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白起
作者:莹莹灿灿的高孝恭   华夏名人录最新章节     
    白起的故事

    一、简介

    白起(?-前257年),一称公孙起,郿邑(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着名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白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战绩,被誉为“战神”,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辅佐秦昭襄王,屡立战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的结局却充满了悲剧色彩,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

    二、人物生平

    1、崭露头角

    白起出生的年代,正是秦国国力日强的时期。秦昭襄王即位后,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国策,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白起以“善用兵”闻名,并得到新任秦国丞相魏冉的举荐,逐渐得到了昭襄王的任用。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秦昭襄王发起攻韩之战,先派向寿率军伐韩,后又以左庶长白起取代向寿攻韩,攻打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这是白起军事生涯的起点,他在此战中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为日后的辉煌战绩奠定了基础。

    2、伊阙之战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韩魏以及东周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升为左更的白起率军先败东周军,然后与韩、魏联军会战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龙门附近)。他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率先出击的弱点,先设疑兵同韩军对阵,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然后集中精锐,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不战自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扩大战果,以不到韩魏联军一半的兵力,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攻占伊阙,俘虏魏将犀武(即公孙喜),攻下五城。此战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随后,白起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以东到乾河(今山西垣曲东)的土地。

    伊阙之战后,白起在秦国军界的地位更加稳固。他继续东进,攻取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魏国的垣(今山西垣曲东南),随后将之归还魏国,以彰显秦国的威德。此后,白起又进兵攻占韩国的手工业区宛(今河南南阳),进一步削弱了韩国的实力。

    3、南拔鄢郢

    伊阙之战后,秦国意图展开南面攻势,继续削弱国势走向衰微的楚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马错率秦军从陇西出发,一举攻占楚国黔中郡(今湘西及黔东北)。楚国被迫割上庸(今湖北竹溪东南)、汉北(汉水以北地)给秦。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率数万秦军从武关方向大举攻楚。楚顷襄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国中上下离心,守备虚弱。白起决意死战,很快深入楚国腹地,先夺取邓(今湖北襄樊北),逼近楚国郢都北面的战略要地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鄢是楚的别都,也是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的门户,势在必保。楚顷襄王增派楚军主力拼死守城。白起采取引水灌城的办法,在鄢城西筑起堵水的堨,引西山长谷水(即蛮水,亦称鄢水)入长渠(后世又称白起渠),把水从城西灌向城东。楚国军民溺死数十万人,楚军主力受到惨重损失,鄢城也随之陷落。白起又率军转向西南,攻取了位于郢都上游的西陵(即夷陵,今湖北宜昌南),截断了郢都与巫郡的联系。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郢都,下令放火焚烧了在西陵的楚先王陵墓,以打击楚国的军心士气。随后乘胜向东进兵至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安陆(今湖北安陆南),南攻到洞庭湖及其以南地,楚军溃不成军,相继退却到城阳(即成阳,今河南息县西北)、陈(今河南淮阳)。秦国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白起与蜀中郡守张若率军攻占了巫郡及江南地区,在此设立黔中郡。

    4、屡败三晋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前276年),白起伐魏,攻取两城。此后,他继续东进,与赵、魏等国交战,屡建奇功。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赵、魏合攻韩国北面的重镇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韩国向秦求救。昭襄王便派白起、魏冉和客卿胡阳率军救援韩国。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军速度进行长途奔袭,突然出现在华阳的战场上,赵、魏联军措手不及,遭遇大败。掳获赵、魏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魏将芒卯败逃。又与领兵来援的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最终魏国被迫献南阳与秦国求和。

    此后,白起继续攻打韩国,攻占汾水之畔的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攻陷五城(一作九城),斩首五万。又攻占韩国位于太行山南的南阳地(今太行山南与黄河之间地),目的在于截断韩上党郡与其南半部的联系,夺取上党。

    5、决战长平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韩桓惠王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便遣使投降赵国。赵孝成王根据平原君赵胜等人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大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为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点燃了导火索。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此时,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秦军与赵军的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结果没有成功,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

    秦军攻势锐不可当,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大。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后,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

    战争持续了三年,秦军损兵折将。战略相持使得赵国无法继续支撑下去,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战争相持三年,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更急于结束战争。加之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使得赵国心存侥幸心理,如果集中兵力决一死战,或许秦国并不是不能战胜,所以改变了坚守的策略,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赵国更换主将对抗秦军的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领军。白起面对轻敌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赵军吸引进秦军主力构筑的袋形埋伏圈;然后从侧翼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为轻兵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奇袭了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百里石长城所在的山脉突兀横亘于平原之上,一边通往长平前线,另一边通往赵国大后方。赵军由于一味进攻,重兵集结前线,导致后方兵力空虚。秦军趁赵军没有防备将其夺占,使得长平的赵军与后方断绝,这是赵军陷入危机的开端。秦军出其不意地穿插到赵军背后袭占百里石长城防线,反映出白起一贯的战术风格——深藏不露、避实击虚。

    在秦军奇袭百里石长城的同时,长平的正面战场秦军却一副节节败退的样子。八月,一心寻求决战的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楔入赵军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他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口袋型的秦军预设阵地。此时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赵军背后利用地形将整个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赵军陷入包围。赵括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壁垒却始终不得突围。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昭襄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自到河内郡督战征调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以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白起与部下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将赵降卒四十万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

    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创造了中国先秦战史上最大的一次歼灭战战例。战后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6、将相失和

    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一面平定了上党全境巩固秦军对上党的控制;一面请秦昭襄王增调军队和粮草准备乘胜一举灭亡赵国。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十月白起分兵三路:一路由王龁率领攻占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以西的要地武安、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赵太原郡(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白起自统主力驻留上党准备进攻邯郸。

    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即使周公、召公、吕望的功勋也不能超过他。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秦与赵、韩停战言和各自撤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7、赐死杜邮

    白起,这位曾以铁血手段震撼六国的战神,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悲哀。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白起的故事以一种凄凉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自长平之战后,白起与应侯范雎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范雎因嫉妒白起的大功,屡次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使得白起逐渐失去了秦王的信任。当秦昭襄王决定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时,白起以其敏锐的军事直觉,判断此时并非攻赵的最佳时机,力劝秦王放弃此念。然而,秦王却未听从他的建议,坚持发兵。

    王陵率兵攻打邯郸,却久攻不下,损失惨重。秦王心急如焚,欲派白起为帅,以期扭转战局。但白起深知此时出兵无异于自投罗网,坚决拒绝了秦王的任命。秦王的怒火被彻底点燃,他无法理解这位昔日战无不胜的将军为何会如此怯懦。同时,范雎也趁机落井下石,进一步挑拨秦王与白起的关系。

    在秦王的盛怒之下,白起被贬为士卒,并被放逐至阴密。然而,秦军的战败消息却如潮水般涌来,使得秦王更加迁怒于白起。他命白起即刻动身前往流放地,不得有丝毫耽搁。白起病体沉重,却不得不踏上这条通往死亡的旅程。

    当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时,秦王的使者带着一把冰冷的利剑来到了他的面前。使者宣读了秦王的旨意:“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赐剑自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死亡判决,白起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但随即,他又仿佛明白了什么,低声自语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罢,他毅然引剑自刎,结束了自己辉煌而又悲壮的一生。

    白起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秦国乃至整个战国时期的重大损失。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本应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继续发光发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却以这样一种凄凉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叹息。

    三、主要影响

    1、军事思想

    白起,这位战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独特的战略眼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在作战中料敌如神,出奇制胜,威震六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军事思想,不仅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最高水平,也为后世兵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

    白起的军事思想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他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种歼灭战的思想在他指挥的多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在伊阙之战中,白起以不到韩魏联军一半的兵力,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创造了中国先秦战争史上的一次奇迹。这种歼灭战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兵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强调追击战

    为了达到歼灭战的目的,白起非常强调追击战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敌军败北逃走的情况下,必须发起穷追猛打的追击战,才能彻底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这种思想在他的多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华阳之战中,白起在敌军败逃后,立即发起追击战,最终全歼敌军。这种追击战的思想,不仅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也为后世兵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重视野战筑垒工事

    白起对野战筑垒工事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在野战中构筑壁垒工事可以有效地阻止敌军的进攻和突围。这种思想在他的多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在预期歼敌地区构筑了壁垒工事以阻止赵军的进攻;在赵军主力进攻受挫后改为就地筑垒防守时他又在赵军营垒周围构筑了壁垒工事以防止赵军突围。这种重视野战筑垒工事的思想不仅提高了秦军的防御能力也为后世兵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使用远程奔袭战术

    白起在作战指导中还善于使用远程奔袭战术。他认为通过远程奔袭可以迅速到达战场出奇制胜。这种思想在他的多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华阳之战中他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速度八日到达华阳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远程奔袭战术不仅提高了秦军的机动性也为后世兵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白起的军事思想是秦国兼并战争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不仅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也为后世兵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歼灭战思想、追击战思想、野战筑垒工事思想和远程奔袭战术等都对后世兵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军事活动

    白起一生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七十余战未尝败绩。他的军事活动不仅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战争经验和教训。

    伊阙之战

    伊阙之战是白起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面对韩魏以及东周联军的强大兵力采用了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成功地全歼了敌军二十四万人。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白起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也为秦国的东进之路扫清了障碍。

    南拔鄢郢

    在南拔鄢郢的战役中白起再次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领秦军深入楚国腹地采取引水灌城的办法成功地攻占了楚国的鄢城和郢都。这场战役不仅削弱了楚国的实力也为秦国的南进之路奠定了基础。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白起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在这场战役中他面对赵军的强大兵力采用了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成功地全歼了赵军四十五万人。这场战役不仅创造了中国先秦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歼灭战战例也彻底摧毁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起的军事活动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战争经验和教训对后世兵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轶事典故

    1、白起坑杀赵卒

    长平之战中白起面对四十万投降的赵军降卒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坑杀。这一举动不仅让赵国元气大伤也让白起背负了千古骂名。然而从军事角度来看白起此举实则是出于无奈。当时秦军粮草不济无法养活如此众多的降卒。若将其放归赵国无异于放虎归山。因此白起只能狠下心来采取了这一极端措施。这一事件也成为了白起军事生涯中最为争议的一段。

    2、白起与范雎的恩怨

    白起与范雎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范雎因嫉妒白起的大功屡次在秦王面前进谗言使得白起逐渐失去了秦王的信任。而白起则因性格刚烈、不善逢迎与范雎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在攻打邯郸的问题上两人的矛盾彻底爆发。白起坚决反对出兵而范雎则极力怂恿秦王。结果白起因拒绝出兵而被贬黜流放最终惨遭赐死。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嫉妒与贪婪。

    3、白起的军事才能

    白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战绩闻名于世。他熟知兵法善于用兵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在伊阙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大败韩魏联军;在长平之战中他更是以惊人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手段重创赵国主力。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了后世兵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五、后世纪念

    1、历代追封

    白起死后其军事才能和战功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可。唐宋时期他被供奉于武成王庙内位列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他更是被列入武庙七十二将之中位居东庑之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白起军事才能的肯定也是对他为秦国统一大业所作贡献的铭记。

    2、墓址与祠堂

    白起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城东郊渭河北岸的任家咀。墓呈圆形底部直径19米墓高8米。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530工厂在施工时曾发现墓道并出土了兵器、佩剑等文物数件现存于咸阳博物馆。1982年白起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还建有白起祠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军事家。

    3、民间传说与信仰

    在民间传说中白起被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他被视为战神和护国神只受到人们的崇拜和祭祀。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修建了白起庙来供奉他并祈求他的庇佑。同时道教也将白起纳入神鬼谱系中逐渐抬升其地位并最终使其成为神将。这些民间传说和信仰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白起军事才能的敬仰也体现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白起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战绩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的结局却充满了悲剧色彩令人扼腕叹息。但无论如何白起的故事都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