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王霏飞到香江录节目去了,她最近邀约有点多,在海外的声名鹊起让她在香江慢慢的地位显得有些超然,去年的劲歌金曲显然又离不开王霏这个名字。
估计最多再过一年,王霏就得和张国榕一样宣布不再参与了,否则,新老歌手都得骂街。
香江是一个对西方顶礼膜拜的地方,特别是腐国,王霏的歌曲登顶腐国,在香江怎么可能弱势,现在提到王霏,都不仅仅是什么天后了,那是国际巨星,嗯,香江人敢吹也是真的。
当然,如果范范来说,香江这么吹倒也没什么不对的,毕竟王霏那还真的算得上蜚声国际,至于巨星之说,嗯嗯,谁还不是个巨星了。
不过,王旭猜测,如果《黑客帝国》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的话,王霏的这个国际巨星的名号就真的可以坐实了。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王霏这次简单的一次节目录制,却莫名其妙地火了,不是因为节目本身,而是因为节目之后的采访。
“请问您最近一直在内地的原因是什么。”香江记者提问。
“我订婚了,当然是和未婚夫在一起啊。”王霏理所当然地点头回答。
“请问你的未婚夫就是你的制作人吗?”另一名香江记者提问。
“是的,就是他,那个x博士。”王霏嫣然一笑,露出整齐的牙齿,很公式化,但却不自主的嘴角又扬了扬。
“看得出来您很爱他。”记者捕捉到了王霏的微表情,赶紧恭维。
“是的,我爱他。”王霏大大方方举起了手,向大家展示她的钻戒。
“很漂亮的款式,和您的项链耳环是一套的吧,这么大的钻石,一定价值不菲,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未婚夫。”记者恭维,套话,王旭是一个神秘的存在,现在虽然已经曝光了很多信息。
但依旧不是那种聚光灯下的人物,属于读者很爱看的类型。
“主要是他的心意,这是他自己做的,钱倒没花多少。”王霏没有介绍王旭,这是他们达成的共识,王旭还是继续保持神秘的好。
“没花多少钱?您是说这不是真钻石?”记者惊讶,追问道。
香江很崇尚奢侈品,还没听某个明星直言说自己带的首饰是假的,娱乐圈嘛,哪怕是租借也得带真货啊。
“钻石本来就是碳的结晶,这些钻石是用我和他的头发做的,没花什么钱,那是他的一个科研项目搞出来的。倒是固定用的白金花了些钱,然后他自己手工制作的。”王霏不无得意地宣布着。
这当然同样也是商量好的,这么好的宣传不用白不用,王旭给王霏科普了一下钻石的陷阱,然后一脸坏笑地说好好给香江人科普一下,让他们看看自己追捧的都是什么玩意。
“用头发还可以做钻石?和真钻石有什么区别?怎么区分?”所有的记者都惊讶了,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了出来。
“头发里也有碳,当然可以做钻石,铅笔芯也可以的,木头也行,反正啥都能做,就是麻烦和不麻烦的区别罢了。
每个人的头发都是独一无二的,头发里有少量的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和配比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做出来的钻石就会形成独一无二的色泽。
又和咱们华夏人结发夫妻的寓意相吻合,所以,他就做了这么一套独一无二的钻石首饰。”王霏的科普还在继续,和电视节目里科普都是由王旭讲解不同,这一次,可是大明星自己在给大家做科普。
“这样的钻石会上市吗?多少钱可以做?”记者的问题有点跑偏,这是一个大噱头,当然值得跟踪一下。
“应该会吧,这个我们就不知道了。反正我们的戒指已经做完了,剩下的就没我们什么事情了。”王霏摊摊手,表示后续一概不知。
“能多介绍一下你的未婚夫嘛。”记者把话题重新拉回到当事人身上。
“没啥好介绍的,他很好。”王霏恢复了她日常的高冷。
“大家都很关心。”记者追问。
“和大家没关系。”王霏怼。
“可是你的粉丝很关心。”记者继续。
“和他们也没关系。”王霏继续。
最后,冷冷地散场,王霏日常怼记者已经习惯,所以算不上不欢而散,大家都是个工作,没什么情绪上的东西,需要的料都有了,反正回去怎么编都是记者自己说了算。
然后,第二天,不约而同地,各大报刊电视就有了铺天盖地的报道。
《王霏订婚制作人》
《王霏说和粉丝没关系》
《王霏冷言冷语》
《王霏订婚戒指是假的》
反正,香江的媒体嘛,大家都了解,后世震惊体的祖师爷了,啥标题都敢往上写,怎么劲爆怎么来。
这样的新闻标题,在王霏身上都算不上热点,或者说她身上啥都是热点,一点不稀奇了。但这一次的新闻事件又引起了其他媒体的注意。
毕竟,虽然新闻媒体喜欢断章取义,但依旧还是有些媒体把王霏对话全文都展现了出来,王霏日常怼记者算不得新闻,她冷言冷语惯了,记者甚至她的歌迷都早就习惯了。
但这一次关于王霏的订婚戒指三件套的消息却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最先开始的是一些大报,总有些科技版块,看到王霏和未婚夫用头发做钻石这事情,就有人写了科普文来扫盲。
然后就是进一步,一些专业一些的科技类杂志开始分析现在人工钻石的技术,其实这项技术在1954年就已经发明了,1971年丑国最先实现了宝石级的钻石。
但限制这项技术的一直都是成本,宝石级的人工钻石成本甚至比天然钻石还要贵,这就让这项技术根本没有商业化的可能。
倒是一些细碎的钻石颗粒,可以用人工钻石取代,主要用来做工业原料,主要是各种磨料,利用钻石的硬度来加工金属非金属。
而且,人工钻石一直也没解决结晶大小的问题,即便是宝石级的,也只能生产小钻,做不了一克拉以上的钻石。
但这一次,有图有真相,王霏脖子上挂着的那块钻石,起码有10克拉以上,20克拉也不是没可能,这显然已经超出了现有技术的范畴。
目前应该是全世界唯一的,然后,杂志按照现有人工钻石的加工成本估算,制造一颗这样大小的钻石,可能成本少说也要超过100万美元。
所以,王霏说没花什么钱是指没花钱买钻石,而不是这颗钻石不值钱。虽然是人工的,加工起来的成本恐怕高得惊人,没花什么钱只是谦虚的说法。
然后又从王霏的年收入,王旭作为制作人至少能分到多少,王旭在小日子的写真集卖断货之类的角度分析王旭虽然可能比不上王霏,但收入应该也非常可观。
以此判断他们说的没花什么钱,和我们理解的没花什么钱的意思可能不太一样。
这样相对理智的分析持续了几天,热度却并没有消减,原因是有珠宝商看中了王霏的一套首饰,和经纪人联系,问能不能借出来展览。
王霏当然知道王旭的小心思,他想把这项技术推出去,折腾一下珠宝市场,她当然是要配合了。于是,只是稍微矜持了一下,就顺水推舟地把项链和耳环借了出去。
其实,王旭这一套首饰的加工水平也颇为不俗,这可是有文娱技能的,虽然王旭很少使用,但他的雕刻和一些金工都是顶级的。
再加上王旭出色的艺术审美,他设计的这一套项链首饰,本身就是难得精品珠宝,即便没有人工钻石这个噱头,这一套首饰都可以算得上一个珠宝店的镇店之宝。
展览在维多利亚港湾的一家酒店举行的,这是一家香江老牌珠宝企业举办的展览,展出的都是这家企业的镇店之宝,来参观的则是各界名流,商界精英什么的,反正没点身价,人家是不会邀请你去参加的。
王霏没有出席,这里开展的时候已经是初二了,谁让她三十还得在帝都得参加各种联欢晚会呢。
华夏台的春晚,对现在的王霏来说,那就是一个一年一度的亮相,基本上不需要什么选拔什么的了,早早地就把节目定了下来。
甚至都不是必须彩排,不过王霏还是去彩排了,对于演唱事业,这会儿的她还是十分认真的。
独唱一首歌就走,简单明了,时间是八九点钟的黄金时段,这足够体现王霏的身价了。
今年选的歌是《隐形的翅膀》,挺励志的,中规中矩,上春晚不逾矩,这才是最稳定的选择。
歌也挺好听,第二天就满大街传唱了,这就是这个年代的华夏春晚的影响力。
今年春晚有个小品《打扑克》特逗,黄宏和侯耀文演的,针砭时弊,言语犀利,后世已经很少能看到这种类型的作品了,这个年代真的是什么都敢说。
后世看这种小品都不会觉得过时,就是在这个小品里,说出了“港台三流歌星,出场费五十万!”。然后突然让好多香江和湾湾的明星认识到了内地市场的大有潜力,从此开始大规模的北上之路。
当然这都是一种段子罢了,真正的原因,其实还是开放。不仅仅是国内日益开放,湾湾其实也是在去年开始放开了一些限制,内地一些歌手因此登陆湾湾,反过来,也有越来越多的歌手转向大陆吸金。
好多针对内地演员的限制也逐渐取消,这才让很多香江电影公司放开胆子去内地取经,合资拍摄什么的。大环境才是一切的基础,脱离了大环境,小品也就只是小品了。
王旭其实挺喜欢这个年代的很多文艺作品,有想法,有特点,也不知道后来是怎么回事,弄得春晚每次都是一团,嗯,你懂得。
春节嘛,走亲戚,串朋友,和往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亲戚没怎么变,朋友倒是多了不少,热热闹闹的,没人在这个时间段瞎折腾,除了香江。
其实也算不上折腾,只是珠宝展在开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多人参观,而经过珠宝商的鉴定,发现这几颗人造钻石。
居然完全分不清是否是天然钻石,如果不是王霏自己说出来,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检测不出这钻石的真伪的。
对于路人来说,这个消息或许还算不得什么,但对于珠宝商来说,这可就太吓人了,如果有一天有人用铅笔芯做一批钻石找他们来卖,他们根本无法分辨这东西是真是假。
而且虽然杂志上说这东西的制造非常复杂,成本高昂,但同样杂志上还说这东西造不出大的呢。以前的时候,造出来也都是碎钻,成本高不划算。
但现在出来的可是巨大的宝石级钻石,天然这么大的宝石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他们检测了王霏项链上的那颗,虽然没有拆下来。
但鉴定师依旧给出了准确的评估,这颗钻石的重量应该在23克拉左右,长边尺寸达到18毫米,品质鉴定为VVS级,几乎没有任何瑕疵。
无论是透光度,纯净度,还是从任何专业角度去考察,这颗钻石都是极高品质的存在,关键是你还看不出它不是天然的。
都是搞珠宝的鉴定师了,当然对钻石的结构不会陌生,这种纯粹由碳组成的晶体的原料可一点稀缺性都没有,甚至在地壳中的含量都不稀缺,但这么大,这么纯净的钻石,那就真的稀缺。
如这般达成VVS级的钻石更是凤毛麟角,如果是天然的,价格恐怕至少都得到上千万港币甚至几千万也不是没可能,那么即便是按照杂志推测的100万美元来计算其加工成本,那么依旧是有利可图的买卖。
其实这么大地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如果他们能够加工一两克拉的如此高纯度的钻石,那才会对整个钻石市场的毁灭性打击。
现在可以肯定王旭能做,毕竟王霏的戒指为了戴着舒服。所以,选用的钻石也就是两克拉大小,平日销售也就是两三万的价格。
唯一能够期待的就是这种加工方法真的非常昂贵,那么也就没人去制造了。
但理智的人其实早已经想到了,现在的钻石成了工业品,再也不是装饰品或者奢侈品。
而工业品这东西,最恐怖的就是规模效应,一旦能够量产,恐怕价格就会几十倍成百倍的往下跌,不要说几十倍,价格低个一半,都能搞崩整个钻石行业。
所以,在仔细研究了王霏的钻石之后,他们选择了秘而不宣,私下里却决定慢慢将产业中心从钻石转移开,去搞其他宝石奢侈品。
但香江就那么大,珠宝行业就那么点业内人,怎么可能没有个把间谍相互渗透呢。
王霏的钻石的品质检测报告,就在初五那天,突然之间地出现在了《东方日报》之上,很简单的标题,《王霏钻石,品质超乎想象》。
好吧,这种钻石直接命名为王霏钻石了,也好,这本就是外国人命名的习惯,大颗的宝石拥有自己的独立名字也是惯例。
这颗属于王霏的特大钻石因为是人造的,并没有人给他起名字,但媒体早就在报道中给这颗钻石命名为王霏钻石了。
如此,这个名字广为流传,后来就成为了生长法培育出来的人工钻石的代称。
然后,莫名其妙的,这个信息就开始出圈了,从娱乐圈到科技圈,然后进入了经济圈,从香江传到东南亚,小日子,腐国,丑国。
甚至就连很多着名的大媒体都开始凑这个热闹了,好吧,出圈这事情对王霏来说本来并不算什么稀罕事情,但作为一个长期在娱乐圈占据头条的人,突然出现在腐国和丑国的经济新闻中,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无论如何,王霏的名头又大了一些,甚至连罗伯特·沙耶都专门打电话回来,和王旭确定了人造钻石存在的真实性。
他认为这个热点对于他们的宣传很有帮助,毕竟这是一个科学事件,而事件的主人公又是科幻电影的主演,具有非常正面的加成作用。
但是他需要王旭的配合,把这个事件慢慢弄成一个长期性的热点,而不是一个短暂的热点。
王旭考虑了一下,答应回去后和团队商量一下,这个事情他做不了主。当然其实是和姜主任商量一下,这种可能要出大名的情况,是需要国家认可批准的。
放下电话,王旭就去找姜主任说了一下这个事情,他毕竟要拍电影,完全隐藏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他曾经做过的成就也无法真的磨灭。
只需要在外界看来他的形象不是那种国家急需的工程人才就行了,幸运的是他发表的东西几乎都是底层研究,这种研究任何一般是不会被人盯上的。
动这种科学家往往在科学界内部就会产生非常坏的影响,特别是丑国又是靠移民大量吸收高端人才的模式,至少在这个年代,丑国是不会做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的。
但罗伯特·沙耶提出这个事情的发酵步骤是,等这边娱乐新闻的热度慢慢降下去后,再依靠其他手段从科技圈内部点起来,再绕回经济圈最后打爆娱乐圈。
前后差不多要半年的时间,足够剧组拍完,虽然后期可能还做不完,但这已经足够了。
一部已经杀青了的影片,有太多的方法可以维持他的讨论度了,更何况这部片子本来就在科技圈内部有着很高的呼声,GIt上的开源项目已经有了数不清的各种创意和点子,各种新故事层出不穷。
有一些甚至连王旭看了都感觉颇受启发,这就意味着,一旦这部片子成功,后面的续集几乎都不缺资源了。
后世有电影宇宙的玩法,但在九十年代,漫威和dc都还在破产边缘挣扎呢,更别说什么电影宇宙的创意了。
但王旭搞的这东西,似乎天然就有着电影宇宙的雏形,海量的二创三创作品在GIt上的出现,让这个社区逐渐成了GIt上最为热闹的一个项目。
没法子,就这个项目几乎所有人都看得懂,而且想贡献什么也不难,大量从未使用过GIt的非计算机从业者利用图形化的工具也成了GIt的用户。
而这些图形化工具自然又是GIt的项目,GIt就是这样,它的扩展与扩张几乎是无边无际的,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初期时代,存在着大量的精英愿意免费地提供各种各样的代码。
这个社区简直就是无政府主义的GEEK们的天堂,而非技术类的人们开始在各种其他项目中捣乱,这可就坏了菜了。
最终,王旭不得不和GIt的管理委员会商量,把他曾经的设想现实化。
那就是把GIt分开成两个,一个依旧是纯粹的技术类的聚集地。而另开一个新的取名Gitee,专门为人文社科类的项目提供空间,而王旭的《矩阵》项目就是新站的第一个项目。
为此,王旭甚至还专门修改了一些代码,为图片、音频、视频、三维造型等大文件的上传等等做了优化。
这样的操作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说明了网络的复杂,很多时候,真的和你最初的想法不是那么吻合,甚至连大相径庭的情况都时有发生。
别看只是建个新站,但其中涉及的东西真的挺多,全球那么多镜像站,都得同步进行,你这里删了,别的地方未同步,又给你串回来了咋办。
这就幸亏当年GIt程序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分布式的存储,更是充分利用了分布式的存储,这才让这种跨越几大洲的同步操作得以顺利进行。
当然更麻烦的是修改各种链接,GIt内部是支持很多超链接模式的,你完全可以在一个文件里超链接引用其他项目的一些资源,甚至链接到其他互联网资源上去。
但这种链接都是非强制性的,就是说没人会为你去验证这种超链接是否还活着,而一旦项目迁移,无论是《矩阵》项目里引用其他项目还是其他项目引用《矩阵》的,都需要重新修改链接地址。
《矩阵》项目本身还好,其他的都还在Git上,只需要更换链接源服务器就行了。而其他的项目就麻烦了,他们链接的可不见得只有《矩阵》。
这份工作就只能靠各项目自己维护了,其中涉及的项目真心不在少数。
特别是因为《矩阵》项目中有很多爱好者上传的大量图片,图标,音乐之类的东西,这可不是理工手残党整出来的东西,好多都是正经搞艺术的人的作品。
其精美程度,可以说感觉整个GIt社区,因此,这些东西经常会被其他项目引用来作为资源素材之类的东西使用。
这也是为什么王旭这么久都没下定决心搬迁的原因之一,但他还是最终定下了这个决心,不然未来可能会更麻烦。
这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解决这种文件引用的麻烦,然后如何能够用最少的资源有效管理这种复杂的机制。
然后GIt就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升级,王旭在GIt之外,开发了一个专门用来管理存储此类文件的特殊系统,用来保存和管理可以用于公开发布的成品版本。
进而减少大量GIt引用对GIt自身资源的消耗,而这个专门用来存储各种多媒体数据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对象存储系统oSS。
好吧,王旭搞的项目又多了一个,以前他还觉得可能短期内用不到这个东西,没想到,这才没两年,就惨遭打脸。
而为了搞这个东西,又不得不把曾经专门用于用户管理的目录服务也搞了出来,这东西可了不得,用一台同方的服务器就可以管理千万级的账号信息,而且支持多级并联,热备份等。
更可以提供高达万次每秒登录请求,这可是现有系统几乎都无法做到的,前世王旭知道Novell曾经搞过,后来微软和太阳微电子也都开发过类似的产品。
但都因为收费太贵,甚至需要专用硬件设备而最终被普普通通的数据库管理淘汰了。
王旭这一世把这东西提前搞出来,让大家有个统一的地方放用户信息之类类似的树状结构的信息,其实也是一种尝试。
看看这一世在早早开源免费之后,是不是还会出现重新使用数据库进行用户管理的框架中,科技的惯性是不是也那么大。
前世,绝大部分的程序员甚至都不知道曾经存在过这样一种专门用于树状信息管理的产品,甚至能在奔腾时代,就做到十万用户同时登录的壮举。
当然,当年的系统使用过于复杂也是原因之一,王旭没时间都自己搞,把各种简化操作的需求写了下来,就不管了,只有最核心的一些代码是王旭自己写的。
他一直都是这样,很多东西他只负责整体的设计和最底层核心的代码,其他都是交由最近不断涌出的大学生来完成的。
这一世的华夏,可不比王旭前世,在王旭的不断煽动和影响下,可不仅仅是水木重视计算机教育,加大了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投入。
广大的高校都不是瞎子,都看到了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大量的人才缺口,那真是砸锅卖铁也得弄点计算机来让学生们挣点外快。
不同于前世大学很多计算机利用率超低的情况,这一世,大学里几乎就没有哪台计算机是能够被闲置的。
在金钱的号召下,不知道有多少原来不是学计算机的学生,都想方设法地学了些编程,利用各种可能找到的计算机资源去挣点外快补贴家用。
真金白银砸进去,其实是会起到连带作用的,就好像各地招商引资吸引投资一样,越是重要的项目,能够带动的社会其他资源就会越多。
更何况是王旭搞的这种几乎涉及计算机每一个可能的领域的超级大工程呢。
王旭其实到现在也没有投入多少自己的钱,可能一两千万是有的,再多的,其实都是来自方方面面的钱,带动起来的整体规模绝对不在两亿之下,只会更高。
而自从GIt出海之后,这里更是外资投入的高峰,佣兵天下现在早就有了不知道多少语言版本,无数的GIt上面的项目研发任务会出现在上面。
自己干不了,找一群佣兵来干就是了,华夏佣兵好用不贵,口碑不是一般地好。
这其实就是软件外包的雏形,随着交流的深入,开发的扩展,各种商业软件,自用软件之类的,一定会形成软件外包的产业链条。
王旭倒也没打算抢前世阿三做软件外包的风头,这东西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短期内扩展大量的业务,收获大量的利润,但同样也会锁死自己软件创新的道路。
毕竟,你都去按照别人的思路去为海外写东西了,谁来为本国的软件来添砖加瓦呢。
这也是前世阿三明明是软件开发大国,无论从资金密集度还是人才密集度上来看都是,但阿三国却始终无法诞生自己的软件产品的重要原因。
不过,在软件外包产业彻底兴起的前期,让程序员们赚些快钱,吸引更多人从事这个行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软件外包,做点小活华夏还行,做复杂的业务,大部分华夏人的英语水平就成了拦路虎,四级考试都能难倒不知道多少大学生,真的无法和那些从小就生活在英语环境中的人去比拼。
更何况华夏人本身重实干,对于夸夸其谈的演讲之类的技能看得很轻,但这却是阿三的强项,这对于承接海外软件外包业务可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在王旭还在琢磨怎么能在科技圈子里打响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为王旭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那是一个来自于《科学》杂志的约稿。
大概是初八的早上,王旭还搂着媳妇睡大觉呢,就听到电话声催命般地响起,只好放下什么闹铃都吵不醒的王霏,起身接起了电话。
电话是姜主任打来的,他很少会在这么早给王旭打电话,王旭平常就起得就很早,但这个点儿天都还没亮呢。
也就是早起的人才会把这个时间叫早上,而那些晚睡的,估计、可能、大概这个点儿还没睡呢。
姜主任告诉他,刚刚丑国的《科学》杂志的一位主编给他打来了电话,希望能够邀请王旭把“人造钻石”的论文发表在他们的杂志上。
王旭都愣了,他还是第一次知道,《科学》这样的杂志居然还有约稿的?《科学》啊,你变了,怎么能不再高冷,不再高高在上呢,怎么能学那些妖艳贱货那样去约稿呢。
王旭前世没搞过科研,他并不知道,其实《科学》杂志可不是什么高冷女神,他玩的花花肠子也绝对不少,且不说恶心华夏人的那些社会学实验之类的东西也能堂而皇之地登上《科学》。
遇上了热点事件,《科学》蹭热点的能力可是一点都不比那些新闻杂志差,他如果没点新引人眼球的手段,怎么可能从一个差点破产最后被500美元卖掉的赔钱杂志社,成为了自然科学领域顶尖的专业杂志的。
就比如,其实《科学》也是会请人撰稿,报道一些新闻事件,当然是从科学角度去诠释,借此来想吸引读者的兴趣,让《科学》杂志尽可能有趣一些。
他的撰稿人也曾经瞎编了一篇错漏百出的论文,然后投给了300多家期刊,居然有150家中招录用了,其中甚至还有些大牌期刊。然后《科学》就堂而皇之地登文嘲笑这些期刊的水平。
嗯,这次其实也是一样,王旭回到水木的办公室后,才给科学杂志打过去了电话,那边果然是科学杂志社的编辑,说他们注意到了王旭在arxiv上发表的论文《x.w的订婚戒指》。
他们惊奇地发现王旭并没有将这一论文投稿实体期刊,所以他们希望王旭能够选择《科学》来发表,这期就可以安排,他们已经审核过了,完全没问题,甚至排版编辑都不用王旭,他们会自己搞定。
好吧,原来《科学》蹭热点也能这么不要脸啊,行吧,王旭就当是自己长见识了。
王旭自从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都发表过论文,这两个杂志社都已经有了王旭的联系方式。
这是必然的,特别是他的论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二维材料领域,属于极其重大的发现,用华夏人常听到的话就是诺奖级的发现。
这样科学家都是所有杂志社关注的对象,他们的论文一般都会被特别标注,避免某人因为莫名的原因拒稿,让人家转投他人。
这种事情,在世界上可不少见,科学家闹起脾气来,有时候就好像小孩子一样。这些期刊整天和这帮子人打交道,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些人的奇怪脾气。
而王旭本来就没打算把这篇论文怎么着,这东西吧,深了的理论不能说,太详细的步骤不能说,设备的制造方案更不能说,那还有啥能说的啊。
所以,王旭就大概了写了一篇论文发到了自己创建的自由论文集散地arxiv上。
这是王旭仿照前世的同名网站建立的同类型网站,说得挺热闹,其实就是照抄的。
这里允许科研人员自由地上传论文,而且会给每个版本一个明确的时间戳,电子签名的那种,确认论文的所属。
这是比邮寄邮戳更简单的方式,让人们可以先上传自己的论文预览版,然后再投递到杂志社,而无需担心漫长等待编辑审核的过程中,有什么人提前发表了论文,让你多年的辛苦白费。
而一旦事情发生,吵起架来,完全可以拿出arxiv上的时间戳扔到对方脸上,告诉对方,“对不起,你来晚了,先生。”
这其实不是arxiv创建的初衷,王旭最初的想法是不可告人的,那就是希望能够有一个自己控制的收集全世界新论文的方法,然后他就想到了前世的arxiv预印版。
前世的arxiv本来是丑国的阿拉莫斯实验室的一群科学家,为了快速分享论文而创立的一个网站,后来被康奈尔大学接管。
其实前世的arxiv是有一定的审核机制的,他们至少要区分你的论文是否是投对了分区,但王旭这里甚至连这个都做不到。
因为他没那么多人,于是他只能设计一种机制来让读者自己挑错,但为了避免谁都能来瞎折腾,他又搞了实名推荐制度。
只有注册用户才能使用这个网站上的全部功能,而访客则只能浏览,而实名注册的用户能做一类判断,就是判断是否投对了频道,是否格式混乱等。
而只有经过推荐的用户才有资格做二类评判,也就是判断是否真实,是否正确。
还有只有管理员才能认证的蓝V用户,那是确定是知名学者的人,更是需要多名蓝V推荐才能成为。
蓝V用户倒没什么特权,但他们的评论会被直接放到评论的最前面,也就是置顶的位置,让更多的人看到。
反正整体机制挺麻烦,但总的来说就是确保传上来的东西是论文,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可以被检索,王旭甚至专门搞了一套基于Latex的工具,让普通人也能快速编辑,特别是保证了多语言的可能性。
当然,王旭这里也非常简单地提供了一种更简单的标准模板,这是一种专注于信息自身结构的文本模式,有些类似于网络时代常用的通信标准JSoN格式,只是少量增加了一些关键字和定义模块。
这是一种非常轻量化的格式结构,可以让使用者更关注文字、图片、公式、图表之类的内容本身,而不是更多地关注打印的格式,字体的排版之类的旁枝末节。
这也是因为,网站浏览根本无需打印出来,排版是不是规整真的没那么重要,论文看的是内容,而不是整齐的排版。
这有点颠覆传统的论文出版世界,但王旭毕竟也提供了传统的Latex的兼容支持,这算是一种过渡吧,没准简单格式就赢了呢,也许能让未来的研究僧们减少一些被Latex支配的恐惧。
——
(明天见,又是万字,今天周末,明天估计少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