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端平入洛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南宋,绍定年间。
    宋理宗赵昀和史弥远等人的脸色顿时青了。
    谁都知道那帮蒙古蛮人一心就想着不断扩张,侵略欲望之强烈,迟早有一天他们就会对大宋动手,向大宋发动进攻——但是谁也没有想过,居然这么快!
    太快了,不论金国在先前已经沦落到了什么地步,但总归也不过是刚刚正式灭亡。而就在这灭亡的同一年,那个窝阔台居然就已经开始准备向大宋发动战争……虽然这目前来看只是在讨论,但看前面蒙古人的习惯,今年讨论,最多第二年就会发动攻势。
    史弥远等人在看到金国的走向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联蒙灭金了,这一次他们下定决心的时间比神迹中的那个大宋早了好几年,也因此,他们内心的自信更加多一些,认为他们将会有更充足的时间来做准备。
    可是,虽然他们也估量着蒙古再次南下的时间,但也纷纷觉得蒙古起码要修整个一年到两年,然后商讨出兵、正式出兵,加起来怎么也能给大宋留下来一些时间才是。
    如果可以,他们真的想要冲着窝阔台等人怒吼一句:这么着急干什么?你有什么可急的?金国原本领土的那么大地方不需要花时间来治理一下吗?
    更有思维敏捷一些、对于大宋此时的民生社会实际情况比较了解的大臣猛然想到了更可怕的事情:川蜀防线!
    前不久才刚刚遭逢大变,生灵涂炭,被基本摧毁的三关五州,在这么短的时间中能恢复过来吗?
    最受打击的还不是这些一心想着有充足时间来保证大宋的防御的大臣们,而是另一些心中野望更大的大臣。
    ——大宋此时也不是完全没有主战派的,虽然数量并不算多。他们原本或许还没有太多想法,但在看到金国就这么轻飘飘地灭亡后,心中的渴望就被点燃:既然大宋也如蒙古一样在灭亡金国的战场上出了一份力,如何不能更进一步,趁着蒙古刚刚进入中原、立足不稳的时候,多得一些领土?
    抚定中原、坚守黄河、占据潼关、收复三京!
    反正,蒙古也不会放过大宋,大宋迟早要与他们作战,那提早扩大一些领土、拥有更多的战略纵深也是一件好事。
    这是他们原本的想法。
    但是此时,看到窝阔台居然在灭亡金国的当年就开始准备进攻大宋,一部分人的内心就开始打退堂鼓了。不是不能北上,但是窗口期太短了,大宋即使北上了,但是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建设起一条坚实有力的防线。
    金朝,天会年间。
    再次看了一遍完颜守绪和完颜承麟身死,大金灭亡的完颜晟已经比先前情绪更加稳定了。
    虽然他还是更加希望大金能够继续绵延下去,哪怕是像辽国一样,远赴别地建立一个新的国度,未能再回到先祖所在之地也可以。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神迹中的那个大金并没有接着传承下去的可能——那么,死的干净利落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至少,完颜守绪和完颜承麟都死的干干净净,就算宋人后来搞什么夺走尸体祭告太庙,那也是完颜守绪死后的事情了……虽然完颜守绪到了蔡州后居然还能因为一时的安全而想要安乐度日也很让他不满。
    从这个角度讲,大金的不少将领大臣士卒都表现的很可以了,汴京守到了速不台愿意暂且退却,蔡州也守到了最后。
    只是时也命也,天命已经不再眷顾大金。
    但是现在,一切都还来得及,完颜晟把北面蒙古诸部落的重要性调到了最高一级:“对于北面蒙古诸部落的对策需要调整了。”
    【当然,窝阔台确实是在商讨出兵宋朝的事情,但也并不是即刻就南下。】
    【而此时,宋朝方面也有着自己的动作。】
    【就在太宗五年,也是宋朝绍定六年,史弥远病逝,随后,宋理宗赵昀正式亲政。】
    【赵昀当初是被史弥远拥立登基的,原本还有一个准太子赵竑,被史弥远等人联合废掉。而赵昀登基之后,掌握大权的也一直是史弥远。】
    【此时,史弥远病逝,终于能够掌握权力的赵昀自然想要有一番作为。】
    汉朝初年。
    看到赵昀和宋朝此时大致情况的汉初众人分毫不觉得意外,权臣专政,皇帝被架空,这也不是什么少见的事情。
    只是……史弥远病逝,有朝一日终于得以亲政、先前又不是被当做准太子培养的赵昀又会想要怎么作为一番?
    吕雉觉得自己已经能够预见到宋朝接下来可能的走向:“这种天子,未必能为宋朝带来多少好事,不论是内政还是对外方面。”
    突然被放开了绳索,有的人或许会谨慎小心、每一步都做好规划、经过思量,但是赵昀——既然神迹最后提了一句他“想要有一番作为”,那这句话就不是无的放矢。他会做什么?
    年轻人又一贯容易有一些冲动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而赵昀,作为皇帝、先前是皇子,还没有实际权力,他对于宋朝的具体到地方的军政情况、赋税民生有多少了解?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这时候,正是金朝灭亡,蒙古窝阔台本人又回了草原,而宋朝还和蒙古约定平分河南土地的时候。
    赵昀若是想要有一番作为,最有可能动手的就是在这一方面,毕竟,那可是开疆拓土、收复失地啊!
    【史弥远死前并非没有安排。他将最受自己信任的郑清之升为右相兼枢密使,薛极为枢密使,乔行简与陈贵谊为参知政事。】
    【赵昀在亲政后也暂时依旧任用着这些人,同时,还又提拔了一些自己看中的新人,如早在两淮一线担任淮东制置使的赵葵、担任沿江制置副使赵范。】
    【除此之外,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则一直担任着京湖制置使,驻守在襄阳一带。】
    【在联蒙灭金之后,史弥远便让孟珙等人回屯襄阳、信州、随州、均州等地,整饬兵马,经营屯田,以防备蒙古的南下。】
    【这一策略无疑是比较正确的,宋朝朝中原本也是如此打算。】
    【但是随着窝阔台北还,后来大部分蒙古军队因天气炎热同样退回了北方地区,河南一带就只剩下了速不台和塔察儿带领的两支军队,以及投降后被重新整编的汉人军队。】
    【这一动向被宋朝得知后,赵昀和朝中一部分人的心顿时火热起来。】
    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愕然地看着神迹的最后一句话——心变得火热起来?火热起来?!
    赵德芳和赵德昭也不可思议:“他们真的清楚当时大宋面对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吗?”赵德芳此时甚至觉得他的好叔叔赵光义在神迹中的几次北伐都算是优秀案例了。
    赵德昭自己细数起各方面的问题来:“先说蒙古那边,他们知道蒙古的军队编制是什么样吗?还有蒙古军队的具体人数、常用战术、主要将领及他们的作战风格、还有蒙古普通士卒的作战水平,以及,蒙古对于这件事情可能的态度……”
    “还有大宋自己,军备情况如何,士卒水平如何,将领、有没有足以支撑北上以及扛得住蒙古南下的将领,各处防线的构置——先前拖雷入侵四川地带的防线问题还没有处理好啊!”
    这些还是一部分问题,还有大宋此时的财政赋税情况,粮草准备情况,北上的话后勤运输能否支撑得起……
    以及,这一次北上,最终可能的收益情况和可能的受损情况相比,是否值得?
    “北上不是不可以,但是对于整体的水平要求很高。”赵光美道,不是说一丁点可能都没有,但是若是选择北上,显然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各路兵马和后勤等各个方面都要配合良好才行。否则,大宋还是应该先好好地做好已有边境上的防御准备才是。
    【赵昀亲政后励精图治,一心想要办出什么功业;而原本被史弥远信任看好的郑清之,此时也踌躇满志,一心想着以天下为己任,招揽贤才。】
    【而赵昀提拔起来的新人们,其中也有一些想要趁势建功立业,好稳固自己的地位,壮大自己的声势。】
    【于是,赵范和赵葵几人就上疏,提议要趁着这个机会,“抚定中原、坚守黄河、占据潼关、收复三京”——三京,就是原先宋朝、也就是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
    【几人认为这个打算相当可行,一来金朝灭亡,二来蒙古军北撤、又刚刚打完一场大战,三来宋朝先前还参与了灭金战役,又本来就能够拥有河南南部的土地。
    再有,占领河南领土、收复三京后,宋朝就能像原本的金朝一样,以黄河为防线,加上潼关等雄关据守,足以把蒙古拦在黄河以北。】
    【赵昀看到这一上书后,相当心动,准确地讲,心动的无以复加。】
    【不只是他自己本身想要创下功业的渴望,还有他想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威望、压制史弥远遗留势力的需求。】
    【而担任宰相的郑清之也全力支持这一计划,给赵昀以坚定支持。】
    辽朝,会同年间。
    看到了一幕幕蒙古征战四方的场景后,耶律德光也对北面这一些尚且零散弱小的部族提高了警惕。
    此时,他看着赵昀等人的打算,不由觉得又一次开了眼界——为什么宋这个国家总能让他屡屡开眼界?
    “金国确实是有段时间依靠黄河和潼关为防线的,”他感慨,“可金国最后不也还是灭亡了吗?”黄河和潼关,最终半点作用都没有起到。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宋国的这一打算实在是异想天开,蒙古军确实是大量北撤且在先前有过大型战役,但一是留在这里的两支蒙古军也不算好惹,二是以蒙古军的风格,连续作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件事就没有人反对吗?”有辽朝贵族疑惑道,这么不靠谱的计划,宋国总该有些真正认识到时局情况的人会反对吧,最后还能让赵昀真的下了命令?
    “那些没什么用,毕竟赵昀到底是皇帝,又有郑清之等人的支持。”耶律德光并不觉得反对的人能真正阻止赵昀,“倒是这个郑清之……”他究竟是脑子真的糊了,还是说为了其他目的?
    【宋朝有没有人反对?】
    【当然有,而且很多,特别是真的在一线实地经营过的大臣更是纷纷反对。】
    【乔行简当即上疏:“臣不忧出师之无功,而忧事力之不可继。有功而至于不可继,则其忧始深矣。夫自古英君,必先治内而后治外……”您刚刚亲政不久,内政搞好了吗?】
    【随后又道:“自古英君,规恢进取,必须选将练兵,丰财足食,然后举事。”兴兵动武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需要选兵练兵、有优秀的将领,又做好了后勤保障,才能说要不要举兵。
    “今边面辽阔,出师非止一途,陛下之将,足当一面者几人?勇而能斗者几人?智而善谋者几人?非屈指得二三十辈,恐不足以备驱驰。”
    “陛下之兵,能战者几万?分道而趣京、洛者几万?留屯而守淮、襄者几万?非按籍得二三十万众,恐不足以事进取。”】
    【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上述也还只是人手方面。乔行简随后又告诫赵昀,且不说这些人手问题,那么供给这些人的钱粮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由襄而进,必须负载二十钟而致一石,亦恐未必能达。若顿师千里之外,粮道不继……”】
    【粮道不继会如何?后果所有人都知道。】
    【而常年镇守在襄阳一带的史嵩之也道,京湖连年饥谨,无力兴兵,而河南连年兵祸,同样无力支撑大军。】
    【此外,更有边郡的官员言明沿淮一带的现状:“……沿淮旱蝗连岁,加以调发无度,辇运不时,生聚萧条,难任征发。中原板荡,多年不耕,无粮可因……”】
    【事实上,这些人的反对,不仅说明了对外作战的不合适,还说明了此时宋朝国内的问题也并不算轻。】
    【但是,赵昀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