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先发制人
作者:淡月昏黄   开局平定白莲教,皇上要我当驸马最新章节     
    “关健,让你找的慈石找到了吗?”书房内,刘珩向关健问道。
    慈石,也就是磁铁。
    关健哭丧着脸道:“少爷,慈石不难找,但是想要特定的形状,需要先找到接近形状的慈石,再经过工匠打磨,这个还是要点时间的。”
    刘珩点点头道:“你尽快办就是了,还有能锻造铜丝的工匠找到了吗?”
    “爷,这个好办啊,我打听过了,金陵城里手艺最好的锻造店,就有这样的手艺,皇家养的工匠也可以,锻铜成丝的技术已经出现几十年了,在金陵不算稀罕事情,我已经买回来了。”关健笑道。
    “哦?”刘珩意外道:“拿来给我看看。”
    “好嘞。”关健应了声,屁颠屁颠的跑了出去,不一会儿拿了一个木盒回来。
    刘珩打开木盒看了下,发现,还真不能小看古人。这铜丝做的比他想象中的可细多了。
    “爷,这还是铜铁比较难锻造,要是金银,那丝儿可以拉的更细,爷,要再去买些银丝吗?”关健问道。
    “不用了,这样可以了。”刘珩看着手里的铜丝,笑的很开心。
    “爷,您要这铜丝干嘛呀?”关健侧着头,好奇的问道。
    刘珩白了关健一眼,道:“想知道?那就赶快把慈石找回来,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聊完正事,关健的眼珠子滴溜溜的转了转,道:“爷,我们好不容易来京城,之前您一直没空,今天得空了,要不要出去转一转?”
    刘珩看向关健道:“去哪儿转?”
    “嘿嘿……”关健一脸贱笑道:“爷,早都听说了,这金陵秦淮那可是天上少有,地上难寻的好地方啊。”
    刘珩一拳头直接敲在了关健的头上。
    “啊!”关健一声痛呼,捂着头呆呆的看着刘珩,感觉自己的心已经死了。
    完了,少爷已经不是以前的少爷了。
    要是以前的少爷,来金陵这几天,怕是秦淮河有几道门儿都摸清了。
    现在刘珩不但不去,听了他的提议还要捶他的头。
    关健难过的想哭。
    “你也不动动脑子。”刘珩恨铁不成钢道。
    他刘珩难道不想去看看吗,他也想啊。
    其实刘珩在来金陵的路上就时刻反思,问自己,刘珩,你忘了刚穿越来时的初心了吗?
    但是人就是这样,往往身不由己,你不找事儿,事儿会找你。
    “你知不知现在朝中多少人盯着我,等着抓我的把柄?”刘珩问道,“在济南府时,为什么那位贺太守要刁难我?我问了父亲,因为越州贺家和我并州刘家不对付。”
    “我刘家到现在五世三公,你知道积累了多少政敌?”
    “且不说我现在还成了驸马,现在去秦淮河,你想让我死啊?”
    关健吓了一跳,他还真没想这么多。
    “爷,要不说还得是您呐,我这榆木脑袋,嘿,给您当球儿踢都不配。”关健一脸讨好的看向刘珩。
    “行了,早点去把慈石的事儿办妥了。”刘珩挥挥手道。
    “好嘞,爷,那我去了。”关健点头如捣蒜,屁颠屁颠的跑了。
    关健离开后,侯风又找了过来。
    “主公。”侯风进来后,行礼道。
    刘珩点点头,问道:“子鹏,有何事?”
    侯风道:“风听闻主公在寻找慈石以及铜丝?这两样东西难道跟主公昨日说的办法有关联?”
    “有关联。”刘珩点点头道。
    侯风好奇道:“是何关联,主公能否为风解惑?”
    刘珩摇摇头道:“这恐怕不是三言两句能解释的清的。”
    刘珩说的是实话,前世寒窗苦读那么多年,才学来这么点真本事,哪能是三两句能讲的清的。
    侯风大喜道:“那就好。”
    刘珩笑了,问道:“解释不清怎么好了。”
    “越是解释不清,那就越容易让陛下信服啊,那风就等主公的好消息了。”侯风行礼道。
    “哈哈,绝对让你大吃一惊。”刘珩笑道。
    侯风见刘珩信心十足,便也不再多说,换了个话题道:“主公,出京不能心急,即便要以为皇上求长生为名义出宫,也需要先一定程度上取得皇上的信任。”
    刘珩点点头道:“这么说,我还是得为皇帝办两件事之后,再谋求出宫。”
    “正是如此,与其等着皇上安排,不如主动去提。”侯风道,“等皇上安排,万一是矛盾很尖锐的任务,就麻烦了。自己提,还能我们自己把握一下力度。”
    刘珩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问道:“那以子鹏之见,提什么事情比较合适。”
    “科举!”侯风道。
    刘珩看了侯风一眼,问道:“子鹏可曾参加过科举?”
    侯风摇摇头道:“风家境贫寒,无人引荐,未能参加州试。”
    刘珩有些尴尬了,穿越过来还没关注过科举是个什么制度,不知道元武朝的科举发展到哪一步了,不过看刘家还能五世三公,想来也不会有多完善。
    很多世家子弟还是可以直接做官。
    “本朝的科举大体沿袭前朝,学子需先参加各州举办的州试,考中者再参加京城举办的会试,会试通过可称进士。”
    侯风似乎是看出了刘珩好像不太了解科举,于是解释道。
    “参加州试,有什么条件吗?”刘珩问道,“你刚刚说无人引荐,所以未能参加州试?”
    “不错,参加州试需要取得各府学正的推荐信,风没有这样的家境,自然是参加不了。”
    刘珩想了想,改革科举制,对于世家来说,属于温水煮青蛙。
    一方面世家垄断了各种各样的藏书典籍,因此寒门学子想要和世家子弟比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接受的教育资源是完全不同的。
    刘珩前世,明代大儒宋濂,曾在文章写自己幼时,“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寒门子弟想要在学问上出头,还是很难的。
    另一方面,世家子弟当官的途径并未断绝,科举选官在元武朝的占比并不大,大把的人都是直接封官的。
    “好,那就在科举上做文章。”
    刘珩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