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挖空龙江船厂
作者:飞獴在天   去大明扶贫最新章节     
    八月十六日一大早,老朱一觉醒来,发现朱允炆这孩子竟然趴在床边睡着了。
    旁边的太监连忙解释道:“昨晚陛下高兴,多喝了些酒,皇太孙担心陛下龙体,就一直守在这里。”
    老朱又问道:“昨晚醉酒后,朕有没有失态,说过什么重话?”
    太监连忙道:“陛下很高兴,只是对诸位皇子、皇孙说,这治大国还真是若烹小鲜。”
    老朱酒量其实很好,不过昨晚确实尽兴,也说了些真心话,也公开流露了对辽王的无比欣赏。所以他担心有些话说过头了,造成不良影响。
    这时朱允炆已经被二人谈话惊醒,也说道:“皇祖父所言极是,要治理好大明万里江山,还得好好学习十五叔,要准备好材料,熟悉工序,掌握火候,调和味道,还要受得了油烟熏烤和大火煎熬。”
    老朱想了想,看来自己一直宠爱辽王,这孙子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说道:“孙儿啊,欲戴其冠,必先受其重。你十五叔是亲王表率不假,但不想留在京城也是真。过几天,秋操一毕,他就要回辽东了。这几日,你多和他亲近亲近,以后朝中有事,恐怕还是少不了你十五叔帮忙……”
    当天下午,老朱在武英殿召集在京公侯和三品以上武官开会,商议辽王所谓的海防章程。
    大殿内顿时挤得满满当当。
    除了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信国公汤和、魏国公徐允恭、开国公常升、曹国公李景隆、营国公郭英,长春侯平安、靖远侯俞靖,兵部尚书唐铎、兵部侍郎齐泰,驸马都尉梅殷、郭镇、李坚等人外,还有许多辽王并不熟悉的生面孔。
    这都是老朱专门让人召到武英殿听辽王讲解平倭之策的大明柱石。
    众目睽睽之下,辽王只好把中秋节前跟老朱讲解的海防章程又向各位更加详细地讲解了一番……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辽王只是基本讲完东海舰队的规划,殿内有人不耐烦了,问道:“敢问辽王殿下,如果按殿下这般设计就能够奏效,但臣听说浙江水师也有大小战船数十艘,为何仍让倭寇所趁?”
    辽王正讲解得口若悬河,不防有人打岔,扭头一看,却是刚刚从河西返回京城的陕西行都司指挥使曹国公,也就是被他排挤出辽东的李景隆。
    李景隆长得一表人才,好读兵书,自幼深受他舅爷朱元璋的喜爱,心性还是很高的。
    但是自从遇到这个辽王爷后,从辽东到河西,他这几年一直活在辽王的阴影之下,还被京城少爷们笑称“李大脓包”。
    他还听说,这个绰号就是辽王爷送给他的,心中自然对辽王有所不满。
    辽王正思量着如何打发这个李大脓包,专程赴京请罪并求援的浙江都司指挥使徐司马刚好也在殿内,算是辽王的义兄,主动解释道:“曹国公,此次倭寇进犯浙江得逞,都是末将御敌无方,浙江水师太弱,大船随柳升将军南下平叛,或护送兵马进京参加秋操,只留下些小船,经不起风浪。”
    信国公汤是个老好人,也上前说道:“臣练兵无方,陆上诸卫士兵逃亡得厉害,十去五、六,致使徐司马无兵可调。”
    营国公郭英也说道:“你这还算是好的,陕西、山西各卫军户逃亡也很严重啊。”
    魏国公徐允恭:“这个军屯制度嘛……”
    看来辽王现在人缘还不错,大家看似在东拉西扯,实际 上都在帮他打掩护。
    就当大家跑题跑到军屯制度的时候,辽王已经有了思路,也不理李景隆,问徐司马道:“徐指挥,浙江水师有多少战船?”
    徐司马答道:“回殿下,浙江水师有二条两千料的遮洋船,十条一千料的遮洋船,二十条四百料备倭船。其中两条最大的遮洋船已随柳升将军南下平叛去了。”
    辽王问道:“你这船上安有几门大炮?”
    徐司马又答道:“遮洋船主要负责协助朝廷向山东、北平运送粮草,甲板上虽建有护板,只能置放数十门火铳,并无大炮。备倭船也只有数张弓弩和一些火罐、长矛之类。”
    辽王又说道:
    “如果本王没有猜错的话,你这船大多没有龙骨,出不了远海,装不得大炮。你徐司马也没有钱,铸不起大炮。”
    “遮洋船上的火铳常年受海风侵蚀,也无法燃放。倭寇一来,大船尚可利用火铳与倭寇一博。备倭船经不起风浪,平时只能置于港口、河汊,消极防守。即使偶尔用大船在这边堵住了倭寇,倭寇又跑到另一边,让人防不胜防。”
    “水师在海上不能聚而歼敌,陆地各个卫所又为山海阻隔,海上看似近在咫尺,陆地上却要辗转千里,不能相互支援,只有疲于奔命。”
    徐司马连忙答道:“殿下料事如神,所言极是!卑职御敌无能,还请辽王指教!”
    辽王笑着说道:“等柳升回来,先将他手下‘金州号’和‘盖州号’战舰拔给你浙江水师用,先防好长江口和钱塘江口。等本王回辽东后,再给你造几条更大的,再多装几门大炮。等那大型战舰造好,左右各置二十门大炮,只要倭寇敢来,一炮一个,都给他轰到海里喂鱼去!”
    徐司马给辽王抬轿子,没想到捡了几艘大军舰作为小费,自是千恩万谢,赶紧给辽王递了杯茶过去。
    辽王好不容易润润口,又有个声音冒了出来:“如果按殿下这般规划,大明水师在外洋张网以待,想必那倭国即使倾国来犯,也是自投罗网。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成立南海舰队?”
    辽王寻声望去,见是正在负责筹建山东备倭军的魏国公徐允恭。
    就在大明征战西域的时候,倭寇跟发了猪瘟似的,不光是浙江、福建沿海有,山东沿海也有。所以徐允恭从西域镀金回来后,老朱就让他负责在山东再建立七、八个卫所,专门防备倭寇。
    辽王于是稍微整理一下思路,朗声答道:
    “以广东水师为基础成立南海舰队,在东莞、雷州、崖州、占城、马六甲等地建立基地,从东莞定期向西南出巡至安南、占城,再南下马六甲后北返即可。”
    “南海舰队任务相对简单,但意义重大。”
    “一是可保护沿途商船,确保大明税银如泉水般源源不断,目前大明白银开采不过八十万两,供不应求。如果保护好海外贸易,每年货物进出口不下三千万两,按十分之一收取关税,收入不下三百万两,朝廷不需再滥发纸钞。”
    “二是可以驱灭岭南和交趾沿海匪盗,做到除恶务尽。交趾海和辽东湾一样,到时候尽为大明内海,百姓尽可以打鱼,偶尔遇到天灾,也能确保温饱。”
    “三是可以让万国来朝,宣扬我大明上朝国威。”
    “四是可防范于未然,防止帖木儿汗国从南洋方向进犯大明。”
    听听辽王这讲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意义全有了。别说是武将们,就是几个文臣也开始点头称是。
    辽王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殿下规划宏远,虽然节省兵力,恐怕更耗费财力。”
    “据臣所知,蓝玉此前征讨北元,所铸二十门大炮,就耗银六万余两。现在要筹建三支舰队,仅铸炮千门就需耗银两百余万两,加上船只、火铳、弹药、铠甲、粮饷等其他开支,恐怕不止三百万两之巨。”
    “而今贸易之利未见一丝一毫,朝廷每年实收税银不到一百万两,又因年年征战,寅吃卯粮,不得不印发宝钞支付官员俸?、采购物资,致使天下民怨沸腾……”
    众人寻声望去,见出声的是刑部尚书钱唐。
    当年老朱要把提出民重君思想的孟夫子请出文庙,还是他钱老先生冒着杀头的风险,逼着老朱收回了成本。
    这可是位连皇帝都敢硬刚的主,说教起辽王来自然也是一套接一套的,也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建大明海军舰队固然让人心潮澎湃,但老是领纸币当俸?也不是个事儿啊!
    辽王一时也觉得有些不好回答。钱唐的话确实一语中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大明还是太穷了。
    钱唐正要一本正经地继续批驳辽王,半天没有吭声的老朱突然打断道:
    “行了!你们不就是担心朕发行宝钞吗?”
    “朕先拿五十万两来,你们再一起想想办法,凑齐一百万两银子,先把东海舰队给朕建好了,别再让倭寇打到家门口。”
    “实在不行,大不了再让户部发行两百万锭宝钞!天下人要骂,就让他们骂朕一个好了。”
    老朱发怒,诸位武将一下子噤若寒蝉,不敢言语。什么叫一把手,一言九鼎,霸气十足如同皇帝一般,也叫一霸手。
    辽王这时却有了主意,率先拍起了老朱的马屁:“陛下英明!陛下好魄力。”
    接着,他语气又是一转九回,对大臣们说道:
    “大明开国快三十年了,还让倭国欺负到家门口。这叫什么天朝上国?”
    “不过,如果让辽东建这东海舰队,五十万两银子也够了,而且本王保证,这战船、大炮要比蓝玉那厮偷工减料的炮好百倍。”
    “不过,这样一来,就是速度有点慢。以辽东的人力,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如果漠北蒙古南下或者要和帖木儿汗国重新开战,这时间还得往后拖。”
    “不过……”
    没等辽王说完,老朱也打断了他的话:“别再给朕卖关子了!不就是想再向朕要点好处么!只要保证一年内建好东海舰队,朕都依你。”
    老朱办事不喜欢拖泥带水,最讨厌臣工们东拉西扯、相互推诿。但是没想到这臭屁儿子每到关键时刻就要讨些好处。
    他心想,你会造大炮,朕不会放空炮吗?暂时依了你,大不了以后来个大火烧竹林,光棍!要钱没有,光棍一条。儿子还会找老子讨账吗?
    因此老朱听辽王一会儿一个“不过”,也不由得烦了,赶紧拍板了事。
    老朱一拍板,大家自然也不敢再提什么异议。
    反正,这钱是你爷俩的,舰队也是你爷俩的。想让咱们捐钱造炮,门儿都没有!
    老朱在龙椅上打他的铁算盘,辽王也在大殿下打起了小算盘,迅速回应道:“陛下英明,臣希望再从龙江船厂抽调两百造船工匠到辽东,加快建造战舰速度。”
    各位大臣一听,辽王这可是要挖空龙江船厂的节奏啊!
    老朱倒觉得无所谓,他心里在继续打他的大算盘:“你挖空我龙江船厂又如何,到时候朕再挖空你的所谓海军不就是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