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变形记》,很久之前便有所耳闻,最初对于变形记的映像,也是停留在某卫视的一档综艺节目上,后来知道了有这本书,但一直没去读。关于卡夫卡,也是在好久之前便耳熟能详,最开始听说这个名字,是来自于村上村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后来才知道,海边的卡夫卡和卡夫卡的区别就和变形计和变形记的区别一样大。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的对于久仰大名的《变形记》和他的作者卡夫卡有了初步的接触和粗浅的了解。这本小说的的篇幅不长,六万多字,算是一个小中篇吧,今天大概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读完。
书的前半段讲述的是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作为家里顶梁柱的格里高尔在震惊之余的第一反应竟是想着上班不要迟到,格里高尔有一个经商失败欠了一屁股债的父亲,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安娜,还有一个他十分宠爱的喜欢音乐的妹妹葛雷特。
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之后,丢掉了工作,也逐渐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家人和其他人的眼里,他就是一只不折不扣的“甲虫”,家人们听不懂格里高尔说话,于是他们以为格里高尔也不理解他们的意思,殊不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格里高尔看在眼里,而且格里高尔在变成甲虫后还一心一意地为家人着想着,他为了避免吓到给自己送吃的妹妹,甚至情愿花费四个小时挪动床单遮住自己的身躯。
然而格里高尔的处处为家人们着想的心理却与家人们对于格里高尔日渐冷漠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刚开始还关心着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妹妹刚开始也悉心照顾着他,父亲则一开始就对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怀有敌意,随着时间的延长,随着格里高尔这个家里经济支柱的倒塌,父亲拿出了家里的积蓄,母亲和妹妹都不得已出去工作,故事在格里高尔惊吓到租客中推入高潮,自此之后,妹妹彻底地将格里高尔视为一只“甲虫”,视为这个家里的累赘,并向父亲提议甩掉这个累赘,父亲表示赞同,这一切格里高尔都看在眼里,后来格里高尔饿死在了自己的房间里,大家似乎都无动于衷,只觉得松了一口气,就连曾经关心他的母亲也只是露出了“忧伤的微笑”,忧伤着自己儿子的离去,微笑着这个甲虫的离开。
当我看着格里高尔去世之后父亲赶走了房客时,我以为父亲终于因为格里高尔的离去而良心发现时,却在结尾一家三口去郊外的途中看着发育得日渐丰满的女儿谋划着为其寻找如意郎君时,我才明白,在他们的眼中,“葛雷特”又变成了一个新的“格里高尔”。
变形记的故事到这里便算是结束了,然后书的后半部分便是卡夫卡的一个小传以及卡夫卡生前留下的一些素描作品以及卡夫卡生前和生后的一个年表。
不得不说,后半部分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作品。
其实在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心中就隐隐有一种感觉,这格里高尔在某种意义上不会就是现实中的卡夫卡吧,当我读完卡夫卡小传后,发现果不其然,变形记中充斥着卡夫卡真实的生活经历,冷酷的父亲,无助的自己,小说和生活竟是那么的相似,让人不禁为格里高尔的遭遇叹息,为卡夫卡的生平经历感到惋惜,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一位与乔埃斯、普鲁斯特、汤玛斯曼等现代主义代表作家齐名的一代文豪。苦难从来不值得歌颂,值得歌颂的是在苦难之中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卡夫卡。
也是通过这本《变形记》,让我收获了三个新词:“异化”,“存在主义”,“现代主义文学”。
“异化”一词,原本是指在资本主义下,剩余价值被粉饰为经营利润,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人民降低为资本家的奴隶、只会劳动的机器的过程。可是在本书中,主角格里高尔原本是一名推销员,为了生活忙碌着,丝毫体会不到作为人的价值和乐趣,然而当他化身为甲虫时,除了外形的变化和语言功能的丧失,却将作为人的情感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或许,作为人的格里高尔被异化成了资本的奴隶,作为虫的格里高尔却在那身坚硬的甲壳之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人的本质!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而卡夫卡则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另外的代表人物还有萨特、加缪、波伏瓦、梅勒等。
现代主义文学则是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以上关注那三个名词的解释都是我从百科中觅得的,从解释中不难看出,卡夫卡的的确确当之无愧为存在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另外本书的最后有一句摘自马克斯·布洛德编《卡夫卡书信集:一九〇二年至一九二四年》中的卡夫卡关于阅读的语录:一本书必须是一柄斧头,凿开我们心中冰封的海洋。
最后,推荐这本卡夫卡的《变形记》,我想大概这本《变形记》便是那些锋利的斧头中的一柄,能够凿开我们内心某处沉积已久的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