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富庶扬州城,血色修罗场
作者:青港沉沙   跟着姓名学国学最新章节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所谓“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大意就是要坚持,而且这个坚持还分步骤。先庚三日,侧重谋划,后庚三日,侧重执行。

    刚开始谋划的时候可能不太顺利,等谋划好了,坚持贯彻执行下去,就会收到好的结果。这就是无初有终。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苦心谋划下,满清统一女真、征服朝鲜、建立三院六部制,迅速将部落制的女真推进到封建制社会。

    满清早期的权位更替仍保留着部落制的遗风。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由众贝勒旗主推举上位。现在皇太极死了,他的继任者同样也要由贝勒旗主们推举继位。

    努尔哈赤的子孙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局面,在巨大的权力诱惑面前,他们依然保持最基本的克制。

    无论是多尔衮、豪格,还是代善、多铎,他们争夺权力的前提,是确保帝国稳固,不让其分崩离析。

    在多尔衮和豪格两个最强大的人谁也不服谁的时候,他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拥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登基,而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豪格的势力太强大,而且福临的哥哥,他显然不能摄政,否则可能会倒反天罡,而且多尔衮一系也绝对不会同意。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他担任首席摄政,便成为大家的共同选择。多尔衮任第二摄政,则稳住了多尔衮的支持者。

    豪格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但以当时的形势来看,这或许是最恰当的选择。

    年仅六岁的福临是庄妃的儿子,他能在众多强者之中脱颖而出,顺利登基为帝,首先要归功于其母的多方斡旋。为此,还引发了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故事。

    关于此事之真伪,后世众说纷纭,如今已成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

    多尔衮曾自称皇父摄政王,并在皇宫内院居住。如果孝庄太后没有下嫁,此事便是大逆不道。而据朝鲜史料记载,顺治帝在派遣使臣赴朝时,也曾在国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也有历史学家煞有其事的考证,说太后下嫁之说不可信。他们的论证当然很有道理,但在我个人看来,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以皇帝、太后之尊都未能压下舆论,这事就先有了五分真。

    无论太后是否下嫁,福临终究登基为帝了,年号为顺治,故称顺治帝。他不是满清首任皇帝,却即将成为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

    公元1644年4月,顺治帝拜多尔衮为大将军,命他统帅大军南下,继续与大顺、南明政权争夺天下。

    在劝降吴三桂后,清军大举入关,迅速消灭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公元1644年6月,多尔衮从统一中国的整体战略出发,力排众议,决定迁都北京。

    当年九月,顺治帝在北京天坛祭天,然后再次在皇极门(今太和门)即皇帝位,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满清坚持一贯的军政措施,在内政上保证了王朝稳固,在军事上几乎战无不利,推动清朝从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权转化为统治天下的中央政权。

    这对满清统治者来说,无疑是吉利的,但对汉人来说却未必。

    随着天下定鼎,多尔衮军功暴涨,权势不断攀升,很快超越首席摄政济尔哈朗。他以调兵遣将时奏请钤印不便为由,遣人将顺治帝的皇帝印玺收入王府备用。

    从此以后,他出行使用的仪仗规制几乎与皇帝等同,而且要求官员在奏书中称其为皇叔父摄政王。

    不久他更进一步,改称皇父摄政王,其所用仪仗、卫从与皇帝等同,开始独揽朝政,不再请示顺治帝而自行称诏下旨。

    这时候的满清政事,大多数出自多尔衮的意志。

    他看起来非常重视汉人,并尊重汉文化。他重用汉官而沿袭明朝内阁票拟制度,公元1648年,又在六部实行满汉分任制,在满人之外另设汉人六部尚书。他甚至明文规定,允许满汉官民互相嫁娶。

    但他在骨子里却极为排汉。他任摄政王时期,推出了六大恶政,分别是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和屠城。

    多尔衮颁布的剃发易服令极其严苛,要求全体汉人十日之内尽废明朝衣冠,按照满族习俗剃发垂辫、着马蹄箭袖,违抗者直接处死。这就是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汉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他们成年之后就不再剃头发,都把头发盘在头顶,而成汉族衣冠。多尔衮推行剃发易服,就是强制汉族移风易俗。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为此做《断发》诗:

    一旦持剪刀,剪我半头秃,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

    所谓圈地,即指将京畿大量土地无偿分给八旗王公贵族,造成大批汉族百姓流离失所。随着满清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官民迁入关内。多尔衮下令把北京内城几十万汉民强迫迁往外城,腾空内城安置清朝皇室和八旗官兵,这就是占房。

    与此同时,他还创造出跑马占地的方法。令人骑马拉绳圈占百姓良田,大肆掠夺农民土地。许多汉民因此倾家荡产,流离失所,但多尔衮推行投充和逋逃,不允许他们逃亡。

    满清的王公贵族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逼民投充,招收农民作为长工雇农。很多汉人不愿离开故土,被迫投入八旗人家充当奴仆。因为当奴仆的遭遇非常悲惨,他们不得不为活下去而逃亡。

    多尔衮于是制定了严禁奴仆逃亡的法律,即逋逃。逋逃法规定抓获逃人,鞭一百后归还原主,凡隐匿不报者就地正法并没收家产,左邻右舍也要受牵连,各鞭一百后流放边地。

    清军入关后,为打击明朝遗民的抵抗决心,先后进行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绝人寰的屠城。使富庶繁华的扬州城一夜间化作血流成河的修罗场。

    这些惨无人道的严酷政策,显然与所谓“满汉一家”的思想自相矛盾。

    在多尔衮的高压政策下,顺治帝形同傀儡,而汉族百姓水深火热。

    幸好,他在外田猎时不慎坠马受伤,不治身死。

    顺治帝得以亲政,他依帝礼追尊多尔衮帝谥“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并上庙号成宗,以褒奖他对清朝立下的不世功勋。

    但短短不到两月,顺治帝定其十四条大罪,追夺其一切封典,毁墓掘尸。这纯粹是在泄个人私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