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猪的传染病 猪丹毒
作者:望月铃   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最新章节     
    猪丹毒 Erysipleas suis

    一、病原学

    1、形态特征

    猪丹毒杆菌又称红斑丹毒丝菌,为细长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大小为(0.2~0.4)umx(0.8~2.5)um。

    不运动,无芽孢、无荚膜,

    组织触片或血涂片成单个、成对或小丛状,心脏瓣膜疣状物中的细菌呈不分枝长丝状或中等长度的链状。

    在明胶穿刺培养时,沿穿刺线横向放射状生长,表现为特征性的试管刷状,是区别于李斯特氏菌的一个特征。

    不液化明胶。

    2、血清型

    根据菌体胞壁抗原不同,将猪丹毒杆菌分为25个血清型(la、1b、2-23、N型),我国主要是1a和2型。

    1型和2型等于迭氏的A、b型;

    A型毒力强,多来自于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病猪,可作为攻毒菌种;

    而b型毒力弱,多来自于关节炎病猪,免疫原性好,可作为制苗的菌种;

    灭活苗以b型菌种为主,而弱毒活苗A、b型均可。

    3、菌落形态与毒力

    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三种菌落。

    S型:菌落小,呈蓝绿色,荧光强,毒力强;

    R型:粗糙型,菌落大,呈土黄色,无荧光,毒力弱;

    I型:中间型菌落金黄色,荧光弱,毒力介于上述两型之间。

    4、抵抗力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对盐腌、烟熏、干燥、腐败、日光等自然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

    4c可以存活159d,露天放置77d的肝脏,深埋1.5m231d的尸体,以及12.5%食盐处理的猪肉,仍有活力,污染的粪和垫草堆肥发酵时,半个月内可杀死。

    对消毒剂抵抗力弱,常用消毒药液,如1%-2%氢氧化钠、1%漂白粉、5%石灰乳、2%福尔马林等均能很快杀死。

    但对石炭酸的抵抗力较强,在0.5%石炭酸中可存活99天,故可用0.5%石炭酸生理盐水从污染病料中分离病原。

    对热抵抗力弱:

    50c加热15-20min,或在70c加热5min可杀死,煮沸后很快死亡。

    含菌的肉块厚15cm,煮沸2-3h可完全灭菌。

    5、药物敏感度:

    对青霉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对磺胺类、卡那霉素、新霉素有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于猪,大多发生于3~12月龄的猪,哺乳仔猪和老猪发病较少。

    其他动物如牛、羊、犬以及家禽等也可感染。

    2、传染源:

    病猪、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约有35~50%的健康猪的扁桃体和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50多种哺乳动物、半数的啮齿类动物及30多种野鸟中分离到该菌。

    弱碱性土壤适宜于猪丹毒杆菌的存活,污染的土壤在猪丹毒的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当不利因素降低猪体抵抗力时,即使没有从外地传人的原因,也可能发生猪丹毒,这就是内源性传染。

    3、传播途径:

    排出的细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等,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另外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蚊虫叮咬传播。

    4、季节性:

    大多发生在气候较暖和的初夏和晚秋(5~9月)季节,但由于我国地幅辽阔,南北方气温差异很大,流行季节不可能一致。

    5、发病机理:

    经消化道或蚊虫叮咬侵入机体→

    败血症全身器官损伤→

    皮肤小动脉炎→

    自身免疫反应

    3、症状

    ?急性败血型:

    流行初期,一头或数头猪,无症状突然死亡;

    随后表现为体温升高,高热稽留;

    食欲废绝,有的呕吐,先便秘后腹泻;

    严重的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加快;

    随后可在胸、腹、四肢内侧、耳、颈、背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指压红色暂时消退,治愈后,皮肤坏死、脱落。

    病程3~4d,病死率80%左右。

    哺乳仔猪或断奶仔猪:表现为神经症状,抽搐、倒地死亡,病程不足1d。

    ?亚急性疹块型:

    以皮肤上出现疹块为特征,在背、胸、颈、腹侧及四肢的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有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或融合连成一大片,

    疹块部稍凸起皮肤表面,初期指压褪色,后期淤血、蓝紫色、指压不褪色。

    随着疹块出现,体温下降,病势减轻,数天后疹块逐渐消退,凸起部渐下陷,最后形成干痂,表面脱落而自愈。

    良性经过,此型病程约10-12天,死亡率低。

    个别病例也有转为急性或慢性的。

    ?慢性型:

    慢性心内膜炎:

    消瘦、贫血,体弱无力,不爱走动,驱赶跑动时呼吸困难,听诊时心跳加快,心律不齐,亢进,有杂音;

    很难治愈,通常由于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

    慢性关节炎:

    主要侵害四肢关节,表现为关节肿大,初热痛,行走步态僵硬,疼痛、跛行,喜卧,甚至不能行走和站立,食欲也时好时坏,生长发育迟缓。

    皮肤坏死:

    有时会发生肩部、背部的坏死,皮肤发黑变成较硬厚痂,和皮下组织分离,犹如南方遮雨的破蓑衣一样,覆盖于背部,2~3个月脱落留下无毛色淡的疤痕。

    有时见到病猪的耳壳、尾巴末梢、蹄壳发生坏死脱落。

    如有继发感染,则病情复杂,病程延长。

    四、病变

    ?急性败血型:

    鼻、耳、四肢内侧的皮肤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脾脏肿大,呈樱桃红色;

    肾脏淤血肿大,呈暗红色,“大红肾”之称,切面皮质有出血点;

    肺脏淤血水肿;

    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胃底及幽门部黏膜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黏膜出血性炎症。

    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慢性:

    心内膜炎时,心脏房室瓣常有疣状心内膜炎,瓣膜上有灰白色增生物,呈菜花状。

    关节炎时,关节肿大,关节囊增厚,在关节腔内有纤维素渗出物。

    六、诊断

    1、参考:

    多发于炎热多雨的夏季,3~6月龄架子猪多发;

    急性表现高热稽留,皮肤潮红,病变脾肿大,呈樱桃红色,肾淤血、肿大,大红肾,胃底部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空肠出血性肠炎;

    亚急型,背、胸、腹、四肢等处皮肤,凸出皮肤的疹块;

    慢性表现为心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型;

    青霉素治疗效果好。

    3、鉴别诊断

    ?猪瘟与猪丹毒:

    相同点:

    均表现为体温升高,高热稽留,皮肤表面有出血斑点,肠道、肺、肾出血。

    不同点:

    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不同年龄猪均可感染;

    急性病例死亡常在出现症状10d以后,而猪丹毒在数小时至2~3d死亡,猪瘟发展到发病高峰期缓慢;

    猪瘟脾脏不肿大,出血性梗死;

    肾脏密集出血点,不肿大;

    淋巴结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状花纹;

    膀胱出血;

    抗生素治疗无效。

    ?猪丹毒与猪肺疫:

    相同点:体温升高,高热稽留,皮肤表面有紫斑等症状。

    不同点:

    猪肺疫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

    咽喉型和胸膜肺炎型病猪均表现为呼吸困难,犬坐式呼吸,病变为咽喉肿胀,皮下有大量胶冻样渗出物,以及大叶性纤维素性肺炎病变;

    病料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短杆菌。

    ?猪丹毒与猪链球菌:

    相同点:

    体温升高,皮肤表面有出血斑点、慢性表现为关节炎等症状。

    不同点:

    猪链球菌病由链球菌引起,各种年龄猪均易感;

    猪链球菌引起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脑膜炎变化,表现为神经症状;

    淋巴结脓肿,以颌下、咽部、颈部等淋巴结化脓和脓肿为主;

    病料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散在或成双排列的短链圆形或椭圆形球菌。

    七、防治

    1、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隔离病猪,及时治疗。

    ·抗生素疗法

    青霉素是治疗猪丹毒的首选抗生素,先按每千克体重2万IU进行静脉注射,同时按常规剂量肌肉注射,每日肌注2~3次,连用3~5天。

    经验指出,经过治疗后,病猪体温下降,食欲和精神好转时,仍须继续再注射2~3次,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

    ?公共卫生

    人感染后称为类丹毒,多由皮肤损伤感染引起,发生于指部或手部,感染部位肿胀、灼热、疼痛,有时肿胀可波及整个手部,常伴有腋窝淋巴结肿胀、败血症、心内膜炎、关节炎等。

    用青霉素可治愈,治愈后不遗留长期免疫性,下次仍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