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改良透花糍
作者:海盐话梅   换亲后成了嫡姐对照组最新章节     
    京兆府查出这案子,刚巧碰上元正假,便是春节假期。

    元正前后三日,除了各衙门留下值班的官员以外,大家都懒散下来。

    今上不似他老爹那般勤勉,连元正都要排单双日上朝,只按祖宗留传下来的规矩,元正初一那日清早,叫文武百官上朝庆贺一番,就算完事。

    今上巴不得不用见到这群老油条,自是不可能抽出休沐的时候来理会一个已经彻底被端了的寨子的。

    沈晏也不急,且待好好过了这年,自有人着急。

    崔令鸢见他神秘兮兮,不肯多透露一句,总觉得不是什么很“上得台面”的手段,几次逼问不出,便悻悻作罢。

    新年元正自然是少不了各家女眷之间走动的,更少不了互送年礼,过了腊月初十,便有不少递帖子或托仆妇送礼。

    崔令鸢不似姜氏徐氏般脚不沾地,冲着国公府的,有正院招待,冲着三房的倒也好打发——

    毕竟和沈晏这厮厮混的,也就东宫一位成了亲,其余的,还在打光棍呢,要么家里长辈做主要么就是托管家准备礼单,崔令鸢看着准备回礼也就是了。

    除去规矩上的东西,因乞巧、中秋的花糕广受好评,她又做了一回。

    要论点心的精致,没什么能比得过透花糍。

    《云仙杂记》中记,当年天宝时,虢国夫人府上庖厨邓连尤擅制透花糍,外皮用“炊之甑香”的吴兴米,内馅则是“食之齿醉”的白马豆。

    这小小花糕并不只因好吃惹人怀念,更因为其中饱含盛唐风流,而今盛景不在,人们是借此来怀念那时代罢了。

    只有用上好的吴兴米才能做出晶莹剔透的酥皮,吴兴米却是皇族的专享美食,好在江米可以替代。

    传统透花糍,内馅是纯正的豆馅加糖,名灵沙臛,做得好的堪称细腻腴美,入口甜而不齁。

    国公爷有轻微的消渴症,不好多吃糖,平日有宁国公夫人拘着他,馋得很,几次三番暗示崔令鸢若做花糕,便多做些,他也好借花献佛,送友朋。

    这友朋,大约便是后世之“我有一个朋友”,崔令鸢心照不宣地笑着应了。

    她琢磨着换了个方子,将白马豆洗净,上锅蒸熟、捣烂成泥,滤去豆皮后,兑入牛乳,拌匀成更细腻的沙状,只加平日一半的糖量,更清爽。

    牛乳中乳糖吸收速度相较于其他糖类要慢,升糖慢、消化慢,这时候的牛乳更是纯粹,没有任何添加物,便是宁国公也可以少少地吃上一些。

    馅料拌好后,便来捣外层的糯糍衣。

    蒸熟的江米放钵中捶打,不断捶打至黏软拉丝,原本雪白香软的江米逐渐变得半透明。

    这是个力气活,费胳膊,又因为量大,几个婢子轮番上阵也酸得手都抬不起来,阿昌便自告奋勇。

    沈晏休了沐,不再像过去一样将自己闷在书房里,笔杆子不停,适当地走出门休息休息,便饶有雅兴地看崔令鸢指挥婢子们炒豆沙。

    崔令鸢也把他当成那些好奇心颇重的小婢们,给他讲史:“江南两道有谓‘船点’的,便是当地水景多,不少贵人到了地方上喜欢乘舟赏景,便有当地夫妻摇橹为生,郎君在前头摇船撑篙,娘子便在船尾备下炊具炉灶,贵人游玩时间长了,还能掌刀颠勺,供客人吃喝,再赚一笔小费。”

    贵人一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般风气也带到了船上,船娘苦练剞刀技法。

    据说有道刺猬包极精巧,在小小糕团上做出九十九根刺,才算合格。

    这是比较变态的雅致了,更多的则是暗合水乡雅致,将糕饼做成菱角、荷花、荸荠等水生植物的,也有鱼虾一类。

    馅料则分甜咸口,甜的有豆沙、枣泥、玫瑰、糖油,咸口多是火腿、葱油几样。

    既有观赏之美,又有美食之味。

    文人士子到了江南,写江南水乡风情,又怎能不写水?

    乘船游湖是件风雅事,昔年沈晏游学至钱唐时恰是冬季,湖面结冰,未能体会置身其中两岸清风徐来之感,虽是一件憾事,但看桥边明月,断桥残雪,亦是美极。

    他柔声哄道:“待得了空,你若想去江南......”

    崔令鸢听他画饼,亦只挑眉不信。

    半透明的糍糕包裹着红软豆沙若隐若现,置于模具中,摁出花朵形状,相当别致。

    崔令鸢拈了一枚递给他尝尝味儿,入口先是江米的清香,咬下去,黏软的外衣陷了下去,露出里面细腻的豆沙,一抿即化。

    没有惯常吃的那么甜,清爽之下,更重口感。

    咀嚼间,江米的软糯与豆沙牛乳醇香在齿间缠绵交织,顿时俘获味蕾。

    他吃着好,崔令鸢便先给正院送去了,以表孝心。

    乞巧中秋两节,三房亦是送了样子精细的花糕来,宁国公夫人自己不吃,也拘着宁国公,以他身体为由不让多吃,谁料便是浅尝辄止才更加让人记挂。

    像年纪小些的婢子阿杏几人,几年前刚调到崔令鸢身边,吃什么都恨不得整个吞下去,如今也将这透花糍当成了寻常。

    不过但凡换了个好看的模具,大家还是十分赏脸的,毕竟“色香味”,色还排在最前面呢。

    模具的样子都是崔令鸢自个画的,送夫人们的有梅兰竹菊的一套,海棠牡丹之流,哄小孩的有鱼龟兔虎一类,孝敬长辈的又是福禄寿等等,样子精巧,也就更能体现出花糕的美味了。

    透花糍随着其他年礼送出去,果不其然,姜氏徐氏对此赞不绝口。

    礼部尚书府上秦夫人来拜访时,恰好在姜氏那儿吃着了这透花糍,赞道:“甜而不腻,口感柔和,有清雅之味。”

    秦夫人丝毫不知自家七娘曾经的那些小心思,不知道沈蕙为何忽然就和自家七娘生分了,便趁着此次走动,见了沈蕙多问了两句。

    虽然看夫君的官职,秦尚书比沈佶要高一品,但看家世,秦家不过三代,沈家却是屹立数百年,便是姜氏,也出自有名的清流世家。

    女儿能与这样人家交好,她自然乐意。

    其实最关键还是她为七娘看中的夫家,与姜氏的娘家大哥有些交集,还多亏了姜氏在其中做媒人,故才来登门感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