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第76讲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佛做这样一个动作,是来轻松缓和一下这个法会的气氛。
    将罢法座:法会接近尾声。于师子床:在法座上,也可以说在师子座上。揽七宝几:佛用手扶在桌子上。佛前桌就是「七宝几」。回紫金山:转动了一下佛身。「紫金山」即佛身。「回」即左右转动一下。再来凭倚:还是扶在七宝几上。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本来前面话可以结束,佛仍然结束不了,又接着说下文。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这是总结上文。我还有些重要的事没有给你们讲清楚,所以欲罢不能,有些话非讲不可。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你们还没有明白在修行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汝犹未识」,就是你们还没有明白。「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总述在修行过程中的问题。「奢摩他」,就是首楞严大定,就是法华三昧,就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就是讲一心三藏,在佛法里叫悟门,必须从悟门而入,然后带果行因。「毗婆舍那」,它属于妙三摩提的一个法门。妙三摩提就是行门,是微密观照,用心观照。由自性本定再进入毗婆舍那那种事定,用心观照就进入事相的观照。「微细魔事」,就涉及到后面的五十种阴魔境界。对于没有明心见性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要走火入魔,他跑不了。在五十种阴魔境界里,他在每一种阴魔境界都可能走火入魔。
    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洗心非正」,是他没有明心见性,不懂得现前的魔是谁。「落于邪见」,自以为是,现前的魔、附体的魔也好,从外面装模作样来表现的魔也好,能够操纵自己的魔也好,他都会当真,并产生邪知邪见。
    或汝阴魔:这是自己的心魔,他心里很顽固地这么认识,特别是这种人不容易觉悟,他用下劣心、牛羊眼来看待一切的善人、善事、善法,这都是自己的心魔,很难改变。
    或复天魔:天魔是比较高级的老练的魔王,这个天魔讲经说法都不亚于佛,除一心三藏之外的法天魔都能讲,而且他能揣测把握你的心态,他能够投其所好。一旦天魔现前的话,你把如来藏道理一讲,他马上连影子都没有了,就走了。他知道你厉害,服你了,有自知之明,他知道糊弄不到你。或着鬼神:这里鬼神是指鬼道、仙道的附体。或遭魑魅:魑魅是比较低等的一些妖怪、厉鬼之类的众生。他不传什么法,他是害你,叫你难受;他就糟蹋你,报复你。鬼神当中有护法的正神,也有破法的邪神。
    心中不明,认贼为子:阴魔境界现前的时候,他心里迷惑颠倒,反而把魔当成是自己,当成是佛,当成是菩萨。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这是讲自己修行不明真理,自以为怎么样。其实不是那么样,大妄语成下无间地狱,就是得少为足,未证谓证。
    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有一个比丘修四禅八定修到第四禅,他并不懂得禅定的境界和阿罗汉的标准,把第四禅就认为是四果罗汉——其实四禅八定还抵不上初果罗汉,但他认为自己已经证到四果。在四禅天的人还有肉身,而四果罗汉只是有一个灵体出现,他还没有证到灵体,所以他认为这个阿罗汉有身体。这是诽谤阿罗汉,而且讲没有涅盘果可证。由于有这样的念,所以下无间地狱。
    那么在一切罪过中,以诽谤大乘的罪过为最大。《楞严经》讲得很清楚,我们可不能不当回事。诽谤大乘佛法的罪过比杀人放火的罪过大无量倍。你对《法华经》《楞严经》以及对受持《法华经》《楞严经》的人皱一皱眉头,都是下无间地狱。这是佛在《法华经·譬喻品第三》中金口玉言。我们不可不信啊!不要去以身试法,不能用世间人的眼光来看待:不就讲了一句话嘛,有多大事?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佛预备要讲五十种阴魔境界,佛要细细地讲,要求法会大众也认真地听。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菩萨请法的礼数,千篇一律。伏听慈诲:这是以恭敬心把所有的妄想都伏住了,一心一意听闻正法。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佛讲一段经之后,或者开讲一段经之前,往往时不时地就会提起一心三藏,足见他老人家良苦用心。
    汝等当知:你们一定要知道,虽然我讲过很多次了,但是我现在还是要啰嗦啊,不要怕我啰嗦。是不是这个意思啊?有漏世界十二类生:这实际上包括了整个十法界无量的万法。
    本觉妙明:「本觉」,本来就是佛;「妙明」,由于我们的报身智慧而显现出十法界森罗万象、千变万化。觉圆心体: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圆融圆满圆通,都是一个心,都是一个体。真心本来面目非一非无量,可以现一现无量;非菩提非烦恼,可以现菩提现烦恼;非本觉非妄觉,现本觉现妄觉,这就是「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进一步解释这个「觉圆心体」,一定要懂得无二无别啊!十方佛就是我,我就是十方佛。无二无别是对有二说无二,不然的话你又变成通教了。我们是在二说无二,所以叫不二法门。你不能讲是二,也不能讲它不是二。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这短短的几句话又是在重复讲第四卷的168个字,重复讲前面的三种相续。所以老佛爷真是良苦用心,三句话不离本行。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这是总讲十法界由妄想生灭。「迷理为咎」,「迷理」是讲生相无明,无明妄想归根到底,是一个生相无明在那里作祟。
    痴爱发生:观照为业相无明,根本无明中第一个念。可以把业相无明说为生相无明之果,生相无明说为业相无明之因。这也是方便说,不能当真。对生相无明这个法,连等觉菩萨他也没有办法说。我们是大胆地打一个比方,大概地观照一下就行。破除生相无明,必须由诸佛如来亲自出马,否则等觉菩萨破不了。
    生发遍迷:这是讲转相无明,也就是第七识、意根,十法界一切的万法就是由这个东西在作怪,都是它自己在变现。由佛变成凡夫,由凡夫变成佛,都是通过这个转相无明。「生发遍迷」,遍于十方三世一切处。
    故有空性:首先它执着一个虚空,由于业相无明出现以后,它本身已经造成了虚空,可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虚空。所以有了第一念无明以后,跟着就有了第二念,这第二念就对着第一念无明看,这个第二念无明叫转相无明,这个时候它执着了这个虚空,它开始变现十法界。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有了业相无明,有了转相无明,是不是「化迷不息」啊?一个妄想一个妄想地不断,然后对着虚空业相一看,一看一动是不是风啊?由此风轮执持世界,看得久了以后就出现了坚固的物体,坚固的物体与无明风动这个风,风是不是有速度?摩擦是不是生热?摩擦生热是物理学的观点。其实呢,是通过摩擦的这个动作、形相而使我们本来具有的这个热相来现前,这个热是心里本有。当有了热量(火轮)以后,由热量执持金轮,使得这个坚固的物体再生出水来,那这个水是不是由热量生出来的?也不是。水也是我们心里本有,这是利用热量跟固体物的这个因缘和合而现出水相来。那么有了地、水、火、风无情的万法以后,我们这个妄想心就把这些地、水、火、风调和在一起,成为有情世界,这叫「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所以虚空、世界、山河、大地、天、人、鬼、畜……各种各样的众生就全部出现了。「有世界生」,这个「世界」就是指三种相续,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造业结果,结果受报。
    我们生生世世形成这种颠倒的轮回,在《楞严经》怎么讲?「发明便解脱」,妙不妙啊?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已经解脱了。《楞严经》还讲,「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也就是讲修行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纵修无量劫、每天都在修,也都是在「枉入诸趣」啊!所以古人言,自从一读《楞严经》,不读世间糟糠书。因为你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了。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此国土中下至三恶道众生,上至等觉菩萨。皆是迷顽妄想安立:都是我们的无明妄想所变现。「无漏者」就是佛,他是怎么变现的?是菩提变现。菩提和妄想是不是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啊?变现为究竟如来的时候,他得到圆满的大自在。这里「无漏」是按照究竟意义讲。分别来说的话,阿罗汉相对于六道轮回的众生是不是无漏啊?明心见性的菩萨相对于阿罗汉来讲,阿罗汉就变成有漏,他是漏在法执里;明心见性的菩萨是无漏,他已经破除了几分或者几十分法执。那圆满佛对分真即佛,分真即佛又变成有漏,包括等觉菩萨是不是有漏啊?只有圆满佛是彻底的无漏。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这是开权显实。
    当知虚空生汝心里,犹如片云点太清里:「虚空」是不是无边无际啊?在我心里。「太清里」是「虚空」的一个代名词,这是不是一下把凡夫的心量扩大了?
    况诸世界在虚空耶:何况山河大地、天人鬼畜都在虚空里。既然虚空在我们心里,那释迦牟尼在不在我心里呀?牛魔王在不在?黄金白银、甘露水在不在?牛屎狗粪在不在?都在。但佛讲的这句经文对不对啊?这是方便说。不是虚空在我心里,而是我就是虚空。谁在谁心里啊?所以佛讲法是抱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是先把执着于事相的凡夫引导过来,一旦到了这个位置,就要马上否定掉。我们讲如来藏心地法门,是不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啊?把一切法破掉以后,它当下就立起来了。所以破和立是不是不二法门?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这段经文比较难懂,高层次的境界用智慧才能观照到。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只要有一人发心,不要说许多人,只要有一个人「发真归元」——发了这个心,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此十方空皆悉销殒:「十方虚空」包括前面讲的国土世界,怎么「销殒」啊?是全部化分别为无分别,并不是我一发心成佛就到处搞大地震,那怎么得了啊?所以在你心里也要归于无分别,那你这种心量来讲,当下十方虚空世界它能不能感觉到啊?都能感觉到。可是我们的六识不一定能感觉到。
    佛在《法华经》怎么讲的?一念信解如来藏,是不是「发真归元」啊?功德胜过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无量法门修无量大劫功德的无量倍,所以整个山河大地都会感觉到这种力量。但我们自己感觉不到,不等于它就不存在。
    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振裂」可以理解为六种震动,要振裂掉那些烦恼习气,不能理解为搞地震。因为正法道场是破邪嘛,破邪就要振裂啊!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汝辈修禅:这里的「修禅」就是修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动也好,坐也好,都是在观照真理。饰三摩地:就是成就定力。「饰」就是成就,「三摩地」是禅定,定力。
    心精通?:他已经有了智慧,有了六种神通。「心精」是它的一精之明,「通?」,他能与我们道交感应为一个本体。当处湛然:「湛然」就是它更加殊胜,大光明藏流更加圆满,更加气派。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为什么「无故崩裂」啊?因为包括天人在内都是有分别法,那么受到无分别法这种气氛,它自然要晃动,因为明能破暗。佛光没有明暗之别,它是真正的明。「大地振坼」,这种「振」比地震的强度大无量倍,既然大无量倍,那我们怎么感觉不到啊?就是因为它震得太快了。
    明心见性的菩萨心量扩大以后,他这个心力对十方法界那种特别的加持,十方法界的万法都能得到各不相同的感受。大家要深信不疑。感应的层次等级各有不同,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心力、心速以及各种不同法界的同分妄见的差别所致。下面还有种情况。
    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这里是总指以上的种种现象。「不觉迁讹」,凡夫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不知道有圣人出现,不知道有佛力加持,他反而感到这是不是阴阳失调啊?他这样来认为,把佛力跟魔力混为一谈。魔力固然对这个世界造成痛苦,造成伤害,但是佛力对法界的加持是不是也要经过一定的痛苦啊?当我们以正知正见来扭转邪知邪见的时候,也有个痛苦的过程。比如说修忍辱,这虽然是佛力,你感到不感到难受啊?要是叫你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供养三宝,一开始是不是也舍不得啊?凡事总要有一个过程。他慢慢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养成了习惯,这时就把忍辱已经当成一种快乐,把供养三宝、帮助众生当成自己最大的享受。
    相反,对于那个魔力特别重、我执特别重的人,如果你这个佛力过分地加持他,就好比我们在黑暗里,突然阳光出现是不是会觉得非常刺眼呢?要有一个过程才能适应。我们刚开始接受正法时,总带有一点的不习惯,带有点抵抗心理,就是这个道理。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这里是特指那些神通力量比较强的歪魔邪道、天魔、鬼魔、鬼王之类。「咸得五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妖魔鬼怪都有五种神通,如果证到第六种神通,漏尽通,那就是圣人阿罗汉。这五种神通的等级也有天地之别,但是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得到自在。他都能千变万化,能示现庄严相。
    如何令汝摧裂其处:他怎么能容忍你对他的伤害?我们在《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讲到无情亦情、心电感应,如果不通过实践,怎么知道你心力那么强啊?人和人之间,人和一切万法之间,都可以心电感应。怎样化解同事之间的误解和怨恨呢?你只要心里对他生欢喜心,要真欢喜,一定会化解;相反你要想通过嘴巴来表白,你浑身是嘴都讲不清楚,有时反而还越讲越麻烦。这就是心法的奇妙。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所以鬼神、歪魔邪道、鬼怪这类的众生在修行人用功悟道时就会统统跑来扰乱。「佥来」是都来。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这就是讲为什么外魔不能伤害明心见性之人。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这些歪魔邪道虽然很恼怒,想要扰乱修行人,但他是在「尘劳内」,是在烦恼中。烦恼的心光能不能与明心见性之人的心光相比啊?生住异灭是一种虚幻,他那种心的力量是浮动的,不真实的。而明心见性之人吃了秤砣铁了心,他知道一切万法都是我,如如不动,管你天魔外道怎样,都不为之所动。首先要懂得,鬼和魔他害不了人。他之所以能害人是因为你这个人本身就有恐惧心,是自己把自己吓坏的。只要你没有恐惧心,你就比他狠。就这么简单,太简单了。
    有一位修行人在用功,有一个阿修罗在他面前千变万化,一会儿变成个美女,一会儿变成一个很丑很丑的男人,一会儿身比天高,一会儿变成老鼠那么一点点东西。他也就是看看那个阿修罗而已,因为他不害怕他,反而是这个阿修罗过来攀缘,说:「你就不能问一句我是谁吗?」他是不是来表现自己啊?修行人回答一句话,说:「还有我吗?」这个阿修罗立马跪下来,拜他为师。
    汝妙觉中:特指见一心三藏之人。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就好像风再大,也不能把这个电灯光吹动,也不能把太阳光吹得摇摇晃晃;刀再锋利,也不能把水砍断。这里是打了两个比喻。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第三个比喻,沸腾的开水与那个寒冰谁厉害?寒冰只会被沸水融化。徒恃神力,但为其客:妖魔鬼怪想来扰乱明心见性的修行人,是白白地耗费精力,机关算尽反污了自己的清净心,这是挖苦讽刺。你搞来搞去都是自讨没趣,到最后只能自己离开。
    成就破乱:是你走火入魔了,被害了,被歪魔邪道成就了他的破坏功夫。由汝心中五阴主人:是由你自己做主,不是由客人。强盗还怕弱主,他属于非正义,所以心里胆怯。何况我们是明心见性的修行人?魔来也是带有试探性的,所以两军相逢勇者胜。明心见性的人胆最大,为什么?他知道一切都是我,他有什么好害怕的?他不会走火入魔。
    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他看你勇猛精进了,过去世的冤亲债主生红眼病来干扰你。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心里要亮起来。要不然的话,懈怠不能成就,精进容易走火入魔。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当处禅那:就是抓住当下,「禅那」就是定力,你当下明白了道理,你就会用心,就能战胜魔事。觉悟无惑:我已经觉悟了,叫定共慧,可以面对一切的灾难。则彼魔事无奈汝何:种种魔境自然而然销除,对你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阴销入明:是指明心见性之人破除了五阴,识破了五阴,而阴转晴,暗转明,心里光明了,进入大光明藏流。好好想一想,当一个人真正明白十方法界都是我的时候,这个功德不得了啊!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幽气」是指阴暗之气,所以这个阴暗之气遇到明气是不是自然销殒了?他要么就逃跑,要么做你的学生或者护法,当下境界就提升了。
    所以不管谁来误解正法,诽谤正法,我们都不要害怕,只要他敢面对现实,我们就能把他转过来。你把《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搞明白,足以对付一些比较低级的歪魔邪道。当然要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你还要把《法华经》《楞严经》彻底听明白,才可以教化十方三世一切众生。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若不明悟:本身就是暗,以暗遇暗,也就暗被暗迷,这是不是顺手牵羊的事?顺理成章,你也是暗,我也是暗。这里举例子拿阿难来讲。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摩登伽」是个下流的女人,她是个妓女,是被人看不起的下九流。「眇(miao)劣」就是下劣。彼唯咒汝:摩登伽仅仅是通过一个邪咒来动摇你的心。破佛律仪:让你破戒,险失戒体。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小乘法持戒特别精严,叫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个法上次已经传了,不再重复。心清净故,尚未沦溺:阿难毕竟已证初果罗汉,关键的时候他要掂量,所以正要破戒的时候,他突然心里想起了佛,便与佛道交感应。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这些五阴魔境可不是只毁你一戒两戒,而是从根本上毁你,让你整个的知见迷惑颠倒,毁你法身慧命。「此乃」,是指佛马上要介绍的五十种阴魔境界。「宝觉全身」,虽戒坏而见不坏,尚能有救,你可以带业往生,可以成就法身慧命;若戒坏见也坏,那你无可救药。
    如宰臣家:就像当官的人家里一样。过去当官的人特别容易犯罪。这是比喻正在修行中的人。忽逢籍没:就是犯罪后没收全部的家产。这是比喻你不能证果,不能证果还算事小,重要的是你还要下三恶道。走火入魔苦啊,为什么?是你自己的心黑暗啊,与三恶道的那种气氛相适应而导致的恶果,就这么简单。宛转零落:还要把他放逐受罪去。家也没有了,就到外面去服刑乃至杀头。这是比喻如果你走火入魔。无可哀救:佛也救不了你,佛不度无缘之人。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从这段经文往下涉及到修行人所要面临的色、受、想、行、识这五重阴魔境界,在这五重阴魔境界中,佛列举了五十种阴魔境界,提前警告修行人,你会遇到这些境界,你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五十种阴魔境界还要与前面观世音菩萨讲的解六结那段经文相对应起来观照。大部分的人在色阴境界里就逃不出,却自认为已经怎么样长怎么样短了,讲你是走火入魔都还是抬举你,其实你还够不上走火入魔的资格。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啊!下面来看经文。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不要认为「坐道场」就是两条腿盘在这里,什么也不想,那是修枯定、修无想定;什么也不想,但是必须提起正念,这就是传统的禅定。究竟来讲,「坐道场」即是理事双修。怎么样理事双修呢?明心见性即为理修,然后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既可以打坐,也可以吃饭、穿衣、走路,不执着任何形相,这叫「坐道场」,也叫首楞严大定。销落诸念:就是排除一切的杂念,历事炼心,以心转境。当确定了一种次第以后,就一直保持着这种平衡的心态,这就进入禅定,进入行门。
    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杂念清了以后,我们一切的言行举止离开了过去所攀缘的种种境界,进入大光明藏流。这个境界里既包括外六尘、也包括六识心,相当于前面观世音菩萨讲的「入流亡所」。「一切精明」,相当于入流,进入了大光明藏流。一般的修禅定功夫所达到的境界还在「则诸离念一切精明」之前。因为他没有离念,还是在天道、神道、鬼道等种种境界中执着、攀缘。有些人确实有点功夫,能调解六道之间的某些关系。「则诸离念」呢,你再也不会跟天人接触了,已向圣道进军,而不是在凡道里执着。
    动静不移: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忆忘如一:这个时候不要去刻意地回忆什么东西,也不要去刻意地忘记什么东西,已经不在事上面用心。「忆」就是回忆,「忘」就是忘记。「我什么东西怎么就记不起来了?」不会有这个念。「哎呀,我心里这个念怎么就不能忘记?」也没有这个念。这时心比较清净了,一般禅家将此说为功夫打成一片之时。这是不是一种基本功啊?想起一个事情也不害怕,就好像在镜内显出来的。镜子用不用心啊?忘记一个事情他也不执着,也是在镜子里显现出来的。修行人要达到这种心性,可不是简单之事。
    当住此处:就是把心稳定在这种境界,然后循序渐进,始终保持动静一如、止观平衡的这种心态。既不能往上动、又不能往下沉,提起正念。入三摩提:这是一种禅定初步成就的功夫。按狭义来讲,是指观静这种法门。按照藕益大师的解法,如果明心见性的人修这个法门,他不需要这么禅坐,他在六关中任何一个关成就了,都是妙觉位的菩萨。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眼睛是好的,但是在黑暗之中,要排除黑暗就必须要修要证,把心定下来,排除妄想,然后你即使在暗中也是亮,在亮中也是亮;我们自性本来就是亮的,因为有烦恼习气执着了,所以就造成了依赖,有太阳就亮,有灯就亮,没有太阳、没有灯就暗。这是我们的一种同分妄见。「精性妙净,心未发光」,为什么面对大幽暗时,虽然你眼睛是好的,但是你还没有亮啊?是自己的烦恼习气障住了「精性妙净」。只要把烦恼习气去除,当下即亮。
    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色阴在五蕴——色、受、想、行、识中是第一蕴,「区宇」可以解释为局限、束缚,这是色阴束缚。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这是笼统解释破除色阴以后,我们这个肉团身得到自在解脱的境界品位。
    若目明朗:这个时候已经开了天眼,再也不会受那种幽暗的干扰。十方洞开:是说明「若目明朗」所成就的空间。这个「十方」可说为一个太阳系,乃至可以达到小千、中千、大千世界,不能一概而论。无复幽暗:我们感到整个身体都是虚明透亮。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与前面观世音菩萨修耳根法门对照,也就是解除了动静二结,超越劫浊。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破除了色阴的人是过来人,再看看过去这个肉团身是怎么样障碍我的,这个肉团身是怎么样来的,原来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四大是由我们的心变出来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是不是可以化解我们体内的病痛?有什么病,你只管开心,或者让痛的地方念阿弥陀佛,生感恩心。你不能生嗔恨心,你越嗔恨他就越痛。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开示色阴第一种魔境,「身能出碍」。
    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妙明」就是观静、观心,这种「精研」也不叫精研,他是专心致志,定力转深。四大不织: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这时已经不是坚固地认为四大就是我,已经解除了对它的情执,慢慢地自己是不是松开了?因为我们对这个四大太看重了,它头疼脑热、这里痛那里痒的,你放开了以后,它反而得到自在。
    少选之间:就是无意之间,他是暂时显现的这种情况。身能出碍:这个肉身从墙里穿出去,或者一入定,你当下就看不到它了,其实它还在你眼前,没有飞到哪里去。是他心光发出来,把自己隐藏起来了。
    极乐世界也好,琉璃世界也好,是不是都在这里啊?一到下午五点半以后,大街上就是人鬼共行,穿来穿去的。你从他鼻子里走过去,他从你胯下走过去,谁也障碍不到谁。众生在各种不同的法界里,就像电视机可以同时有无数的频道并同时播演各种节目。关键取决于各个法界众生的心速度不一样,《楞严经》讲,一微尘里转大法轮,一毛孔内含十方界,就要开大智慧啊!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精明」就是我们的心精之明,即第七识;「流溢前境」,由于心光这个力量,使得这个身体得到莫名其妙地、不可思议地圆融,融化于我们眼前一切的境界,这个法很难表达。也就是穿墙越壁,乃至穿过山河大地都不能障碍。过去我们看小说书中有个叫土行孙的人,他修的法门叫土遁,打不过人家了,屁股一扭,钻到地下去了。这都是真实的。
    斯但功用暂得如是:这种情况是偶尔出现的,不要把它当真,功夫稍亏,当下失去。非为圣证:并不是究竟的功夫,连鬼都有这种神通。不作圣心:不要认为这是我成功了。名善境界:这是我们过去不知道的事情,现在知道了,打开了心量。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如果把这种境界当作自己现在证果了,现在明心见性了,那你就犯了计取见。这个「群邪」主要是指自己的心魔,你会从各个方面自作多情。你怎么样想自己都像一个佛,别人都是一个魔,以各种各样的理论来印证自己成佛了,了不起——这种我执非常可怕。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开示色阴第二种魔境,「内彻拾虫」。
    复以此心精研妙明:继上面出现了第一种境界之后,紧接着再出现第二种境界,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上面的境界是外融,身能穿墙,是不是把墙融掉了?这里是内融,把自己的肉体融掉了。
    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从肚子里把蛲虫蛔虫拣出来,肚皮还没有破。再看看月光童子,在定中是一滩水,他的徒弟扔进一块石头,出定以后他就肚子痛,然后他又入定变成一滩水让弟子把水里的石头捡出来以后,他再出定肚子就不痛了。心法不可思议啊!而且这不过是外道法而已。我们不需要修这些东西,太费事太费力,造成执着还要走火入魔,还要下地狱受报,但也足以帮助我们开开眼界,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所以「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没有一块疤。
    此名精明流溢形体:也就是我们的心光融化于肉团身。这个心既可以把外面的坚固固体变成一个虚空,也可以把自己的肉体变成一个虚空,全在于心的速度。所以宇宙飞船在飞的时候是不是也用我们的心在飞啊?我们心里有这种执着也是一种力量。
    斯但精行暂得如是:「精行」,于勇猛精进行持中,暂时出现的这种闪光点,他还没有稳定,功夫稍亏就会退失。非为圣证:再次强调,这并不能证明你证到什么果,连鬼神都有这样的功夫。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个解释与上面一样,下面不再重复。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开示色阴第三种魔境,「精魄离合」。
    内外精研:这里是进一步内外圆融,加功用行,同时在这两个方面用功。「内」是指根身,「外」是指六尘。这个色阴境界是层层递进,就像闯关一样,前面一个境界克服了、稳定了,后面一个境界跟着就往上升。
    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按照《医经》的说法,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胆,精藏于肾,神藏于心。同时呢,人的这六种心与天地的六气相对应。气之上升者为魂,下沉者为魄,宛似阴阳二气;气之敛静者为志,气之散动者为意,宛似天地晦明之气;气之充和者为神,气之浸润者为精,宛似天地风雨二气。
    天地六气,即阴、阳、晦、明、风、雨。魂气是上升,魄气是下沉,所谓安魂定魄,这一上一下就与天地的这个阴阳二气相对应。阳气是上升,阴气是下降。再一个我们的志气一般的是主静,所谓志坚如钢;而意气是散动,所谓意气风发,所以这两种气就与这个晦明二气相对应。再一个我们的神气,它一般的是比较中和,它要包容一切,所谓精神饱满;精气,它是表滋润,清润,所谓精力旺盛,就是说供养润湿一切的万法,所以此二气与天地的风雨这二气相对应。所以我们人体的这六种心与天地这六种气相对应,形成三种相互对待,阴与阳,晦与明,风与雨,这三对相依相存。天地六种气是不是也是我们的心呐?都是我们的心。
    宣化上人在讲《楞严经》的时候讲到三魂七魄,他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讲的。我们这里没有去细细地研究,但是他有一个说法,当我们加功用行定力转深时,三魂七魄就可以互相圆融,互相交涉,互相打交道,也就是「余皆涉入」。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余皆涉入,互为宾主:每个人都可以主持法会,以其中一个人主持法会的时候,其他的人参与法会,做佛事,都是平等的,都可以互相圆融。
    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这是说,一个人听到一处都在说法,也可以听到各处在说法,也可以听到大家都互相在说,都互相在听到,好像在开讨论会一样。其实,我们身体里不仅仅是这六种心在说法。我们一个人的本体有无量种心。我们只要想想我们做梦时的境界就明白。是不是梦中各种各样的东西啊?这都是我们一个心所变现出来的。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细胞、任何一根汗毛、任何一个纤维、任何一个细胞,它都是我们的心。哪怕是我们剪下的废指甲,它都是一个灵体。为什么这样讲?我们想一想佛在《法华经》中讲的那个无量分身佛是从哪里来的。好好把这个道理搞明白,有其事必有其理。
    所以我们从这里来讲,叫闻一悟千。连这个泥巴瓦块都是灵体,何况我们身上的这个地水火风?树上的一个水果,地上的一个泥巴块,都能由无情物变成有情。讲变成有情,这是方便说。因为它本来就是有情,无非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飞快地提升它的意识层次而已。佛在《楞严经》是不是这么讲的啊?枭鸟附块为儿,镜兽鸟抱毒树果当做自己的儿子。现在来讲这个法,就是很多人很难相信。
    所以我告诉大家,今后再遇到这些情况,你们打开《楞严经》第六卷,你告诉他们,这是佛讲的。首先把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度众找出,不是有「有想无想,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吗?「有想无想」,无想是不是无情众生啊?无情众生要想解脱泥巴块的这种束缚,观世音菩萨就现泥巴块跟它说法。观世音菩萨现无情是不是有情变无情?那么无情想要解脱,是不是无情当下就是有情啊?这是第一个内容。一定要告诉他们,这是佛在《楞严经》讲。第二个内容,把佛讲的十二类众生中,枭鸟附块为儿、镜兽鸟摘毒树果为儿的例子找出,这是不是讲无情变有情啊?第三个内容,佛在《楞严经》中讲,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同演妙音啊!第四个内容,可以从《阿弥陀经》找出佛讲的那个鸟说法,那个树啊、风啊、铃啊,同演妙音;还有《无量寿经》上可能讲得更多,都可以把这些相关内容找出来给他们看。
    如果联系到动物克隆,就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无情即是有情之理。一滴羊血,本是无情物,却能克隆为羊这种有情,可以以此向他们解释,这也是我们佛法的命脉啊!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当下就可以帮助我们调养身心。今后你肝痛或者肺痛的时候,你就要注意,好好跟自己沟通——怎么样?肝菩萨,现在感觉好些吗?我们一起把这个肉团保护好,来弘扬正法多好啊;肺菩萨、心菩萨,你们帮帮肝菩萨的忙,帮助调理调理啊——就是跟自己讲话。我们的心可以叫这个肉团腾云驾雾,何况叫它们互相调理下把身体变好,有什么不可以啊?但是要有恒心、有耐力,不能浮躁。特别有大病的人,你已经到了这一步了,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地把这个心、把整个皮肉筋骨很细很细地调动,这就是在给你祛病保健。生病是三分治七分调。但是现在人为什么不容易好啊?因为他完全依赖于现代医学,而忽视了自己来用心。
    据说在民国时期的江苏一带,有一个医生给人看病,病人家里大概是七块大洋丢了,因此而得病,所以他儿子就跑去告诉医生。医生一听就明白了,二话没讲,拿了七块大洋,说:「请代我向你父亲忏悔,对不起,我一时见财起意,我现在还给你。」后来他父亲病好以后,在自己床铺下面又找到原来的七块大洋,他感到奇怪。又让他儿子去找医生谈这件事情:「你并没有偷我的钱,为什么给我七块大洋啊?」这个医生讲:「你父亲他老人家的脾气我知道,如果这七块大洋找不到,他是要死的。给他七块大洋,心里就放松了,病也就容易好了。」所以这个医生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赞叹。换我们有些人眼睛一瞪,可能两个耳巴子就打上去了,说对方是血口喷人。我们作何感慨啊?
    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一点点清白不惜雷霆大怒,把别人看成妖魔鬼怪,把自己看成菩萨,神圣不可侵犯。有些人可是戒备森严啊!他时刻准备着:「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修行人要修忍,忍之为德,布施、持戒所不能及。
    对此我感受特别深。有些人竟敢在师父面前口口声声为自己辩白,诽谤别人,可是谁怎么样我都知道。修行人啊,特别是忍辱这一关要过,要成就自己啊!有些人就在此时此刻都不一定服气,他都不会想到应该怎么样成就自己。往往有些人他有一技之长,就变成自己的障碍:「我对三宝赤胆忠心,我自己还不知道,还要你来讲?」往往一个人的优点当下即是他的缺点,有些人的缺点当下正是他的优点。有些人散散漫漫,修行不认真,是不是缺点啊?但是这些人往往包容心、忍辱心比较好。你挖苦他、伤害他一下,他压根就不会往心里放,这是不是优点啊?往往有些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但是成就了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这两种情况是不是都有啊?
    修行人要学会见贤思齐,看到别人的长处你就要学,你不要眼睛老盯着别人的短处。盯着别人的短处,只会把你变得越来越短;盯着别人的长处,会使你自己越来越长。就像我们的一精之明,遇长显长,遇短显短。所以我们要好自为之,要严格要求自己。示现庄严相,你是不是就在度众生啊?你在给别人心里种下金刚种子。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走到哪里都在弘法,都是佛光普照,你那种自性流露的言谈举止都是菩提种子,都在影响周边环境,影响有情无情一切众生。
    「同敷密义」,同时在敷演秘密之义。佛法无人传,虽智莫能解,而且是特定的修行人在进入修证过程中,探讨宇宙人生的真相,互相交流修行过程时的体会。
    此名精魄递相离合:这就是精魄等六气互相离合、互相圆融的功用。成就善种:就是成就了分别智、道种智 (激发了本有善种)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功夫稍亏就会失去。那这种精魄离合是本有的,还是我们修出来的?再次提起,这都是我们本有的功德,他到用功一定的时候,这个机缘成熟,随之来显现一下。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如果把它作为明心见性了,成佛了,你就会受到群邪。「群邪」,一个是自己的心邪,造成他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狂妄自大的心态;一个是有些外邪附到你身上,或者在你定中来给你沟通,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来干扰你。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所能想象、所能预料得到的。有时比如张居士来给你讲讲挑拨离间的话,我告诉你,那未必就是张居士,可能是天魔外道附在张居士身上来讲的。过去以后你再问张居士,他说没有讲这个事。他是真没有讲,你还认为这个张居士讲了以后又赖掉了?很复杂啊。
    同修之间千万不要互相去记仇记怨,要么就是佛菩萨在考验我们,要么就是歪魔邪道在挑拨离间。有些人在这里诽谤佛法,可能就是歪魔邪道借他的嘴巴来诽谤。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被他乱了分寸,要稳定我们自己的道场。对那些歪魔邪道的诽谤绝不能让步,这是驱邪扶正,护持如来家业!任何人诽谤《楞严经》,只要有邪知见出来,我们就有办法对付,而且我们是对法不对人。
    往往诽谤我们的人很可能就是老古佛再来,提婆达多是不是老古佛啊?不管是老古佛还是老古菩萨,还是真魔,他来诽谤正法,我们都迎头痛击,他真是老古佛老古菩萨,心里一定会法喜充满,要不然他这个表演是白费力;他如果是真魔来诽谤,遭到我们迎头痛击,也因此与正法结缘,他总有得度之日。我们是以护法心来处理这些非常敏感的问题。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开示色阴第四种魔境,「境变佛现」。这是由定力所激发。
    又以此心:就是接着上面第三种心,一层一层往下接,步步深入。澄露皎彻:定力转深,「露」就是自性中的智慧一步一步地往外来显现。「皎彻」,这是形容像洁白的月亮。内光发明:这是解释「澄露皎彻」。原因就是定力转深,所以心光成就。
    十方遍作阎浮檀色:在这里说为最起码是一个太阳系的境界,整个十方的山河大地、天人鬼畜,现在在我的境界里变成一个大光明藏。一切种类化为如来:这是画龙点睛,山河大地、风云雨雾、牛马猪羊,一切万类化为无量的如来。「一切种类」是不是包括有情无情啊?这里「如来」特指肉身佛那种庄严之相。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这时在常寂光净土的毗卢遮那佛端坐莲台之上,无量如来围绕着他。「毗卢遮那」,即法身佛。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这是种种的佛土殊胜之相。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灵悟」,我们老是想象佛在天上的莲华宝殿;在定力深的情况之下,可以想象成真,在这里是一种幻觉。你在读佛经时总是想象光明殊胜的境界,有时候就能给你现相。心光研明:是你的用心成就的,不是他们聚在那里开会给你发现的。照诸世界:就显现出当下这种情况。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再次强调,这种情况是偶尔出现,不是你证得的什么果,功夫稍亏就会退失。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解释同上。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开示色阴第五种魔境,「空成宝色」。主要是由于在修行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做到定慧均等,定力偏重,慧力偏弱,定力逼急了,所以这个外部的环境成就了自己的那种想象。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妙明」就是这个心,又以此心精研此心。不看别人了,就看到自己这个心。或者说,又以妙明研究此心,又以此心研究此心,又以妙明研究妙明,是不是一样?现在把心收到这一点,是不是力量就强大了?不是往外看了,是把力量收回。
    观察不停,抑按降伏:这是两种心态,「观察不停」是动,是成就慧观;「抑按降伏」是不动,是成就定力。在整个修行过程中,就是做到动静平衡,定慧均等。你偏重于哪一个方面,都会造成偏解和过错。怎么叫定慧均等啊?动就是慧,不动的话就是定。
    所以「抑按降伏」,动起来的心不要越动越大,到时候身体要闹出毛病来,思想要闹出毛病来。你要用一个念把它制止住了,就不会再作胡思乱想。否则你一想到人家骗了你一百万,你怎样去打官司,怎样去讨债公司,通过黑白两道来控制他,或者怎么样怎么样……那到时候就会出问题,钱讨不到,搞不好要出其它大问题。制止超越:也就是要做到动静平衡。
    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判为是定超过了慧,止超过了动,在定中才能出现境界。所以这里「虚空,成七宝色……同时遍满」,也都是我们那种想象。
    修行人,特别是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他总是想着天堂怎么怎么美、怎么庄严,他不会老是想什么时候能到垃圾堆里去。这种情况就是一种邪知见,是一种妄想成形,跟前面见那么多佛是一样的道理。外道就是有很严重的分别心,只是想殊胜的境界而轻慢糟糕的境界,以这种分别心修行,他能不能证果啊?不能证果的。「同时遍满,不相留碍」,也是由我们的妄想所成就,这个七宝色中间没有一个空隙,看不到另外一个不殊胜的东西。这是一种想象,其实就是种魔境。「青黄赤白,各各纯现」,仍然是我们心中执着追求那种善和美,这都是分别心。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抑按功力」就是定力,定力超过了本分,使得慧力相形见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管怎样,他以自己的定力能够成就这种功夫也是一种力量,这也是一种善境界,说明功夫得力,只是你不要执着就行。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解释同上。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合,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开示色阴第六种魔境,「暗中见物」。你认为当下这个肉团是肉团吗?你认为那个太阳、地球是太阳、地球吗?连白天黑夜都是假的,你打什么妄想啊?「开悟的楞严」啊,我们应该怎样感慨?为什么我们就看不破、放不下?天大的事情都不重要啊,了生脱死最重要!人身一失,万劫难复!好好想一想这个身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不要当真啊!你若当真了,就害了自己,也害了亲人。
    你今生了道,可以帮助父母儿女解脱他们的生生世世,更何况我们还有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的生生世世。谁把心量扩大到这个境界,谁得大自在。不要以为你孝顺,你慈悲,又会疼爱儿女……了生脱死成大道才能帮助一切父母儿女。有些人把我们出家人看得好像是不仁不义,六亲都不认。他错了。
    我的几个同事曾经跟我讲:「老倪啊,你真能看破放下。」意思是,你放下家庭都不管了。我说:「你错了,你比我更能放下呀,你放下了生生世世无量的父母儿女,我不能跟你比啊!」你如果只是几年几十年讨好卖乖,父母来生来世怎么办?何况你还有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怎么不懂这个道理?出家人对所有的父母儿女都很慈悲,难道唯独对自己的父母儿女不慈悲?有没有道理啊?
    真正出家是为了生死,为度众生,这是大慈、大悲、大孝、大仁、大义,凡夫根本没有办法理解。出家众如果有一定的钱财,可以适当供养你的母亲,而且母亲是需要供养才能供养,并不是叫你去给她锦上添花。出家人首先要破血缘关系这种情执。出家众口袋里不能有钱,师父再三告诫你们,存钱是可以的,你心里要明白,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将来我也要弘法利生一方,要以此来作为教化众生的资本。而且出家人的钱一定要用到刀口上,不可以乱用。好,回到经文。
    又以此心:「此心」是接着上面那个心,色阴境界这个心力层层深入。研究澄彻:定力进一步加深,心力更加坚定。「澄」是表清爽,「彻」是表彻底,杂念越来越少。精光不乱:致心于一处。
    忽于夜合,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这个时候,黑夜就是白天,白天就是黑夜,没有区别。而暗室物亦不除灭:这就如同在法华会上,如来示现神通,大众在当下同时看到六道众生、天龙八部、诸佛菩萨,同时看到天道、地狱、极乐世界等等;而当下这个讲经堂、寮房、宝塔都在,运河也在,一点都不少,许多重复在一起,却互相不影响。这种情况一般是真境,而不是幻境,跟前面境界不一样,他是以分别法看到了增加的东西,而原来的东西也不少。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再比如说你这个寝室里,你可以看到无量的山河大地,可以看到原始森林,甚至看到有种种人在这开会说话,有的人从房顶上下来,有的人从地下冒出来,有的人从墙壁里挤出来……但是你那个床铺、电视机、沙发都还在。无量法界是同时存在的。可是我们现在地球人仅仅是局限在长、宽、高三维世界,有些畜生只有二维世界、一维世界,它没有长、宽、高的概念。真心本来面目是无量的空间、无量的法界同时存在,所以普贤菩萨可以一念而入无量佛土,广做佛事。
    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随着定力转深,心变细,平时心情浮躁时看不到的东西,这个时候显现出来了,而且它跟你不相为碍。你如果走在路上,可以跟他面碰面走过来,彼此还不会撞倒。「心细」是定力转深了;「密澄」仍然是形容心细的过程,显得非常紧密,又清楚明白;「洞幽」就是在同一个空间里。你看我们这里天上天下,天人鬼众满满的,不要以为师父传法的时候就只是对你们传啊,十法界众生都在听法。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解释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