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刘长,贾谊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唐朝,贞观年间。
    “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李世民回忆着《史记》中有关汉文帝修改法律时的话语,“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如今的大唐,早已没有了那些惨无人道的刑罚,特别是自隋文帝《开皇律》以来,定下了最基本的法律和刑罚,也就是一般而言的“笞、杖、徒、流、死”。
    而在李世民自己登基以来,更是注重法制建设,力求减少死刑人数,在整个大唐中树立一个自觉遵守法律的风气,以期重现上古盛世之时“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风尚。
    “德刑相济,文武并举。”李世民看向他的列位重臣,“朕虽德薄,亦望可复见三代之风也,愿诸卿勠力,助复此愿。”
    明朝,洪武年间。
    对于废除肉刑本身这件事情,朱元璋还是非常赞同的。曾经身为最普通不过的百姓,他更能理解百姓对于官府、刑罚的态度,也明白民众对此的恐惧和排斥。
    而这还是在隋唐以来的刑罚下的态度,若是如汉文帝之前的那些给人巨大痛苦的肉刑,百姓只会更加恐惧和抵触。
    只不过,同样作为出身最普通的人,朱元璋对于法律和刑罚的认知也很朴素:法律就是规定不能干什么的,而制定的刑罚就是让那些人引以为戒、绝不敢触犯法律、做不该做的事情。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有时候,朱元璋反而认为,刑罚若是重一些、残忍一些,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才对。
    于是,他淡淡开口了:“文帝宽仁弘厚,德治天下,此为功德。然过于柔仁,却未必能够震慑住那起子小人,其后诸侯之乱、豪商自大,未必不是出于此处。”简而言之,他老朱承认刘恒废除肉刑、宽宏治理的德行,但却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
    什么宽容?还是依法处置更好,至于他颇为喜爱的让一个人变成两个人的刑罚,那更不可能废除了。
    在场的不论是皇子亲王们,还是文武大臣们,俱都一脸平和淡然,没有对于朱元璋的发言有任何的惊讶——笑话,谁还可能指望万岁\/爹改变他的行事风格?会有这等妄想的,要不是根本踏不进这座大殿内,要不就是已经化作一抔黄土。
    秦朝。
    嬴政倒不是很关心刘恒废除种种“不人道”刑罚的举动,毕竟,早在之前,他就推断出来后世王朝大约是对他大秦的刑罚、法律都颇有不赞同的,对此并不意外。
    他关注的是那句话:“汉承秦制”。
    秦制有很多,其中还有不少是他一统六国后的新制度,那么这个汉朝到底承袭了多少?
    已知汉朝有着封王列侯,但看起来也有着郡县制的影子,而且这几个皇帝都在打压王侯的力量,所以,是把郡县和封国一同执行了吗?
    至于什么官制和中央集权、皇帝至上的制度,这就不用说了,从已知内容看,基本上都继承了。
    嬴政对于汉朝的这个郡县和封国并行的制度有些兴趣,虽然从后世来看,自己的郡县制就是最正确的选择,但目前也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在他想来,胡亥上位后能够那么快把大秦的基业败光,和各项新制度没有彻底完善也有关。
    这个汉朝选择封国郡县并行,大约是为了稳固统治——刘姓并非六国贵族,刘邦的身份大约也只是中下层黔首,那么他将异姓封为王侯,有助于稳定随同他征战的各方力量;而既然异姓为王侯,那同姓也当为王侯,以加强中央力量。
    但显然,中央本身必须尽快强大起来,各地的王侯、不论同姓异姓,也必须尽快处理掉,否则,总会变成一种尾大不掉的态势。
    就比如,嬴政很怀疑,汉朝、哪怕只是刘恒一代,造反的王侯会只有一个刘兴居吗?
    【而同刘恒的光辉德政一同存在的,是汉朝自建立以来就不断膨大的阴影。】
    【也就是刘邦为了安定汉家天下,选择郡国并行制以来从未消失的,诸侯王的威胁。】
    【刘邦本人在稳定后就不断剪除异姓王,吕雉执政期间同样力求削弱非刘盈一系的同姓异姓王侯,而刘恒则是一力提高同姓王侯的力量,以对抗异姓王侯。】
    【前面提到过,因为不满于刘恒登基、以及利益分配不均,济北王刘兴居举起了反旗,做了历史上第一个反叛的同姓诸侯王。】
    【当时,他的反叛被迅速镇压,但自此后诸侯王的反叛始终都有,仅刘恒在位期间就再次出现。】
    【六年,刘邦最小的儿子、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反旗。】
    汉朝初年。
    刘长此时还没有诞生,刘邦对这个儿子还真有几分好奇,这个儿子会是什么样的性子?打算造反的话,又能造出什么结果?不会又和刘兴居一样,还没怎么起兵呢,就被俘虏了吧。
    虽然这样确实对大汉很好,一点都不损耗国力,但这未免有些太丢他这个父亲的脸……
    不过,这个小儿子肯定是没有成功的,包括神迹说的日后的诸侯王反叛,毕竟那个明太宗朱棣才是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冷笑,对那些不安分的诸侯王们。
    “虽然总有人心怀不轨,但他们到底是朕的同族,就算不是同族,也对大汉有着贡献,”他悠悠道,“朕作为皇帝,怎能不重视他们的感受、不宣扬仁孝之道?令诸侯分子弟,是让他们人人皆得所愿,也正是朕的恩德所在啊。”
    主父偃真是朕的好臣子,推恩之法,再恰当不过了。
    不过,想到藩王之乱,他又不由得想到了那个藩王造反上位的明太宗朱棣,也就想到了那个明明身居正统的建文帝朱允炆——朕的大汉这么多诸侯王,这么多王侯反叛的例子,又有这么多尝试削弱诸侯王、弱枝强干的例子,你怎么还能把自己搞成那样?
    【刘长在刘恒登基后,就以自己和刘恒之间的兄弟关系,自认为身份尊贵、与刘恒最为亲近,于是多有骄横不法之举。】
    【而刘恒,因为刘长是自己的手足兄弟,总是对他多有宽宥,并不追究治罪。】
    【六年,刘长让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
    【但还没等他正式发动,就被朝廷发觉,派人把刘长召到了长安。】
    【到了长安后,丞相张苍等人上书,要求处置刘长,刘恒不舍;众臣二次上书,刘恒依旧不舍,打算免其死罪,而是废其王位;群臣三次上奏,刘恒最终定下了处置方案:废除刘长王位,让他的妻妾随同他前往蜀地。】
    【但刘长并没有到达蜀地,他在半路绝食而死。】
    汉朝初年。
    刘邦看着看着就越发放松。特别是刘恒亲近兄弟、不舍刘长的那些内容。
    “这小子当真不错……”他给自己灌了一口酒,当然不是说刘恒友爱兄弟多么多么好,而是说他的表态和处置方法都很好——谁知道刘恒真的对刘长有多少兄弟之情?
    不管他到底有多少兄弟之情,但他做出的表现已经够了,毕竟,大汉还是推崇孝悌的。甚至,若是刘恒并没有多少感情,但能够如此表现,就更好了。这不是刘邦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关系好,实在是上一个充分友爱兄弟的刘盈太让人无法理解了。
    兴致一来,他还点评道:“做得很好,但还是有些不完美。”这就是说刘恒流放刘长到蜀地的事情,你看,刘长绝食而死了吧?“与其让刘长半路绝食而死、并因此可能对名誉造成影响,不如在长安时,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然后,自杀了就好了。
    那样,不仅刘恒的名声绝对不会有问题,刘长自己还能获得一个“迷途知返”的评价呢。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对于这些造反失败的藩王相当不屑:“连联络人手都不会,时机都不懂得寻找和抓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功?”
    当然,哪怕他觉得这些人,包括如今大明的藩王都根本没有那个造反成功的能力,他也还是要加强对藩王的管理,免得闹出什么乱子,未必有实质上的损伤,但到底不好听。
    【刘长死后,刘恒将他按照列侯的礼仪下葬,又把沿途的相关人员问斩,封其子刘安为阜陵侯,其子刘勃为安阳侯,其子刘赐为阳周侯,其子刘良为东城侯。】
    【但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
    【十二年,民间有关于刘恒和刘长“兄弟不能相容”的歌谣流传,刘恒将刘长谥封为厉王,并按诸侯仪制为他建造了陵园。
    十六年,刘恒又封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并给了他们厉王时的封地,三分共享。】
    【而在这其中,又有一个人曾经进言,那就是贾谊。】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虽然对于文臣的态度也不过平平,但对于贾谊还是比较赞赏的:“贾谊,乃王者之佐。”虽然他不觉得“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认为刘歆这话有些夸大,但他认同刘向对贾谊的评价:“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赵光美等人同样对贾谊的英年早逝颇感惋惜:“若是贾谊能够放宽心态,总会得到文帝景帝的重用,一展抱负。”以汉家天子一贯以来对待于己有利、又有才华之人的态度,只要时机合适,怎会不用他?就算文帝不行,景帝还是会的。只可惜,他还是走的太早了。
    而日后不论是景帝时晁错的削藩政策,还是武帝时主父偃的推恩令,终归都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理念的体现和延伸。
    唐朝,贞观年间。
    唐朝君臣对于贾谊同样不陌生,当然,这时候的他们还不知道,日后会有一个叫做王勃的人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其中再一次提到了贾谊。
    长孙无忌道:“文帝虽然未曾听从贾谊的话,坚持将厉王之子封王,但观其将厉王封地一分为三的行为,未必没有采纳贾谊之言的意思。”
    不然,若是当真怜悯厉王子嗣,想要给他们正正经经封王,又为何不给他们找三个正经的土地作为封地?何必要将厉王的封地一分为三?
    这样做,到底还是在为自己获取名望、维护刘氏力量的同时,削弱诸王的力量。
    【贾谊是什么人呢?】
    【有人说,“文帝时,可当大臣者,惟贾太傅一人”(李东阳),也有人认为“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而关于他的种种政论观点,同样被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就是他的《治安策》(管理员)。】
    【高祖七年,贾谊生于洛阳,师从张苍,少有才名。刘恒登基后征召贾谊为博士,一年后就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他曾经对刘恒建议重农抑商、提倡积贮,重视生产、安定民生;后来,又劝谏刘恒要禁止私铸货币、也禁止百姓私人开采铜矿,以免货币混乱、经济动荡;还建议刘恒为汉朝确立一个新的礼制,取代秦制,作为汉朝的标准。】
    【这些内容有些被刘恒采纳,有些虽然没有被刘恒采纳,却实际上被汉朝之后的君王所应用,甚至成了整个西汉统治的一部分。】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此时的贾谊已经从长沙回到长安,又担任梁王太傅,他的不少政治主张已经展示给了刘恒,也让刘恒大有收获。
    虽然刘恒确实没有采用贾谊的一些观点,但他对贾谊的评价同样很高,甚至有自己“不及”贾谊的想法。
    刘启看着刘恒,认真问道:“父皇,您对于贾太傅的建议很多是认同的,那……是因为时机不合适吗?”按照他对于他父皇的了解,神迹中贾谊的这许多观点,刘恒未必不赞同,但如今父皇也只是重视农业而已,其他并没有采用。
    刘恒揉了揉他的头,笑道:“有些事情,可能还需要你来完成。”如今的情况,未必适合做那些事情。
    当然,对于如今的情况可能产生的后果,刘恒也很清楚。只是,确实不太合适。何况,太子看起来也是足以托付重任的,那么自己何必那么着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