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清末四大悬案(五)
作者:疯龙帖   短视频通古今,全员破防了最新章节     
    在探讨晚清四大奇案时,我们不得不提及「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这不仅是一起民间广为流传的案件,更是一桩充满桃色气息的冤案。

    该案件最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关注,并在她的干预下得以彻底平反,牵涉了一百多名官员的职位变动。

    与此同时,另一起同样震惊朝野的案件——「张文祥刺马案」,也引起了慈禧的极大关注。

    这起案件涉及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刺杀,其背后的真相至今仍众说纷纭。

    那么,这两起案件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

    场景一:刺杀

    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二十二日,阳光明媚,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南京城外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总督阅射仪式,检阅着整齐划一的军队。仪式结束后,马新贻在随从的簇拥下返回城中。

    突然,一名男子从人群中冲出,他高喊着“冤枉”,直奔马新贻。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他迅速接近马新贻,手中紧握的匕首寒光一闪,直刺入马新贻的右肋。马新贻痛苦地大叫一声,随即倒在血泊之中。

    随从们迅速反应,将刺客团团围住。然而,刺客并未进行任何抵抗,他高声呼喊:“养兵千日,用在一朝!”随后,他平静地束手就擒,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的到来。

    马新贻的伤势极为严重,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但他还是在第二天下午不治身亡。江宁将军魁玉立即对刺客进行了紧急审讯。面对审讯,刺客张文祥仅透露自己是河南人,对于刺杀的动机和背景却三缄其口,不愿多言。

    场景二:惊天

    紫禁城内,气氛紧张。一封来自江陵的600里加急快报打破了宁静,15岁的同治皇帝在朝堂上突然脱口而出:“武元衡盗起身旁。”这句话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

    同治皇帝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引用了一个历史典故。武元衡,武则天的侄孙,在唐宪宗时期因提议削藩而遭藩镇刺客刺杀。小皇帝的这句话,直接指向了马新贻被刺事件背后可能隐藏的政治阴谋。

    慈禧太后,虽然不像同治皇帝那样饱读诗书,但她的直觉告诉她,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刺杀案。正是她,不久前将曾国藩从两江总督的位置上调至直隶,而马新贻则接替了曾国藩的职位。慈禧太后深知,这起刺杀事件无疑是对朝廷权威的挑战,也是对她个人权威的挑衅。

    慈禧太后的眉头紧锁,她意识到,这起事件必须严肃处理,以维护朝廷的威严和稳定。她的目光坚定,心中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场景三:闪回

    时光倒流至两年前的紫禁城,马新贻即将踏上两江总督的征途,慈禧太后在养心殿召见了他,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任前谈话。

    慈禧太后派遣马新贻接替曾国藩的意图显而易见。首先,她对曾国藩的野心心存疑虑。湘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势力日益壮大,慈禧担心这股力量若不加以控制,可能会成为新的威胁。其次,太平天国在江宁经营十年,积累了巨额财富。然而,当曾国荃攻陷天京,湘军掠夺了大量财物,朝廷却未能从中分得一杯羹。慈禧和恭亲王奕?对此都心存不满。

    民间流传着洪秀全的天国圣库藏有一千八百万两白银的传说。慈禧密令马新贻,一旦到江宁,必须彻底调查这笔财富的去向。马新贻深知,这项任务不仅艰巨,而且危险重重。

    会见结束后,马新贻步出养心殿,汗水浸透了他的朝服,他的脸上写满了不安与惶恐。回到家中,他严肃地告诫儿子,若自己遭遇不测,切勿进京告状,唯有息事宁人,方能保全家人的安全。

    马新贻深知,前往江宁,无异于步入龙潭虎穴。他的预感最终不幸成真,命运的阴影早已笼罩在他的头顶。

    场景四:四道金牌

    马新贻,清朝的兼圻大臣,手握两省或三省的重权,其地位之高,责任之重,不言而喻。然而,这样一位重要官员在任上惨遭刺杀,这在清朝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紫禁城内,气氛紧张。北京连发四道谕旨,每一道都承载着朝廷的焦虑与决断。

    第一道谕旨:江宁将军魁玉接到命令,要求他立即行动,抓紧审讯,务必尽快了结此案。朝廷的命令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魁玉深知,此案的解决关系到朝廷的威严和稳定。

    第二道谕旨:曾国藩被调补为两江总督,重新回到他曾经统治过的江南。这一决定,看似是慈禧太后对曾国藩的不信任,实则可能是恭亲王奕?的策略。他深知曾国藩的影响力和能力,认为只有他才能稳定局势。

    第三道密旨:在这场政治博弈中,恭亲王奕?并未止步。他秘密命令安徽巡抚英翰,加强长江防务和地方治安。这一密旨,如同暗流涌动,预示着朝廷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未雨绸缪。

    第四道谕旨:朝廷进一步加压,要求魁玉督饬司道各官,设法熬审。熬审,即连续不断的审讯,不眠不休,直至真相大白。谕旨中的话语,仿佛慈禧太后亲自下达,语气坚定而迫切,要求查明刺杀的真正动机和背后的主使者。

    这四道金牌,不仅是对马新贻刺杀案的直接回应,更是清朝朝廷在动荡时期对权力和安全的重新布局。

    场景五:紧拉慢唱

    在紫禁城的重重压力下,江宁的审讯工作如同被拉紧的弦,紧张而急迫。朝廷的命令如同一道道急促的鼓点,催促着案件的进展。

    江宁将军魁玉,作为此案的主审官,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一个多月的审讯,他夜以继日,试图从刺客张文祥口中得到真相。然而,张文祥的口供如同迷宫,充满了矛盾和诡辩,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魁玉向朝廷提交了报告,称张文祥异常狡猾,其供词颠倒错乱,闪烁其词,支离破碎,没有一句是真实的。这份报告,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朝廷的强烈不满。

    朝廷的愤怒如同熊熊烈火,他们质疑江宁官员的能力与忠诚:是他们真的无法揭开真相,还是出于某种原因故意隐瞒?

    于是,朝廷下达了一个新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