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此二字是千经万论开宗明义的第二句。按照世间法来说,上来头三炮最厉害。第三炮呢,就是这个「佛」字。所以千经万论,前三句最重要。外道当年就讥笑佛法:你们释迦牟尼是讲迷信,讲经说法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时日;看我们讲法,在某年某月某日……乃至后来的修行人对这个问题也在含糊:怎么佛讲经没有个具体的年月日啊?他不知道这个「一时」啊,就是讲「如来藏」的真理,就是讲我们的本来面目!
「一时」这个「一」,按照分别法说,就是「空如来藏」,就是真心本来面目——这是无分别法。按照圆顿大法,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大至佛刹,小至微尘,一根草、一片叶、一根丝尽足为一真法界,尽足为真心本来面目的全体。但是这样讲呢,很少有人能够接受。所以佛用通教、别教把它逐步开示引导。所以「一多无碍」——「一」就是真心本来面目,「多」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千变万化为万法。「一」就是如来的「如」,「时」就是「来」。按照世间法来讲,时间是不是无量呢?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分分、秒秒。而这个时间呢,在佛法里又要注意它的特征。在佛法里,有时间必有空间,有时间、空间,必有十法界万法、万相。所以这个「一时」是不是「如是我闻」?「一」即是「阿」,「时」即是「弥陀」,你不要光把它看成是时间。时间、空间、万法、万相都在内。
可见这个「一时」,是继续从另外一种角度来开示宇宙人生本来面目。这是总讲。按照世间法来说,也足以显现出佛的智慧和「一时」这个名相概念之殊胜。
第一,在佛当年,印度国土四分五裂,全国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纪年方式;即使从世间法来看,佛用「一时」是不是也是智慧啊!如果用什么晋文公八年,那么楚国人看,是楚国哪个王什么年,是不是浪费时间,节外生枝?干脆用「一时」。你们不用对此打妄想,时间并不重要,听法最重要,这不是搞考古研究——要不然三藏十二部经这一部经是哪一时,那一部经是哪一时,是不是又浪费我们许多的精力?正好给外道钻空子,把我们的注意力往那些无聊的地方给引导去。
第二,再从这个宇宙空间而言。第一层天过一天相当于人间过五十年,第二层天过一天相当于人间过一百年。往上数,第三层天一天是人间二百年,第四层天一天是人间四百年……往上翻,八百、一千六、三千二、六千四,乃至一天等i于人间几万年、几亿年。而诸佛出世说法是面对十法界,不光是人道。如果按照外道来讲,它是仅仅面对人道说法。就是对人道说法都不能圆通,何况对十法界说法?从这个角度上讲,是不是也可以打开你的心量?
尤其是在《法华经》以及其它很多经典,佛为了讲一个大,讲一个多,讲一个长,从空间到时间往往用许多大数字——那由他、阿僧只、恒河沙劫数、无量百千万亿等等;恒河沙数的国土化成微尘,每一个微尘又代表那由他阿僧只恒河沙数的国土;然后呢,那个数还是这个数的那由他阿僧只恒河沙数的多少多少倍……那这些数字到底是不是这么多呢?也可能比这个还多,也可能比这个还少,并不重要。佛的良苦用心就是让我们随文入观。你这么想象想象想象想象……不知不觉你的心量就会变得宽广。心量宽广以后,同样来听经闻法,他容易明白。你这个心量不断地扩大扩大,自然而然心力是不是强了?心速度是不是快了?心速度快了,是不是亮了?不知不觉中那些烦恼习气不翼而飞。你就感到:哎呀!我现在怎么生不起烦恼来了?遇到一些麻烦的事情,过去你会耿耿于怀;那么现在呢,你心里压根就动不起念头来。这是不是妙法呀?要不然佛讲那么大数字有什么意思啊?我们也不要去计算。佛讲三藏十二部经,就是在调我们的心,把我们的心调得很亮、很清净,并不是来图热闹,这是在讲无上心法。由时间到空间到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佛都是在拓宽我们的心量。
讲到这里,还是世间法意义上的殊胜,还没有讲到根本上去,还是在讲皮毛。那么这个「一时」,到底怎样进一步地来观照?殊胜意义上的方便是什么?
现代科学已经意识到,时间是人类的一种错觉。飞船进入太空以后,跟地球的时间差就出来了。我们在梦中、定中,乃至在日常生活中,时间是个不定的量。有时候感到:哎呀!怎么又天黑了?啊!怎么又过年了?对于生活比较轻松的人是不是这样啊?在穷困潦倒、灾难重重、疾病痛苦的情况之下,是不是度日如年呐?两个人犯相思病,是不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这是不是叫禅定呢?禅定在相思中,禅定在痛苦中,禅定在快乐中,都叫禅定。
至于我们在梦中梦到未来的事情变成现实,或者在定中、在梦中你会看到过去的事情,说明什么?什么过去、现在、未来啊?就是当下一念。百千万亿年就是当下一念,无量百千万亿年就是当下的一念。时间只是我们的一种妄想。诸佛之所以是诸佛,诸佛活在当下一念;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凡夫活在过去、现在、未来对时间的执着。这是我们从第二个殊胜的方面来观照时间。这仍然没有解决问题的实质:时间到底怎么来的?
打一个比方。有时候一个人在那里傻傻呆呆的,好像别人看了觉得他有点不正常,然后一拍:「嗳,老伙计,你在想什么?」他醒来了,想了下:「我刚才什么也没有想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告诉大家,这个时候就是「如是我闻」的「如」,就是「阿弥陀佛」的「阿」。你这个时候心里什么都没有。如果始终保持这种状态,你永远也不会老,永远也不会小,永远也不会生病,你就是停止在这种状态,这就是真空。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都可以提示我们开智慧。比如,当人家准备叫醒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你听到人家叫你后:「嗯?」动了一下,一个念,这个时候就是《楞严经》讲的「一念业相无明」,产生了第一念。此时已经产生了虚空的感觉,首先第一念感觉有一个空间了。阿赖耶识形成,真心和妄心已经和合在一起。将来在讲《楞严经》168个字的时候,还会详细地开示这个法。有了这第一个念,然后就有了第二个念、第三个念,一个念以后的无量念都作为第二念,这就叫「转相无明」,叫「见分」。就想着:「哦,时间不早了,要回去烧饭了。」当你想到要回去烧饭的时候,脑子里已经出现了米相、水相,这就是三细无明里的「现相无明」。你这个时候眼睛看不到,但心里知道,在心里已经有这些相了,叫「胜义色法」。等到最后眼睛看到了米啊、水啊等等,就已经变成了六粗之相。以上这些过程就是:「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种粗相使你开始造种种业。我们的心法不可思议啊!就是这样在千变万化。糊涂了,你就在六道里轮回。一念、二念、三念,过去、现在、未来是不是有了?这就是时间的产生。时间一产生,与空间是同步进行。
所以「一时」怎么产生的?是不是由我们的心变化出来的?在变化时间的同时,时间、空间、万法,就开始「自相混淆」;在《楞严经》叫「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把时间问题搞明白了,你当下成就。万法都是由一人一念在变现,所以我们在梦中烧饭、吃饭,你不要以为是假的,其实这些都是真的。梦中变得就更快,要吃的话就有东西来了,因为梦中心比较清净。
佛:讲经题时,作了解释。
记好,每一部经上来三大炮:第一炮是「如是我闻」,第二炮是「一时」,第三炮是「佛」。你把这三炮打响,大功告成。下面实际上是作些具体的解说而已。这三炮是提纲,纲举目张。这三炮厉害呀!可是一般人怎么解释啊?「哦,如是我闻——这件事情是我阿难亲耳听佛所说。一时就是佛讲经的那个特定的时候,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样解释都是误导众生!佛怎么讲?不讲第一义谛法,非我弟子。
坏人害人止于一生,而且来世要还;好人善人以不了义法、以善来代替真,他害人是无量的生生世世!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那好人就是好人呐!他真是好心,可能比我还要好,他恨不得大家都成佛。可是好人不能当老师啊!往往那些妖魔鬼怪讲正法,佛还拜他为师,还用生命供养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我们是不是最慈悲?可是他们不能当老师啊!好人你可以拜他为干爹、干妈、干姐姐、干姥爷,但是不可以拜他为师。拜他为师,就是《楞严经》讲的:「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迷惑不知,堕无间狱」。正法是讲真、讲实,不是讲善,不是讲恶。一切的真、善、美、好、丑、坏、香、甜、苦、辣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
在:这个「在」字也很重要。在诸经里,一般都是讲「佛在」,而《法华经》是「佛住」。「住」和「在」之别:比如平时讲,「请问您在哪里工作?」「您家住在哪里?」你会不会这样问:「请问您住在哪里工作?」「请问您家在哪里?」不会。因为「住」带有根本之义,「在」带有方便权宜之义。按道理来讲,只有《法华经》可以用「住」。因为《法华经》被说为「如来全身」。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楞严经》呢,它带有方便法来解释《法华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讲经说法的法师,把《楞严经》看懂更重要,因为他要承担教化众生的责任。就次第而言,如果只想自己成佛,把《法华经》读懂就行;那么讲《楞严经》呢,是锦上添花,专门培训弘法人才。
室罗筏城:这是佛的在家弟子波斯匿王的侨萨罗国都城,就是《金刚经》里的舍卫国,解释成汉语叫「丰德」。怎么丰德呢?此地物华天宝,众生多具善根,盛行修行。佛在兜率陀天观察四千年,其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选择他将来出生之地和将来弘法的道场。
只桓精舍:就是《阿弥陀经》讲的只(qi)树给孤独园,也有的叫祗(zhi)树给孤独园。梵语译成华文,因译经的法师不一,所以同一个概念有多种名称。「只桓」,就是只树林,「只」,就是只(qi)陀太子,「桓huan」是树林。只桓精舍的树林是只陀太子供养,「精舍」,是须达多供养。
关于「只桓精舍」的来历,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有一个长老叫须达多,这个老菩萨呢,他发慈悲心,用钱财来帮助那些孤寡的老人和小孩,所以得到一个美号叫「给孤独」。
有一天夜里,须达多长者进城办事,发现他的老友家里上上下下张灯结彩,忙忙碌碌,心中便起了疑惑:「办什么喜事?也不招呼我一声」?老友跟他讲:「我们要准备迎请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来应斋」。他听到「佛」这个字,汗毛一下就竖起来了。他知道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这也是个妙法啊!《无量寿经》怎么讲的?若人听到佛号,听到钟声鼓声,心里感慨万分,恨不得流眼泪,乃至汗毛都竖起来,这不是凡人。有些人你跟他讲:走!去念佛。他神差鬼使,不用你劝他就跟着来。你讲:「走!去听经,去听《楞严经》。」他一下心里好像要爆炸了:哦,要听《楞严经》!
这次是哪一位菩萨说来听经之前,老有一个人在她耳朵里讲什么「《楞严经》大圆满」,不知道讲了多少次。她从来没有听过什么《楞严经》,后来问了一个同修,说你们到哪里去啊?去寺院听《楞严经》。她猛然想起来,说菩萨叫她来听《楞严经》呢!
真正能与正法结缘的人,佛在《法华经》怎么讲的?我们已经在十万亿佛法中积累了善根福德。可是有些人你跪在面前求他,他也不来听。我有个弟子发心说:你去听经,听一天我给你十块钱!他都不来,甚至还诽谤:哪有什么《法华经》《楞严经》?我就是修什么什么法门。这也不奇怪。佛当年开讲《法华经》还有五千人退席,根机不一样啊!你如果听到《法华经》《楞严经》,不管懂不懂,反正离不开这里,要听明白,《法华经》讲,你是阿惟越致菩萨。没有这个根机的人,他坐个三分钟五分钟,屁股一拍就走。有根机的人走不了,莫名其妙地有一种力量把他定在这里。这也是帮助我们印证自己在过去世中的成就,做到心里有底,这样就可以自己给自己肩上压担子,明白你今生今世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如来家业是别人的事还是你自己的事?
好,再来说「给孤独」。须达多长者当下萌发要见佛的愿望,佛陀感知须达多善根成熟,便用神通放光照在须达多身上。虽然是半夜,但须达多感觉是白天一样。他情不自禁往外走,城门自动打开,一直来到城外的竹林精舍,见到了佛陀。他跪下来向佛发愿,回去找地方,请佛住在城里附近。他回去就落实场地,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园,开口问价。只陀太子说:「行呐!所有的地皮铺满了黄金,我来验收,园子归你,黄金我收走」。他老人家二话不讲,大车小车把家里所有的金银全部拖出来,请只陀太子验收。只陀太子一看傻眼了,说:「你疯了,我跟你说一句笑话你怎么可以当真?哪有王太子卖家产?你这不是叫天下人耻笑我?再说也没有这个价钱,我这样做人家不得讲我倚仗权势,漫天要价?我这个名声往哪里放啊?」须达多抓着不放,「那你就不怕你失信于民?」只陀太子一想也是,「不如这样,园子归你,这个树上面你也没有把金子铺满。那就把树算我的,供养佛陀。」这是「只树给孤独园」名字的来历。
与大比丘众:「比丘」含有三义:一者,乞士。「乞」是表下贱,「士」是表高贵,高贵的下贱人、下贱的贵人,这是不是辩证法呀?是不是符合无分别法呀?下贱、高贵当下是一。佛陀制戒,规定出家人托钵乞食——一可自利,破贪心,破我执,破贡高我慢;二可利他,广泛地为众生作福田。当然,在大陆这个国情下可能不行,你上门托钵的话人家可能还要骂你,他还造业。
这个「乞士」呢,也就是下乞衣食,保养身命;上乞佛法,成就慧命。即便不能托钵乞食,我们也要带着像乞丐讨饭那样的心态来求佛法,把老师、把善知识当做贵人。就如印光大师所讲:「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这是真的。不以谦卑之心求法,你不能入道;你是来求法,不是来斗法。《法华经·药草喻品》讲得很清楚:老天爷下雨,平等供养一切树木花草,可是一切树木花草得到的受用不一样:大树感到多多益善;中等树,「哎呀!吃饱了,胀的」;小树吃撑了它还生烦恼;小草直接就给那个雨淹死了。可是老天爷是平等心供养啊!师父登台说法,也是以平等心供养一切众生。心量大的人呢,赞叹:「太好了!太妙了!讲得越多越好啊!」心量中等的人呢:「还可以嘛!」心量小的人他生烦恼:「你算老几?你来教化我?」当你讲到什么事情,「啊?是不是指桑骂槐对着我来的?」心量大的人:「哦,师父讲的这个事情正好是我的毛病!」他感恩戴德,一下把毛病习气丢掉了。听经闻法,首先要调理好自己的心态。这叫「乞士」。你乞了没有?一定要放下我执,要破除先入为主种种的心态。
二者,破恶。一讲就懂,破除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业中的恶业,不要胡思乱想,不要信口开河,不要去胡乱造作。把我们一切的烦恼习气破得精光,一丝不挂,究竟成佛。没有两全其美,只有权衡利弊,我们不能明知故犯。听经闻法是不是从心地上最大的破恶?把我们的恶知恶见转为佛知佛见。在这个前提之下,「方便有多门」,无非还是在破恶。不光是破知破见,还要破语言、破行为、破种种的习气,叫「破恶」。
三者,怖魔。出家人剃度两年,年满二十岁,可以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叫三坛大戒。因为有些人剃度连沙弥戒都没有受,这是补上一课。当受戒人登上戒坛以后,主戒和尚问:发菩提心否?回答:已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就是说我已经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才可以受戒。藕益大师当年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自己跪在佛前,退戒。大师这种做法是对的,但他是按照小乘的观念来行持,有他的功德。按照大乘法来讲,得戒不得戒,还在于自己的心,不全在于形式。同样烫疤,有些人是发心燃身供佛,消除业障;有些人是为了能够出去参学、挂单,能够做法会被人认可。
第二句,主戒和尚问:「你是大丈夫吗?」回答:「我是大丈夫。」女众你可不要生烦恼:「不!我是大女人!」这个「大丈夫」不是讲男子汉大丈夫的那个「丈夫」,就是前面讲的「调御丈夫」。「大」,就是发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按照「如来藏」的道理教化众生,叫「大」。「丈」,就是智慧。什么智慧?我会分别、选择、思维,用各种各样办法和手段来成就众生,叫「丈」。「夫」,这是表感叹,语气助词,表示慷慨激昂,也就是「我是大和尚啊!」只要有这样的气派,你当下已经得戒。至于后面传戒,那是形式而已。
在这个时候呢,地行夜叉上报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再上报天行夜叉——夜叉是鬼道里的众生,他过去世也有修行,经过改造,后被天人提携。由天行夜叉鬼上报魔王,三界又减少一名众生,佛界又增加一名菩萨。然后波旬魔王生烦恼。生烦恼干什么?本位主义。他认为这个三界是归自己管,不愿意人才外流。问题是我们自己要生恐惧心:你怖不了魔,要怖你自己。灵岩山八十多岁的老和尚道安老法师讲:「我们出家人很可怜呐!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十方常住的供养不好消化啊!」出家人如果有了为个人谋取名闻利养的心,就意味着你将堕落恶道!但是,如果及时悔悟、悬崖勒马,精进修习、了悟如来藏正法,亦可消除罪业,当下成就!我们始终要以此警戒自己。
「比丘」,前面加一个「大」,就是这些比丘「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这叫「大比丘」。也可以叫回小向大,也可以叫现小藏大。
千二百五十人俱:佛的常随众弟子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经常跟佛在一起生活共修。太子成佛以后首先到鹿苑去度五比丘,然后又把频罗迦叶三兄弟一千多人度了,舍利弗和目犍连各带一百人皈依佛剃度,这是集体剃度。讲笑话,跟搞批发一样。还有耶舍兄弟等五十人,所以总数是一千二百五十五。这是早期的大弟子,简单地说,有时候讲千二百五十人,也有时候讲一千二百。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无漏」在不同的经本、不同的上下文之间,含义有差别。初果罗汉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三恶道;三果罗汉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入到人道,在天道修行;四果罗汉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六道轮回。但是四果罗汉也叫有漏,还漏在法我执里,他还没有破法我执。禅宗的菩萨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小乘;也叫有漏,漏在哪里?漏在那个偏空涅盘里,他还没有证得妙有。别教菩萨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偏空涅盘;但漏在「一心三藏」之外,他证得的境界是次第三藏。圆教菩萨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别教那个次第三藏以下;也叫有漏,他在行持上、证量上还没有圆满。真正的「无漏」是极果如来,他证得十法界万法时时、事事、处处无非诸佛法身真常,与一切的万法同呼吸、共命运。我这里抓抓头,释迦牟尼知不知道?那个青蛙在叫、狗在跳、鸡在飞,释迦牟尼佛知道不知道啊?都是他在叫,他在跳,他在飞。虽然知道,他都自在,他没有任何的执着。
你看阿弥陀佛,黄金臂昼夜常垂,有没有哪个看到阿弥陀佛:「算了,这样(收起手)一会儿」。有没有?他一直伸在那里,随时接引你。明白了吗?这都是真心妙用,否则不能叫「无漏」。有一念恶、一念善、一念正他不能感应的话,就不能叫「无漏」。同样一个名相概念,解释的伸缩性很大,不必执着于一端。
「阿罗汉」,是梵语音译而来,含有三义:
一者,应供。因为修了苦、集、灭、道四圣谛,而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他是应自己的这种修行而证果,是不是叫「应供」?因果报应。也有解释为他应该得到人天的供养。
二者,杀贼。可不要以为他是专门去杀强盗土匪,是自己杀自己这个「贼」。佛把我们的肉团身说成是什么?是地、水、火、风「四大毒蛇」啊!是劫夺我们法身慧命的强盗土匪。阿罗汉开了宿命通以后,观察到自己无量的生生世世在六道轮转受苦、每一个细胞都在流血流泪,因此而感到无比恐惧。其根本原因就是把这个肉团当成了我。因为把它当成了我,所以才贪吃、贪玩、贪乐;因为贪吃、贪玩、贪乐,所以才生生世世都在受苦。贪吃、贪玩、贪乐,你必然会伤害到其他众生;伤害了其他众生,你必然要还债。所以他不敢再到六道里来示现。阿罗汉只是保持一个灵体,他已经破除了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把肉团当成是贼。
有智慧的人修活物,就是修我们的心、修我们的精神;没有智慧的人修死物,要喝、要吃、要穿。要权衡利弊啊!最起码我们要具足小乘人的智慧。在大乘菩萨不一样,当明白了这个肉团是贼的当下,这个贼就是成道的法器,就是教化众生的工具!我们要加倍地爱护、保养。圆顿大法跟小乘法不一样。在没有明白大法的时候,修行人为自己成道,可以不吃不喝;明心见性以后,他为了众生可以大吃大喝,全在于怎样用心。
三者,无生。阿罗汉证得果位以后,他知道生生世世做人、做天、做牛、做马都是由我们的心所变现,造善业得善报,造恶业得恶报,这一世是人身,那一世是狗身,前前世是猫身……都是表面假相,真实来讲就是一个念。当然这是一种我执,而我们这个念可以独立于肉团之外,相对而言比较自在。他证得我们这个念以后,就再也不要什么肉团了,连二十八层天都不要待。所以无我的这个灵体啊,相对于六道轮回的众生而言,他是大自在。
作为大乘菩萨道来讲,明心见性以后这个肉团身是不是我啊?泥巴瓦块是不是我?都是我。有这样的心量,我们才能证大圆满、大自在。真心本来面目非无生、非有生,有生、无生都是一个念。包括阿罗汉的那个人我空、包括通教菩萨的人我空与法我空,都是我们一个念之所变现。我们的真心非真非假、非有非空,他会现真现假、现有现空。通教、别教认为空性是我;圆教认为这个我非空非有,空也是我现出来的,而且空当下即是有,有当下即是空,一当下即是无量,无量当下即是一。
佛子住持:这个「佛子」,从广义上来讲,天人鬼畜、一草一木都堪为佛子,这是方便说;从狭义上来讲,特指明心见性的菩萨;究竟说,没有佛,没有子,都是一个念。可是你不作这种分别,就不容易启发众生。在这里来讲,也就是说这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从「大比丘」的「大」、「大阿罗汉」的「大」和「佛子」三个角度来观照,他们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有些是愿身再来的菩萨,有些是当生当世成就的菩萨,在常随众中。「住持」,住于佛家,持于正法。无量的经典,唯有《法华经》《楞严经》是正法。
善超诸有:进一步解释以上的概念。「超」,就是超越、解脱;「诸有」,可以笼统解释为烦恼习气、名闻利养、贪嗔痴慢疑。四果罗汉在人我空最起码证得漏尽通,三界六道里粗重的见思烦恼他已经破除;那么明心见性的菩萨已经破除了一分、几分、十几分或者几十分无明微细烦恼。在这里「诸有」呢,可以方便说为三有、六有、九有、二十五个有。「三有」,就是三界。三界是哪三界?从二十五层天往上到二十八层天叫无色界天,也叫四空天,四空天有四空天的烦恼;从第七层天到第二十四层天,这十八层天叫有色界,这十八层的天人有肉团身,非常光亮,一层比一层殊胜,但也有他的烦恼;从第六层天往下包括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狱道,都叫欲界众生,有烦恼身。再具体说,这三界又分为六道众生,或者「九有」。哪九有呢?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二十五有」呢,四大部洲、四恶道(在这四大部洲中我们属于南瞻部洲,有四恶道。四恶道就是三恶道加一个阿修罗道),是八个有;加上欲界天(六有)、四禅天(四有)、四空天(即无色界,是四有),这就十四个有;其中还有把大梵天、五不还天、无想天各单提出来算一有,是三个有,总共是从二十五个角度。这样又把它分门别类地更为细腻一些,各自有特点。
善超诸有,是指这种种的烦恼习气,大菩萨们已经没有了,但是微细的烦恼习气还有。除非他究竟成佛,否则包括等觉菩萨都有一分生相无明。「善超诸有」,是相对凡夫来讲,相对圆满究竟佛而言,他还有「有」没有超。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方便说为,吃饭、穿衣、走路都有威仪之相。特别是出家弟子,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规范自己。身穿出家服,所现之相是人天师表。那么作为居士来讲,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究竟说,什么是「国土」?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国土」。举头三尺就有神明。依报随着正报转。这里没有办法展开讲。我们要以「一心三藏」来观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包容、圆融、圆通好我们周边的环境——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道场住宿条件简陋,这正是成就道行的时候。凡是我们感到不自在的时候就是成就自己的时候,而且要感恩逆境,否则你怎么样检验自己的道行呢?
从佛转轮:含二义。一者,帮助佛转法轮、教化众生;二者,依据佛法、依佛教诲规范自己的行持,破除迷惑颠倒。这个「从」,也可以解释为依据,依据佛法来变化自己。成佛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妙堪遗嘱:「妙」,在这里是肯定这些菩萨的智慧和德能已经达到微妙境界;这种能力能够承担如来家业,叫「堪」。「遗嘱」,就是佛之教诲,由佛金口玉言而出。众弟子皆是佛之法藏,弟子将佛的教诲受持为自己的智慧德能,叫「妙堪遗嘱」。
严净毗尼:「毗尼」,广义来说,就是三藏十二部经;狭义来说,指种种的戒律、戒规。「严」,是表圆融、圆满、圆通、庄严之义,「净」,是表究竟根本之义。对于持戒,在佛法里传统的、究竟的、圆满的说法叫「三聚净戒」。
所谓三聚净戒:
第一种戒,叫「摄律仪戒」。律仪戒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三皈五戒、八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八关斋戒,等等等等。这种戒律叫「止恶」——防止你做坏事。
第二种戒,叫「摄众生戒」或「饶益有情戒」。「饶」,大、多、丰之义,「益」,是利益造福。修行人不仅应该将自己的钱财帮助众生,乃至生命都应该用来帮助众生。「有情」,一般地是指有情众生,这里不包括无情众生在内。
第三种戒,叫「摄善法戒」。在佛法里有我即为恶,无我方称善。善法戒,说为「如来藏」心地大戒,非明心见性、见「一心三藏」之法理法义不可为「善」。这是根本戒,这种戒「一戒一切戒」,它叫全性起修。修行人把持戒仅仅局限于律仪戒,这是不圆满的。
每当看到那些持戒很认真、很圆满的修行人,我们感慨万分。这些人不愧为是人头尖子,他们真心修行,一心想要了生脱死,可是却被那种方便戒所误导,而不能成就。而且这些人呢,往往还自以为是,特别是对大乘佛法指手划脚,更是增加了自己的情执。
但也有些人迷惑颠倒,把「如来藏」心戒大法错用心——我受持心戒,我就可以小戒不受、破小戒。这种人罪加一等!一个能受持「如来藏」心戒的人,怎么可以去破小戒?这种人属于发狂慧。受持小戒不能开悟,不能成佛;但是如果连小戒都不能受,你来世连人身都得不到。明心见性之人所持种种的戒律叫道共戒、慧共戒、定共戒,所有的戒律都在智慧当中。即使他有时候示现出破戒犯戒之行为,那仍然是圆满的持戒,就看你用心如何。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修行人不可以用自己的下劣心、牛羊眼去对别人妄加评测,只管用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行。你如果确实感觉到别人犯过,你是出于慈悲心,二人当面不为是非。否则你只要一开口,就是在污染法界。
三聚净戒还有第二种解法: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而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
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
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摄律仪戒在断烦恼,配于「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善法戒在成就佛道和修学法门,配于「佛道无上誓愿成」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摄众生戒在度众生,配于「众生无边誓愿度」。又摄律仪戒,如持不杀,止恶不生,离诸染污,是为法身之因。摄善法戒在行诸善,深究法门而证佛道,是为报身之因。摄众生戒在以慈悲利益众生,是为应身之因。
弘范三界:「弘」,是表大、表亮、表扬,它带有神采飞扬、影响扩大之义;「范」,就是模范、人天师表;「三界」,就是无色界、有色界、欲界,也就是六道众生。菩萨出世是人天表率,包括出家、在家四众。在佛肉身住世的时候,具代表性的是出家众;在末法时代,往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家居士。
当年魔王对着佛发恶誓,说:「佛啊,等你灭度以后,我叫我的魔子魔孙披着出家人的外衣,占据道场丛林,毁你的正法。」你有什么办法?现在还有出家人,一百年以后、二百年以后,还有没有出家众?还有没有寺庙?即使有寺庙,又成为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吗?「狮子身上虫,还食狮子肉」。歪门邪道没有办法毁坏佛法,能够毁灭佛法的都是佛自己的弟子!
师父发心:从现在开始,要将本师释迦牟尼佛一万年末法扭为正法!要将弥勒佛下世前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灭法时代扭为正法!告诉大家,佛法永远不会灭亡!大家愿意不愿意发这个大心呐?(愿意!)好,阿弥陀佛!
这个「弘范三界」啊,诸佛菩萨出世,我们不要在相上执着。明心见性之人即为出家,这是真实出家,这是第一义出家。出家众要赶快生惭愧心,赶快发大心!那在家众是不是更应该发这个心?《法华经》《楞严经》是发心的经,让我们重温过去我们自己在佛前立下的誓言。好好读《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佛在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菩萨、护法神明面前登坛点将:佛灭度以后,能够在娑婆世界弘扬《法华经》的菩萨,站出来当着大家讲一声!就是这种气氛,叫「弘范三界」。
今天四众弟子都有责任啊!浅根机之人,他在这里坐不下来,三分钟、五分钟屁股一拍就要走。「明天儿子从美国回来」,「后天媳妇要回娘家生小孩」,他马上就回去了。大根机之人如如不动,就像孟婆念佛——「孟婆!你家里失火了!」孟婆讲:「随它去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孟婆!你儿子掉到水里去了!」「随他去啊,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啊!
《妙法莲华经》是讲,一念信解「如来藏」,胜过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量法门无量百千万亿年的功德的无量倍!《法华经》还讲,受持一句《法华经》,胜过七宝满虚空供养无量佛菩萨、无量众生。要好好掂量掂量。我们不是只有今生,我们还有无量的生生世世,要有此心、有此量,为「弘范三界」而来,此堪为人天师表。在天堂里,佛都把它说为「三界火宅」呀!要明白。
应身无量:两种解释。第一种「应身无量」,一个人果真清楚明白、深信不疑,十方法界万法万相皆由当人当下一念之所变现,他当下即是「应身无量」,胸怀全宇宙,都是我。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啊!果然到达这种境界,你高枕无忧,这是一种「应身无量」。第二种「应身无量」,如同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遍入一切国土教化众生。明白「如来藏」道理的人,说大法、说小法、说正法、说邪法是不是都是我?是不是如来说法?鸡飞狗跳、牛吼马叫是不是如来在说法?统统都是啊!你以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就是「我是观世音,我来教你一加一等于二」?小学老师教一加一等于二,他是不是观世音呐?强盗土匪开会,他是不是观世音菩萨在说法?明白好事是谁,坏事是谁,做是谁,不做又是谁,你就知道你应该以什么样的应身来教化众生。教大法、小法、善法、恶法统统都是诸佛如来,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观世音!重要的不是要改造世界,而是要认识世界,从世界观这个根本点来把握。
度脱众生:我们要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想一想,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药师如来,有没有谁不是地藏王菩萨?
拔济未来:「拔」,是救拔,「济」,是供养。并不是说我今天搞几把米、几块饼干丢到水里去供养水里的众生;我今天到市场上买几条猫、几只鸡、几条鱼来放生;今天哪里闹地震,我寄钱寄衣服过去……这样「拔济众生」,是皮毛而已。在《法华经》佛金口玉言:生一念欢喜心,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受持一句《法华经》,胜过七宝满虚空供养诸佛如来大菩萨。明心见性的人当下即是供养一切佛,当下即是拔济一切众生。口头禅好讲啊,真实义难解——「我就是明白了万法都是我啊,可是不明白怎么就供养了一切众生?我没有给他一块人民币,没有给他一粒巧克力啊!怎么就供养一切众生?」这一段,我们好好结合现代科学、心理学来观照,看我们会不会用心。
昨天讲了,人与一切有情、无情是不是都可以道交感应呐?再打一个比方。一杯冷水跟一杯热水掺在一起,是不是冷水升温、热水降温呐?冷水得到了热水的加持,热水也得到了冷水的加持,是不是互相加持?那么整个十法界归纳集中到一点,是不是就是正与邪的相互加持?一旦我们明心见性、心量拓开,充满了真善美,在佛法里叫「预流果」,也叫「入流圣人」。无论你自觉不自觉,你已经进入大光明藏,你这一念心当下就是对十法界吉祥加持。而且这种加持不可思议,因为你已经心包太虚。为什么佛毫无吝啬之心,给我们发出「受持一句《法华经》,生一念欢喜心,蒙佛授记」这样的宣言?这不是鼓励,也不是恭维,这是讲真实语,我们要相信。从第一天开始,我们是不是已经在这里「拔济未来」?这种气氛不可思议啊!十方三世有目共睹。这是一个光亮的世界,是一个非常殊胜的道场。在十方三世都会铭刻我们这一段辉煌的历史!
越诸尘累:这是对这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最后一次总结。「尘累」,就是烦恼习气,身受到束缚,心感到很累,身劳心苦啊!这些菩萨已经得到自在。虽然两千五百年前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很差,对于修行人来讲,无处不道场,无处不极乐,在苦即乐。大解脱之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感到自在快乐,凡夫没有办法去测度他的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