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读书人的脊梁骨……
作者:三百斤的厨子   汉厨最新章节     
    造纸术改良后,杨川家的宣纸产量一直都不高,技术也属于绝密状态,就连刘彻暗示过几次,杨川都没有答应。

    他其实就等着有一个机会,将活字印刷术猛不丁的丢出去,让汉帝国那些读书人大吃一惊,顺带着,将有些人、有些学派,直接给打趴下。

    在长安城里,杨川有两次机会,不过,他都强忍住了。

    拿出来的好东西太多,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不要说刘彻会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就是那些深藏不露的豪门世族,说不定也会伸手来上那么一爪子。

    就算有平阳公主、卫青、曹襄这样的背景,杨川也不敢冒有些风险。

    财帛动人心。

    汉帝国的顶阶掠食者,何止长安城的那一群人?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贵族后裔,各地刘姓诸侯王,还有像什么陇西李家,山东孔家,辽东公孙家,颍川杨家……以及汉帝国近百年来的一些新贵,其实早已脱离早年的‘豪门’概念,已然向‘名门、世族’方向发展。

    随便拎出来一两家,杨川估计都会吃不了兜着吃。

    别看他如今在汉帝国胡作非为,把持着太学院,深得皇帝宠幸,实际上,一旦有真正的名门望族想对他动手,彼此之间的战斗,估计会十分惨烈。

    作为厨子,杨川明白,很多菜品,根本就不需要烈火烹油、大火翻炒,相反的,还需要文火慢炖,唯有如此,方能将食材的精髓养分给捯饬出来……

    这一次,他等待已久的机会。

    终于来了!

    朔方郡屯田,这是皇帝刘彻的意思,更是汉帝国的根本利益之所需,就算是看不惯刘彻的淮南王刘安等人,在这件事情上,也绝对不敢吱声。

    既然要屯田,自然牵扯到方方面面,其中,垦荒种地、夯筑边境城池、加固阴山防线的汉长城,这些都是题中之义,就算朝廷的仓廪略显虚弱,却还是将各种铁器、农具、粮食种子等源源不断的运来,支援杨川这位十七岁的郡太守。

    同时。

    田地屯垦出来了,人口迁徙过来了,诸如劝农课桑、培养地方人才、巩固大汉朝廷对边郡之地的控制,也同等重要。

    甚至,在杨川看来,可能比前者更加重要一些……

    然后,医馆修筑起来,没有医者愿意前来坐诊;学堂修筑起来,没有读书人愿意前来教书;良田开垦出来,没有农夫愿意前来耕耘。

    这一下,终于将杨川给激怒了。

    为了让这一场戏演得更加细腻一些,杨川还让霍去病、曹襄、张汤、司马迁等人,不厌其烦的给皇帝、给丞相府、给太学院那些读书人写信,恳求他们能解决朔方郡缺少老师的困境。

    不出所料的,除了皇帝大发雷霆一番后没了后文,其他人,包括丞相公孙弘、桑弘羊、儿宽、汲黯以及董仲舒等人,竟然对此混不理睬,就好像没事人似的。

    杨川能够猜想到,长安城里,如今一定流传着一些他的笑料。

    不要紧,想让你们开心的笑话人,等到一两个月后,就让他们哭的有多难受……

    ……

    大片大片的耕地被开垦出来,又被杨川迅速整合、划拨成一百个集中连片的屯田;同时,他将朔方郡原有的军户与几万匈奴人打散后重新组合,组建了一百多支屯垦大队,修筑了一大批牢固的军寨。

    每一座军寨,都是按照驻军千人的规模修筑,给每一名军户,分发了兵刃、弓箭和一批特制的皮甲,确保在遭到匈奴人的小股部队进攻时,能够做到自保,坚守到援兵驰援。

    这一套类似于‘大型农垦兵团’的建制,让朔方郡的局面迅速稳定下来,那种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也得到了很大缓解。

    眼看着春播就要开始,杨川终于等到刘彻的一道密旨,准允他在朔方郡范围内,随时随地的调遣羽林军,防备匈奴人的小股骑兵破坏屯田。

    接到这一道密旨,杨川、霍去病、曹襄三人的心,终于落到肚子里。

    眼看着大面积屯田颇有成效,最大的隐患,终究还是匈奴人……

    三个人相聚在一起,反复讨论后,最终决定,让霍去病、曹襄二人带领羽林军,驻守距离朔方城七八十里外的阴山一线,随时待命。

    杨川终于腾出手来,开始布局读书人的事情。

    有了造纸术,有了活字印刷术,杨川发动所有的力量,以最快的时间,将第一批‘纸质书’印刷出来,并令人星夜兼程的送往长安城。

    “这两本周易,送到太学院,藏书楼里存一本,另外一本让董仲舒那帮读书人传看一下,先将消息扩散出去。”

    “这一批算术、农桑和家禽牛羊养殖类的书,也送到太学院,给每一位大儒赠送一本,让那帮老贼眼馋几天。”

    “将所有的书籍,各选一本,专程送到未央宫,让皇帝也生气几天……”

    很快的,第一批印刷出来的书籍,被送到了长安城。

    一时间,风云骤起。

    杨川印刷出来的这一批书籍,采用了后世极为流行的线装、竖排,并用上等的丝绢、浆糊水等,制作了精美绝伦的封皮;在书籍的封面上,贴了一张空白的宣纸条儿,就等着皇帝看到后,亲笔题写一个书名;

    在书籍的封面与正文间,还有扉页、衬页、目录等内容。

    当然,这种形式上的精美与考究,还不至于让汉帝国的大读书人们愤怒和癫狂——

    大家不能容忍的,是杨川小贼,竟然用如此昂贵的纸张、如此考究的做工、如此清晰如刀刻的文字,印制了一大堆没什么用处的玩意儿。

    像什么‘算经’、‘粪经’‘农桑经’!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一本周易,却还是一本简化本,加了一些基本的文字注释,署名竟然是名不见经传的东方朔,简直岂有此理!

    什么叫暴殄天物?这便是。

    于是,满朝文武大臣的注意力,迅速从‘巫蛊之祸’和‘推恩令’的惊涛骇浪中抽离,齐齐盯住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杨川。

    长宁侯,朔方郡太守,杨川。

    这个小贼,表面看上去忠厚老实,对皇帝、对朝廷忠心耿耿,实则大奸似忠,包藏祸心,身怀造纸术、印刷术的绝技,为了给杨氏挣钱,竟然秘不示人,不将这两种绝技进献给朝廷,简直就该诛灭九族。

    大致便是这些言辞吧。

    故而,当满朝文武、各学派的大读书人涌入未央宫,一个个正气凛然、义正辞严的‘强烈谴责’杨川小贼时,刘彻也勃然大怒。

    好你个杨川小贼,给朕还藏着掖着的留了一手,朕是那种经得起诱惑的男人吗?朕是那种只占便宜不吃亏的……皇帝吗?

    这种欺负天下读书人的事情,为何不早早跟朕通个气儿,让朕也偷偷乐一乐、爽一爽?

    于是,刘彻即刻传旨,让杨川帮皇室拓印一批孤本、秘本和善本,以作为汉帝国藏书楼的珍藏之物……

    文武大臣们都懵逼了。

    皇帝的这一招、叫什么?

    明明都勃然大怒了,为何临到传旨,竟然求着杨川给皇室藏书阁拓印一批书籍?而且,还直接传令,让给杨川送去一批钱粮、丝帛,以作为印书的酬劳……

    不过,到底都是朝堂老贼,只是几个呼吸间,大家便明白了皇帝的心意。

    这是明晃晃的要给杨川站台撑腰了。

    想想前不久,杨川恳求他们前去朔方郡当老师,却无一人愿意,且还给自己的门人弟子下了死命令,绝对不准去朔方郡丢人现眼。

    现如今,该如何是好?

    未央宫的大朝会结束后,文武大臣们走出前殿,还在三五成群的商议之时,董仲舒却早已大踏步的出了宫门,让一辆马车载着他,迳直向朔方郡而去。

    等到大家反应过来时,已然是两三日后的事情了。

    于是,那些所谓的名门望族,扯下脸上的遮羞布,纷纷派人前往朔方郡,探明虚实的同时,自然就看能不能将造纸术、印刷术弄到手里……

    朝堂上的这些事情,已然在好几天前,就传到了朔方城。

    平阳公主、皇帝和卫青,分别给杨川写了密信,自然都是提前通过气儿,表示让杨川坚守底线,绝对不可松手的意思。

    杨川松了一口气。

    看来,自己的判断没有出现偏差,刘彻对满朝文武和那些披着豪门世族外衣的学阀,其实早就忍无可忍,只是苦于没什么机会和借口罢了。

    再加上这一次,朔方郡屯田形势一片大好,单单就在医馆、学堂这种屁大的小事上出了问题,满天下的读书人,好像谁都在与皇帝、与朝廷作对,不要说眼下的皇帝是刘彻,就算是后世的汉献帝,估计在心里头也窝火的不行。

    正所谓,叔可忍婶不可忍也。

    借着这一次机会,好好敲打一下天下的读书人,对于刘彻来说,简直就太舒坦了。

    刘彻在密信中说的极为隐晦,让他杨川‘审时度势、为大汉的江山社稷、千秋万代思虑’,千万不可让事情失控,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话里话外,就一个字:整。

    杨川将自己关在密室里,呆了整整一个下午,在几大张宣纸上,圈圈点点的盘算好几遍,确保没有什么遗漏,方才一把火烧掉那几张宣纸,走出密室。

    “所有从外地来的读书人,一律安排到驿馆,先给本侯晾上一个月再说。”

    “对了,尤其是从长安城里来的,尤其是董仲舒那等老贼,更是别给他们好脸色,衣食住行方面倒也不用刻薄,但是,就是不准让他们闯进来见我!”

    给阖府上下传下严令,杨川便进了后堂,平日里只准刘满、织娘、娜仁托娅三名小妇人进出,给他端茶送饭;至于紧急军情,自然通过几只傻雕、豹姐等传递,又不怕误事……

    ……

    于是,五日后。

    董仲舒第一个寻上门来,破天荒的,竟然提了一份重礼:一壶酒,十条风干的腊肉,三十斤麦子。

    老贼这一次是下了狠心,直接扯去面皮,就想与杨川小贼‘合作’一把。

    “东方朔先生,烦劳你再去通禀一声,就说董仲舒携带一壶酒、十条腊肉、三十斤麦子求见。”

    笑呵呵的走进门,被太守府的众人甩了一两个时辰的冷脸,董仲舒却显得不骄不躁,见了谁都是彬彬有礼,一团和气。

    在碰了好几鼻子灰之后,他终于发现,这所有的人中间,东方朔算是其中的良善之辈,似乎也最好说话,于是,便三番五次的央求。

    东方朔苦着脸:“董公,不是长宁侯早早传下话来,除了皇帝、平阳公主和长平侯卫青几人,其他任何人前来,一律不见啊。”

    “董公,您请回吧。”

    董仲舒却不着急,干脆就在东方朔坐衙的地方,蹭了一整天的蒲公英茶水,晚上也不回驿馆,就让一名门人弟子买来一些简陋吃食,又让送来一床被褥,干脆住下了。

    刚开始,东方朔还想劝说让他先回驿馆。

    结果,劝说几次后,这老贼竟然反过来开导东方朔,并拿出几本自己的‘大作’,让东方朔拜读一遍后,看看能不能送进去让杨川瞅一眼。

    东方朔明白了。

    董仲舒这是想来拓印自己的‘著作’来了?那就更不能让他得逞;要知道,当时他给这老贼写信求援,希望能派遣几名门人弟子前来朔方郡,结果,这老贼不仅没有答应,还十分无礼的将那一封信退了回来。

    简直就岂有此理。

    东方朔呵呵一笑,丢下一句‘董公先歇着’,便出门而去,根本就不给老贼说话的机会……

    如此这般,董仲舒纠缠了三日后,东方朔等人始终不理不睬,他终于按捺不住,试着往太守府的后堂硬闯。

    不料,刚走到后堂门口,便遇到了刘满。

    刘满在后堂正门口摆了一张小桌子,一边惬意的喝着蒲公英茶,一边随手翻阅着一本印制精美考究的‘线装书’,董仲舒看得明白,这位满月儿公主翻阅的,竟是一本《大汉平阳侯诗抄》,整个人都不对劲了。

    作孽啊,看看,杨川小贼都干了些什么?

    用这世上最好的纸张,最考究的做工,最精美的文字,竟然浪费在一本没什么屁用的‘曹襄诗选’上,简直就!

    “满月公主,看书呐?”

    董仲舒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拱手施礼,笑眯眯的说道:“学生董仲舒,见过小师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