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武曌(八)临朝称制
作者:史嗑郎王   封建历史女权人最新章节     
    当李治和武则天二人,一起闯过了难关,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发融洽。李治成功地实现了绝对的集权,而武则天则顺利登上了后位。这对夫妻间的合作,不仅让他们共同度过了危机,还使得他们的地位更加稳固。

    如今的李治,已经成为了大唐帝国真正的主宰者,他的权力得到了巩固。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并没有被遗忘,她不仅成为了皇后,还常常有机会陪伴在李治身旁,参与一些朝政事务。这种特殊的地位,让她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家大事,并逐渐积累起自己的政治经验。

    武则天的智慧和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她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李治的决策。在处理政务时,她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给李治提供有益的建议。同时,她也利用这些机会培养自己的势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武则天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她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后宫之中,还延伸至朝堂之上。人们开始关注这位新崛起的皇后,猜测她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

    对于武则天来说,这段时期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她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而李治则要权衡各方利益,确保自己的统治稳定。两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将共同面对未来的种种考验。

    公元 660 年,在刚刚成功斗败强大的关陇集团,仅仅一年多的短暂时光里,李治竟不幸疾病缠身。那令人痛苦不堪的风疾频繁发作,每每来袭,都令李治感到天旋地转,头晕目眩,严重影响了他,处理朝政事务的能力。

    在这艰难的时期,李治的得力副手武则天,敏锐地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毅然决然地开始着手协助李治理政。要知道,在那个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子参与政事并非易事。然而,李治对武则天的信任与倚重非同一般,赐予了她如同尚方宝剑般的权力。

    得到李治全力支持的武则天,犹如获得了强大的动力源泉,真可谓是撸起了袖子,准备大展拳脚。她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才智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条陈建议。

    从优化官员选拔制度,到改革税收政策。从加强军事防御部署,到改善民生福利措施。每一项建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蕴含着她对国家发展的独到见解。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建议大多都被李治所采纳。这不仅体现了李治的开明与睿智,能够慧眼识珠,认可武则天的卓越才能。同时也反映出武则天的建议,切实可行,符合当时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或许是随着地位的稳固,手中权力的增长,武则天在李治面前逐渐不再像过去那样,谦卑顺从。她开始敢于与李治顶嘴,并试图约束他的行为。

    这种变化可能源于武则天内心,对权力的渴望以及自信心的提升。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足够的实力,来挑战李治的权威,并试图通过控制他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一转变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也预示着未来宫廷斗争的加剧。

    这李治怎么能忍受得了?暂且不提武则天态度的转变,单单是李治的皇权受到限制这一点,就已经足够让李治对武则天心生怨恨了。

    他本是一国之君,应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现在却处处受限,无法自由施展自己的意志。这种被束缚、被制约的感觉,让李治心中的不满和愤怒逐渐积聚起来。

    时任宰相的上官仪,对于武则天参政这件事,表现出了极度的不满和反感,态度可谓是十分的不待见。

    要知道,在当时的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中,女子干预朝政,被视为违背常理之举。而上官仪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朝廷重臣,坚守着男尊女卑,后宫不得干政的固有观念。他认为武则天参政,扰乱了朝廷的正常秩序,可能会给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

    因此,在公元 664 年,深感忧虑的上官仪,怀着坚定的决心,向李治提出了废黜武则天皇后之位的大胆想法。他在向李治进言时,引经据典,列举了诸多历史上,因后宫干政而导致国家动荡的事例,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李治在听完上官仪的陈述后,当即默许了这一建议。或许是李治,也对武则天日益增长的权势感到了一丝不安,又或许是被上官仪的言辞所打动,总之,他做出了这个决定,并让上官仪准备起草废后的诏书。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武则天埋伏在李治身边的那些眼线终于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他们迅速而果断地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给了武则天。

    得知这个消息后,武则天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和紧张。她深知自己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来挽救局势。于是,武则天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她对付李治的最后一招——一哭二闹三上吊。

    她泪流满面地扑到李治面前,哭诉着自己的委屈和无奈。她回忆起过去与李治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她用温柔的语气提醒李治曾经给予过她的承诺,并表达了对他深深的爱意。接着,武则天紧紧抱住李治,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温暖和关怀。

    李治被武则天的眼泪所打动,他的内心开始动摇。他意识到自己对武则天的感情,并未消逝,而是被时间和琐事所掩盖。看着眼前这个曾经深爱的女人,他不禁心生怜悯之情。最终,李治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和防备,重新接纳了武则天。

    这李治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理想情人,武则天姐姐再次出现。他那被压抑多年的情感瞬间涌上心头,心中燃起了对她的渴望和热情。武则天的出现,让他回忆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也勾起了他心底深处的欲望。

    此刻的李治,完全沉浸在与武则天的重逢之中,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困扰。他无法抗拒这种情感的冲击,迅速陷入了一种迷醉的状态。然而,他知道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引起朝廷上下的不满,但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治只能将废后的主意,推托到上官仪身上。他深知上官仪一直以来都是自己的得力谋士,可以帮助他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而现在,他需要一个替罪羊来承担这个责任,以避免自己受到太大的压力和指责。

    当然,经过武则天这一闹,李治已经没有心思再去想什么废后了,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而且,李治觉得自己很对不起武则天,他甚至有些害怕这个女人。于是,他决定用一种方式来弥补武则天——给她更多的权力。这样一来,武则天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而李治则逐渐失去了对朝政的掌控。

    也就是说,武则天正式开启了垂帘理政的政治生涯。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废后事件之后,每当李治理政之时,武则天便垂帘于他的身后。这一景象在当时的宫廷中,成为了独特的存在。

    所有的朝政大小事务,无论其是关乎国家安危的重大决策,还是涉及民生细微之处的琐碎安排,武则天都能够深度参与其中。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或是提供些许建议的配角,而是拥有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和决策权。

    至于任用官吏这一关键事务,以及决定生死的重大权力,武则天也都能够一锤定音,拍板做主。她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选拔了一批有才能,有抱负的官员,为国家的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面对需要决断生死的严峻局面时,她也毫不退缩,权衡利弊,做出了被认为符合国家利益的抉择。

    此时,年已 41 岁的武则天,已然大权在握。她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的威严和自信,处理政务时的果敢和睿智,都让人感受到她俨然一副实权皇帝的做派。

    这一时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为她日后正式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个女子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巨大冲击,也反映出武则天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经过这一次的危机,武则天的政治能力,再一次得到了锻炼和升华。她深刻地认识到,皇权就如同,那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稍有不慎便会落下来,将人万劫不复。而如今,她已经站在了这把剑下,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好这把剑呢?她需要深思熟虑。

    在面对李治时,武则天采取了极为巧妙的策略,使用缓劲。她深知李治作为皇帝的权威不可轻易冒犯,于是不再像过去那样和李治当面硬怼,而是更多地选择了以柔克刚的方式。

    她会用温婉的言辞,体贴的关怀,去哄李治开心,迎合他的想法和需求。例如,在李治为国家大事烦恼时,武则天会耐心倾听,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在李治做出决策时,她会巧妙地表达赞同,同时提出一些补充和完善的建议,让李治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在朝廷百官之中,武则天则使用巧劲。她精心培植自己的同党,通过赏赐,提拔等手段拉拢那些有能力,且愿意为她效力的官员。

    同时,她还在各个部门,安插眼线,以便及时掌握朝廷中的动态和官员们的言行。对于那些可能对她构成威胁的异党,武则天则采取分化的策略,或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牵制,或是抓住他们的把柄,加以打压。她在百官之间左右逢源,巧妙周旋,逐步稳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而对于底层的百姓,武则天使用好劲。她深知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因此,她大力施行一些利于民生的政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她下令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同时,武则天还注重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公元 665 年,在武则天精心周全的安排之下,李治踏上了封禅泰山的盛大征程。对于李治而言,这无疑是一项至高无上,前所未有的莫大荣耀。

    要知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他之前,仅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这三位名垂青史,功绩卓着的杰出帝王,曾经成功实现过封禅泰山这一壮举。

    可以说,在武则天巧妙且用心的安排之下,李治逐渐沉浸在志得意满的愉悦状态之中。他对武则天的依赖,日复一日,越发地加强了。这种依赖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决策上,更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之后,为了进一步讨好李治,让他感受到更多的尊崇与满足,武则天还精心策划让李治去封禅中岳。她为此做了大量的前期筹备工作,包括路线规划、仪式安排、人员调配等等。

    然而,天不遂人愿,后来由于李治突然患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一计划最终未能成行,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对于武则天而言,泰山封禅的意义,绝非仅仅是讨好了李治那么简单。这一盛大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抬升了她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这场规模宏大,庄重肃穆的封禅活动中,武则天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她在幕后统筹协调,确保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台前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领导力,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尊重。

    泰山封禅之后,消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天下人基本也都知晓了当时唐朝宫廷中李治当家,武则天做主的特殊现状。

    公元 674 年,时年已然 51 岁的武则天,又一次施展了她独特的政治手腕,极力吹嘘抬高李治。她巧妙地谋划,精心地布局,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策略,促使李治被尊称为天皇,而她自己则顺势称天后。

    在那个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时代,武则天作为一名封建女性,能够取得如此尊崇的地位,着实令人惊叹不已。她所达到的高度,已经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真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要知道,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被束缚在家庭的狭小范围内,被剥夺了参与政治和追求高位的权利。然而,武则天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坚毅,冲破了重重的束缚和阻碍。

    她在宫廷的尔虞我诈中步步为营,在政治的风云变幻里游刃有余。她不仅善于揣摩人心,把握时机,更懂得运用权谋之术,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她的每一次决策,每一个举动,都充满了智慧和谋略。

    武则天称天后这一举措,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号变化,更是她在男权社会中打破常规、树立权威的重要标志。她的这一成就,为后世女性树立了一个独特的榜样,也为当时的社会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从公元的 660 年伊始,武则天开始逐步涉足朝政领域。起初,或许她的影响力尚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在政治舞台上的身影,愈发清晰。

    经过那场惊心动魄的废后风波,武则天不仅成功化解了危机,其手中的权力,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她在风波中展现出的果敢,坚毅和智慧,让朝中不少大臣,对她刮目相看,也让她在宫廷中的地位,愈发稳固。

    而泰山封禅这一重大事件,以及她成为天后之后,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峰。在这一系列的政治运作中,李治逐渐意识到,武则天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在政治上,彻底的被武则天所折服。

    然而,多年风疾缠身的李治,身体每况愈下,他深知自己注定要先武则天一步,离开人世。在这生命的倒计时中,面对此时复杂多变的朝局,李治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纠结。他不得不审慎思考,对于之后的继位人,究竟该作出什么样的安排,才能确保李唐王朝的延续和稳定。

    而武则天,这位在政治风浪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女性,也即将面临未知的境遇。她的权力和地位能否在李治离世后得以延续?朝中的反对派是否会借机发难?新的继位人又会对她持何种态度?这一切都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

    这一时期的唐朝,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李治的决策不仅关乎着皇室的命运,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未来走向。而武则天,作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人物,她的每一步选择都将对唐朝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