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8 论船
作者:飞翔的羊   大明新福王最新章节     
    江南造船大匠见到要造的第一类船就叫苦不迭认为太难,对此常洵给出的第一个答案乃是拿出一把铜尺说:

    ‘我这时间才了解木匠有木匠的尺,铁匠有铁匠的尺,泥瓦匠尺也不同,各地可能也存在差异,如此怎么配合干活?所以第一条我名下所有的产业只有一种标准尺,如此图纸上尺寸就是实际尺寸,你们的造船厂今后都用标准尺。‘

    推行标准尺乃是迫不得已,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中国大一统意义重大。可是后面各朝代对此并不严管,或者说重量、容器方面关系收税还好一些,长度最是混乱。虽说尺寸相差不大也让常洵让人加工物件开始时常造成误会。

    这才让他决定统一使用标准尺,倒不必一定用米制,标准米他也不可能拿出来,后世公制占主导地位英制也没有完全退出,用大明最主流的尺统一也并非不可。于是常洵根据布店尺制作了标准铜尺与硬木尺。

    或者说常洵对自己势力第一个统一的乃是长度,今后他会再制订统一的重量与容量标准等。虽肯定与后世公制会有不小区别,但这也没什么办法,他不可能照抄公制标准了。何况这公制标准与大明相差大推行困难外,只要大明工业化走在前面加体量大,明制也可以成为公制的。

    说了长度统一,对大匠提出尺寸曲线太多不好控制常洵介绍了龙肋骨系统,这时大明造船很重视隔水板,有隔水板不仅提高了船体强度与安全性,可是仅有隔水板强度还不够外,尺寸不精确同样标准造出的船排水量有不小差距,与线形比较直挺僵硬。

    常洵介绍的龙肋骨造船技术就是每隔三四尺制作一付肋骨,如此一来肋骨只要确定几个点尺寸中间用弧线连接画在地上,然后与龙骨结合起来船的架子就完成了外隔水板仍然可以运用外,有肋骨会提高船体强度。

    听常洵如此说这些大匠眼前一亮觉得真是可以也有好处,再一想又提出如此一来尺寸与形态可以保证,那木料僵硬太弯曲不好办。

    见提到这个问题常洵叹息一声说那船板并非只能用那么厚,比如原来用四寸板,你们用一寸板三层再中间斜着试试。如此锯板工作会增加不少,可是里面可以用不那么耐腐蚀的;木头也不必那么大且粗直均匀了;板与板之间的缝会很微小只要简单处理不必费较多工夫与材料了,综合起来更省工夫与钱了。

    对船而言船体更均匀更强了,同样排水可以多载一些了。船型也可以更符合水中行驶性能了,更漂亮与更不易上浪了,由此船的性能更好了。

    说到这里下面的造船大匠一愣一愣的,常洵所讲的已经让他们有点懵,那是虽觉得常洵讲的有理脑袋容不下或存储处理来不及,类似醉酒差不多,同时也相信螺旋桨乃是常洵发明的,因为这时他所讲根本不用稿子,侃侃而谈十分自如,仅是听来不可能如此细致。

    因此这时这些船匠们将常洵当作神人天才,只有他们孙辈大小却已经知道他们祖祖辈辈都不知道的,这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是什么?于是如之前接触常洵的人一样他们看待常洵不仅是福王、老板,更是他们的祖师爷,成为了常询狂热的拥趸。

    那知他们的直觉才是对的,他只是记住后世零零碎碎见识与常识,再经过自己逻辑推理及合理化等处理。加上他有钱又有权,让人试验只要稍微可取或有一点可能吩咐下去让人干或试就可以了,肯定比这时代的人高明太多,如遇上一个同样穿越者就原形毕露了。

    见他们有些灌多了常询歇了一会儿才挂出一条怪船,说它怪乃是这船下面两条上面一体,与连环计中多船系绑在一起,却干脆两船合一。这让那些造船大匠又不懂了,常询只能再次科普说:

    ‘这船愈方正愈不易倾覆,可船愈方正速度愈慢,只要试验一下就可以知道甚至是你们自己已经觉察载同样多船长速度快,可安全性又差一些那么怎么办?只能平衡兼顾了,还有尽量吃水深一些重心高低,侧面受风小一些,这两者经试验就可以知道对抗颠覆非常重要,道理今后会说的。‘

    ‘可我需要载人甚至是牛羊等为主的船,为什么就是移民大员岛需要。那么运人船大当然多运一些,同样排水量舱内空间愈大运人愈多,这与运输其它物资不一样,这双体船就空间比大可以多运人。另这条双体船下面窄长速度会较快,那是人在船上拥挤狭小容易生病早一点送到也是好的。‘

    ‘还有运人又要求更安全,双体船比同样长宽比的船更不易倾覆。这一点道理现在不说没时间,但你们可以用已经做出来的船模试一下。如此双体船安全、速度快、空间大多运人,造起来麻烦一些代价大一些也是值得的。‘

    介绍了双体船常询又介绍了三体船,并介绍说一般而言这两种船效果差不多,可能双体船上下水更困难,其它方面也可能存在优劣或适用性差异,可以同样造出来试试。其中还要赶造一条捕鲸母舰当捕鲸船的后勤基地与加工基地,这时条件可能还不具备但捕鲸船也在计划之内。

    向江南来的造船大匠上课,解释了为什么要造那些怪船,常询此方面又告一段落。或者说这告一段落不准确,因为他接着考虑有了船或启动移民后船只肯定是沿海岸航行,这方面有了巡逻船就可以开始水文调查、地形绘图。

    但这仍然需要船员懂一些导航知识与经验,这方面西方人走在了前面,好像六分仪还没有出来四分仪已经有了。去澳门不知能否买到。买到了需要仿制与研究改进,还有保持水平的陀螺仪也要开始研制,人员也要培训。

    另外在船上用灯笼光线差抗风弱,后世的桅灯要及早研制出来。只是这时石油要去延安找,据说猛火油就是,可也要派人去买,他的人手紧张事太多啊。

    还有一件事比较麻烦,这事就是用船来往天津到灵山岛,灵山岛到大员岛、中左所不可能只在白天航行,也不可能完全避开海岸,那么灯塔就是二十一世纪还在使用的设备。

    只是整个大明沿海等建起完整的灯塔链花费巨大不算还要巨大的人力,这方面常询一时间还多少有些困难,不过最麻烦可能会有文臣反对甚至是有地方官吏阻挠。

    文臣之所以反对最大的因素可能还在于‘河槽‘与‘海槽‘之争,这争在后世人看来确实是无谓,傻傻地争什么?

    因为此时槽运走运河仅纤夫十几万,运河每年维护费几到几十万两银子。海运年四百万石槽粮不过六七百吨,造船技术就这时水平一船可运走,造船技术发展一倍不足二百船次,每船年走四次只要五十条船,比现在运输船、船员已节省太多,况十多万纤夫可以干多少事?

    何况海运前元搞过大明也断续搞过,历史经验证明海运更经济,有问题也是因为管理、投入之类造成的。比如前元应用海运却从未测绘过沿海水文地形,建设一些临时避风、停泊,可补充淡水的锚地、港口,还有应急的灯塔。

    只是这时河运的利益已经深深地绑架了许多官员,因此时有人提议海运,包括这之后的沈廷扬有长江口的沙船帮支持都没有搞成功。

    常洵造灯塔包括肯定要测绘水文地形,建设一些临时锚地避风虽不曾提及海运槽粮,可是这一来有些官员肯定会联想海运而加以反对,或出手阻止常洵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