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女真与明朝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朱棣在设置羁縻卫时,最先设置的是建州卫。而担任建州卫指挥使的是胡里改的首领阿哈出。】
    【随后,建州卫指挥使又增加了一个人,就是受到阿哈出推荐的斡朵怜的首领,猛哥帖木儿。而在永乐十年到十四年,建州卫组织架构进行了一次调整,猛哥帖木儿分出,担任新建的建州左卫指挥使。】
    【随后,又从建州左卫中分出一部分,建成了建州右卫。】
    【除了建州三卫外,建州女真还有一个毛怜卫。】
    【这种羁縻卫制度,算是明朝对于边缘地带的控制方式。而理论上,作为羁縻卫,其首领受明朝廷册委,领奉诰印、受冠带袭衣;晋升官爵、更换书,迁徙住牧地区,都须呈报明朝廷批准;其军队听从明廷征调;各级首领每年都至京师朝贡。】
    【对于当时的明朝而言,这种制度算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而对于建州女真而言,接受明朝的册封和调用也是必然之举。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也并不安全,周边的危险包括朝鲜、其他女真部族、乃至草原部族。】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情况也就产生了变化。】
    【一方面,是女真本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建州三卫为核心,建州女真也在不断发展。明朝与女真各个卫所有着大量的贸易往来,而贸易的兴盛也让建州女真日渐富庶,人口不断增多;
    同时,建州女真也逐渐形成了新的联盟,在一个叫做董山的建州左卫指挥使的领导和统和下,建州女真的力量也日渐增强——而这个过程,是难以逆转的。】
    【在建州女真南徙的同时,海西女真也不断南移,形成了海西四部(扈伦四部),也就是叶赫、辉发、哈达、乌拉。】
    【而人口增长、经济富裕之后,建州女真的需求和想法自然随之转变,同时在董山的带领下建州女真的力量逐渐强大,于是,建州女真联合海西女真,开始尝试进攻明朝的辽东地区。】
    【此时的明朝还没有走到对边疆完全丧失掌控能力的地步,因而,董山在随后被捕,建州和海西的联合也暂且被打断。】
    【但是,已经打破的局面却难以再回到从前。】
    【发展起来的女真也不可能再像过往一般,逐步迈向衰落的明朝也同样不能再像以往一般。】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确实见过开头的这几个名字,甚至还能对得上其中的一些面孔。
    他目露恍然和惊讶:“原来是女真,建州卫这一支么?”神迹这一大段虽然看起来都是在讲述大明时期的女真部族,包括了建州、海西、野人,但是细细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内容还是围绕着建州女真。
    而根据眼下的大明现状,以及他所了解的女真部族情况,也确实是建州女真更有可能一些。
    那么,要干脆剿灭掉他们,或者断绝他们可能起势的能力吗?
    这个问题可以稍后再说。
    但是更关键的是,为什么女真就能够起来?还能够壮大到威胁大明?
    ——是与女真日渐强壮有关。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强壮起来?因为相对安稳的环境,较有头脑的首领,以及和大明稳定的贸易么?
    别的不说,稳定的贸易,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生活物资,其他必须物资,也当是一个原因所在吧。
    而且,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起码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这两大部族是可以联合起来的。
    再有,女真这几个部族,都挨着朝鲜……朝鲜那边是安分的吗?他们有没有与女真部族有什么特殊的联系?
    朱棣叹了口气,却不是非常凝重——大明现如今,毕竟还在蒸蒸日上,国力强盛,并非走到末期时候的衰弱无力状态。此时,想要真的处理一些势力,还是能够做到的。
    让他非常想要知道的,是女真、建州女真崛起的时间。
    究竟是什么时候,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联合起来了?他们什么时候走到这样壮大的情况,而大明已经走入了逐渐衰弱的阶段?——这时候,是大明的第几代皇帝?
    汉朝,景帝后元年间。
    刘彻语气激昂:“所以,对于边疆外族,必须时刻保持对他们的警惕之心,不断地拉拢同化压制才可以!”
    很多时候,边疆的一些外族,就是在朝廷放松了警惕、不怎么关注他们之后,抓住了时机,迅速发展了起来,进而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明朝的这个女真是这样,金朝的蒙古也是这样,就连金,也是在辽朝时期这样做的。更不用说大汉面临的种种情况了。
    刘启点头,认可了他的发言:“确实如此。不过,如何能让朝廷始终保持有镇压边疆、处理边患的能力呢?”
    像是刘彻举出来的这几个例子,确实是这些部族抓住了朝廷松懈、防备不足的漏洞,进而发展壮大;但是同样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如何不能说这几个朝廷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力量已经不足,才不得不松动了对边疆的控制呢?
    随着时间推移,国势倾颓,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个任何朝代的任何一个统治者都需要用毕生去思考的问题。
    如何能够止住这样的趋势,甚至扭转?
    或者,如何构构建出一种能够顺当地从盛世转化到衰退期的边患处理制度?
    【一方面,是当时的明朝。】
    【除去别的方面不谈,对于明朝而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卫所制度。】
    【这种制度是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形成的,简单来说,卫所制度属于自给自足的军屯制度。
    种制度,使各地卫所军士在明初时期足以自给自足,生产出可以供养军队的粮草,从而极大的减少了朝廷在这方面的负担。】
    【同时,卫所实行世袭制度,士卒皆由身份永远不变的世袭军户充任,军官也世袭其职。】
    【但是,这一制度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腐化。】
    【从明朝的第八位皇帝、明宪宗在位后期(15世纪末)开始,卫所的士卒就逐渐被转移了用途,朝中一些贵戚官僚驱使他们去建造寺庙和宫室;随后,地方将领也学习了这个做法,让他们担任劳工,或者让他们每月交纳两百钱免除训练。
    随后,卫所军官这个官职也进入了卖官鬻爵的范畴,不少人借由这个官职来贪污军饷。
    而随着情况的恶化,军官对于士卒的压迫和剥削也越发严重,有些军官将军屯土地变为己有,让士卒成为了他的佃户。
    由此,大量士卒面临了既没有军饷又可能变成佃户等的困境,转而开始寻求出路——摆脱军户身份。大量军士因得不到军饷又遭
    到第九任的孝宗和第十任的武宗时期(16世纪初),一些卫所的逃亡士卒数量已达其总数的八成,而许多边地驻军也只剩下纸面兵力的一半。】
    【同时,随着明朝对外战争的情况变化,以及北方鞑靼等的频繁袭扰,以及朝中大臣们的倾向转变,特别是在出现了第十一任皇帝嘉靖朝时期俺答汗兵临京城的庚寅之变后,明朝的对外政策越发转为守势,以及羁縻政策。】
    【但,这样的政策,也让明朝的边军军费无法缩减,甚至越发膨胀。同时,边军本身的问题也依旧存在——虽然军户不断出逃,数量日渐减少,可军官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倒在不断增加。】
    【到十三任皇帝明神宗在位时期(16世纪末),正规军已达一百二十万人,仅基本开支——如果朝廷全额供给的话——就需白银两千万两。】
    【而从朝廷边军军饷供给所需上来讲,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为五万两,神宗万历元年(1573)增至二百八十万两,万历十四年(1586)又增至三百六十万两。】
    【当然,这样边军军饷所需迅速增加的原因很多,包括空饷、增长的军官数量、边关粮价上涨、明朝整体物价上涨、朝中贪污腐败……等等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不论如何,军费日渐上涨造就的后果,就是朝廷的负担日渐沉重。】
    【同时,朝廷本身的收入也并不能追的上这样的上涨速度。】
    【为此,明朝开始加征税收——当然,原因也不只是为了边军军饷。】
    【但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边军的军饷依旧在逐年上涨,且边关的粮价也在持续上涨——从 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到神宗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百年间,粮价翻了一倍;从万历四十八年到十六任皇帝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又上涨了百分之二十。】
    【而军饷难以负担,又存在大量吃空饷、士卒缺少训练、军官滥竽充数的情况下,边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至于明朝的整体情况,从卫所制度这一个制度就可以反映一二。】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想起当初明太宗的意气风发的故事,再看看如今的这样一个明朝,只能惋惜又叹息:“走到这一步,已经算是回天无力了。”
    仅仅一个卫所制度,这样一个对于国防至关重要的卫所制度,都已经糜烂至此,而明朝的朝廷、皇帝也没有对此进行什么有效的治理和改善,而是在加征赋税——那么,整个明朝的朝廷、里里外外的各地官府,又会是什么样子?
    这是一个不需要怎么思考就能得出答案的问题。
    确实如神迹所言,只从这个卫所制度,就能够完全得出结论了。
    这么长的时间,从第八位皇帝在位后期开始,一直到第十六任皇帝,不论皇帝们是否有对边关的卫所制度做出过什么努力和调整,最终的结果还是,卫所制度不断腐化。
    换言之,卫所制度并非一下子出现的巨大问题,而是不断地、持续地腐烂,那明朝的这么多任皇帝,真的没有一个看出来不对然后想要进行改变的吗?
    李世民认为,可能性不大。如果真的一个发现的皇帝都没有,或者发现了也没想着改善,那么明朝还是早点完蛋算了。
    但是如果皇帝发现了,尝试了,最终没有效果,那又是为什么?是他们决心不够,只是浅浅一试?还是努力了最终却也无效?
    更别说,里面还有个庙号是“武宗”的皇帝。
    他沉默地看着明朝的腐朽,从中,他感受到了一种与大唐并不完全相同的情况。
    大唐是怎么衰亡的呢?是急转直下。但,其中也还是有着皇帝昏庸享乐、亲近奸臣、有才之人得不到重视无力施为……等方面的因素。
    而明朝呢?明朝不似大唐这样的急转直下,但是如明朝这样的缓缓衰亡,同样让人心惊胆战。因为,它已经彻底腐朽掉了。在朝堂上衮衮诸公,在地方官府衙门,在边关卫所……
    走到这一步,当真是无力回天啊。
    明朝,洪武年间。
    若说谁受得刺激最大,那当然是一手建立了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
    他一向健壮的身体,此时都仿佛感到了虚弱无力,以及浑身上下遍布的怒火:“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朕创立的卫所制度,是让他们这么运行的吗!”
    他之所以创立这个制度,不就是想着一方面,军队能够尽可能地自给自足,减少朝廷的负担;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以免战时无兵可用、临时招兵、动荡社会吗?
    可怎么着?——让卫所士卒来修建宫殿庙宇,进而让他们变成佃户,而不进行军事训练?
    还有那军户问题!他制定了这样的户籍制度,就是为了让他们各司其职,现如今,军户逃了,那真的需要打仗的时候,怎么办?
    从这些内容,他就完全明白了,当时的大明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军户能够逃走,军官买卖、在军户减少的同时军官数量反倒能不断增加……这些,也都不过是朝廷情况的一个反映罢了。
    可这才第八任皇帝啊!
    “还有那军饷!朕可没见过能够增长这么快的军饷!”朱元璋恨不得在那后世子孙的时期,自己能够掀开棺材板爬出来,好让那些子孙们和朝廷百官们懂得什么才叫治国!
    他是从底层爬上来的,即使建立了大明,军饷问题他也始终放在心上。这样的增长速度,哄谁呢?!
    更别说,还有那边关粮价的增长速度……
    【说回女真。】
    【前面,带着建州女真联合海西女真进攻明朝的董山,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是猛哥帖木儿的儿子,也可以叫做爱新觉罗·充善。】
    【而猛哥帖木儿,就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又叫做爱新觉罗·孟特穆。】
    【董山是在明宪宗成化三年被抓住处死的。两年后,成化五年,董山的长子脱罗(妥罗)被明朝招抚,降袭父职,为建州左卫都指挥同知。】
    【董山的三子、脱罗的弟弟石报奇,又叫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是努尔哈赤的四世祖。】
    ————
    ————
    明朝的腐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