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剂型的取舍
作者:木子李大湿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最新章节     
    那位女患者微微颔首,表示认同老唐的看法,轻声回应道:“我也是这样想的,按说我平时吃饭还行啊,一日三餐都没落下过,而且吃得也算不错啦。现在又不是像过去那样穷苦,连饭都吃不饱、没得吃的时候。”

    她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似乎想要更形象地表达自己平日里饮食的情况。

    老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接着分析道:“这可能是吃了之后吸收不太好,说不定还跟脾胃有关系呢。”听

    到这话,女患者脸上并没有露出太多惊讶或者担忧的神色,反而是显得颇为豁达开朗,笑着说道:“哎呀,那也没办法咯。唐教授您经验丰富,医术高明,还是麻烦您给我多开点药吧,兴许能有改善呢!”

    就在这时,站在一旁的李介宾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开口说道:“依我看啊,不如先开 10 付汤剂喝着,然后再根据这个方子制成丸剂,这样就能够长期服用。”

    老唐静静地听完李介宾的话后,心中暗自思忖起来。

    片刻之后,他不禁点了点头,脸上露出赞同的神情,缓缓说道:“嗯,你这个主意倒是挺不错的。咱们都知道,这汤剂虽然见效快,但要想长期服用可着实不太方便呐。而如果将这些药材打成粉末,制作成丸剂的话,不仅经济实惠,还便于携带和保存,可以长期服用下去。”

    女患者听到他们两人的对话,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

    不过,对于这种从未尝试过的治疗方式,她还是充满了好奇,忍不住问道:“那……这做成的丸剂,到底能吃多长时间呢?”

    话音刚落,只见李介宾转过头去,对着身旁的马仔王天赐使了个眼色,示意他赶紧在电脑上敲打起方子来。

    和传统的汤剂有所不同,此次配药时做了适当的增减调整。

    要知道,有部分药材其实并不适合打成粉末状使用,像那酸枣仁儿就是个典型例子。若是用量稍多一些,它便会开始出油,此外,还有一些药材因其质地较为黏腻,同样也是不适宜打粉处理的。

    而李介宾在面对这位女患者的时候,则是依据她所呈现出的主要矛盾来进行用药选择的。

    他特别加重了黄芪、白术以及当归这些具有补益气血功效的药材份量,旨在从根本上调养女患者的身体状况。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可能存在的积滞问题,他还巧妙地加入了枳实和黄连这类能够消除痞满症状的药物。

    一般提起汤剂,有着“兵贵神速”的特点,一旦击中病症就要立刻停止使用,以免过度治疗。因此,就算其药性稍稍有所偏颇,倒也并非绝对不可行之事啦。

    郝万山在讲述自己年轻时候开方的经历时,那场景仿佛历历在目。那时的他,每开出一个方子都要经过反复思量,一会儿担心这个方子会不会太凉了,万一患者本就虚弱的脾胃承受不住可怎么办;一会儿又琢磨着各种药物之间的配比是否均衡合理。

    就在年轻版郝万山陷入深思、纠结不已的时候,与他同住一间宿舍、睡上下铺的年轻刘渡舟,看着郝万山手中的药方,不禁笑出了声:“我说万山啊,你这到底是在开药呢,还是在煮菜呀!”

    这句话虽然带着几分调侃,但也点醒了郝万山。确实,有时候开方过于谨小慎微,反而会失去一些果敢和决断。

    “你看看那些兵器中的利器,它们之所以能够如此锋利,关键在于其拥有锐利的刀刃儿。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开方有时也需要像这些利刃一样,抓住关键所在,直击病症要害。否则,如果总是顾虑重重,犹豫不决,那开出来的方子恐怕效果就如同浮在水面上的葫芦一般,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不过,对于丸散剂这种需要患者长期服用的剂型来说,则不得不充分考虑到药性的中正平和。

    毕竟长时间用药,若是药性过于猛烈或者偏颇,很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因此,在开具丸散剂的方子时,更需要权衡各方利弊,力求做到药效稳定而持久。

    李介宾在调配药材的时候,独具匠心地往其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生姜,先不管生姜的功效,取姜的辛温之性,可以帮助发散药性。

    同时,对于熟地和生地这两种常见的中药材,他却并没有使用过多,以免太过粘滞。

    当药方开具完毕后,一看系统,整整 3300g 的药物总价仅需八百多元。

    按照每日服用 30g 的剂量来计算,这些药物足够吃上足足一百天之久!

    相比之下,此前所开的半个月疗程的汤药,价格同样高达八百多元。

    并且,丸剂和散剂相较于传统的汤剂而言,不仅用药量更为节省,其药效发挥得也更为显着。

    站在一旁的老唐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心中暗自思忖道:“怪不得自从宋朝以后,丸散这种剂型开始盛行起来。的确是能够大大节省药量。”

    他不禁感慨万分,终于明白了为何自宋朝以来,中药的总体用量会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原来是因为丸散这类新型制剂的出现,既提高了药效又降低了成本,使得人们在治疗疾病时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药材资源。

    凡是学习过中药学知识的人都清楚地了解到,当一种药物需要被制成丸剂或者散剂时,其规定所使用的剂量通常会比用于熬制汤剂的时候要少得多。

    其中的缘由在于,丸剂和散剂都是通过直接吞咽服用的方式进入人体,并不像汤剂那样经历长时间的高温煎煮过程。

    由于没有经过煎煮这个环节,所以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药性的流失相对较少。

    特别是对于某些具有一定毒性的药材而言,这种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细辛这类药材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一般来说,如果将细辛用于煎煮,那么它的用量甚至可以超过 10 克;然而倘若采取直接吞服的方式,哪怕只是个位数以下的剂量,都极有可能引发中毒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