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集 文豪造反
作者:背砍刀诗人   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     
    江左宣城,太守府衙。

    字幕:范晔,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人,生于士族家庭。曾祖范汪为东晋安北将军,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东晋临淮太守;父亲范泰,东晋中书侍郎,极得刘裕信任。

    范晔自左卫将军降只为宣城太守,无心政务,便即整理各家关于后汉史籍,开始从事后汉史编纂,企图以此排解苦闷。

    通过潜心研究史事,范晔大开眼界,并凭个人满腹才华,终于写出历史名作《后汉书》。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近二百年历史,乃为宏篇巨着,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十年,西元四百三十三年,岁在癸酉。

    此年匈奴大单于阿提拉挥师西进,在欧洲屡战屡胜,开疆拓土,南征北伐,至天下无有敌手,遂成为各部首领,建立阿提拉帝国。

    因其四处征伐战无不胜,被欧洲人恐惧而唤作“上帝之鞭”,意味此等中国匈奴人西来,乃是上帝派来惩罚我等有罪之人,实乃天兵神将,无可违抗者也。

    四月,仇池国大饥,益、梁二州谷物丰收。

    宋梁州刺史甄法护大失民心,仇池氐王杨难当因此发兵侵扰汉中,欲率部就其地而食。北魏侍中崔浩闻之,便请魏太武帝与杨难当联合,策划举兵进击梁州。

    宋文帝闻报大惊,为平定汉中,遂将“逃跑将军”萧思话从牢中放出启用,任其为梁州及南秦州刺史,使萧承之为副,前去平定氐王杨难当。

    镜头闪回,补叙萧思话“逃跑将军”绰号由来。

    字幕:萧思话,字文休,南兰陵人,宋武帝刘裕继母孝懿皇后萧文寿之侄,冠军将军、南琅邪太守萧源之爱子。

    萧思话作为世家子弟,十来岁时尚不爱读书,专好博戏游荡,喜爬上房屋栋梁,打细腰鼓,强侵邻里,邻里无不害怕怨恨,便似西晋初周处被视为三害一般。

    其后受高人指点改正恶习,复喜爱书史,擅长弹琴,能骑善射。

    至十八岁时,萧思话任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转任相国参军,后因父丧离职。服丧完毕,任羽林监,领石头戍事,袭爵封阳县侯,转任宣威将军、彭城、沛二郡太守。

    元嘉元年,谢晦任荆州刺史,欲请萧思话任司马,被其拒绝。

    元嘉五年,萧思话升任中书侍郎,督青、徐东莞诸军事、振武将军、青州刺史。

    亡命徒司马朗之兄弟在东莞纠合党徒作乱,萧思话派北海太守萧汪之讨伐,乱党全被平息。元嘉八年,萧思话被调任竟陵王刘义宣左军司马,南沛郡太守。

    未及应召上任,北魏军南下侵扰,朝廷令檀道济率兵北伐。萧思话畏惧北魏大举入侵,于是放弃镇守之地,逃奔平昌。

    参军刘振之奉命防守下邳,闻说萧思话逃走,也随之弃城逃跑。北魏停兵,并未南下,但东阳城所积物资全被百姓焚毁,损失严重。因此萧思话被召回京城,交廷尉治罪,被拘禁在尚方。其“逃跑将军”之名,就此便为朝野公认。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萧思话为立功赎罪,洗刷“逃跑将军”恶名,奉了圣旨,合符领兵,引众向北便行。

    大兵刚发,已闻说梁、秦二州刺史甄法护已放弃守城,往北逃到西城。

    萧思话大惊,急派司马、建威将军、南汉中太守萧承之为前锋都督,带精骑五百急速兼程前进,又派西戎长史萧汪之随后进发。

    萧承之沿路收合士众,复得千余名精兵,于元嘉十年正月进据磝头。

    杨难当闻宋军前来,于是焚烧掠夺汉中,率全军西返,留下辅国将军赵温镇守梁州,魏兴太守薛健占据黄金。

    萧承之进军屯守磝头,派阴平太守萧坦奔赴黄金。薛健副将姜宝据守铁城,与黄金城相对不过一里,令军士砍伐树木堵塞道路,阻止宋军。

    萧坦尽焚其木,率轻骑攻克二城,执杀姜宝。薛健弃城单骑而逃,走归梁州。

    赵温闻报大怒,遂亲率薛健及宁朔将军、冯翊太守蒲早子复来黄金城,进攻萧坦军营。萧坦奋力进击,受伤不退,大败敌兵,仇池军遂退守西水。

    萧承之自磝头引兵大进,遣司马锡文祖进据黄金,萧汪之率五百步骑合后,相继而至。

    平西将军临川王刘义庆派龙骧将军裴方明带领三千人前往,萧承之等人进入黄金,仇池将领蒲早子、薛健等人复退守下挑。

    萧思话先曾派行参军王灵济率部出洋洋川,由此进兵南城。

    仇池陵江将军赵英据险坚守,被王灵济打败,赵英亦被晋军生擒。因南城空虚,缺乏军需物资,王灵济率军返回,与萧承之会合。

    元嘉十年三月,萧承之率众进据峨公固。

    杨难当遣子杨和率赵温、蒲早子及左卫将军吕平、宁朔将军司马飞龙诸将,率步骑万人横跨汉津结寨,营寨之间建浮桥相通,全力进攻萧承之。

    当日大战,仇池氐兵合围数十层,双方短兵相接,弓箭不施。仇池兵皆穿牛皮战甲,戈矛无法刺穿。

    萧承之命军士将手中长矛截短为数尺,皆斜截尖刃,近身抵于敌兵,复以右手大斧捶击,则一支长矛化作十余匕凿,皆能刺穿仇池军胸肋。

    仇池军抵挡不住,于是大败,焚营逃走,退据大桃。

    闰三月,萧承之及裴方明率军至大桃,龙骧将军杨平兴、幢主殿中将军梁坦亦引军而至。宋将合兵,直接进入角弩追杀,仇池氐军复大败而逃,被杀伤俘获极众。

    萧思话引中军进驻南郑,在葭萌水建立戍城,遣使至建康,向文帝刘义隆报捷。

    刘义隆接到汉中捷报大喜,诏授萧思话持符节,进封宁朔将军,任太子屯骑校尉。又令萧思话上表,详细陈述平定汉中始末经过,令史官记载于册籍。

    仅凭汉中一战,萧思话“逃跑将军”丑名终得洗雪,反为刘宋朝盖世功臣。

    镜头闪回,复说江南名士谢灵运。

    萧思话立功汉中同年,谢灵运因牵连农民谋反之事,被杀于广州,终年四十九岁。

    纵观谢灵运一生,隐而又仕,仕而复隐,至于仕而不专,隐亦难久。谢灵运酷好旅行探险,山水诗匠心独运,自成一派,死之太早且不明不白,诚为可惜也。

    谢灵运因宋文帝仅将自己作为文人对待,不委以朝政重事,心中不喜,早于元嘉五年便称病回乡,游玩宴乐集会赋诗,日以继夜。

    御史中丞傅隆因此上疏弹劾,便被免除所有官职。

    谢灵运自以为乐得清闲,遂与同族兄弟谢惠连、东海人何长瑜、颍川人荀雍、泰山人羊璿之因相互欣赏文章而结好,共同游山水,时人称其为“山水五友”。

    谢灵运依靠祖父辈所遗资财,生活富足,且有上百先人门生故吏与其往来。其喜好游山陟岭、纵情山水、开山造湖,但凡游山必要探寻险峻幽深,不畏险阻,无所不至。

    为便于登山,自创木屐,前后齿皆可装卸,后世称为灵运屐或谢公屐。

    谢灵运大兴劳役,曾从始宁南山到临海一路伐木开道,临海太守王琇闻之,以为山贼来袭,甚为惊恐,后来得知来者乃是谢灵运。

    谢灵运邀请王琇一同游玩,王琇不肯。

    会稽太守孟顗信仰佛教,谢灵运当面讥讽道:成仙得道者应有灵气文采,则公升天定在我前,成佛必在我后也。

    孟顗极恶谢灵运所言,便利用谢灵运性格放荡不羁、对百姓多有侵扰之事,上奏疏于文帝,说谢灵运欲图谋反,并私自调用本郡军队防守自卫。

    谢灵运闻说此事,飞骑进京上书自辩:臣归家养病至今三年,平日远离城郭居住,鲜与世人交道,多于偏僻穷山岩洞之间,只想修身养性,平静过完余生。今突闻会稽太守孟顗上疏劾我谋反,深感惊异,不知究竟为何?若只以谣言作为罪证,何其残酷耶!某非惜命,只是难受其枉,故扶病投奔陛下,并请圣裁。

    皇帝亦知其冤,故免其死,且令为临川内史,增加俸禄到两千石。

    谢灵运赴任后游乐如故,不理政事,复被有司弹劾。

    司徒刘义康派临川王从事郑望生逮捕谢灵运,谢灵运反而擒杀郑望生,弃官而逃,并于途中写诗道: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终被追及逮捕,被送到廷尉定罪。廷尉奏说谢灵运杀害朝廷命官,应处以死刑。

    皇帝惜其才华,于是下诏:谢灵运罪过深重,确实应判死刑。但念其祖谢玄有功于国,应谅其子孙,免死充军广州。谢灵运于是颠簸流离,远配南荒边地。

    元嘉十年,秦郡府将宗齐受奉郡守之命出使涂口,途径桃墟村,见有六七人在路上胡乱说话,怀疑不是好人。回来告诉郡县长官,遂派兵随同宗齐受前去抓捕,全部投入监狱。

    其中山阴县人赵钦招供:本村人薛道双曾奉侍谢灵运,通过成国告诉我说,谢某充军广州,以钱财命我等购买弓箭刀枪器械,结交乡里健儿,在三江口劫救谢某。我等图其钱财,于是集合众人劫取谢某,但没成功。我众人回来时饥饿,只好沿路打劫,此供是实。

    郡守得其口供,上奏朝廷,皇帝便下诏书,令在广州将谢灵运就地正法。

    谢灵运至死不知己犯何罪,但知得罪朝中政要多人,必是遭其陷害而已。遂于临死时写诗道: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稽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惘惘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悯。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诗中所称龚胜、李业,亦比前诗中所说张子房、鲁仲连等辈耳。

    闪回结束。谢灵运被诛当年,北府军大将胡藩亦卒。享年六十二岁,谥壮侯。

    是年九月二十八日,罽宾高僧求那跋摩圆寂于建康只洹寺,终年六十五岁。大师去逝时盘坐绳床,容貌无改,空中弥漫芳烈香气,四丈龙蛇从尸体旁缓缓升起,直上云天。

    同年夏秦王赫连昌叛魏西逃,被魏太武帝诛杀,其家属也大都受牵连而死。

    乙亥,宋文帝元嘉十二年、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

    高句丽王琏派使臣进贡北魏,北魏拜王琏都督辽海诸军事,为辽东郡公,高句丽王。吐谷浑王慕璝死,其弟慕利延继位,慕利延通使纳贡于南朝刘宋。是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从此中国结束十六国之乱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太延二年,北魏高僧惠始在八角寺逝世。临终前沐浴净身,换上干净衣服,将弟子叫到身边站立,自己正襟而坐,平静气绝。死后停尸十天,坐式不改,容貌肤色如同平时,见者无不称奇。弟子将其坐式入棺,埋在寺内。

    西元四四六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保卫国都平城,调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在东起上谷,西至河曲一带大规模修筑边防。并在北方陆续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

    大兴四年闰三月,北燕主冯弘遣尚书高颙前来北魏请罪,请将小女充当后宫嫔妃。

    太武帝拓跋焘同意其请,并征召其子冯王仁入朝侍奉,冯弘拒不接受。

    散骑常侍刘训对冯弘说道:大王虽与魏朝缔结婚姻互通和好,但不遣太子入朝侍奉,则前功尽弃。魏若因此大举进攻,则我将有危亡之忧。昔刘禅凭重山以为屏障,终衔璧投降,孙皓倚长江天险拒敌,则还是归顺晋朝。况今魏朝强胜晋朝司马氏,我燕国弱于吴、蜀,但愿大王派遣太子入朝,以奉行大国诏令。然后收集离散,施以恩泽,分赈仓廪以济困乏,劝导农桑以求丰收之年,方可望国家转危为安,社稷得以恒存也。

    冯弘闻谏大怒,将刘训杀死。

    太武帝见冯弘拒遣太子入质,复诏令乐平王拓跋丕等率兵前往征讨,燕国日益紧迫,上下无不深感危惧。

    燕太常卿阳岷再次劝说冯弘向北魏请罪求降,速遣冯王仁到北魏充当人质。

    冯弘:置太子于敌国虎口,我不忍为。倘果然不幸,我往高句丽,以谋今后可也。

    阳岷:魏举天下之众来攻我一隅之地,愚谓势必瓦解。高句丽乃是夷狄,不能轻信,即有其始,恐不有终。大王若不及早决断,悔不及矣。

    冯弘不听,密派人到高句丽下书。大兴六年,高句丽王高琏派葛卢率众迎接冯弘。

    葛卢到和龙城,脱其粗陋布衣,以燕国精良兵器铠甲装备部下。冯弘于是尽携龙城成年男女部众,进入高句丽。

    冯弘到辽东之后,高句丽王高琏并不亲至迎接,只遣使者前去慰劳:龙城王冯君来到野外止息,兵马甚为辛苦否?

    冯弘遂以皇帝身份应答使者,并使人宣诏高句丽王。

    高琏恼怒,即将冯弘安置于平郭,其后令其迁往北丰。冯弘到北丰后政令刑法、赏赐处罚,皆如在自己国内。

    高句丽王未料冯弘一个亡国之君,尚且如此拿大,决意给他一点颜色,于是令人夺走冯弘侍从,复将燕太子冯王仁扣为人质。

    冯弘气愤怨恨,复欲奔走南还。

    魏太武帝向高句丽征索冯弘,被高琏拒绝。

    冯弘求助南朝刘宋,宋文帝派王白驹去高句丽迎回冯弘,并要高琏给予川资。

    高琏更加愤恨,干脆遣将孙漱、高仇,带数百兵士赶到北丰,杀死冯弘及其子孙十余人,却答复王白驹,说冯弘已得急病而死。

    王白驹虽然心中疑惑,但此来并未奉命厮杀,亦未带大兵前来,于是不敢争执而回。

    冯弘死后,高琏恐南宋文帝追究死因,遂又追谥其为昭成帝。

    自此北燕遂亡,历二世,凡三十年。

    画外音:传说冯弘在逃到高丽之前,北燕国内有狼群在晚上围绕和龙城嗥叫,持续一年之久。又有老鼠群集于城西,填满道路数里,向西而行至河边,为首老鼠口里衔着马粪,其后者互相交替咬着尾巴渡过河去。又有宿军地火忽燃,过十日夜方熄,且遍地长满蛆虫,月余消失。和龙城里到处长出白毛,有一尺二寸长。种种灾异,不一而足。

    镜头转换,按下北燕,复说刘宋。

    宋元嘉十三年,名将檀道济被宋文帝冤杀。

    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无不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儿自毁长城,便不足畏也!

    魏太武帝大为惊异,便问细作,是何缘故。

    细作奏道:宋文帝刘义隆重病,不能理事,便使彭城王刘义康执政。刘义康因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故矫诏召檀道济入朝,意欲杀之。

    太武帝:檀道济乃当世英雄,岂肯上当!

    细作:臣闻檀道济临行前,其妻劝道:“夫君享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不去为好。”

    太武帝:此女子倒是好见识。

    细作:未料檀道济不以为然道:“我率师抵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未辜负国家,朝廷复肯辜负我耶?”遂不听其妻劝告而往。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彭城王刘义康逮捕。

    太武帝:如此说来,此人虽善用兵,却不懂帝王之道。

    细作:陛下所言极是。檀道济被抓捕之时,狠狠将头巾拉下摔在地上,愤怒说道:“我死无妨,只恨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遂与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

    太武帝摇头叹息,复又笑道:檀道济既死,东晋再无人能阻我铁蹄南下矣。

    自此鲜卑人便不再重视南朝,经常南犯;南朝亦再无力北伐,此后勉强自保而已。

    镜头闪回,补叙檀道济之死。

    自刘裕死后,到彦之北伐兵败,宋文帝复命檀道济总督各路军事。

    不久宋军粮草吃紧,军中有兵士逃到魏营,将宋军缺粮告之。魏将即派大军追赶,宋军见魏军杀来,军心动摇。

    檀道济却命将士就地扎营,当晚亲领粮曹在营中查点粮食。命百名兵士手持竹筹唱数,另千名兵士则以斗量米。

    魏军细作趁夜前来,偷偷向营里张望,只见米袋皆满,立即回营报告主帅,说檀道济营中军粮绰绰有余,恐降兵所言有诈。

    魏将闻此,即杀投降宋兵,急领军退,宋军围解。

    其实檀道济在营中所量并非白米,而是沙土,只在沙土上覆盖少量白米而已。檀道济终借“唱筹量沙”之计顺利退兵,乃为历代兵家奉为经典。

    檀道济作为儒将,素与谢灵运及陶渊明交好,引为知己。

    陶潜在彭泽作八十余日县令,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甲归田,在江州隐居。

    江州刺史檀道济因闻其老年贫困,家中又缺少食物,心中甚是挂念,遂特意打几斤好酒和一些美食,亲至其家访问。

    至其家时,见院落残败颓圮,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檀道济劝道: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忍,有道则至。公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陶渊明冷笑,拒绝酒肉不食。

    彼时宋文帝生病多年,屡次病危。

    彭城王刘义康提醒文帝:若陛下一旦驾崩,则檀道济将不可制,如其奈何?

    文帝每思此言,坐卧不安,如芒刺在背。元嘉十二年,宋文帝病重,适逢北魏拓跋鲜卑犯境,即召檀道济入朝。檀道济到建康之时,宋文帝病已好转。

    朝廷将要派檀道济回镇,尚未离京,宋文帝突又发病。

    刘义康再召檀道济回转,将其逮捕交付廷尉,诏书乃道:檀道济陡逢时遇,昔受皇恩,先帝宠厚,朝中无人能及者。但其不有感动以报万一,反凭空怀疑,存有反心,行于危途。元嘉以来,猜疑多结,不义不亲,附下欺上,众人所知,暴露无遗。谢灵运叛逆之际,檀道济常赞其邪说,并为隐瞒反情不报。又在任所散发财币,招诱狡徒,命为私曲,是欲对抗朝廷也。由此逃亡以奔不法之徒益多,又与诸子及亲信心腹日夜窥测谋划,欲达非望。镇军将军王仲德去岁入朝,多次陈说檀道济反状,朕因其位居台鼎,预赐封土,望弥缝隙,使能革面洗心,故而不加其罪。则其不思改过,怙恶不悛,终于反叛,因朕生病,规划阴谋。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知其阴谋,亦曾上奏密报于朕。自古以来对叛君父者,刑罚不赦,况罪孽之深如彼耶!便可逮付廷尉,按刑处斩。只限首恶,其余无所追究。

    通观矫诏全文,并无一条铁证,俱是自说自话,空捏罪名。又虽说只限首恶,但仍令逮捕檀道济诸子檀植、檀粲、檀隰、檀承伯、檀遵、檀夷、檀邕、檀演等十一人,又收捕司空参军薛彤、高进之,一并送至建康斩首。

    可叹檀道济有功无过,因被刘义康忌妒落此下场;薛彤、高进之皆乃檀道济心腹,勇武有力,时人比作大有张飞、关羽之猛,亦皆死得不明不白。

    元嘉十五年,范晔调任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封宁朔将军。次年范晔嫡母去世,按朝廷规定,范晔应立即赴丧,但其以患病为由,过多日方才动身,并携带妓妾同往。

    御史中丞刘损由此上表,检举范晔系列违礼行为,奏请罢职降罪。

    宋文帝因欣赏范晔才华,并未治罪。及服丧期满,范晔投靠兴王刘浚,任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刘浚任扬州刺史后不问政事,一应事务全部委托范晔。

    因此范晔仕途畅达,不久升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除学识渊博、善于为文,另精通音乐,长于书法。极善弹奏琵琶,并能创作新曲。但范晔为人又傲岸不羁,不肯曲意逢迎朝中权贵。

    宋文帝闻其善奏,屡次暗示献艺,范晔故作不知,始终不弹。

    文帝有一日宴请大臣,对范晔说道:朕欲高歌一贡,未知贤卿可为我弹琴否?

    范晔无奈,只得奉旨弹奏,曲尽其妙。但方待文帝唱完,即刻停止弹奏,奉琴于架上,不肯再多弹一曲。见其如此无趣,天子及满朝权贵不悦。

    元嘉十七年,彭城王刘义康威权日重,宋文帝猜忌心起,遂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之罪,解除刘义康宰辅职务,贬为江州刺史。

    鲁人员外散骑郎孔熙先乃奉圣亭侯孔隐族侄,精通文史、星算,擅医术,尤长于脉学。因刘义康有恩于其父,便联络朝臣,密谋反叛,欲立刘义康为帝。

    因范晔掌握禁军,颇有盛名,又多年在刘义康部下为官,孔熙故先留意拉拢。遂先结交范晔外甥谢综,再通过其引荐结识范晔。

    孔熙先认识范晔之后,倾其全力伺候,并拉拢范晔赌博,常故意输钱。

    范晔贪心钱财,又欣赏孔熙先才干,于是二人关系渐至莫逆。

    孔熙先怂恿范晔谋反,被范晔严辞拒绝。孔熙先又用朝廷拒绝联姻一事相激,刘义康也为宣城之贬向范晔频致歉意,范晔终于参与其谋,决心反叛朝廷。

    孔熙先派尼姑法静南下论道,宣扬江州将出天子。又命僧人法略改名孙景玄,到臧质军中任宁远参军,并联络法静妹夫台城队长许耀,以为内应。

    又勾结大将军府内史仲承祖,仲承祖复联络丹阳尹徐湛之。

    臧质乃是宁朔将军臧熹之子,武敬皇后之侄,元嘉北伐时曾统领步骑十万进攻洛阳,后据盱眙抵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迁冠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封始兴县子爵。

    徐湛之因其手握重兵,且有异心,故前往说之,回报范晔道:今臧质襄赞我等,且欲请萧思话一同举事,兵力足矣,只须坐等良辰到来。

    范晔报知孔熙先,于是调兵遣将,设置官职:徐湛之为抚军将军、扬州刺史,范晔为中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孔熙先为右卫将军。凡其一贯讨厌或不附从刘义康者,又另抄一本名录,谓举兵时皆杀之。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宋征北将军衡阳王刘义季、右将军南平王刘铄各出边镇就任。都城建康就此空虚无守。

    范晔等人以为时机已至,便即趁机约定举事。孔熙先命其弟孔休先草拟檄文,并请范晔起草政变宣言,以刘义康名义作书给徐湛之。

    十一月,徐湛之上疏文帝,告密孔熙先等谋反之事,并谓范晔是政变主谋,并呈报参与政变名单,及往来书信证据。

    宋文帝大惊,随即诏书马上逮捕,依法穷诘。遂遣人秘密收捕谢综、孔熙先等,又诏命朝臣皆会聚于东阁朝房,以免为叛贼所用。

    孙熙先被逮捕到建康,押至宫中面见文帝,从容不屈。

    文帝见其辞气不桡,甚奇其才,说道:以卿之才,而滞于集书省,不为朝廷重用,理应有异志,此是朝廷有负与卿。

    命付廷尉下狱,又回顾吏部尚书何尚之,诘责道:卿主吏部选才重任,使孔熙先将三十犹作散骑郎,有此大才不用,岂能不作贼耶!

    何尚之浑身汗出,急伏地认罪。

    稍顷,禁军押范晔而至,文帝复质问范晔为何谋反。范晔在仓猝之际被捕,恐惧非常,此时慌忙否认。文帝告知其谢综、徐湛之、孔熙先等都已供认,又令摆出书信证物。

    范晔遂承认谋反事实,连连叩头道:臣受他人蛊惑,行为狂悖,有负朝廷,罪行深重,愿被处死,并无异议。

    孙熙先见皇帝英明通达,不由大悔,遂在狱中上书谢恩,并告诉皇上要戒骨肉之祸。文帝观罢悯然,虽有心宽宥,但谋反之罪乃属不赦,只得作罢。

    廷尉回奏罪犯既供认谋反是实,依律当灭其族。

    文帝签批,于是孔熙先及弟孔休先、孔景先、孔思先,子孔桂甫、孙孔白民被杀。

    范晔被送入狱,询问徐湛之关押何处。

    狱吏大笑:大人此时犹问徐某人。若不是此人首告,先生能于未举事前便入此狱乎!

    范晔闻言大悟,此时才知告密者正是徐湛之。因和谢综等人隔壁囚禁,遂将徐湛之告密之事告之,并作诗感叹道:在生已可知,来缘画无识。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

    并感喟道:可惜!某满腹经纶,缘何葬身此地哉!

    同谋者无不笑其贪生惧死。十二月,范晔被押赴刑场,时年四十八岁。

    其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皆被株连,唯有孙范鲁连因年龄尚幼,幸免于难。

    镜头转换,按下南宋,再说北魏。

    太延五年三月,北魏太武帝遣使至北凉。

    使臣归国回奏:北凉主颇为骄横,不依国宾之礼待臣。且臣闻北凉主沮渠牧犍接待柔然可汗使节,常妄言道:“去岁魏帝伐我大败,必不能复振矣。”柔然使臣便将此言遍传柔然及西北之胡,如此无礼。

    太武帝大怒,问群臣应对之策。

    侍中崔浩说道:由此可知其虽然称藩,但常怀二心。陛下宜起兵伐之,何必再议?

    太武帝信以为然,于是决定依从崔浩之言,出其不意,乘虚攻伐北凉。

    镜头闪回,补叙沮渠牧犍反魏原因。

    沮渠牧犍对北魏表面谦恭,内心另有打算,暗遣人出使建康,与刘宋建交结盟,暗自勾搭。宋文帝刘义隆自然大喜,遂封沮渠牧犍为都督凉秦等四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河西王。沮渠牧犍以为有南朝刘宋作为靠山,于是便得意忘形,在接见西域各部使者时屡发狂言,败坏北魏名声,挑拨关系,此便为前因后果。

    西域诸国不明真相,将沮渠牧犍谣言信以为真,便开始与北魏貌合神离。

    魏主拓跋焘不知其背后大搞动作,为保西域道路畅通无阻,牢牢掌握北凉,复将己女武威公主嫁给沮渠牧犍,以和亲固盟。

    武威公主嫁到北凉,沮渠牧犍受宠若惊,即封为皇后。复派宰相宋繇向北魏奉献良马五百匹,黄金五百斤,请示武威公主在本国朝中称谓。

    北魏太武帝与大臣反复讨论,谓沮渠牧犍母应称太后,武威公主在北凉称王后。

    沮渠牧犍原本有皇后,乃西凉国主李暠之女,名李敬爱。今武威公主既封皇后,李敬爱则无限悲伤。因嫉妒武威公主夺宠,于是在饭菜中下毒,不料公主命大未死。

    李敬爱见宫变将至,遂自请离开北凉皇宫,回到酒泉,其后不久即郁闷而终。

    武威公主被毒未死,暗遣心腹回到平城,告其兄长。并由此得知凉主与嫂子李氏有奸,遂将沮渠牧犍唤至内宫,骂个狗血喷头。

    沮渠牧犍见奸情已彰,便无忌讳,与李氏明火执仗打得火热。

    魏帝拓跋焘立即派御医火速赶到姑臧,为公主精心治疗,并令沮渠牧犍交出下毒凶手李氏,送至平城。沮渠牧犍不舍,便将李氏送到酒泉居住。

    闪回结束。至此拓跋焘忍无可忍,并因北凉主谣言诋毁魏主于西域诸国,遂罗列沮渠牧犍十二条罪状,出兵北凉。

    太延五年六月,魏帝率兵从平城出发,亲率大军自云中渡过黄河,至上郡属国城,留下辎重,部署诸军:以永昌王拓跋健、尚书令刘吉、常山王拓跋素为前锋,乐平王拓跋丕、阳平王杜超为后继,以平西将军秃发源贺为向导,两路并进。秃发源贺乃故南凉主秃发傉檀之子,原据姑臧,故引使其为向导。

    源贺进言道:姑臧城旁有四部鲜卑,皆臣祖父旧民,愿劝其归附,无需刀兵相见。

    魏主称善,令其行之。

    当年八月,太武帝拓跋焘达到姑臧城下,扎好营寨,即派使者叫门入城,勒令沮渠牧犍早早开城投降,交出投毒凶手。

    沮渠牧犍早在魏主发兵之时已向柔然求救,因估计援兵很快就到,故不理会拓跋焘威吓之语,将来使赶出,坐在城中洋洋不睬。

    其侄沮渠万年却认清形势,明知北凉不是魏军之敌,于是率本部军大开东门,出城向北魏投降。魏军趁势进城,姑臧即被攻破。

    沮渠牧犍就此走投无路,只得硬着头皮出宫,率文武百官五千人向魏主投降。

    姑臧城时有百姓二十余万人,及府库中无数珍宝,于是尽归北魏。

    沮渠牧犍被送到魏都平城,太武帝因念其乃为武威公主丈夫,非但不杀,仍待之以郎舅之礼,并将公主自酒泉接回,令其夫妻相见。沮渠牧犍哀求武威公主原谅,武威公主顾念夫妻之情,且因共有一女,便同意和好。

    至太平真君八年,有人告发沮渠牧犍与北凉遗臣勾结,并在其府中搜出毒药。

    魏主令人将沮渠牧犍拘押在府,此时才有人敢于出首告发,谓其父子曾以此药毒死魏国士民数以百计。拓跋焘由此盛怒,遂命太常卿崔浩下诏,赐死沮渠牧犍。

    崔浩读完诏书,沮渠牧犍紧握武威公主双手,扭头走进别室,终服其所藏毒药自杀。

    因此番并非谋反,拓跋焘命以王礼葬于平城郊外。

    拓跋焘攻下姑臧,复派镇南将军奚眷进攻酒泉。沮渠牧犍弟沮渠无讳时任沙州刺史、酒泉太守,料定不是北魏对手,便撤离酒泉,前往高昌。

    半年之后,沮渠无讳又带兵夺回酒泉。北魏彼时正准备向江南用兵,无暇顾及河西,遂封沮渠无讳为酒泉王。

    但沮渠无讳不但不对北魏感恩,反欲收复北凉失地,暗自厉兵秣马。

    北魏主勃然大怒,遂复派奚眷进攻酒泉,围城半年,酒泉城中粮尽,饿死一万余人,终被攻破。沮渠无讳逃出城外,渡过流沙,投奔鄯善。

    宋元嘉十九年,沮渠无讳复占据高昌为都,称凉王,并遣使归降刘宋。次年六月,沮渠无讳病死,使其弟沮渠安周继位。

    十二年后,柔然攻占高昌,并杀沮渠安周,于是北凉灭亡。

    北凉自段业开国至沮渠牧犍降魏,计四十三年;后自沮渠无讳被封酒泉王至沮渠安周被柔然所杀,计二十年。则北凉前后计历五主,国祚六十三年。

    北魏平灭北凉,乃尽徙凉州百姓、僧侣、工匠于首都平城,遂形成沙门佛事东移。魏军继之又攻克张掖、乐都等地,太武帝皆留将镇守。

    字幕:西元四百三十九年,夏历己卯,宋元嘉十六年,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割据时期至此结束,历时一百三十五年。太武帝拓跋焘至此统一北部,隔淮河与刘宋对峙,宣告中国南北朝时代正式开始。(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