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的第二本卡伦霍妮的书,第一本是《我们的内心冲突》,由于间隔时间稍微有些久了,已经忘了第一本书的内容了,而刚刚读完的这本《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给我的感受却是崭新的,这本书我大致分了三次看完,第一次看了大概百分之八左右,第二次看到了一半的内容,第三次则是一口气给读完了。
第一次看时,看到了对于作者的简介,19世纪末出生的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被公认为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再看到其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她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刻画出那群隐匿于我们之中的神经症患者,刻画出实际推动他们的内心冲突,刻画出他们的焦虑、他们的痛苦,以及他们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肯定了文化环境对于神经症患者人格形成的影响。
诚然如作者所言,书中的文字朴实浅显,作者将她的观点一字一句娓娓道来。这是我第二次读本书的前半部分时最深刻的感受,并且贯穿始终。
然而,不知为何,虽然看似作者一字一句都很有逻辑,但我始终抓不住重点,而且通篇的关于神经症患者的相关描述,某一些描述让我不禁怀疑自己就是一个神经症患者。
关于神经症,由于和专业略微搭了一点边,也算是略有耳闻,但是和专业关系不大,所以知之甚少,然而在书中反复出现的神经症一词,却让我对神经症的定义有些陌生,于是我便再度打开了百度百科关于神经症的定义: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分离症状、转换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从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我们平时所说的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以及各种恐惧症(比如恐高,社交恐惧等)都可以归为神经症的范畴。
然而百度百科中还提到:随着对神经症认识的深化,其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这种演变的总趋势是内涵变得越来越深化并不断异化,结果是在icd-10中几乎完全抛弃了神经症这一概念,将这类疾病肢解为七种不同的障碍。称之为神经症性、应激相关和躯体形式障碍。
按神经症性障碍在icd-10中的编码分类如下:
f40恐怖性焦虑障碍
f41其他焦虑障碍
f41.0惊恐障碍
f41.1广泛性焦虑障碍
f42强迫障碍
f43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f44分离(转换)性障碍
f45躯体形式障碍
f48其他神经症性障碍
f48.0神经衰弱
以上便是百度百科中对于神经症的最新解释,由于这本《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成书于1937年,所以我们不可否认本书在心理学上,或者是对于那个时代的特殊意义。
但是在今天的我看来,对于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实在是有限,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无法分清正常人与神经症患者之间的界限,直到快结尾时,作者才抛出了她的结论:
一个人是不是神经症患者?对于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判断标准就是:他们是否感觉这些冲突已经成为自己的阻碍,是否能够正视这些冲突并干脆直接地处理这些冲突。
根据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无法正确接受或者是处理他的内心冲突时,那么他便可以视为一个神经症患者了。
这样的说法在逻辑上也的确说得通,不过相较于如今逐渐完善的诊断标准和分类体系来说,确实显得有些太过苍白了,但我这样的论断似乎有些颠倒因果了,毕竟现代心理学就是在前人们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这本《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也具有它独特的价值。
正如每个人都具有他独特的价值一般,我们不应轻易的给某个人下一个神经症的标签,也许有的人就是比较容易焦虑,也许有的人就是生性要强,也许有的人就是害怕一些东西,但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只要不严重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生活,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的正常运转,我们就应当给予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也是作者在最后如何判断神经症患者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的来说呢,本书作为一本了解卡伦霍妮的基本学说和观点的读物来读的话,还是值得一读的。可要是抱着作为一本神经症患者百科全书的想法来阅读的话,那最好还是不要抱有太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