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时:即众僧自恣之时,诸佛欢喜之日,供佛斋僧,功德倍胜。这一天波斯匿王为他的父亲做功德,请佛菩萨应斋。
    波斯匿王:是佛的一个在家弟子,译作「月光」。波斯匿王跟佛同年同月同日生,佛出世的时候是不是有许多瑞相啊?各种祥瑞之光不仅在印度本土出现,而且当时中国处于周朝,也有这个历史记载。当时这个瑞相根据周朝专门观察天象的官员讲,这一定是有圣人出现,于是就把瑞相记下来刻在石头上,埋在咸阳城南城门脚下,留待后人验证。后来在一千多年以后,当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古人根据历史的记载,从咸阳城南门脚下挖出这个石碑,来印证印度来的使者所传的佛法中记载的是否属实——某年某月某日是释迦牟尼佛出世。果然不谋而合,就是那个时候。那么佛出世的这种瑞相呢,被波斯匿王的父亲误以为是自己的儿子的瑞相,认为这是个圣人,所以叫月光。月光就是表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啊!那么波斯匿王他出世的时候有没有瑞相?也是有瑞相的,但是被佛的瑞相掩盖住了。
    讳日营斋:「讳日」,就是父辈往生的日子。这一天有很多的忌讳,不可以饮酒、吃肉、作乐,不可以唱歌、跳舞,不可以过夫妻生活,讲话不可以带有轻慢、快乐、放纵的心态。这一天要怀着非常感恩、非常崇拜的心情,缅怀先人等等。「营斋」,利用这一天办理饭食供养三宝,为父母积功德。在先人往生日,特别是在往生四十九天之内,你供养三宝或者举行法会,或者印经书,等等等等,都能使先人得到福报。但是,如果酒肉营斋的话,那就适得其反。不仅得不到利益,而且加重罪过,要当心。做法会一定要到正法道场,不到正法道场的话,你花钱再多都没有功德,最多只有福报。
    请佛宫掖:请佛在掖庭吃饭。王宫为施政重地,当然不宜饭斋,故而在王宫两侧的掖庭供斋。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自迎」就是亲自迎接如来;「珍馐」就是美味呀!供养各种最好吃的东西。「无上妙味」,这显示出国王弟子对老师、对三宝的恭敬心。兼复亲延诸大菩萨:波斯匿王还亲自迎接大菩萨们。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长者」,(长者不独年高,应具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一般是指那些在一方本土相对而言比较年老、德高望重、善于帮助大众排解忧难的人。有些家庭吵嘴打架、财产纠纷,他找官府可能没有多大意思,找一个长者说几句话就能调理清楚,大家共同认可这个人,很公正,都信得过。「居士」,在这里是指那些士人有一定的学问、才干、财产,但不为名、不为利,他懂得修身养性。他们觉得当官还不如在一起泡一杯茶,谈古说今,消耗时光,表示自己的清高,不为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污染。这种人最起码来世能得人身,他心里没有情执啊!「饭僧」,是供养僧众。
    「伫佛来应」,是表恭敬心。怎么「伫」呢?就是脚后跟离开地,踮着脚,脖子伸得长长的:「怎么还不来啊?」以恭敬心、诚恳心等候佛的僧团。「来应」,就是来吃饭,接受供养。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文殊菩萨带领其他的一些大菩萨和阿罗汉,跟佛分开来应付国王乃至臣民百姓的宴请。「敕」,是指帝王对臣子下达不可抗拒的命令,除了国王和法王,其他人不可以用「敕」。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这么多人就落了一个阿难。为什么落了呢?「先受别请」,在此之前已经受到其他斋主的宴请。阿难呢,人缘特别好,他到哪里都招人喜欢。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经常有人请他吃饭。那我们现在对于饭店请客,要尽量婉言谢绝,不要把钱浪费到饭店里去,多一分钱都用来发展如来家业,放生、救灾都可以;但是那些非常非常必要的应付又当别论。「不遑僧次」,「不遑」就是来不及,「僧次」就是在僧众队伍里,没有赶得上和僧众一起应斋。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上座」,在一个僧团里,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僧众能够得到大家的恭敬、认可。上座有四种。
    第一种是「年龄上座」。这个人哪怕才出家一天,他年龄大,都是上座,一切人都必须恭敬。遇到事情,有理也是他有理,没理也是他有理——佛法不离世间法。年龄大的人就跟小孩一样,你可以把他当成小孩一样去哄、去骗、去恭敬、去供养,跟他没有理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人?修行人没有多少是非道理好讲,要懂得互相包容。
    第二种是「戒腊上座」。戒腊,就是受戒的年数。只要出家一年,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出家人穿着袈裟就是代佛传法,走到哪里就给哪里的众生种下金刚种子,功德不可思议。即使一个很坏很坏的和尚,他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佛讲了:出家人即使破戒、犯戒,他是一个破了的金碗,在家人修得再好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装潢很美的木头碗。这是讲对出家人必须要恭敬,连妖魔鬼怪都恭敬出家人。但出家人也不要以此就麻木不仁。为什么?因为决定你的果报是你的心,不是你的外表。你的外表能度众生,你的心破戒、犯戒,照样会在地狱等三恶道受报!但是,他在来世只要能投人胎,仍然有机会出家为僧。
    第三种是「福德上座」。这个人不管有没有道行、出家时间长短、年龄大小,他善解人意,人人欢喜,广结法缘。不像有些人一天到晚脸都板在那里,大刀斧头都砍不进去,非常坚固,比涅盘城还要坚固三分。不要那样,没有哪个欠你八辈子债。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一个念,没有必要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敞开我们的心量,包容一切的万法。修行人是快乐的人、自在的人、和平的人,菩萨利他必须要具备这种品格。
    第四种叫「法性上座」。与年龄大小、表现好坏、长相庄严丑陋都没有关系,这种人有智慧,能弘扬佛之正法。有一个国王看到文武大臣都在拜一个三岁的小孩子。他想这个小孩肯定是个神童啊!拜的话有失国王的体面;不拜的话,错过了会感到非常失落啊!于是国王悄悄地去给他顶礼,而且顶礼的时候专门讲:我今天来拜你,你可不要跟别人讲啊!一抬头,嗳!这个小孩子怎么看不到了?小孩子从这么大的罐头瓶里钻出来,说:我今天钻在这里,你可不能跟别人讲啊!
    现在有些人:「嘿嘿,我师父146岁,胡子这么长!」他用年龄大来炫耀师父,同时炫耀自己——我师父是某某省的什么会长,是某某国家的有名的大法师,我拜了十五个师父,怎么样怎么样……他没有讲我师父帮我开智慧,而是用这些来炫耀,以为师父越多他就越有本事,这是盲目颠倒!
    释迦牟尼佛当年以命供养魔鬼。有个魔鬼说法,青面獠牙呀!讲了一句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然后不讲了,佛就求他:「你讲了上两句,还有下两句啊!」那个魔鬼讲:「我肚子饿了怎么讲啊?」「没有关系,饿了我给你找吃的。」「我什么也不要吃,我要吃你!」「行啊,我给你吃,只要你把法传下来。」按照一般人来讲,你这个妖魔鬼怪连人都要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屁股一拍就走了。然后,「这是个妖怪,大家不要去!」就到处去宣扬了,他怎么怎么坏。菩萨不是的,只要你传正法,我管你是佛还是妖魔鬼怪。佛再三请求,「你必须先传法,我才给你吃。」于是魔鬼传了下两句:「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然后佛把这四句刻在石头上,用自己的血再涂上去,最后打算供养魔鬼。这时魔鬼现相了,原来是忉利天主来考验这个修行人是不是真心求法。
    那么我们刚才讲的这四种上座啊,也有说为长老。讲每一种上座与其他三种上座都可以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如果把这四种长老都能做到是不是更好?哪怕做到两种、三种,并不是讲你不需要做到其他三种,而是讲你没有其他三种,任何一种都可以称为长老。如果把四种「长老」都具足,那你就是一个非常圆满的老师。
    「途中独归」,就预示着阿难要遭难。戒律里规定,僧人外出一般要有两人以上,而且不可以一男一女;其中一个要求是要有上座陪同,如果没有,最起码要两个同性人作伴。这样破戒犯戒的可能性不大,一般地不会两个人同时做坏事。居士来讲,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尽可能两个人一起。既要防止自己破戒,也还要防止受到意外的伤害。
    「其日无供」,大家知道,今天波斯匿王设斋供佛,僧团都到城里应供去了,所以一般的平民百姓家里就没有准备饭菜。印度民族盛行修行,平时他们吃饭之前,首先把供斋盛在旁边,听到外面摇铃后,就跑出去跪在那里,把饭顶在头上供养出家人。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应器:就是手托的饭钵。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在他回来的路上所经过的城市,挨门挨户托钵。「次第」跟「循」同义。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这是解释「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他从心里一开始就是这么求法,并不是中途或者最后想起来「我没有饭吃了,托到哪家就吃饭」。「檀越」,就是布施。布施之功德:小则脱离贫贱生活,大则超越生死苦海。佛在《地藏经》讲,供养三宝,舍一得万报。可见,到底是你供养寺庙还是寺庙供养你啊?要明白,今生今世的福报是前世修来的,而今生今世的一切的作为来世才能得到回报,佛法讲三世因果。佛规定,出家人托钵不得超过第七户。如果你托到第七家还托不到,就不允许再托第八户,必须回来好好地闭门思过:这是自己前世没有修到,今天该自己挨饿。确实如此。
    「以为斋主」,供僧吃饭的人叫「斋主」。「无问净秽」,不分别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富贵的人还是贫穷的人,是健康的人还是有传染病的人……不可以分别的,这都是你的缘份。
    「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是解释「净秽」。「刹利尊姓」,是印度阶层里的第二个阶层,做官、当官的这个层次,就像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这个层次。讲全了叫刹帝利,译作王种,也就是王家种族,其地位仅次于婆罗门。「旃陀罗」,是古印度的劣等阶级之一。他没有政治权,没有经济权,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如果他跟在婆罗门贵族后面,踩到他们的身影都是死罪。而且这个阶层还有特别的规定:走路的时候要么扛着红旗,要么敲锣鸣铃(以示身份),不能和良民共处,与人异道而行,因为这个阶层是以杀猪宰羊为生。最尊贵的是婆罗门贵族。
    五大阶层中间省略了三个阶层,一个叫「吠舍」,这一般是指经商这一类的人,搞商业、做生意;还有一个叫「首陀」,一般是指做手工业、农业、各种资生产业这一阶层。也就是对这些人不管他是非长短,只要在七户之内,我就要挨门挨户地去托钵。
    「方行等慈」,「方」是表正;「方行」,依佛教诲,依法行持;「等慈」是平等的慈悲心。不管你是贵人、贱人,我都行慈悲心。出家人去讨饭就是慈悲心,让你种福田,看你种不种。不要搞反了,在家人倒变成慈悲心。一定要注意各人修各人的心!「不择微贱」,托钵不选择富贵人家或者贫穷人家。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他发的这个心圆融、圆满、圆通,是成就各种不同类型的众生。我去托了他的钵,就让他修了来世的功德福报。这个「一切众生」代表平等心。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阿难已经知道,佛曾经严厉地批评过须菩提和大迦叶不以平等心托钵。须菩提专拣富人托钵,大迦叶专拣穷人托钵。两人发心都是善的,不为自己。须菩提看到富贵的人太可怜,今生今世趾高气昂、财大气粗,可一到来世可怜可悲呀!他还怕他们来世受苦,想让他们种点福田。大迦叶呢,他是可怜穷人,想让他们来世多得点福报。佛批评他们不可以这样,要成就平等心;同时这种分别容易给别人造口业——人家看到须菩提托钵会以为他是巴结富人,肯定是为了自己多吃多占;大迦叶明明是可怜穷人,人家会说这个人那么傻,为什么不到富人们那里去托钵,却往穷人堆里钻?他肯定与这一家有不正当的关系。所以做人难呐!一人难称百人心。你不要去随便打妄想,这只会污染自己的心,要明白。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他佩服佛的智慧。「开阐」,开示说明。如来说法无遮无掩,掷地有声,绝不拖泥带水。直心是道场啊!当老师不是专门给人家贴福字,夸人修得好。反之,你可以吹胡子瞪眼睛,可以拳打脚踢,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你也不要怕别人说短论长,你只要发心真,是为了对众生负责任;除了直话直说,还要用平等心、慈悲心。讲第二义谛法,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讲第一义谛法,所有的人都是自己一个人、一个念。你必须要有这种心态,否则你开口就要受报应。
    同样一个道场,四众弟子根机有别。可是在台上,你不可能同时讲一百个法。就跟老天爷下雨一样,这一片土地有小花,下的雨就少一点细一点;那片土地有大树,下的雨就猛一点多一点,行不行啊?不可能的事,都是平等供养。所以谁能得到多大的收获,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度诸疑谤」,修行人要心正、心直,讲话有理有据,方能「度诸疑谤」——可以回答、解决、平息一切的怀疑、误解、诽谤,因为他讲的是「如来藏」大法,有佛金口玉言为据。《法华经》讲,一个真正明白「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的人,而独无所畏。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过去的城墙外面有护城河,「隍」就是没有水的城壕;「郭门」,就是城门。「徐步」,「徐」是慢慢的。出家人有规矩,走步要四平八稳、自自在在,不可以慌慌张张,失去威仪。任何时候都要镇定自若,既是成就自己,也是给天人鬼神大众做出示范。这点很重要啊!当年倓虚大师跟着难民一起逃难,日军这个飞机在天上扔炸弹,一个接一个,他老人家还是踱方步,潇潇洒洒。你说天龙八部不护他护谁?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气度。受持「如来藏」的人,即使在大难临头之时也依然能够稳住阵脚,不乱方寸。
    「严整威仪」,阿难的威仪是很好的,据说佛陀圆满的三十二相好中,阿难具足三十相好,因为他无量劫以来都能「严整威仪」。举止威仪非常重要,这也是接引众生的法门。出家人是这样,在家人也应该如此。我们显现出的威仪不一样,同样讲一句法,人家受用也不一样。你威仪具足,讲一句话就落地有音,一句就能把这个气氛稳住;乃至你站在那里不要吭声,眼睛转一转问题解决了。娑婆世界的众生一个比一个硬,你想领众修行,打铁先要本身硬,你要成就一定的气质来摄受众生,而不是强迫人家来听你的。
    「肃恭斋法」,「肃」是肃穆,「恭」是恭敬。托钵要有托钵的样子。讨饭的可以垂头丧气,一副可怜相;而出家人是人天师表,要肃穆庄严。当然我们也不要贡高我慢:老子是来给你种福田的,还不赶快来啊?不可以这样,但必须体现出不亢不卑。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凡事皆有利弊。如果阿难专门找那些高贵的人托钵,他会不会遇到这些麻烦事啊?不会。但也不能以此否定所有下贱的人,以为以后托钵就不能找那下贱的人。要明白,一个正法道场,过去、现在、未来都有可能会出现种种莫名其妙的破戒、 犯规之事,这是难免的。佛当年在世,那些强盗土匪、卖淫嫖娼出身的弟子都有啊!六群比丘、五百比丘、比丘尼,跟佛唱对台戏,败坏佛的声誉也有啊!正法道场不可避免要有一些败类,要有一些坏事。但正法道场就是正法道场!有智慧的人发现正法道场有问题,主动出来承担责任,而不是落井下石,捕风捉影。歪门邪道往往利用一点不及其余,以此来毁坏正法长城!任何人不可以此来指责正法道场。
    因乞食次:他执行平等托钵的法令。经历淫室:「淫室」,就是妓院,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下九流。遭大幻术:「遭」,是遭遇,「幻术」,就是邪咒、邪术。有些人会念邪咒来扰乱人的清净心。加一个「大」字,就说明这个人功夫还比较深。
    大概是零一年,我的一个师兄弟,他父子二人同时出家。香港来了一个女居士,她一念咒,父子两人头就垂下来,那口水哇啦哇啦往下掉。我感到很奇怪,我说:「你在搞什么名堂?」她就不敢吭声了。任何邪咒,你只要不理睬它、有这个逆反心理,它就不能伤害你。念邪咒的人不过是在玩鬼把戏。同样一个气功师给人治病,这个能好,那个不能好。他与气功师配合就好了,如果是怀疑、不信的心理,就不能好。正法邪法都是一个道理啊!就跟我传「如来藏」一样——他相信了,感恩戴德,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刻骨铭心、深信不疑:「哎呀,我解脱了!我成佛了!」这样便得到大受用;他在用对抗、逆反的心理,越听越生烦恼:「你这讲的什么东西?」若是如此,你还不如不学。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能降妖除魔,走遍十方法界,无所畏惧。有些人看到一些顶神的示现一点神通,马上就认为遇到佛菩萨了——你这个人不走火入魔才怪呢!神通是我们的本能,不需要修啊!你死了以后当下现前。我们现在是要开智慧去管好神通、降伏神通、利用神通。神通不需要修,本来就有,只是用隔阴之迷把它封住了。不要迈入那一步,颠倒行事,人不做去做鬼。
    摩登伽女:「摩登伽」,译作下贱种,或者小家种,「女」,是摩登伽的女儿;女儿叫钵吉帝,译作本性。怎么本性呢?虽然这一世是下贱女,但其过去世中也有修行,本性不失,所以她日后听佛几句法当下证三果罗汉。
    娑毗迦罗:是九十六种外道之一,译作黄发或金头。这种苦行外道头发是金黄色的,故取其名。先梵天咒:就是前面的大幻术,是一种邪咒,为过去先梵天所传授。
    摄入淫席:通过这种咒力使阿难神不知鬼不觉地走到淫舍里去。据说摩登伽女与阿难尊者在过去世中曾做过五百世的夫妻。无缘不聚啊,所以就发生了今生今世这个糟糕的事情。她见到阿难以后就魂不守舍,一定要与阿难怎么样。她母亲就想了个办法,让她送了一碗饭,上面蒙了一条毛巾,然后念了一个「先梵天咒」就把阿难给吸引过来了。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阿难也是个老修行,他与释迦牟尼同年同月同日在空王如来座下发菩提心,释迦牟尼成佛已经无量百千万亿个大劫的大劫的大劫,光在娑婆世界就已经有八千次,在其它世界更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可是阿难这个时候仍然是初果罗汉。而阿难的善根却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诸佛所说之法,他能过目不忘,入耳成诵。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都是望尘莫及,所以他很是自以为是,他也是辩才无碍,但是局限于小乘法。
    而且阿难最大的习气呢,就是男女情执很重。他跟摩登伽女不做夫妻则罢,一做夫妻就连续做了五百世,差一点做第五百零一次——这是差一点呐。在机缘成熟的时候,一见钟情,动心了,所以才被摩登伽女一个邪咒就引过去了。如果一个人心清净,定力很强,管你是些美男还是美人在这里招招摇摇,他就跟木人看花鸟一样,动眼不动心。
    「将毁戒体」,这时很危险,已经到了快要毁坏戒体的时候。按照小乘法,破这个邪淫之戒是断头罪,怎么样忏悔你都没有救;大乘法不是这样,一念心即可以把天大的罪过一笔勾销。我们难免在生生世世乃至在今生今世中做了许多的坏事、臭事、丑事、脏事,你只要把《楞严经》一念观照明白,所有的罪过一笔勾销。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如来怎么能知道的呢?其实还是阿难自己救自己。阿难就在将要破戒这个关头,想起了佛的教诲,他动了一念,佛马上感应到。斋毕旋归:佛吃完了饭,迅速回道场。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随同佛吃饭的国王呐、那些文武百官呐,以及一些长者居士,这些人都是佛法的信众或者佛的弟子,看到佛一吃过饭,也不跟大家讲开示,就急急忙忙地回来,便知一定有大事要处理。愿闻法要:一定是佛有最重要的开示,都积极地随佛来听闻。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这段经文呢,是对佛宣说楞严咒这个法门的描述。
    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这个「顶」,在前面讲「大佛顶」时已作解释。「顶」,用分别法来讲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它是一种真实存在,可是用凡夫的心态感觉不到,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顶放」,是表这个咒也是由我们的清净心一念心之所变现。「百宝」,这是表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具足无量智慧德能。「百」是表无量,「宝」是表根本,根本智慧是从自性所变现。「顶放百宝」,这是根本智。在放之前,以及这个放的这种功能都是表根本。那么现出了相、现出了光、现出了明,已经变成能够感觉得到的方便智慧,表起了作用。「无畏」,是表我们的智慧德能之妙用,这个妙法威力无穷无边。「光明」,是表方便智。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这是进一步描述这个光明,从光明中变现出千叶宝莲。「宝莲」,十方法界都有莲华,这在佛法里是一个根本法。《法华经》全称《大乘妙法莲华经》,《楞严经》也叫《大方广妙莲华王》。诸佛菩萨身坐莲华座,脚踩莲华台,是不是?这莲华是特别表法呀,应用到究竟了义大乘之经,把它说为「花开莲现」,表即因即果。这个法不可思议呀!一般的花都是先开花后结果,或者只开花不结果,或者先结果后开花。而这个莲华呀,当下花开,当下莲(莲子——果)现。就是表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你当下了生脱死。
    《妙法莲华经》的精华就是「莲华」二字;《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精华就是一个「大」,就是「大佛顶」三个字。「大佛顶」是不是一朵「妙莲华」呀?涌现出「妙莲华」,体现了《首楞严经》的特点:明白了《楞严经》的法理法义,你当下成就。
    那「法华三昧」呢,可比喻为三斧头:
    第一斧头砍下去,我们就能明心见性,这就是「一心三藏」。你看莲华那个根,在江苏叫「藕」,在太原叫「莲菜」。藕切开以后中间为空心,那就是分别法所谓的「如」,所谓的「空如来藏」;周边的肉就是「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当下是不是一个东西?没有空有没有周边的肉啊?这是对藕而言。有的人讲:怎么没有啊?那个山药蛋、地瓜、芋头中间有没有空啊?可是那不叫藕啊!这个法非常之妙,整个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根藕。我们读一部《法华经》,读一部《楞严经》,就是在吃一根藕:你搞懂了,你这根藕就吃好了,消化了。再看看藕肉的边上,数一数是不是九个小孔?对应为「九品莲华」。我发现个别的藕有十个小孔或者更多,这是表佛门内部的小法。什么小法呀?阿罗汉、辟支佛是不是修人我空?虽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可能一些小法、外道法占主导地位,但是从历史发展的全局来看,最终一定归于正法。所以这个九孔是主流。这是讲第一斧头,叫「一心三藏」。把握了这个根本问题,你高枕无忧。
    第二斧头,花开莲现——表即因即果、即念即佛,不历修证,一步登天。法华会、楞严会上,修行人听佛一段经、几段经或者几个小时经、几分钟经,不离讲堂,当下成就。这都是历史记载。我们这十来年传这个大法,事实也是一再地证明真理不可战胜。
    第三斧头,在烦恼即菩提。世人常赞叹莲华,出淤泥而不染,这就表大乘菩萨入世修行,而不是像小乘人那样把自己关起来,躲到树林里,坐到树下,一看到有人来马上逃出十里开外,就像逃命一样;或者把自己关在山洞里,把洞口用石头一封,不成功便成仁;或者叫亲朋好友把自己锁在家里,给自己护关,给自己美其名曰:「闭关」。大乘菩萨道呢,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糟糕的环境,越是乱七八糟的地方,越是人我是非的地方,越能成就人。你只要一念正,进入这个地方马上就成就自己的定力,不可思议。大乘人叫「入世修行」,在烦恼证菩提。不是把自己关起来还自以为是:「你看我修行多认真啊!」——就这一念执着,那个天魔飞精附人。因为你会执着啊,他就来满足你的虚荣心,然后你马上就看到天人天女下凡,跟你打交道:我是吕洞宾、我是老子……这些人时时刻刻都在这里呀!他看到有空可钻就进来,然后你就自以为是了:「我终于和天上的菩萨沟通了。」能这样有什么用?
    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我们来适应环境,包容环境,改变环境,而不能要求环境适应我,环境包容我。越是艰难困苦的地方,越是生欢喜心:「这下给我逮到了,正是成就我的机会!」有人诽谤你、侮辱你,打你、骂你、伤害你,你都应该真诚地感恩。佛在因地修行时,有一世是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诽谤为调戏他的宫女,然后歌利王挖仙人的眼睛,割他的耳朵。仙人双手合掌,一口一声:「大王啊,我该怎么感谢你啊!」这是修行人很敏感的问题呀!不是要时时事事处处都在想「怎样维护我的尊严」。哪有什么尊严?当你还有「我的尊严」,这就是你的障碍。
    好,这就是「莲华三斧头」。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就是一朵「莲华」,就是一个「如来藏」。
    有佛化身:这里很好玩,释迦牟尼本来就是化身佛,在这里又表演化身。用三身佛来讲,释迦牟尼表法身,佛顶表报身,莲华上现出的佛表化身。三身当下就是一体。一粒微尘、一片草叶,当下既是法身佛,又是报身佛,又是化身佛。报身佛是随化身、法身起妙用,在智慧妙用中观照,非有相非无相。到了圆顿大法,反过来倒过去都是一样,无非是我们一个念在起妙用。
    结跏趺坐:这是双盘。诸佛菩萨讲经说法要示现庄严相。那么现在呢,修行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眼睛一眯,盘腿打坐才能成佛。而且把这种法美其名曰是修观音法门,是修禅宗,是叫打坐。非也!按六祖慧能大师讲,那叫「修臭骨头」。当然这种打坐可以保健身体,但不能开智慧。窥基大师在雪山堆里坐了几千年,还准备坐几十亿年,都不一定能成就;五祖在前世把自己盘得成罗圈腿了都没有成就。
    宣说神咒:念咒要注意三密相应:第一,口密——音要准;第二,身密,也就是打手印;第三,意密——会观照,是什么形、什么相、什么光。否则你这个念咒是装模作样。
    首先讲口密,有一则公案要否定。有位老和尚看到山上一个茅草棚里晚上通明透亮,上去一看,是个老太太在念:唵嘛呢叭咪牛,唵嘛呢叭咪牛……老和尚讲:「老人家,你念错了,念唵嘛呢叭咪吽」。那老太太非常听话:「哦,好!唵嘛呢叭咪吽」。一念「唵嘛呢叭咪吽」,茅棚黑了。为什么?因为她刚念这个东西,还没有形成定力。老和尚马上讲:「老人家你还是念唵嘛呢叭咪牛吧」!再改回来,房间马上又亮了。有人以此公案否定口密,说是怎么样念都行,这是邪法。念咒能发光是因为你有定力,与开智慧了生死没有关系。你念「一二三四五」保持一段时间,照样能发光。因为心定于一处,心力就强,就有光。
    那么,扬州人念《大悲咒》的「南无喝剌怛那哆喇夜耶」,是念「夜夜」吧?如皋人和江阴人念「南无喝喇怛那哆喇丫丫」。你说念「丫丫」还是念「夜耶」?《往生咒》五十多个字,有十几个字有多种读音。「哆地耶陀、哆阇耶陀、哆沙丫陀……」,还有的不知道怎么念法。谁能证明到底应该怎么念?只要有一密否定,就是一票否决权,何况第二密、第三密?
    第二是身密。这个打手印非常非常重要。人天站着走,畜生爬着走,身相不一样,接收的宇宙信息就不一样。电视上演的那个打醉拳、醉剑,就是来源于「禹步」。大禹的祖父和父亲治水,都是无功而返,到大禹时成就了。为什么?这是一种意外的机遇。大禹工作非常勤恳,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在半山腰累倒了,想着休息休息,可他再想一想这个任务很重啊,于是睡得要醒不醒的时候,起来走路。那走路是不是东倒西歪呀?他突然发现:漫山遍野的大石头随着他往下滚。这下他来劲了,精神振作。但是当他停下走路时突然什么也不动了。他很有智慧,就想一想:刚才为什么石头跟着我动了?他再恢复到那个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走路跌跌撞撞,石头就统统又都跟着他来。这是不是身密啊?由此后人发展出了醉拳和醉剑,这种功夫炉火纯青,鬼神莫测,谁都动不了他。
    无独有偶,在西方国家有一个老师上课,讲到一半,课桌、板凳竟然跳起舞来了,很有节奏。学生都吓坏了,一哄而散!老师没有办法上课,就把黑板上的字迹擦掉了。一擦掉字,桌凳便立即全部安静下来了。老师就想:这是什么道理?于是他把刚才写的字又描出来,这时课桌又跳起舞来了。可见,宇宙间一切的形相都有它特别的信息。
    我前年得了一次肩周炎,有一位气功师叫我念数字,说只要念「968」,肩周炎用不了几天就会好。我当时不相信,哪有那种怪事?几个月以后,我又碰到一位老中医,为人忠厚,他就是研究这个学问的。他说这是真的,叫做象数疗法,是一门学科。这个数字是不是也有形状,是不是也有数量多少?念出来还有声音,都有不同的信息。这就明白念咒为什么三密相应,不然的话我过去还认为这是搞迷信呢!至于手印打得准不准是另外一回事。
    第三叫意密。意密就是观照,一切的万法之间都可以进行心电感应。你的想法不一样,得到的信息也一定不一样。现在即使有一尊佛飞下来告诉我们怎么念咒,你敢相信吗?因为阿修罗、歪门邪道都可以示现三十二相。持咒是八地以上的菩萨进修的法门——八地菩萨知道自己的境界,明白吗?济公持咒有用,你持有用吗?有人讲:「我念咒把病念好了。」那简单,我教你念「南无一二三四五」,你照样把病治好。这是真的。你把心集中一处,必然有力量。修行全在于怎样拓开心量。要培养你的意志力,修清净心。做不到那个程度,你不要嗔怪:那我念「一二三四五」怎么没有治病呢?你偶尔想起来念一句「一二三四五」,有什么用?以这种心态念什么咒都没有用。
    如果你确实能如理如法地受持楞严咒,成就是非常快的。问题是能不能做到三密相应?到最后来讲,还是听经闻法功效大。将来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在进修的时候,你也许选择这个法门。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佛一边宣说神咒,一边命令文殊菩萨带咒去救护阿难。「恶咒销灭」,说明楞严咒的威力不可思议。「提奖」,「提」是提携,不要理解为提审犯人;「奖」呢,也不是表扬他是英雄好汉,而是安慰他不要害怕,犯了错误抓住当下改正就行。及摩登伽,归来佛所:这里的摩登伽是摩登伽女,她跟随阿难一起来拜见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