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点(21)
作者:望月铃   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最新章节     
    2.致病性

    专属细胞内寄生→之前沙门氏菌 之后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分枝杆菌+立克次体

    2.1 致病物质 +衣原体

    内毒素(LpS)和透明质酸酶等,其中内毒素毒性较强。

    1用酚水法提取 LpS,存在于酚相和水相 LpS酚相 LpS 致病力强,而水相 LpS 致病力弱。

    2弱毒株只有水相 LpS(判断题)

    2.2 致病机理

    1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也可通过完整皮肤进入机体,有很强繁殖扩散能力。

    2流产布氏杆菌入侵机体皮肤、黏膜屏障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成为胞内寄生菌,并在淋巴结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一旦侵入血液,则出现菌血症。

    3主要定居在网状内皮系统,腺体组织和生殖器官(与赤藓糖醇的含量有关)

    2.3 病原毒力差异大

    不同种别和生物型,甚至同型细菌的不同菌株之间,毒力可有相当差异。

    2.4 病原的宿主谱

    1不同种别布氏杆菌虽各有其主要宿主动物,但也存在着相当普遍的宿主转移现象。本属细菌可感染的动物种类极多,是人畜共患病原。

    2布氏杆菌可引起豚鼠、小鼠和家兔等实验动物感染,豚鼠最为易感。

    3.微生物学诊断

    3.1 细菌学检查

    1布氏杆菌样品检测—bSL-2 实验室(判断题)

    2布氏杆菌培养—bSL-3 实验室

    布氏杆菌病常表现为慢性或隐性感染,为其诊断和检疫的主要依靠

    3.2 血清学检查

    检查方法有两类

    (1)检查病料中布氏杆菌

    1用已知抗体检查病料中或分离培养物是否为布氏杆菌

    2常用方法 荧光抗体技术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免疫酶组化染色法等

    变态反应检查

    1什么是变态反应?

    指经变应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变应原刺激后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引起机体的功能或组织损伤。

    2皮肤变态反应一般在感染后的 20~25d 出现,因此不宜作早期诊断。

    3本法适于动物的大群检疫,主要用于绵羊和山羊,其次为猪。

    4方法:检测时,将布氏杆菌水解素 0.2ml 注射于羊尾根皱襞部或猪耳根部皮内,24 及 48h 后各观察反应一次。若注射部发生红肿,即判阳性反应。

    5此法对慢性病例的检出率较高,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不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

    3.4 布氏杆菌病诊断方法的选择

    1三种反应出现的时间各有特点

    2为了彻底消除各类病畜,应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下面的本来是表格,看的时候对一下顺序叭)

    阶段: 凝集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 变态反应

    反应出现时间: 首先 其次 最后

    反应持续时间: 消失较早 消失较晚 时间长

    初期阶段: 阳性 阳性或阴性 阴性

    感染晚期或恢复阶段: 阴性 阴性 阳性

    免疫防治

    1不用抗生素治疗,以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残留

    2接种疫苗虽有显着效果

    3要根除此病,则尚须严格执行畜群全面检疫及淘汰病畜的措施

    4检查时要注意安全,防止人员感染

    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很少造成大面积案例,不细说)

    1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有的种对人、动物或植物有致病性

    2铜绿假单胞菌等为人和动物原发或机会性致病菌(条件致病菌)

    3鼻疽假单胞菌是哺乳动物的寄生菌

    铜绿假单胞菌

    1俗称绿脓杆菌

    2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亦存在与正常人与动物的肠道和皮肤上

    3完全致病菌,具有内毒素、致死毒素、肠道毒素等多种致病因子,引起各种组织多种病变和炎症

    4主要生物学特征:

    (1)菌落

    (2)色素

    (3)溶血

    第三节 伯氏菌属(目前已将其消灭)

    现有 30 多种,对动物有致病性的仅两种,即鼻疽伯氏菌和伪鼻疽伯氏菌,均可经气溶胶传播,生物安全风险较大。

    鼻疽伯氏菌

    1马属动物的病原,能感染多种动物,是人畜共患病,曾用作生物武器。

    2由于本病在我国地区已呈消灭状态,所以不适宜治疗,发现病畜应马上捕杀,并采取扑灭疫情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十章 革兰阳性无芽孢杆菌

    革兰阳性无芽胞杆菌有三个属

    李氏杆菌属

    丹毒丝菌属

    肾杆菌属

    重要的革兰阳性无芽孢杆菌,前者的代表种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 后者只有猪丹毒丝菌,是常见的猪重要致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

    李氏杆菌→人畜共患病

    丹毒丝菌属→主要引起猪丹毒病

    第一节 李氏杆菌属

    1本属菌为 G+,需氧或兼性厌氧,无芽孢,不产生荚膜,20~25c能运动,37c不运动。

    2本属有七个种

    (1)第一群: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伊氏李氏杆菌

    无害李氏杆菌

    韦氏李氏杆菌

    寒氏李氏杆菌

    (2)第二群:

    格氏李氏杆菌

    莫氏李氏杆菌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本菌对人、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均有侵袭力,是人畜共患病原。

    可寄生在蜱、蝇、昆虫、鱼及甲壳动物体内,存在于河水、污泥、屠宰场弃物、青贮料、奶及其制品

    1.生物学性状

    1.1 形态与染色

    1本菌为 G+短杆菌,菌体两端钝圆

    2多单在,也有时排列成 V 形、短链

    3一般不形成荚膜、无芽孢

    4在 20~25c培养可产生周生鞭毛,在 37c培养不易产生鞭毛。

    5老龄培养物或粗糙型菌落的菌体可形成长丝状,长达 50~100um。

    培养与生化特性

    1呼吸类型: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2生长温度:

    为 1~45c,最适温度为 30~37c该菌在 4c可缓慢增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3生长 ph 值:

    5.0~9.6 能生长。

    2.致病机理及致病性

    2.1 致病机理

    1本菌能产生李氏杆菌溶血素 o(LLo)。

    LLo 可溶解多数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一种穿孔毒素,能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及肝、脾巨噬细胞,成为胞内寄生菌,在细胞内定殖,不被宿主细胞吞噬。

    2本菌还通过损伤的黏膜经神经末梢的鞘膜进犯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经症状。

    2.2 致病性

    1李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传染病

    2自然发病家畜以绵羊、猪、兔较多,牛、山羊次之。家畜表现为脑膜炎、败血症,伴有神经症状“转圈病”;孕畜可致流产。

    3家禽鸡、火鸡和鹅较多,鸭较少,表现为坏死肝炎和心肌炎。

    4实验动物易感性:家兔和小鼠>豚鼠和大鼠。

    5健康动物往往带菌并经粪排菌污染环境。

    3.人李氏杆菌感染

    15%~10%的人是无症状健康带菌者。人感染里氏杆菌病后会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和腹泻等症状,病情严重可致人死亡。

    2孕妇感染本菌出现类似流感症状,并致胎儿流产。

    3细胞免疫水平低下的成人及儿童感染时可出现神经症状。

    4兽医师及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易患皮肤型李氏杆菌病,抵抗力降低时则发展为全身性感染。

    第二节 丹毒丝菌属

    本属只有一种,即猪丹毒丝菌,是猪丹毒病 的病原体,通称猪丹毒杆菌

    猪丹毒杆菌(xx 病原是细菌不是病毒!!)

    1.生物学性状

    1.1 形态与染色

    1本菌为直或稍弯菌的细杆菌,两端钝圆,大小 0.2~0.4umx0.8~2.5um

    2单在或呈 V 形、堆状或短链排列,易形成长丝状

    3革兰阳性菌,在老龄培养物中菌体着色能力较差,常呈阴性

    4无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