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应县木塔
作者:爱吃喜欢152   崛起重生入伍结婚之路最新章节     
    李嘉兴开车拉着苏霏霏从乔家大院到应县木塔用了3.5小时到达目的地。

    佛宫寺释迦塔,简称释迦塔,因其纯木楼阁式的构造以及其地理位置,故而又俗称应县木塔。一般认为其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由辽兴宗在其出身应州的皇后萧氏倡导下同意修建,尔后由田和尚奉敕募建。后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

    释迦塔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古塔,从外观上来看其为五层六檐,实际上塔分九层,五个明层,四个暗层。2011年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实测木塔高度为65.84米,矗立于一个四米的台阶之上,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总重量(不包括两层塔基)7400多吨,所有木构件消耗木材3700多立方米。内有彩色塑像34尊,现存壁画约304.65平方米。发掘并修复的辽代文物共160件,包括佛经刻经、佛教七珍等文物,其中两枚佛牙舍利是为重要文物。

    1961年3月4日,佛宫寺释迦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释迦塔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2016年,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其还是世界已知范围内最高的木塔。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的比萨斜塔、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释迦塔在经受了近千年的雷火、风雨、地震、兵隳[hui]等各类天灾人祸,其中以民国时期受到的损坏为最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释迦塔的相关保护修缮工作一直处于进行状态,但修缮的难点重重,目前塔身存在倾斜现象,最佳方案仍在研究之中。

    始建时期

    关于释迦塔始建于何时,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其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其根据是《魏书》和《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第二种说法认为其应该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3年),其根据是《山西通志·文物志》《应州续志》的相关记载。第三种说法认为其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其根据的文献是《山西省志·古建筑志》和《应州志》。其中前两种说法缺乏更为具体的证据,且经过建筑史学家陈明达先生根据建筑法式断代,综合考古实物勘验结果以及综合文字史料,基本认定第三种说法更接近真实历史,是为当前主流说法。

    2024年8月,《黑神话:悟空》上线,游戏中,应县木塔的细节和景象被高度还原。随着游戏持续火爆,取景地也迎来一轮打卡热潮。据了解,截至8月应县木塔景区共接待14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78%。

    应县凉粉是用淀粉制成的,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传统特色小食,在街头摆摊叫卖的四季不绝。每到夏日,凉粉摊尤多,街头巷尾比比皆是。应县凉粉不仅数量多,而且风味独特,其特点:一是含水量较多(淀粉与水的重量比在一比十左右),到出售前,一直浸泡在凉水里。二是加工精细。三是调味精美。咸盐、酱油、辣椒、醋、香油、味精、芥末、葱等佐料齐备,各味俱全,再佐以豆腐干细丝、香菜,色、香、味俱佳。

    应县以山美水美人美闻名于天下,吃过应县滴溜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独特的味道。应县滴溜采用优质玉米制成,成品滴溜黄莹莹颤悠悠,灿如美玉、细如脂,看似柔嫩,实则筋韧,富于弹性,可切成细丝挂钩叫卖,为充饥饱腹的美食,具有清凉消暑的功能。

    应县牛腰,山西应县传统特色小吃,属于面食。是一种起源于清代中期的应县美食,其色如咖啡,松软甜润。相传在清代中期,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像煮熟的牛腰,应县牛腰因此得名。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对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等,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应县的熏肉以薛家熏肉最为受捧,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色泽鲜艳,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齿,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油糕,主要以黄米面(即软黍米面)为皮,以糖料或枣泥、豆沙为馅,经油炸制的一种节日食品,在当地非常受欢迎,在应县一般宴席上都会有油糕的。

    李嘉兴和苏霏霏游玩完就进行了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