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一个人
作者:人生如逆旅   从1949开始当县长最新章节     
    这本书刚开的时候,其实只是想写一本简简单单的种田文,后来写着写着发现,这个推演已经不受控制了,只要往上面走才行,所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既然是种田,那肯定是要了解一下当时的政策,时代的大潮滚滚而过,一粒尘埃落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

    政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开局想种田,合作社这个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本书着墨比较多的一个方面。

    今天就来从一个人的视角看看他眼中的合作社。

    合作社这个出现就很早了,是外国传过来的,民国时期就有不少,但跟后来的不一样。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有合作社的记载,但这个是不一样的。

    当时的合作社是不组织生产的,主要是消费、销售、信用三大类。消费是指共同买货,这样价格就低,销售也是一样。信用指贷款,避免农民被放高利贷,由合作社组织低息贷款。

    农业生产方面还是没有什么组织,不过组织了一些耕牛合作社等,也可以解决一定的生产问题。

    在后面的各根据地也都实行过一些合作社,主要是以上面说的几种为主,搞生产不少地方是出现了互助组。

    但合作社的理念基本是已经深入到他的心中,只不过具体的组织形式还没有出现。

    过去的一些发言,主要的主体是合作社,但合作社跟以后的不一样。

    建国后的合作社发展和规划,供销社和信用社这点上没什么多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展也是一言难尽。

    简单梳理一下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合作社的发展。

    从53年就开始正式下文件。

    下面选几段话进行说明。

    52年就开始推广了,到了53年合作社已经不少了。

    首先是合作化的作用,第一是组织增加生产,第二是照顾弱势群体,第三是组织农民卖地,回到过去失地的情况。

    这个说的是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还有就是到了明年这个时间段要检查,是不是还有这些问题。

    其中“五多”和自愿时不时都是强调的。

    54年的时候就发现了,有不少强迫的现象,给一些省的同志写过信让他们处理。

    在当时合作社是一个新鲜产物,农民自发性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互助组那个时候到处都是,因为单独一家耕作是很困难的,主要是没有那么多的牲口。

    初级合作社的建立,带头人就很重要,如十月十五日谈话中说的,合乎三个条件,还要怎样的领导骨干,合作社就可以办好。

    初级合作社中涌现的一些好的合作社,这几点的确是重要的,大多也能干出成绩。

    这个应该就是早期的发展理念,怎样发展社会主义下的合作社。

    其中那个集体农村是后来备注的,在几天后的11月4日又备注说要叫农业生产合作社,不要叫集体农厂。

    这个时期的立足点主要还是提高生产,但搞公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个时候是有想法的,后面还有一段是将合作社社员所有制,加上集体两个字,也就是合作社社员集体所有制。

    也是这一天提出来的。

    从一些文章和对话中看,集体农场主要还是指的国营农场,这个在53年就多次提到,让国营农场到合作社去传授技术。

    这一时期还提出了建设一个怎样的农村,前面写过,原文忘记是在哪里看到了,后面找到在贴图。

    从53年开始就提议大力发展合作社,到了55年初,问题还是不少,这个时期心里是退让的,也就是赞成其他同志的巩固政策。

    当时间到了55年,就很有意思了。

    改变主意的时间是在55年5月份,到外地看了看之后想法就变了,有过谈话。

    合作社的发展,可以看到当时大家意见还是不一的。

    汇报的上级,当时并不是直接汇报,他们中间还有一级的,所以有时候意见就很容易不一样。

    在这一时期主要还是初级合作社为主,初级社的特点也说过,土地入股,大型农具、牲口入股,折算分红。

    基本上是一个很公平的的分配方式。

    但分配上还是要看章程,有些合作社不民主,社员也是有意见的。

    还有就是富农除土地以外的生产资料过多,有时候不用劳动,就可以分到比其他人还要多的粮食。

    富农当初损失的主要是土地,财产什么的大多是保留的,后面很容易就从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民那里购买到农具和牲口,入社占比也就多起来了。

    这也是被诟病的一点,当时农民反抗剥削的思想严重,有些社员接受不了。

    别的就是行政上的问题了,跟分配没有关系。

    到了8月又下发了一份《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文件,要求各省下发到各级党委、党组、党内干部直至农村支部,但暂时不要在公开的报纸刊物上发表。

    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来,号召各地的地位一级的同志来开会,合作社的发展是嫌弃太慢,命令传达不到位。

    还有就是合作社的发展在当时离不开干部和合作社骨干的指导,农村当时的情况,有能力的、识字的很多招工招走了。其他人想组织这样的合作社,难度也是很大的。

    所以要对干部进行培训,但是这个时间是从56年开始,到了56年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书初始的序言是很长的,这里只选取了部分,有兴趣的可以结合年谱看看。

    初级社都不大,人数有个100户以上就算不小了,大的也就敢说300多户,人数不会超过2000人。

    跟后面最小的高级社都无法比,更何况是后来更大的人民公社了。

    培训干部去指导发展,多少人都是不够的,十几户就可以组成一个初级社。

    随着会议的召开,说了不少合作社的事情,后面还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草案。

    在会上还说了办高级社的问题,但高级社的创办还不太明确,也就是几个合作社一起合并,变成一个更大的合作社,草案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一时期高级社是不多的,一个省后来也就几百个,各省涉及的人数也就300万人不到,组织形式也没有固定的章程。

    这一时期合作社迅速增长,超乎预料。

    当时间来到了年底的时候,《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写成了,改了一个名字叫《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增长速度之快,原本预计今年合作社只要求达到1500多万户就可以了,没想到后面一下子到了7000多万户。

    这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这个时期的合作社还是以初级社为主,绝大多数都是初级社。

    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后,高级合作社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等到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发布后,就基本是以高级合作社为主了。

    那些没有加入合作社的,也在这股浪潮中,直接从互助组升级加入到了高级合作社。

    没有加入的也是有的,但不多了。

    以上就差不多是一个人眼中为什么要办合作社,办合作社的简单过程。

    为什么写到高级合作社就停止了呢,主要是高级合作社能描述的太多了,又可以写很长。

    而且很多内容我在书里面都写过了,方式其实就是那么个方式。

    直接说缺点,各地56年干部培训用来发展合作社,始料不及,等出来后就大都是高级社了。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合作社不民主,很多合作社的社长都是直接任命。

    要是是以前的初级合作社,自然不会这样,毕竟太多了,那个时候都是社员凭着一腔热情干合作社,社长都是社员自己选的。

    到了高级合作社,小社合并成大社,选举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少都是直接任命,以前小社的社长也就成了队长一级。

    有些大的合作社,直接是干部来当社长。

    后来不少就出了问题,干部变质难以避免,还有瞎指挥、不干活等等,然后就有了整风。

    这类人也不是多数,但也有不少,后来搞“四大”就有很多大报被贴了出来。

    当时的农业在合作社的发展下,进步还是很大的。

    第一点就是不民主,第二点就是分配问题。

    初级社的分红,大多数都是可以接受的,土地有分红,种地出劳动力也有分红,牲口、大型农具也有分红,这种情况下,家里劳动力少的,土地让别人来干,人家劳动力分红多,大家都满意。

    高级社直接取消或减少了土地分红,将劳动力分红放在了第一位。

    大家一看就知道,分配结构出了问题。同时章程还要求照顾老弱病残,还要交公积金、公益金用来再生产和抗灾。

    到手的分配自然就变化了,劳动力多的家庭自然就更多得,劳动力弱的家庭就不那么友好了。虽然有照顾,但肯定不如当初的土地分红多。

    好的高级社,副业发展得是如火如荼,小作坊也搞起来了,那生活叫一个滋润。

    差的还是以农业为主,但副业也是有的,勉强过得去。

    反正差别还是挺大的,但整风后,还是可以在高级社里面一起劳作,要退社的人有,但不多。

    分配上的问题没有确定好,这一点我在书中写过不少,也是我为什么着墨较多的地方。分配不确定下来,合作社是怎么都难以办好的。

    这一点上是有过很多指示的,但是要执行下来,难度也是很大的,到了某一级说不定就变了。

    所以即使有再大的思量,再高深的智慧,想达到心中所想的效果,也是难上加难。

    55年的指示,仅仅只隔了一个人,就指挥不动了,即使有过谈话,也是有自己的想法。

    后来就跳过,直接开会,迎来了大发展。

    这也是很令人疑惑的事情。

    主流就两个,一个是民主,一个是分配,这两个要是在合作社里面商定好了,我认为合作社的发展是没有问题的。

    合作社只是一种组织生产方式,并不涉及什么主义、意识形态之类的。

    生产方式,就看如何组织了,组织得好,生产关系好,生产自然就增加。这点上7月15日的谈话都是说过的。

    当时的高级社跟我写的是不一样的,当时就是搞公有制或集体制,然后分红。

    我书中写的就是土地集体所有,企业是集体经济,但是私人股份,不过有买卖和融资限制,也不能完全算公有制,主要还是集体所有。

    这个在写的时候推演着就只能这样写比较好,别的感觉不合适。

    群众对合作社的态度,这个是变化的。

    想要群众支持,一定是符合这样原则的,给与大多数人利益,或不让大多数人利益受损。

    只要符合,反对的人就不会太多,后面还有一句,给予群众政治教育。

    当时的合作社大多是做到了的,粮食产量上升,副业收入上升,农民收入上涨,消费力提高。

    有些则因为政策原因闹退社,事后对当地干部进行调查后,也基本平息了。

    当时他对合作社是抱有极大希望和期待的,一年时间跟同志们谈话,年谱上关于合作社、合作化的就有300多条。

    后面更是自己亲自下场进行编撰书本,写序言,就差手把手指导。

    这是极其难得的。

    我也是看了之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所以就从这方面开始写了起来。

    至于后面为什么又会搞人民公社,这个话题等后面再跟大家说说,将那段时间的事情也讲解一下。

    人民公社这方面是处于被动的。

    合作社的历程其实就短短的8年不到的时间,能动员如此多的人员加入,真的是难以想象。

    后来的历史大家也知道,搞合作化是没有前途的。

    现在搞合作化也已经没有土壤了,当农村没有搭上初始工业化的车辆时,就注定了未来的发展。

    图片有兴趣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