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21讲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这里打了个比方。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如果说要让你的见没有方、没有圆那种分别,简单得很,把这个方器和圆器除掉了,那个见是不是没有方和圆了?也就是说这个虚空之体,「空体无方」,虚空之体本来就没有方和圆这种分别,仅仅是因为方器和圆器,这个虚空来随缘变现为方圆。
    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是不是因为你除去了方和圆,它才没有方圆啊?不是的,它本来就没有方圆。就等于是,我们本来就是佛,并不是因为我们破除了烦恼习气才成了佛。那么我们虽然本来是佛,如果不把烦恼习气种种分别除掉,它能不能得到自在妙用啊?所以要明白,我们成佛不从修得,不修不得。这两句话要记好。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如」,两个字是一个意思,如同你所问出的那个很好玩的事情,进屋的时候我这个能见的见性缩小了——那么佛就反过来问,那么当你出来抬头看太阳的时候,一看到太阳见是不是就长了?难道你这个见又被太阳拉长了?「挽见」,「挽」就是拉的意思,拉长。
    若筑墙宇,能夹令断:如果那个墙壁能够把这个见夹断了,下面佛又打比方。穿为小窦,宁为续迹:那么我再从墙上穿一个洞出去,你是不是就看到外面了?既然见给夹断了,你又看到外面了,那这中间有没有打结的地方啊?有没有痕迹啊?没有。
    是义不然:佛打了个比方来讲,自己做了解释,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在第一卷结尾的时候有个「认物为己」,这里又来个「迷己为物」,怎么叫「迷己为物」啊?这一切的万法是不是都是自己啊?他把它当成别人了,叫「迷己为物」。自己这个物是不是也是我们真心中变现的一个有形有相的物体啊?可是他把这个物体又当成自己,叫「迷物为己,迷己为物」;或者叫「认物为己,认己为物」。这就是众生的悲剧。要真开悟啊!有的人现在在这儿听着《楞严经》,还在想马上快点结束,回去还要搞钱。你这还叫有智慧啊?修行人就要抓住当下。你已经明白了万法都是我,讲个老实话,你还有什么可求啊?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出去挣钱可以,但目的就是为了弘扬大法。谁把心发得真实,谁当下品位一下子升到九霄云外。就这么快啊!现在就是现在,只看你心发得真实不真实。
    失于本心,为物所转:这个「失」是遗失、忘失、迷失,而不是丧失。「本心」,有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它啊?没有啊。「为物所转」,不是往内看,而是往外看。大家看这个气球手套,任何一个手指头是不是都是这个全体啊?他只要知道这个里面是虚空,他就知道一切都是他。所以白骨精在这里,他只要知道这是虚空,这里释迦牟尼也是他,牛魔王也是他,是不是?四大天王也是他,刮风下雨都是他,他这是往里看。但他往外看,就「为物所转」了——他只知道这是牛魔王,这是孙悟空,这是唐僧……他往外看,就迷惑颠倒了。
    我们今生今世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你如果不解脱,来世无量劫的三恶道痛苦你去受吧,要深信不疑啊!把这个帐算好!没有两全其美,只有权衡利弊。权衡利弊还要看你能不能抓住当下,就靠智慧来选择。我们是为了寻求这一生短短几十年的快乐?还是要成就生生世世永恒的大自在大快乐?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所以在这种烦恼习气中妄加分别是非长短、大小多少、红黄黑白、香甜苦辣。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转物」怎么转呢?在烦恼习气中,我们当下证菩提。他是谁,我是谁啊?烦恼是谁,菩提是谁呀?都是我。对这个道理刻骨铭心深信不疑,你就会自性流露出那种智慧,善于处理一切的烦恼,就这么简单。
    曾经有几个同修跟我讲,他们现在想恨一个人都恨不起来,没有理由恨,这就是如来,你把这个境界已经转过来了。什么叫证道啊?这就是证道。你这种习气会生生世世跟着你,你已经到了安全地带。那么「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若被物转呢,你就是生死凡夫,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了,被外面的环境做主,被这个肉团身所转,那你只能被动地接受果报。这个肉团身不是你啊,那就可怜呐!当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肉团身当下是不是就是如来啊?做如来事,所以你的心又被这个如来身所转了,这是当下的事。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怎么「身心圆明」呢?既可以用分别法观照为我们当下这个肉身这个心已经圆融圆满圆通了世间的万法,都是我;又可以观照为整个十法界万法无非是一个身、一个心。无量的化身是不是就是一个法身呐?是不是就是一个心呐?说一千道一万,佛就是告诉我们「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不动」是对动而言,万法、万相、千变万化都是我们一个念,它能动到哪里去啊?不动而动,动而不动;动也是我,不动还是我。我们真心非动非不动,它现动现不动,动和不动都是我。不动道场,时时事事处处无非道场。我们在讲经堂听经固然是道场,那个大运河里在开船是不是道场啊?那个船是不是我啊?
    我们在这里就要明白,外面的一切的万法、万相都是我,叫「不动道场」。你不能讲,我们现在在不动道场听法,你赶快过来嘛——那人家那个地方是不是不动道场啊?没有哪一个人不在道场里,问题他是在求什么道,是不是?无分别不妨分别。无量的法界、无量的道都是一个道,在无量的道里有分别,有些自在,有些不自在。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圆满的大自在,不妨先分别出一个楞严道场和法华道场,真正明白了楞严道场和法华道场,所有的道场都是我。我们可以现无量的色身三昧,我们现任何相都是自在解脱,是为了教化众生。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一毛端」,即一根头发丝的一个尖尖;「十方国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万法。所以圆顿大法,一粒微尘、一根草丝缕结,皆具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方三世无量万法。所以我们将来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哪里啊?是不是就在这里啊?天堂地狱在哪里啊?就是在一个毛端里。这一个毛端就是无量的法界。这个心法不可思议呀!好好把这个道理想明白呀!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阿难还是疑惑,如果讲这个见精,我自己能见的那个东西一定是真正的我,那这个东西在我的眼前吗?
    见必我真:你佛讲的这个所谓的见性如果一定是我的话。我今身心,复是何物:那么我现在这个肉团身、我现在这个能看、能听、能想的意识心,它是个什么东西?我无量劫以来就把这个东西认为是我,那现在来讲,又有个真我在旁边,之前这个东西变成假我了,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他感到很疑惑,始终执着在这个方面。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
    他讲出理由来了,为什么他要向佛这样反问呢?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我当下这个身、这个分别心,能够分别一切的情,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彼见无别,分辨我身:你佛所讲的那个见性,我也意识到后面那个东西虽然在,「无别」,就是说没有分别心,他怎么没有来替我想一想啊?他不懂得能分别的这个心就是那个心当下摇身一变,两个心是不是一个心啊?(是)。
    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
    若实我心:如果那个见性确实是我。令我今见:他这硬是在钻牛角尖,他要把它看到。比如说我们有智慧的人,眼睛看到手掌,心能不能看到拳头啊?你不能讲非要把这个拳头拿出来给我看。见性实我,而身非我:这个见性真正是我,而身不是我?这是一种很盲目的自我肯定。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何殊」,有什么不同啊?你一开始不是也这样来问难吗?怎么问难呢?物能见我:佛前面因为阿难始终认为那个真正的我一定有形相,一定要找出来。所以佛讲,你如果认为我们那个心是个有形有相的东西的话,那么好了,有形有相的那些固体物是不是都应该能互相看得见呐?前面那段大家记得吧?佛是来批判他的话,他把它变成佛的话。
    其实佛始终并没有讲心有形有相,是根据阿难的这种理论,佛设种种方便来引导。那么再次提醒大家,明白一心三藏道理的人,物能不能见我啊?都能见我。一切的万法都能道交感应。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今汝所言:佛跟他也耍滑稽,你讲是我佛讲的,我还讲是你讲的呢。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这个道理不存在。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是假设,在佛法里叫先纵后夺。先假设这样,然后给你破掉。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方」,是东南西北方向,「所」,是具体的地点。「非无指示」,难道不可以指出来看一看我有方所?
    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
    阴者是林:看那个树林是不是有各种各样的蓝相、绿相?明者是日:特指是光,以光现明,以明再现出阴。碍者是壁,通者是空:这就包括了整个只陀林这个道场、树木花草。
    如是乃至草树纤毫:纤毫就是树叶的一根丝、一根茎。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只要它是有形有相,没有不可以指出来的。这段经文一目了然。你在我座前,你看到这个道场一切东西有形相的都可以指出来,你把那个见性给我指出来。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你给我指出来。阿难可能还傻呆呆地到处在找,看能不能找出来。但就是找不到,可是我们刻骨铭心地知道存在。很简单,从逻辑推理来看,不就是无形无相的真空?它确实存在啊,可就是找不到啊——两句话就了事了。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若空是见:就指出来啊,这个万物哪个是见呢?既已成见,何者是空:道理很简单,按照世间法来讲空,就是什么也没有啊;如果它能见的话,它不就变成人了?按照凡夫的心态是不是这样的?空还能见物,其实空能不能见呢?所以虚空藏菩萨与五百阿罗汉对话,五百阿罗汉讲:「虚空藏菩萨,你光给我们讲话,看不见你的人,我们如何相信你呀?我们每人供养你一件衣服,你能不能接受供养?」虚空藏菩萨说:「行啊。」一人供养一件,五百件衣服。虚空藏菩萨:「谢谢各位。」衣服当下没有了。你以为虚空是谁啊?虚空就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许多人认为虚空就是虚空,虚空是虚空吗?而且你当下还就是个虚空,你信不信?你当下还是一股风,你当下还是倾盆大雨,这都是真的。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茶杯能看到了,茶杯还是茶杯吗?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祖师大德打了个比喻,「披剥万象」怎么披啊?就跟芭蕉树一样,一层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到最后什么也没有。析出精明净妙见元:噢,知道了,这里的无形无相的空才是真正的我。所以佛在这里就是说,叫阿难在有形有相的万法中找出一个见精来,这个见精离开一切相是我,你要找出来。这里的「见元」就是前面的见精、见性、见分。「精明」也是「见元」,「精明」,就是见性、一精之明。
    同彼诸物分明无惑:离相是我,它必须独立于千差万别之相之外,这是我。「分明无惑」,就是分得清清楚楚的,他是他,我是我,没有任何怀疑。搞得现在不知道谁在质问谁,你们能不能搞得清楚啊?又像阿难在质问佛,又像佛在质问阿难。到底那句话是谁讲的?阿难讲是佛讲的,佛讲是阿难讲的,真正是谁讲的重要不重要啊?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看它能不能存在,这是真实义。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阿难肯定佛所说:离开一切万法,找不出一个能独立于万法之前的这个见性。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这个从方便法来讲是对的,把那个无形无相的东西能变成有形有相,列出来就变成有形有相,但是那个见性讲不出来的,为什么?因为用别教来讲,我们这个心是离开一切相,谁也指不出来。注意啊,这是用别教的观念来讲;用圆教来讲,有没有哪一样不是见呐?没有哪一样不是。
    佛言:如是如是!
    佛肯定阿难所说:讲对了,讲对了。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马上就涉及到下一个更加有意义的问题,你找不出一个独立的见精。但佛讲啊,「是物之中,无是见者」,因为物中没有找到见,找不到这个见,不等于这个物中没有见。佛在这里又在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开导阿难,你不能找不到见就认为没有见呐。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只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就是讲,这么多的万法中,难道就没有个见精给你指出来呀?
    汝又发明:这里你再用智慧来观照。此诸物中,何者非见:这一切的东西中有没有哪一个东西没有见?你找不到见性,它在不在啊?就这么怪。虽然找不到,它就是在。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我实遍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这个时候比较聪明了,他不能肯定。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如果树不是见的话,我怎么能见到树啊?比如我见到茶杯的时候,见是不是就在这里啊?见明明就在啊。它不是见,我怎么能见到它呀?
    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果茶杯就是见的话,那怎么能叫茶杯呢?这个法大家能绕过来吗?你讲它是见的话,那它还能叫树吗?还能叫茶杯吗?你讲它不是见的话,那我们又怎么能见到树,见到茶杯呢?
    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他现在乖了。这一切的万法没有哪一个不是见。虽然是见,但也找不到那个是见的东西。
    佛言:如是如是!
    这里已经到了开悟的边缘。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包括四果罗汉、三果罗汉、二果罗汉、初果罗汉,乃至还没有证到初果罗汉的人,包括一切大众。
    一时惶悚,失其所守:这是由于过去藏教菩萨执着于事相这个习气很重,一旦遇到大法来讲,他措手不及。「惶悚」,就是恐惧、紧张的样子。「失其所守」,这个就是自己已经拿不定主意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变慑」,是指恐惧、恐怖的样子,知道他们紧张的心态。心生怜愍:可怜众生在迷惑颠倒之中啊!佛苦口婆心,第一义法很难讲啊!佛肉身在世,他亲自剃度的那些弟子按照我们现在来看都是大菩萨,这样讲那样讲都还稀里糊涂的。所以我们对众生讲法要有耐心,要可怜他们。
    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这里佛是不是在讲大话了?老子就是佛,就是「无上法王」,是不是?在那《法华经》上,有时又把自己装扮得跟讨饭的一样,把自己扮得很低。所以把自己说高说低,只要是为了劝导众生,都是功德无量。我们在座的,在过去世中谁没有做过天王、大将军、大元帅啊?谁又没有做过乌龟王八蛋呢?无量劫以来我们什么都做过,正因为这种气氛才能稳定人心。如果说——你们不要着急啊,我也是跟你们来探讨探讨——人家能不能生起信心啊?
    「是真实语」,你们不可以有任何的怀疑和动摇。「如所如说」,如其所证,如此而说。「不诳不妄」,不带有欺骗性、虚假性。佛是过来人,他讲的不是假话。佛有王子身份而不做国王,他没有必要来哄人骗人。他来哄你骗你干什么?名和利都已经是登峰造极。
    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这个「末伽梨」呢,也是印度的一个外道的宗派,他有四种不死的这种说法,叫人听了糊里糊涂的。不知道他讲是还是不是,以此来混淆真理。哪四种不死呢?
    第一种,你比如说,这个东西是永恒的还是有变化的?也可能是永恒的,也可能是变化的。好玩不好玩啊?
    第二种,如果再问,人到底是死啊还是生啊?这个人也是生也是死。他回答等于没有回答,是不是?
    第三种,你看到这个世界上人啊、畜生啊,到底每年是增加还是减少啊?也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这是不是很滑稽呀?
    所以要把外道这种模棱两可的话分清楚,防止阿难把佛的话中问的那个问题——也是见也非见,也是有也是空,给混淆在一起。如果没有智慧的人,是不是混淆在一起啊?你跟外道不是讲的一样的吗?模棱两可啊。所以师父经常问「是不是啊」,回答「是不是」,跟这个「四种矫乱」可不一样,你不要把我也变成末伽梨第二了。
    汝谛思惟,无忝哀慕:「无」,就是不要,「忝」呢,辜负。不要辜负,不要辜负谁呀?不要辜负佛,也不要辜负众生。「哀慕」,不要辜负佛对你们的慈悲、哀悯;也不要辜负你们自己对佛的恭敬、爱戴——我们本来是恭敬佛、爱戴佛,结果来讲,被佛讲这些话给搞得稀里糊涂的。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尠。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关键的时候,文殊菩萨想来一个别开生面,帮助大家开智慧。文殊菩萨在这里呢,表面上对佛讲,佛需要他讲吗?实际上都是讲给菩萨、讲给佛的弟子听,所以这是在演双簧呐!
    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发明」,就是佛开示、演讲的意思。这里的「二种」呢,就是色和心这两个问题。「精见」,如果讲狭义,是见分、见性。「色空」,是讲相分。讲究竟义,「精见」就是讲心法,「色空」就是讲色法。这里色空的「空」是虚空,虚空在《心经》里都是判为色法。《心经》里的空是真空,虚空包含在「色不异空」的色里。
    是非是义:就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在这里是方便说为真心本来面目。其实啊,是我们的见分、见性,你讲它是吧,拿不出来给人家看;你讲它不是吧,它却刻骨铭心地就在,这个问题到底怎么个解法。
    若此前缘色空等象:「前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呐;「色空等象」,这是一切的万法。
    若是见者,应有所指:他总结此会大众毛病在哪里呢?他们还执着一个有形有相。他们认为,如果讲这一切的万法是见的话,应该有所指,能让大家看到。若非见者,应无所瞩:如果讲它不是见的话,我们就应该谁也看不到谁。所以他把这两种疑惑在这里归纳,是为了引起下面开展更好的讨论。
    而今不知是义所归:现在不知道到底佛讲话的用心在哪里,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故有惊怖:所以就惊慌了。
    非是畴昔善根轻尠:这后面一句话是稳定人心。你别看你们现在怀疑呀,现在已经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有疑才有大悟。「畴昔」,就是过去啊,过去即使证到四果罗汉,也是「善根轻尠」,「尠」,就是很不足的意思,「善根轻尠」就是善根不深、不固。所以佛在《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三》就讲啊,阿罗汉的那个天眼不过是个肉眼,还不如受持《法华经》的这个肉眼,这个肉眼却是佛眼。这个不一样啊,神通与智慧不一样。
    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这是讲文殊菩萨的两个用意,一个是安慰众生,一个是替众生请法。在这个时候来讲呢,其实他不请法佛也知道,他无非是在这里缓和一下气氛,让大家放松一下,是为了坚定大家的信心。所以他讲的这个话与前面佛追问的话,以及阿难反过来追问佛的话,是不是一个意思啊?也就是说进一步地请佛就任何一个物体来开示,你不能讲它是见,又不能讲它是非见,把这个道理讲明白。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这段经文比较长。我们到这里告一个段落,先来解释一下。
    十方如来:包括过去世、现在世一切的已经成就的如来。及大菩萨:特指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自住」,就是他们已经住于佛家,已经住持于「一心三藏」大法之中。这个「三摩地」就是法华三昧,就是首楞严大定。我们现在如果说你刻骨铭心地深信「一心三藏」,一点点都不怀疑,那你就是「自住三摩地中」。
    见与见缘:这里的「见」就是我们的见分。你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的这个眼识、你的这个意识跟你那个第七识,现在还有没有分别了?在见道位,你已经到了见性、见精这个程度。你看这个手掌,心当下能看到这个拳头,这是什么?这就是你的见性。这个「见缘」可以作为我们所见的相分。
    并所想相:这个「想」呢,可以作为我们的第六种意识心,心上面有了相就可以独头意识打妄想闭门造车;「相」呢,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全部包括,十法界万法都有了。
    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这是讲通教的境界。怎么「虚空华」呀?都是我们心变出来的,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所以通教在这里叫破一切相,包括诸佛如来三十二相都要作为无明相破除掉。「虚空华」就是不真实。「本无所有」,哪有个真实啊?就跟我们做梦一样,我昨天梦中生了一个胖儿子,你醒了的话还有没有胖儿子了?是不是虚空华呀?可这是禅宗的境界啊。如果到了圆顿大法来讲,你梦中生的那个儿子真不真啊?我跟你讲,就是真的。而且我们将来破除了烦恼习气,不用说证到极果如来,破除了行阴以后都能在梦中生儿子。破除了行阴的外道都可以变化出人来,何况诸佛菩萨?而且这些东西是不是都是我们变出来的?都是,一定要懂得。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这下是不是讲到圆顿大法了?「此见及缘」,种种的万法、万相,我的见性、见精也好,我的妄想意识分别心也好,所对的六尘、十二处、十八界也好;「元是菩提」,「元」是根本,本来就是菩提;「妙净明体」,所以,众生本来就是佛,佛本来就是众生,都是一个东西。
    茶杯就是孙悟空,孙悟空就是茶杯。你怎么讲这个是茶杯,里面那个是孙悟空,是不是一个东西啊?你知道你是哪里来的吗?你就是佛,你就是真心本来面目变现的。你现在真心本来面目已经变现了你这个人,你还要找你的真心本来面目?你不就是真心本来面目吗?从这个大手套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但这个法非常难讲,我们觉得佛讲的是不是很费劲啊?正法是不可思议法,唯智乃知,只有我们用智慧来观照,通过打这个比方你来观照。
    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哪个是,哪个不是?明白这个道理,讲这些话是不是都变成废话了?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这两个人在演双簧。文殊菩萨,有没有这样一种文殊,讲他又是文殊,但是来讲还又不是文殊?下面看文殊菩萨怎么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