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罪己诏
作者:小说h   大将军1V2LH有孕最新章节     
    太子外逃,武帝担心他有什么阴谋,所以在长安各城门都屯有重兵。其实这完全是多此一举,刘据还能掀起什么浪呢,更何况他本就没有篡逆的野心。

    武帝的怒火未息,所以朝中虽有不少人都知道太子是冤枉的,但没有一个人敢在这时候站出来为太子说话的,因那无异于自己找枪口去撞。这时候,壶关三老冒死站了出来。

    所谓“壶关三老”并非是指三个人。壶关是地名,在今山西省东南。三老是长管教化的地方官。这个壶关三老的名字叫做令狐茂。

    令狐茂向武帝上书的内容大致如下:

    我听说父亲如天,母亲如地,而子女就如同天地间生长的万物。所以,天地平安,阴阳调和,万物才能茂盛生长;父慈母爱,家庭和睦,子孙才能孝顺。皇太子是陛下的血脉,皇位的继承人,他要承担万世的基业和祖宗的托付。江充不过是一介平民,街头巷尾的流氓,陛下使他显贵,任用他,他秉承皇帝的诏命来逼迫太子,那么一定会横生是非、掩盖真相,于是父子日益隔阂。太子进不能面圣陈情,退则为江充等小人逼迫,冤屈无告,愤怒难忍,于是杀了江充,畏罪潜逃。儿子盗取父亲的兵卒,不过是为了救难自免。我私下认为太子并无篡逆谋反之心。《诗经》上说,“营营青蝇,止于籓。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江充谗言惑上,想杀太子立功,天下人莫不知晓。陛下不省察自己,只把罪过推给太子,盛怒之下又亲自上阵,发大兵抓捕太子。智者不敢申说,辩士也只好闭嘴,我私下为陛下感到心痛。只希望陛下能够宽心解疑,体察父子亲情,不要继续责备太子,停止搜捕,别让太子长久地流亡在外。臣不胜惶恐之至,随时准备给陛下杀头,现在正待罪在建章宫门外。

    这封上书写得可谓情理并茂。“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武帝有些醒悟了,不过没有明言赦了太子之罪。这可能是为了要“面子”,一时低不下头。他没想到的是,就是因为这一时的徘徊和犹豫,他和刘据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刘据带着两个儿子逃到湖县(在今河南灵宝县附近),躲在泉鸠里的一个人家里。这家人非常穷困,主人靠贩卖草鞋为生。刘据三人的到来,无疑给主人家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刘据想起了附件一个有钱的朋友,就叫人去通知他说自己在这儿,以求得到接济。刘据是皇太子,史书上关于他的生平记述非常简略,他长时间住在长安,怎么突然多了一位家住河南的朋友呢?此人也许是曾到博望苑、与太子交游的宾客吧。可是这个有钱的朋友却让太子失望了,因为不久就有了官吏前来围捕,消息只可能是这位有钱人放出去的。

    门外的脚步声砰砰响起,每一下都像是踩在刘据的心上。突然间,他摆脱焦虑,静了下来,过去到现在那一条隐蔽而崎岖的路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再无任何神秘可言。昨日受尽荣光的太子,今天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囚犯,一切都是命,没什么好怨的。

    厮杀声响了一会儿,卖鞋的主人终于不支战死。这个没有留下名字的人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无愧于“义”这个字。

    当山阳人张富昌踢开了穷人家的破烂的木门之时,悬在梁上的刘据和两个皇孙都已经断气多时,他愣住了,不知如何是好。张富昌的身后是新安令史李寿,他推开张富昌,把刘据解了下来。刘据的身体是软的,面容也很安详,这年他只有三十七岁。

    武帝伤痛太子的离世,于是封李寿为邘侯,张富昌为题侯。

    刘据死了,年老的武帝也奄奄一息。

    剩下的几个皇子之中,以燕王刘旦年龄最长,他是武帝与李姬所生。本来一辈子只能在地方上做一个诸侯王了,没想到现在突然得到登上皇位的机会。于是刘旦遣使上书武帝,说入长安服侍在武帝的病榻前,以尽孝心。

    受伤而行走的荒原孤狼是不能露出疲态的,因为无数饿狼都在盯着它,等它软下去的那一刻,那些饿狼就蜂拥而至,将它剥皮拆骨。在权力争夺中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武帝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

    就这样,在武帝冷笑中,刘旦使者的脑袋被砍了。同时武帝顺藤摸瓜,查出刘旦的违法事实,削了他三个县的封地,后者的如意算盘就这样被打破。

    刘旦不过是个出头鸟,想争皇位的大有人在。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匈奴寇犯五原、酒泉,杀汉朝都尉两人,武帝遂使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七万人出征匈奴。丞相刘屈氂送他到渭河边,两人饮酒饯别。这两人之所以如此亲密,是因为他们本是亲家——李广利的女儿嫁给了刘屈氂的儿子——于是无话不谈,李广利对刘屈氂说:“若昌邑王(即李广利妹妹李夫人所生刘髆)能够继承大统,你我终身富贵岂非指日可待?愿君侯(刘屈氂被封为彭侯)早作打算。”

    李广利和刘屈氂分掌军政两界,若他们联合起来,拥立昌邑王确有可能。无奈他们太心急了,并没有从刘旦的身上吸取教训。

    令长郭穰向武帝报告说,丞相刘屈氂的夫人请巫师在家行祭祀,日夜诅咒武帝,用语非常恶毒;贰师将军李广利有时也参加祭祀,焚香倒拜地祝昌邑王早日登基。

    武帝这时候最爱惜的是自己的命,他为了搜巫蛊,连亲生女儿都可以杀害,甚至间接因此逼死了“造反”的太子。可是他怎么也想不通,已经死了这么多的人,竟然还有人行巫蛊来诅咒他,难道他真的这样招人嫉恨?怒不可遏的他将刘屈氂全家下狱。刘屈氂后来被装在菜车里,在长安城里游行了一圈,才拖到东市腰斩,而其妻也被枭首。长安城里心向太子的百姓都暗暗拍手称快。

    至于带兵在外的李广利,武帝怕把他迫反了,于是先将其家人下狱,并不急着斩首。李广利在北方取得了几场胜利,可是损失惨重,这时有亲信从长安奔过来,告诉他长安城里的惊变。李广利又惊又怕又怒,于是投降匈奴。没有做戏引诱的必要了,武帝遂将他全家处死。

    李广利在匈奴得到上宾的待遇,单于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招致了匈奴大将卫律的嫉妒。

    这卫律本是汉人,说来还与李广利有些渊源。卫律本是李广利哥哥李延年的好友,在李延年的推荐下出使匈奴。可是延年的弟弟李季淫乱后宫,武帝遂将延年一并诛了。卫律听到延年身死的消息,害怕回朝后被株连,所以投降匈奴。

    恰逢单于母亲病重,药石无效,单于于是找来巫医。巫医早被卫律买通,于是装作被去世的老单于上了身,语调疯癫地告诫单于:“我的儿啊,李广利杀我族人至多覆山填海,你却友待他,怎么如此敌我不分?祖先怪罪,你母亲怎能不生病?”

    单于遂斩李广利。行刑前,李广利破口大骂:“就是化作厉鬼,我也要剿灭匈奴!”原来他也信有鬼神存在的,他不知道自己就死在“鬼”的手里,因此到死也没有开悟。

    有人说,刘据之身陷巫蛊之祸,江充的角色只是一个打手,背后的主谋,其实是结为亲家的刘屈氂和李广利。这种说法并不是不可能成立,关键是刘屈氂在田仁的杀头问题上表现得太没主意了,若他真是迫害刘据的幕后主谋,田仁将刘据放了,可算是站在刘据这边的,即使是做贼心虚,也该将田仁收监,为什么那时却当场把将田仁放了?从他那唯唯诺诺的性格看来,他实在不像有造反的魄力,况且他与李广利的结亲,应该是在刘据自缢身亡之后,所以两人只能算是短期投机者,而不大可能是长期蛰伏的阴谋家。不过真相到底如何,现在很难弄清楚了。

    满朝文武,看着武帝一路杀过去,早双腿筛糠,牙关打战了,哪敢说一句话?这时候又出来一个不怕死的,此人即是田千秋。

    田千秋原是田齐后裔,后徙居长安,做了高祖刘邦的守陵人。他上书说,儿子盗了父亲的兵,挨了一顿鞭子也就罢了,皇帝的儿子为求自保而过失杀人,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话不是臣说的,而是昨晚一个白头老翁托梦告诉我的。武帝对刘据的死早有悔意,田千秋给了武帝下台的台阶,于是武帝召见了千秋。

    “千秋长八尺余,体貌甚丽”,这是武帝对田千秋的印象。武帝望着他,感叹地说:“父子之间,清官难断,只有你所说深得其昧。这是高庙(刘邦祠庙)神灵教您开示我的,您必须辅佐我处理政事。”于是为太子平反,又擢升千秋为大鸿胪,掌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几个月后又拜为丞相,可算是古往今来官员升迁的奇迹。

    既然太子是被冤枉的,那么是谁冤枉了他呢?于是那些征讨太子过程中立下功劳,荣享富贵的人纷纷被武帝诛杀。宦官苏文更是在渭桥上给活活烧死。

    不管怎样,天子总是不会错的,要错一定是臣子错——当然,苏文等人自有其取死之道,也不算冤的,而最重要的是,巫蛊之祸到此终于告一段落。

    在巫蛊之祸全面爆发之前,由于武帝对匈奴的频繁征伐,平时又奢侈用度,还喜好四处巡幸封禅,国库早已空虚,再加上天灾不断,国内时有起义爆发。可是武帝师心自用,一意孤行,并不反省。

    可是经过了巫蛊之祸的恐怖、杀戮、狂乱,经历了老来丧子的悲痛,又经历李广利的投降背叛,武帝的志气消磨了,岁月无情流逝,如今只剩下一个白发体衰的老者。

    武帝拜田千秋为相的同时,封他为“富民侯”。“富民”二字,显示了武帝心态和政策方向的变化。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桑弘羊上书武帝,建议在轮台(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戍兵垦田,以防备匈奴。武帝驳回了他的奏疏,说:“轮台在车师以西千余里,以前我们派兵征讨车师,虽然侥幸取得胜利,迫使他屈服,可是路途太远,士兵返回途中无法带够足够多的粮食,所以多有老弱病残者死在途中,再也回不来了。如今又要在轮台戍兵垦田,压榨民力,这不是爱护百姓的举措,我不能同意。”

    武帝接着又反省了自己这些年的穷兵黩武和访仙求道——“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著名的《轮胎罪己诏》。

    武帝开了“罪己诏”之先河,在这篇诏书的数千字背后,是一个老者筋疲力尽的心。

    发布《罪己诏》后,汉朝的政策重新回到了汉初的“休养生息”上来,缓和了国内的矛盾,几年之后,国家重新繁荣富庶起来。因此司马光说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田千秋。“无他才能,又无伐阅之劳”,这是史书对他的评价。其实有无才能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时局能否发生有益的影响。武帝晚年启用千秋,就是要恢复与民休息的政策,而千秋的“守静无为”,恰好符合了武帝的要求。所以出使匈奴的使者回来报告单于对千秋“上书得相”的评价,武帝就以为他有辱使命,想要杀他,过了很久才打消这个念头。

    这年武帝七十岁了,渐渐地有了将死的预感。武帝看中了年仅七岁的弗陵,他聪颖乖巧,甚得武帝欢心。可是弗陵太小了,难以承担皇帝重任,武帝于是找来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等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幼帝。

    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这年刚刚二十出头,武帝认为他死后,钩弋夫人定然守不住寂寞,秽乱后宫,且子幼母壮,极易重蹈吕氏专权的旧辙。武帝即位之初,深受祖母窦氏和母亲王氏的掣肘,至今仍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于是将钩弋夫人赐死。不久,武帝也病殁了,这对老夫少妻又重逢地下。事在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

    武帝既殁,弗陵在霍光等辅助下登基称帝,第二年改元始元,是为昭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