚流脓的十恶不赦之人。
    朝中诸公看着叔孙通声嘶力竭,也是心生同情。
    诚如叔孙通所言,虽然他们不同学派,平日里多生龃龉、摩擦不断,但确实也对彼此的主张和理论颇为了解。儒家不少分支,眼下当真还没有如神迹中这宋朝文人一般的思想流派,平白就被不知道多少年以后的宋人坑了一把,谁能忍?
    汉朝,元狩四年。
    同样在十日内被召回京城的董仲舒看到神迹中宋人的理念,大怒:“我儒学何时出了此等思想?这些都不过是懦夫、小人行径!”他年岁已高,颇有点气喘吁吁,“还打压武将,分明就是这帮打着儒家旗号的小人为自己谋求利益罢了!这些人有何脸面称自己为儒家学子?”
    说完,他还有些不过瘾,顺势给谷梁派上了眼药:“臣以为,就算这后世出现了此等想法,也必然是谷梁派开的坏头。臣公羊学派一向秉持‘九世之仇犹可报’的思想,倒是那些谷梁们,喜欢什么相互友爱、反对战争,说不定这就是他们的流毒!”
    殿内亦有谷梁文士,虽只有不到五指之数,但面对公羊时同样战斗力不低:“董公如何能做此妄断?我等谷梁,追求仁爱友善,不想你们公羊那般诉诸于暴力,但我等可没有支持不修军力的妄言!”
    【说回宋太宗赵光义攻打辽朝一事。】
    【先前御驾亲征的高梁河一战,并没有彻底打消赵光义收复燕云的雄心壮志,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暂且搁置,但一有机会,他的野心又会重新生长。】
    【这不是坏事,至少到目前他始终没有放弃收复旧土的决心和勇气。但,他并没有对先前的失败进行复盘和反思,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轻敌和战术失误,这对接下来的作战是致命的。】
    【很快,赵光义眼中的外部时机到来了。】
    【太平兴国七年,辽景宗耶律贤驾崩,其子也就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登基,年方十二,由其母承天皇太后萧绰奉遗诏摄政。】
    【见到辽朝如此情况,赵光义顿时相信了贺令图等人的报告:“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他觉得,自己等待已久的辽朝内乱的机会来了。等他处理好国内事务——赵德芳赵廷美死亡,并积累好打仗所需的战略物资,就可以发兵攻打一波了。】
    【于是,雍熙三年,也就是四年后,赵光义正式发动了北伐,也可称为雍熙北伐。】
    【此时,辽圣宗耶律隆绪十六岁,朝政大权依旧掌握在其母承天皇太后萧绰手中。】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向赵光义:“你是怎么就认为当时辽国好欺负?就因为皇帝年少、太后主政?那辽国是第一次太后主政吗?”
    就算你因为当年陈桥兵变,认为太后幼主的组合十分弱小,你也得看是哪对太后幼主吧?辽国的能够辅政的太后,就比如上一个应天皇太后述律平(萧平),就不是省油的灯啊!
    他这好弟弟的情报系统,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汉朝,元狩三年。
    刘彻也在嘲笑赵光义:“依神迹所言,这少帝庙号圣宗,太后被尊为承天太后,想来二人都必是有为之君,宋太宗的苦心大约是要错付了。”
    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想到了神迹中的那句“奉遗诏摄政”,有遗诏可不一样。
    如果遗诏为真,那必然是辽景宗认可这个太后的能力——庙号景宗,这是个好庙号,说明不是个昏庸之君;如果遗诏为假,那这个太后既能伪造遗诏,还能让朝堂都认可,也说明不是无能之辈。
    毕竟,若是他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生母不能得到他的认可,他必然是要直接带走的。
    想到这里,刘彻嘴角又挂起了笑意,他可不用思考这种问题,太子正在茁壮成长,而自己也没有身体问题,日后必定能够平稳交接给太子一个盛世天下!
    辽朝,保宁五年。
    此时辽景宗耶律贤在位,立了萧绰为后,二人已经育有一子,也就是耶律隆绪。
    听着神迹的讲述,耶律贤一面高兴不已——他的庙号很好,他的儿子更是圣宗,而他恩爱有加、才能卓着的皇后也被尊为承天太后,这是辽朝的兴盛啊!
    另一面也颇为忧虑——文殊奴(耶律隆绪契丹名)登基时才十二岁,那他自己驾崩也就是三十五岁!虽然他身体素来不好,但也没想到自己会离世如此之早……
    萧绰坐在他身侧,劝慰他:“陛下注重养生,日后减少外出奔波,定不会再如神迹中一般早早离世。”
    耶律贤握住萧绰的手,动容道:“日后,燕燕你的担子可能还要加重了。”
    几位大臣在一旁,既忧虑于陛下的过早驾崩,也庆幸辽朝还有皇后、日后的太后可以支撑朝政。
    【实际上,赵光义并不应该如此随意相信了辽朝虚弱的话语,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只是觉得是时候攻打辽国了,与辽国内部情况无关。】
    【但,辽朝承天皇太后并非籍籍无名之人。辽景宗在位时,尚为皇后的萧绰就已经主持政事,裁决辽朝各类政务,宋朝不应该这种消息都不清楚,因为辽朝本身对后族参与朝政并不忌讳,也就没有对此遮遮掩掩的习惯。】
    【从承天太后执政开始,到辽圣宗亲政直至驾崩,是辽朝的黄金时期。
    而此时,太后任命耶律休哥为燕京留守,允许他便宜行事,总令南面的军务,在此期间“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
    【因而赵光义在对外征战时机的选择上,是绝对错误的。】
    【对了,插个题外话,承天皇太后这么一个对辽朝功勋卓着的人,宋朝文人对她自然是心怀怨恨,他们没有办法实际上对辽朝做什么,就给她写了一堆小作文。】
    【宋朝文人,写小作文的能力还是非常高的,从数代之前的朝代到宋朝,他们给很多人写了很多小作文。】
    辽朝,统和五年。
    “小作文?”承天太后萧绰讥讽,“看来朕还是对这宋国打得轻了,才让这些酸腐文人不知收敛、不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去岁,太后方才率军亲征,打败了赵光义的北伐军队,收回所有疆土。(辽景宗特许萧绰称朕暨予)
    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笑道:“宋国内政弊端频出,难以保证军队战斗力,短时间怕是难以改变,又如何与我大辽一争长短?只能一逞口舌之利罢了。圣人深谋远虑,我大辽又政治清明,必能让宋国知道尊卑正统。”
    韩德让也道:“我们应当帮助宋国,维持他们的‘祖宗之法’才好。”
    汉朝,元朔元年。
    汉武帝刘彻莫名感觉这“小作文”指向了自己:“神迹中宋人的小作文,不会也有朕的一份吧?”
    几位大臣们左右看看,不知道说什么。因为他们也觉得以陛下的风格,有一份甚至多分小作文依已经是板上钉钉,甚至,连他们这些臣子都有份也说不定。
    唐朝,贞观三年。
    听到神迹说宋朝文人酷爱写小作文,李世民已经能够猜到自己的结果——必然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就玄武门这件事估计就够那些人写上好几篇小作文了……就是不知道,大唐其他君主会不会也有?
    武周,万岁通天二年。
    和上官婉儿等人一同观看神迹的武瞾笑了,带着满满的不屑:“这宋朝文人,自己没有开疆拓土、打败敌人的能力,又受利于宋朝抑制武人的制度、不愿重用武将,自是没有办法对辽朝做些什么……这小作文,大约也不止写给了承天太后,还写给了朕吧。”
    无能之辈啊,偏偏还喜欢恶心人。
    上官婉儿也笑道:“估计不止写了陛下,他们自己的政敌可能都会有小作文。太宗陛下他们也少不了,还有先前的秦、汉也是如此。”说着,她摇摇头,“由此可见,宋朝官场风气大约不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