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彩蛋·“边衅”83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在与莺莺国战争结束并签订条约之后,央洲也曾与其他国家有过交往,其中一个就是北边的罗刹国。】
    【二十五年,央洲向罗刹国赠与了用藏文撰写的经文,因此,罗刹国也向央洲回赠了自己的文书图册,这些图书总共可以划分成二十余类,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地理、工艺乃至一些技术方面的内容,除了纯粹的文字书籍外,还有二十余幅地图,以及十多本地图册。除了图书之外,还有一部分有关天文地理的工具和仪器。】
    【不过,这样的回礼,同样没有在央洲受到重视。不仅是没有受到重视,在收到这部分回礼的图书之后,央洲的相关官署只是简简单单翻译了一下书名,就把所有的书籍都放置一边,再不提起了。】
    【直到十多年之后,有人知道这件事情后大为叹惋。】
    【当时,罗刹国送来回礼的时候,其实也不是真的没有人觉得这些书具有一定价值——虽然他们或许依旧并不能准确判断出究竟具有多大的价值,但是还是有人向军机大臣提过建议,翻译书籍。】
    【不过,这个建议同样被断然拒绝,理由是觉得这些书籍中极有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好的消息,有违礼法,也有损于各个方面,如果真的翻译并且流传出去,恐怕会损伤国体,然后里面的其他内容还起不到什么作用。】
    唐朝,贞观年间。
    “他们还真不是没有机会啊……”程知节表示自己再度增长了一些对于央洲朝廷上下此时的状态的认识。
    神迹举出来了两个例子,一个咪国,一个罗刹国。不管这两个国家打算赠送央洲书籍的目的是什么,总归是要赠送书籍的,这个行动是实打实放在那里了。
    结果,一个还没有送出来,就被央洲直接拒绝;另一个,因为有着回礼的名义倒是送到了央洲手中,可却一点价值和意义都没有发挥出来,完全就是白瞎了。
    不过,奇技淫巧这件事情……
    李世民在心中再度拉低了对皇帝的评价。
    官员们愚蠢或者不在意,无所谓,但是皇帝自己不能也不在意或者毫无知觉。
    ——咪国的书籍器物是没有办法了,已经拒绝掉了,也就算了;但是罗刹国的那堆回礼可是送到了央洲的,即使官署的官员们一个两个都没有想要看一看,只是翻译了一下书名就结束了,可是那起码是已经翻译出来了一个书名啊!
    有了书名,皇帝就不能看看这些书名,然后从中检查检查有没有什么一看书名就比较有价值、有实际作用的书册?
    按照常理来讲,只要是书名,通常而言就会比较明确地点明这本书的具体内容。而且看起来那些国家的书名也不是什么奇怪绕口或者离题甚远的类型,比如咪国的那个“百科全书”……
    所以,果然不仅仅是官员们对此不上心,觉得没有什么阅览的价值和意义,就连皇帝本人也是这么个看法吧?!
    还有,他前面不是还在和莺莺国进行谈判之前,发现了自己对于莺莺国的情报一无所知,连莺莺国在哪里、和央洲究竟距离多远、双方相隔了多少个国家都不清楚么,现在罗刹国这里还送来了这么多舆图,他怎么不知道看看了?
    现在和央洲签订条约的国家这么多,西国、咪国,还有那些童国北国等等,皇帝恐怕是连一个都不知道具体情况吧。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同样觉得央洲这些事情做得实在是不太聪明。
    关于军机大臣的那些顾虑,他也理解,他非常理解好吗!想要让天下稳定,那么必然就要关注到天下人的认知观念、书籍阅读等等,因而,军机大臣会担心这些国家送过来的书籍中有一些会危及到朝廷的内容完全没问题。
    换做是他,他也会思考这个问题的。
    但是,觉得书籍中的内容存在问题是一回事儿,要不要翻译书籍并对正确的内容进行学习是另一回事儿。
    即使里面确实存在一些有问题的内容又怎么样?把这部分内容直接删减掉,从源头上就阻断传播不就可以了?还有,既然已经翻译出来了书名,那么从书名上也应该可以看出一二端倪,从选择翻译的书籍的时候就选一些起码名字上看起来正面用处比较多的、负面内容比较少的书籍,也是一种方法。
    特别是那些技术方面的书籍,如果是纯粹的技术,那就更好了不是吗。
    皇帝要是因为担心有不利的内容存在,于是干脆一刀切,将所有的书籍都扔在一旁束之高阁,那不就是因噎废食,想要当个缩头乌龟么。
    问题是,央洲现在的情况就不是想要把头缩起来,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翻译书籍,是一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真的能够从书籍中得到一些方法,学到一些军队、武器、各种技术方面的知识,那就值了。至于说可能衍生的问题,那就一步步解决不就可以了?
    把同样的问题类比到皇太极自己所处的大清时期,那就是明知道收拢汉人的好处,却因为汉人有可能反叛或者逃走,就干脆对他们所有人施以酷刑……完全没有什么好处不是。
    想要达到维持稳定的目的,又不只是只有一刀切这一种方法,明明方法有不少,而且如果使用的当,不仅能够达到皇帝的目的,还能够让央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比如军事方面不再和莺莺国有这么大的差距,皇帝因此还能得到一个贤明圣君的赞誉。
    所以,这个皇帝到底是怎么个情况,难道登基二十多年了,结果就是这个样子?
    【总体而言,这一次“边衅”事件是结束了,但是央洲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不过,在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顺便,还可以提一下央洲和莺莺国等国家的军备方面的差距问题。】
    【首先是为什么央洲和莺莺国等国家在军械武备上能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大到莺莺国舰队能够像是戳破一张纸一样直接突破央洲的防线。】
    【这其中,有多个原因。】
    【一个,是央洲自己的军事情况造成的影响。】
    【早在央洲立国初期,对于火炮火枪等各种军事武器的研究非常重视,研发也从没有停下过脚步,在资金投入上也是不惜血本;同时,还积极地从外界引入各种火器,用来使用或者是改造参考。】
    【这段积极研究、大量投入、认真制造的时间,从最开始央洲与明朝争夺天下的时候,一直持续到了圣祖期间的平定藩王战役之后。】
    【而在平定了藩王后,央洲整体上就进入了一种比较和平的状态之中,虽然边境地区依旧有着战争,但是内部方面战争的可能性大大减小——这种战争是指那种大型的、正规的战争,而非平定各种小规模混乱之类。】
    【同时,在对外的作战之中,整体上央洲的火器等军备在当时确实是占据了优势的。】
    【也因此,当时央洲整体的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向,就从原本的打天下、正规作战、大规模作战等方面,变成了治安战——小型作战,且作战的烈度和方式都与过往大不相同。】
    【而一旦作战的基本方针出现极大变化之后,对于相关的武器研发乃至旧有武器的制造方面,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朝堂上下对军队和武器的看法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在这种战争环境之下,在作战方针已经出现变化之后,央洲上下对于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去研制开发新的火器的热情就开始减退。】
    【此时,大部分人的重点,从研制更先进更优秀的火器上,转移到了如何保住现有的火器优势,如何保密,如何继续垄断技术。】
    【重点的转移,带来的就是资金和精力的转移,自然对于研制方面从此少有人去关注和努力了。】
    【同时,随着整体环境进入了和平状态,朝堂上下态度转变,央洲也从原本的重视武备变成了对于武备不那么在意的态度——简称,一种央洲特色的重文轻武。】
    【因此,在新的环境下,不仅对于火器等武备的研发开始迟滞,就连原本的火器等的制造质量也出现了下滑,并且还是持续下滑。】
    【这和央洲的武备管理制度有关,这个制度也是出现于圣祖年间,彻底定型于高宗年间。】
    【简单来说,就是先对央洲已有的各种兵器的形制进行规定,随后在根据形制的规定来规定相关的制造方法、工艺等,接着,根据这些已经写明了的制造方案,来规定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以及人工的价格。】
    【看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貌似还减少了官员们从中捞油水的力度,但是实际上却造成了过于死板的后果,因为,从一开始,这个制度中,就没有给新武器的研发留下空档。】
    【——是的,这个制度中并没有规定,如果有人研发出来新的武器,那么该如何进行处理和规定;如果有人想要研发新武器,那么又该如何调配资源,制定目标等等。】
    【这个问题叠加上之前的和平状态,使得央洲有权力调整的人群,如皇帝,压根就想不起来要进行新武器的研发和制造。】
    【除此之外,这个制度虽然确实是规定了相关的原材料价格和人工价格,但是却一点都没有为日后各种物资和人工的涨价留下余地,而央洲在制定了这个制度之后也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什么调整——物价上涨了,批下来的经费不够了,怎么办?】
    【官员们根本不可能自掏腰包补上差价,毕竟凭什么?因此,最终必然会走向偷工减料的道路;同时,既然要偷工减料了,那么选谁的材料这个问题,就又提供了贿赂的空间。】
    清朝,康熙年间。
    康熙发誓,自己在想要定下相关的武器制造的章程的时候,绝对不是想要达成这样的结果!
    他就是为了让军械的制造能够更规范,制造的产品也能够更符合需求,同时更便于管理,也能够减少官员们从中上下其手的可能性,才想要规定一个条例的。
    ——谁能想到,会是这么个结果?
    这分明是后面的皇帝们,一个个都不知道因时而变,不知道原本的条例已经不适用于新的情况,不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的结果。
    而自己最大的一个问题……康熙承认,自己确实没有很好地在条例中对于新武器的研发方面进行规定,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事情,让后面新武器的研发陷入了一种僵局。
    不过,自己也没有说不让研发新武器啊?怎么后来的皇帝们,就不在意这方面了,他们难道不觉得外部的敌人有可能也会发展出什么新武器,打破原本的央洲占优的局面吗?
    宋朝,开宝年间。
    赵光美想到了一个问题:“央洲的财政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现在知道的信息是,皇帝在位期间,一直都有财政问题,并且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皇帝自始至终都在为这个问题烦恼。可见,这方面的问题大约不是皇帝即位之后才突然出现的,必定是在之前的皇帝之中就已经存在,起码是有了苗头。
    而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推断的话,在已经出现了重文轻武风气的央洲,在已经觉得高枕无忧,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去研究什么武器的央洲,既然财政出现了问题,国库不丰,那么能够划拨给军备制造方面的银钱只会更少。
    这样一来,相关官员们只会越发地偷工减料……
    这同样是一种恶性循环。
    赵匡胤非常同意赵光美的推测,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推断了。不过,他很在意的是神迹中的一个用词:治安战。
    对于央洲的那些个态度转变,风向调转,他完全不意外,这不就是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的一种表现么,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只不过央洲放得有点太彻底了而已。
    但是那个“治安战”……怎么感觉神迹的态度不是很好呢?治安战,治安,军队要维持治安,有什么问题?反正军中内部也是有着划分的,那些一直驻守在边疆重镇随时准备作战的军队,基本上是不会被调回内部来处理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的,而内部的这些军队,本来也不打算指望他们真的进行什么会战,用来处理治安问题不就很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