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作者:阑风伏雨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最新章节     
    这件事情的起因还得从房山说起,夏先衍在房山就感受到了众多烈士纪念之地诞生的灵源气息,并且通过这灵源了解到了其中所记录的历史。

    这段时间以来,他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近代的历史记忆。

    所以,此番前往冀州,夏先衍没有选择乘坐高铁,而是向军区借来车辆,开车南下。

    赵邵铭开着车载着一行人驰骋在燕赵大地之上,而夏先衍则是依据烈士纪念地的分布,让他绕了个远路。

    夏先衍坐在后座,靠着车窗,双目微闭,将神识外放出去,仔细地观察着沿途经过的每一处灵源之地。路过的每一座县城、每一个乡镇都有关于烈士的纪念之所。

    一路上,他始终沉默不语,只是偶尔会睁开眼睛,看一眼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

    如此众多的历史记忆,让夏先衍的心神一直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青山埋忠骨,

    山河念英魂。

    英雄冀州,

    抗日烽火。

    自19世纪末始,脚盆鸡通过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日俄战争等战事不断侵略华夏。

    1931年9月18日夜,脚盆鸡军队炮轰沈阳北大营,其后鲸吞东北三省及热河省。

    长城沦陷,华北危急,华夏民族被逼上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起,全民族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伟大正义战争全面爆发,燕赵大地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

    英勇报国的冀州人民,前仆后继,以不屈的意志和卓绝的智慧重铸五千年民族精神的钢铁长城。

    华夏民族的精神长城正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一座座烈士陵园,一座座烈士纪念馆,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承载着无数英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见证着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正义而英勇献身的伟大时刻。

    烈士陵园里,那一排排整齐的墓碑,每一座都代表着一位逝去的英雄,他们将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用生命换来了如今的和平与安宁。

    烈士纪念馆中,陈列着的一件件遗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史料,无不生动地展现着英烈们的坚定信念、无畏勇气和崇高品格,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让后人得以真切地了解他们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这些地方时刻提醒着人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永远铭记烈士们的功绩,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让这些丰碑所蕴含的伟大力量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正是因为如此,夏先衍的心神一直跟着历史的记忆起伏,仿佛是经历了一番近代的历史。近代的历史记忆对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原本他以为登上满城汉墓的山顶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能让自己那颗纷乱的心逐渐平静下来,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然而事与愿违,当他踏入保定市区,再次感觉到烈士陵园之地散发出来的历史记忆后,那种沉重而肃穆的氛围瞬间便将他包围起来。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他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思绪再度被拉回到那段悲壮的历史当中。

    尤其还进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灵源之地,接受了有一段历史记忆,直接让他差点走火入魔。

    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问义不惧死,慷慨赴国难。

    他们一起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烈、高亢的浩浩燕赵之歌,华夏有难,以身赴死,燕赵一脉相承。

    仅保定市就有三座国家级烈士纪念地。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位置:保定市易县西南部45公里处。

    在冀州易县境内的太行山巍巍群峰之中,有一座历史名山。因其酷似狼牙,直刺青天,故名“狼牙山”。

    1941年9月25日,在与日寇的激战中,为了掩护当地干部群众及主力部队的转移,五位八路军战士在班长马宝玉带领下,毅然将敌人引至三面峭壁悬崖的棋盘陀上。

    面对步步逼近、成群结队的敌军,他们宁死不屈,义无反顾地从狼牙山巅纵身跳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在坠落过程中,因被岩石中长出的树木挂住,虽身负重伤但幸免于难。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底座3.06米,塔身五层,呈正五边形。塔身呈乳白色,高21.5米;塔身上部镶嵌着“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塔身下部呈军旗形,镶嵌着汉白玉的五勇士半身浮雕像,浮雕下镌刻有碑文。

    晋察冀烈士陵园,位置:保定市唐县军城镇南关村。

    1940年5月,白求恩墓建成。陵园北侧是抗战烈士公墓,安葬着为抗战牺牲的县团级以上干部36位,碑廊石碑上镌刻着唐县籍烈士2500余名。

    1941年8月,雄伟高大的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纪念塔落成,但是刚建成2个月就被日寇炸毁。1

    943年7月修建了柯棣华墓,此后陵园曾多次维修。

    1988年5月,原加美援华医疗队护士,白求恩生前战友琼?尤恩女士的骨灰,也遵照她的遗嘱安葬在白求恩身边。

    2007年7月23日,国际主义战士傅莱同志墓地也在晋察冀烈士陵园落成。

    保定烈士陵园,位置:保定市竞秀区陵园路188号。

    园区内主要烈士纪念建筑有保定革命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碑、烈士墓区、烈士骨灰堂、英烈亭、谢臣纪念碑亭、英烈墙等纪念设施。陵园主体建筑为保定革命纪念馆,主要由序厅和三个主展厅组成,陈列、展示保定地区范围内的革命重要事件、史实和烈士英雄事迹。

    位于园区北侧的烈士骨灰堂设有10个骨灰寄存室,共存放144位革命烈士的骨灰。

    园区东北侧烈士墓区共安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牺牲的烈士143名;

    烈士墓区中央位置的英烈亭内共镌刻有238位保定籍烈士名录;

    纪念广场位于园区中部,主要建筑是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广场东南侧建有高3米的英烈墙,正面按照区划代码顺序镌刻有位保定籍烈士英名录,背面绘有新二十四孝宣传彩图。

    纪念广场西侧建有“全军爱民模范”谢臣烈士纪念碑亭。园区西侧景观墙悬挂有100幅着名英烈的照片并配有简要革命事迹说明。

    燕赵儿女多奇志!

    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燕赵儿女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之歌。

    夏先衍被这些事迹深深感染,随后心神沉入灵源之中,试图去了解更多近代史的历史。然而,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灵源从历史中提取出来的庞大记忆是他所无法承受的。

    倘若当时他能够意识到这一问题,利用识海来消化这些记忆,便不会出现问题。可惜的是,他直接将心神沉浸其中,妄图凭借大脑来记忆,结果出了大问题。

    离开保定的时候,他大脑还是昏昏沉沉的,结果就是他在车里睡着了。

    时光悄然流逝,车子一路疾驰,最终抵达了石家庄。夏先衍还没有休息过来,于是决定当晚就在这里休整。

    夏先衍继续休息,温养心神。

    而与此同时,李风禾和其他队友们并没有闲着,她们围坐在一起,仔细地重新筛选着接下来要去探查的灵源之地。

    虽然整体的行进路线保持不变,但发生了之前的状况,她们不得不对其中一部分灵源之地进行更改和替换。

    经过这一夜的休息,夏先衍昏昏沉沉的状态终于缓解了,精神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房间时,他缓缓睁开双眼,心境轻松了下来。

    看到他起来了,其他人也纷纷围拢过来,关切地询问着他的身体状况,并征求他对于后续行程的意见。

    夏先衍看了看后续的行程点了点头,没什么问题。

    他们所选定的首个目的地,便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正定古城灵源之地。

    正定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古称常山、真定。

    正定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5000 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春秋时期为鲜虞国,战国时期为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归赵,秦时属恒山郡。

    汉初置东垣县,汉高帝十年(公元 197 年)代相陈造反,叛将赵利守东垣,次年汉高帝刘邦率师攻克东垣,为表示天下真正太平,把东垣县改为真定,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这里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曾与保定、燕京并称为 “北方三雄镇”,至今正定南城门上还镶有 “三关雄镇” 的石刻匾额。清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因避世宗风帧名讳,才改真定为正定,并一直沿用至今。

    正定古城位于冀州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距石家庄市15千米,地处太行山东麓,为山前倾斜平原的中上部,地势平坦,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古城始建于北周(557-581年),初为石城,规模较小;唐按镇治扩为土城;明砌为砖城,遗存至今。

    正定有 “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 之美称,正定古城内现存主要建筑有隆兴寺、正定四塔(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正定城墙等。

    一行人从正定古城南城墙入口进入古城,正定古城所保留的古代城墙孕育出了灵源,也正是这些残存的城墙,使得灵源之地沿着城墙扩张,然后连接起了其他的灵源之地,最终这些灵源之地融合在了一起,覆盖了大半个正定古城。

    沿着燕赵南大街向北走,沿途经过一座仿古建筑阳和楼,夏先衍通过这里散发出来的气息,感受到这里也是孕育灵源的地方。

    阳和楼曾是正定古城的重要地标性建筑,被称为 “九楼四塔八大寺” 之首。

    阳和楼始建于金末元初,历史悠久。历经元、明、清等朝代,多次进行修葺,不断维护与完善。但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阳和楼曾被毁。不过,2014 年正定县委、县政府聘请梁思成弟子郭黛姮任总设计师,对其进行了复原性重建。

    虽然阳和楼是现代在原址重建的仿古建筑,但这里还是继承了古代阳和楼的历史意义。

    赋予这座仿古建筑历史意义的是文化。

    宋元以来,阳和楼一带便是市井繁华之处,是元曲的创生中心和元杂剧的演艺中心。一代文宗元好问在经历国破家亡的兵燹之后,流寓真定,在此传授散曲创作,并培养了白朴、尚仲贤、李文蔚等一批散曲和杂剧作家。

    他们在阳和楼的市井之中演艺,使这里成为华夏元曲真正的发祥地,也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代帝王官员、文人学士多登楼观景,赋诗题字,这里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和文化印记。

    穿过阳和楼,继续沿着燕赵南大街向北走,来到了开元寺,这里也是一处重要的灵源孕育之地。

    开元寺的钟楼,是华夏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钟楼上悬铜钟一口,造型古朴。铜钟悬挂在木结构钟楼上,千年不坠,堪为一大奇观。

    开元寺南遗址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7个历史时期连续的文化层叠压,出土文物7000余件。

    离开开元寺遗址后,夏先衍顺着灵源的气息来到了正定博物馆与隆兴寺,这两处也是灵源孕育之地。

    其中,隆兴寺始建于隋朝,又经历代修葺,现为全国保存年代久远、规模大、保存程度完好的寺院之一,内有摩尼殿、倒坐观音、转轮藏、龙藏寺碑、大悲阁和毗卢殿等。

    大悲阁内,有华夏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铜铸立佛——千手千眼观音铜像。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铸造大悲菩萨铜像,这尊高达21.3米的铜像,历时4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