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以工代赈
作者:二百二十斤   重生之景泰大帝最新章节     
    “其他衙门呢?对于户部的计划有什么想法吗?”朱祁钰问道。
    还是吏部尚书王直先站了出来,道:“陛下,臣有话说。”
    “王老大人请讲。”朱祁钰伸手示意。
    王直道:“户部的计划,臣听了,感觉还不错,如果照此计划来做,想来百姓也会比较满意,尤其是每甲配发牛马耕种,相信百姓都会对陛下感恩戴德的,臣只是想补充一点。”
    王直顿了一下,接着道:“我朝历次赈灾,地方上或多或少都会出一些问题,臣建议陛下可以命监察御史巡抚三省,专督赈灾之事。”
    这事儿关乎吏治,王直提也不算是越权。
    朱祁钰点点头,道:“此事的确应该注意,不过只有都察院不够,户部也要派人。”
    见众人露出不理解的表情,朱祁钰解惑道:“朕听说每逢大灾,地方上的富户都要买田,或者以地贷钱,平日里一两多的田地,灾年花七分银子就可以买到,时间长了,富户必将手握一县绝大多数土地,其余百姓则租佃富户的田地耕种,一方面给朝廷缴纳赋税,一方面还要给富户缴纳地租,负担太重了。”
    “长此以往,富户愈富,贫户愈贫,百姓没了生计,地方必然不稳,地方多了,江山社稷也就不稳了。”
    “所以这次,朕会颁布旨意,自旨意颁布之日起,京畿、山东、河南三地的土地交易全部冻结,等此次灾情结束再行取消。”
    “陛下的爱民之心臣万分感念,不过恕臣直言,此事恐怕不妥。”左都御史王文出言道。
    “有何不妥?”朱祁钰被反驳,心情有点不爽,但是王文是左都御史,本就有纠正帝王政策的职责,他也不好说什么,只得耐心问道。
    王文先是叩首,然后直起身道:“陛下,大灾之年田地本就便宜,百姓卖田也是为了求生,这本就是双方各取所需之举,又是你情我愿,朝廷贸然干预本就不妥。”
    “况且,我大明还有荒地无数,无田者可以垦荒,按照朝廷的规矩,开荒者可免三年租税,对于百姓来说,三年无税足以支撑起一家之用。”
    “一旦陛下下旨,富户不得利,说不准会闹事,贫者无口粮,则一定会闹事,届时若有妖人提起这道旨意,那百姓必然会错以为陛下乱政,只知沽名钓誉,不顾百姓死活,那时一旦有人煽动,那地方上必然会乱。”
    “所以,臣请陛下,不要发布此旨,以免地方不稳。”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很明显是认可了王文的说法。
    不过朱祁钰知道,这事儿在文官那里实属正常。
    中国人对土地的热情从来就没有消减过。
    历朝历代,文官几乎都是地方富户出身,或者是做官之后富裕起来的,而他们富裕起来之后置办最多的就是土地,毕竟这年头也没什么其他可以稳定增值的东西,土地最大的价值就是保值和增值,不出意外的成为了所有人的首选。
    而什么时候能够有百姓大量出卖自己的民田,自然就是水旱灾害的时候,普通百姓受灾,没钱买粮买药,家中又没有什么存款,只能出售自己的土地,而地方富户则利用这种时候高价售卖存粮,低价买入土地,迅速地让自己的土地数量暴增,以达到“耕读传家”的目的。
    其实不说官员,普通百姓的最终目标其实也是成为大量拥有土地的地主,这一点一直就没有变过。
    多留田产于子孙后代,这是多少老人临终前的梦想啊。
    不过朱祁钰知道,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几乎都是因为土地兼并闹的,普通百姓没有土地就没有生计,还要承担朝廷的赋税和徭役,人少的时候就是逃役,去地主家做家奴,人多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领头的揭竿而起,均贫富、不纳粮就是这些人提出的口号。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官员对于土地的欲望。
    其他朝代不说,单单是明朝,从后面的历任首辅家产就可以看出来,嘉靖朝做了二十一年首辅的严嵩,家中田地数万亩,接任的徐阶更狠,只做了六年首辅,田产就积累到了四十多万亩,仅在他的家乡苏松地区就多达二十四万亩,至于做了上千年衍圣公的孔家,更是田产无算,山东曲阜大半都是孔家的田地,还是免税的。
    所以,在座的这些人赞同王文的说法,朱祁钰非常理解。
    但是,屁股决定思维,他是大明天子,屁股底下坐的是皇位,决不能同意。
    于是朱祁钰点头道:“王爱卿所言朕知道了,但是朕还有几个问题想要了解,诸位爱卿给朕解答一下吧。”后半句他是对在座的所有人说的。
    顿了一下,朱祁钰问道:“陈爱卿,朕想问你,户部之前计划的粮食是否够百姓吃到秋收的?”
    这个问题有点阴险啊!
    众人纷纷看向户部尚书陈循。
    陈循思索了一下,答道:“如果算上地方府库,勉强够吃到秋收。”说完还递给王文一个歉意的眼神。
    没办法,朱祁钰的问题他只能这样回答,如果说户部计划的粮食不够百姓吃到下一季粮食收获,那肯定会抗一个不恤民生的罪名,嗯,还得外加一个办事不力的罪名。
    你王文虽然是为了官员的集体利益,但是也不能让我陈循掉坑里啊。
    死道友不死贫道啊!
    朱祁钰也当做没看到陈循的眼神,又对着王文问道:“王爱卿,既然户部说了,粮食够吃到秋收,那百姓也就不用卖地求生了,你说对不对?”
    额!绝杀!
    王文顿时哑口无言了,又不能说朱祁钰说的不对,只得诺诺道:“陛下圣明,臣知错。”
    朱祁钰点点头,没搭理他,对着其他人道:“其他衙门还有什么建议吗?”
    众人纷纷摇头。
    朱祁钰看了看这群人,叹了口气道:“陈爱卿,你刚刚说户部的粮食只能勉强够百姓吃到秋收?”
    陈循毫不犹豫地点点头,这是他刚刚说过的,不可能不承认。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不勉强?”朱祁钰接着问道。
    不勉强?
    陈循立刻摇头道:“陛下,户部能征集的粮食就这么多了,府库中已经没有多余的存粮。”
    见陈循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朱祁钰又道:“朕的意思是,有没有办法让百姓可以自己赚钱买粮?”
    自己赚钱?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陈循眼睛一亮,但是随即便黯淡了下去,回答道:“恕臣愚钝,没什么办法。”
    大明户籍分军户、农户、匠户等,这次旱灾受灾的基本都是农户,按照朝廷法度,农户基本上只能务农,不允许做其他的事情谋生。
    朱祁钰笑了笑,也没为难他,而是对着工部尚书高谷道:“高爱卿,你们工部今年是否还有修河的预算?”
    “陛下的意思是招工修河、以工代赈?”高谷立刻反问道。
    朱祁钰满意地点点头,道:“对,朕希望这次赈灾,能以工代赈。”
    这种赈灾方式在座的文官也都熟悉,毕竟大家都是博览群书,早就知道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有过以工代赈的案例,着名的国相管仲就有提到过,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筴也。
    到北宋之前,虽然以工代赈一直存在,但是并不是主流,直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文正公提出以有余之财以惠贫民,在荒歉之岁,日以五升,召民为役,因而赈济,一月而罢,用米万五千石耳的方式进行救灾,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毕竟,以工代赈主要是兴修国家基础工程,包括平整土路,修筑城墙,兴修水利等,平时都是用徭役的形式来完成,虽然避开了农忙,但是百姓也没有得到过什么明面上的好处,所以积极性并不高。
    不过换成了以工代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灾之年,朝廷本来就要花银子赈济灾民,说白了就是朝廷白养这些百姓一段时间,让百姓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也不至于造反,如果把这些银子换成月钱,甚至直接发放米粮当做月钱,那就可以损有余而补不足,让灾民有口饭吃,朝廷也可以完成一些本来需要用征发徭役来完成的事情,属于双赢。
    今年三省旱灾,最适合的就是兴修水利,反正大河缺水,小河干旱,疏浚一下河道什么的还是非常值得去做的,最关键的是,黄河也会流经河南、山东,而且这年头黄河淤积早就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哪年黄河没有发水患,史书上都得记录一下,是年河宁,不趁机疏浚一下黄河都对不起老天爷给的机会。
    还是那句话,在座的都是官场老油条,心里都有数。
    这种事儿高谷肯定是不会拒绝的,但是他还是出言道:“陛下,以工代赈的确不错,但是您是否知道,以工代赈也有所弊病。”
    “有弊端?”朱祁钰奇怪道。
    他还真不知道这事儿有什么弊端,于是道:“这个朕还真不太清楚,高爱卿快给朕说说,此事有什么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