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失败告终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金朝,天会年间。
    完颜晟等人对于皇太极提出的条件也是叹为观止。
    “他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几人不解,从这些条约之中,皇太极能够获得多少利益?还是他有什么大家现在还不知道的长远谋划?
    不过,论及张存仁和库尔禅等人的一些观点,他们还是感到了一丝趣味的。比如,那句“南人的武力值水平”……这不会是从他们大金这时候得到的结论吧?
    【事实上,皇太极本人对于议和这件事情,提出过很多次——虽然很难断定其中哪一部分是他在迷惑敌人,哪一部分是他确实打算议和。】
    【但总归而言,在这一次之前,明朝没怎么理会过他的议和邀请。】
    【而皇太极提出的这些要求也并不算非常奇怪,按照皇太极的判断,虽然清朝一直打算入主中原,但如今的清朝确实不能够真的灭亡明朝;同时,一直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话,对于清朝这个体量的经济而言也是不小的负担。】
    【清朝需要发展军事力量,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管经济;依靠战争确实可以抢掠到许多东西,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获得足以满足战争成本、以及后续生活的战利品。就比如松锦之战,此战属于战略上的必须,但是清军从这一战中获得的经济方面的利益并没有十分充足。】
    【而一定程度上,对于皇太极而言,如果能够比较平和地,以互市等方法获得足够的生活物资,那么某种程度上就要比抢掠更好一些;如果能够让明朝无条件供给,那就要比互市更好。】
    【加上清朝内部此时存在的其他问题,对于清朝整体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因此,皇太极提出了这些议和条件。毕竟,如果清朝认为时机合适,随时都可以再撕毁和约嘛。】
    【但是吧,这一次和谈也最终没能成功。】
    【出问题的不是清朝,而是明朝方面。】
    【从前面明思宗不愿意让和谈之事走漏风声就可以看出来,明朝内部对于议和一事并没有达成一致,甚至,有不少大臣对于议和是持有强烈反对态度的——不管他们是否有什么替代方案,但是他们反对议和。】
    【皇太极的议和条件提出后,负责此事的兵部官员将密函发给了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将其放在了桌上。而他的家仆以为这又是一封写了军情的塘报,便交给塘官抄写数份,传给了各个有关部门。】
    【这下,议和的事情泄露了,还是有着不可辩驳的实证的泄露。群臣哗然,不少言官以及其他大臣就开始弹劾陈新甲,指责他有辱国体等等。明思宗对于议和被走漏非常恼火,但到底自己也支持了此事,便没有直接处置陈新甲,让他解释一二。】
    【但是陈新甲并没有领会到明思宗的意思,他自诩自己在议和一事上立有大功,这让明思宗大怒。】
    【七月二十九日,陈新甲被下狱;两个月后,也就是九月二十二日,他就被处死了。】
    【至于另一个参与到议和之事中的阁臣谢升,他在四月份的时候,就因为私下议论明思宗“自用聪明”,以及说明思宗决定议和是因为去奉先殿求了一次签,被人举报,随后被明思宗贬官为民。】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最终议和失败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虽然他并不喜欢议和,但是如果真的决定议和了,居然就这么终止了?
    你不是对大臣基本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处置吗?你不是想要处死大臣的时候,就可以处死吗?这种时候,如果你真的觉得大明需要通过议和,博得一些喘息的机会,那么为什么不坚持做下去?如果有反对的,怎么就不能下狱上一两个了?
    反正,皇太极已经提出了条款,这些条款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对于大明是非常有诚意的了,和谈不是不能进行。
    朱元璋有些不理解朱由检的行为,难道这个子孙实际上没有那么大的自主权?不能吧。那还是说,他就这么在意一些大臣的议论?——他祖宗我,还有老四都没这么在乎啊。就是标儿,还有那个建文帝朱允炆,实际上也不是非常在乎。
    朱元璋怀揣着这样的疑惑,以及心中对皇子们教育方针的计划,往下看去,就看到了谢升的那句话——去奉先殿求了一次签。去奉先殿,求了一次签!求签!
    其他人也都看到了这句话,整个殿内顿时陷入了更深更沉的沉默。
    朱元璋目瞪口呆,原来你朱由检下定决心议和,还因为在奉先殿的求签!
    ——那既然你认为这是祖宗的示意,怎么议和之事被泄露了,就不按照祖宗的示意继续做了?!
    ——不和谈也没问题,他老朱也不喜欢这样的和谈,反正清军短时间内大约也不能直接再次进攻宁远、山海关等地了。以及,清朝的诚意谁知道有多少。不过,朝廷有没有什么比较合适的方法,能够稳定国内的?
    汉朝,景帝后元年间。
    刘启叹气:“这一次议和失败,对明朝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当然,这一次议和假使成功,对明朝能有多大帮助也很难说。”
    刘彻想了想,点点头。他虽然一心想着登基之后大展宏图,千里进军剿灭匈奴,但是对于明朝的情况他也明白。
    皇太极给出的议和条件,看起来确实是很丰厚,但是按照皇太极一贯的行事风格,这样的条件必然也能够保证能够达到他心中的目的——至于他的目的是不是真的想要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不能说一定不可能,但也不能保证。
    当然,如果明朝有那个能力,用拖延而来的一年、两年,基本上维持住了国内局势的稳定,那么这个议和确实就不算亏。
    但是,明朝有那个能力吗?
    这一次议和拖延的时间,能够达到明朝所需要的时间吗?
    刘彻不怎么关心明朝,反正就是这样了。他比较在意清朝,皇太极究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堪称宽松的条件?除去上面提到的那些什么经济等原因,还有什么?
    他问刘启:“皇太极是不是身体情况出问题了?”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也应当能算作是一部分原因。
    ————
    ————
    皇太极应该是想要慢慢消耗明朝,就和他那什么砍大树的说法一样。至于说明朝到底应不应该议和,议和了能不能真的从中获取到一星半点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