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如今应该怎样做了比较好
作者:农家三少   慈禧皇后与她的三个宠爱太监最新章节     
    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又得到端王载漪、刚毅的支持和庇护,可谓是如鱼得水,他们在京城里闹得越来越凶。他们烧教堂,杀洋人,惩罚教民,整个京城里到处都是义和团的人。

    慈禧皇太后看着义和团这样在京城里闹腾,觉得也不是个事儿, 可是她又一时没有好的办法,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义和团的这种做法。

    其实,在慈禧皇太后的内心深处,她还是希望利用义和团的民心与洋人干一仗,把洋人赶出去,以报她心中对洋人的仇恨,雪洗耻辱。

    但是她又担心,如果让义和团任其发展下去,对义和团又不好控制。这让她左右为难。

    更让她头疼的是,各督臣对待和洋人作战的意见又不一致,她又不得不考虑。

    两江总督刘一坤发来电报,不支持朝廷与洋人开战,两广总督李鸿章又建议说,和洋人开战需要谨慎从事,慎重考虑,切不可轻易作出轻率的举动。两湖总督张之洞却对与洋人开战有没有明确的表态。

    慈禧太后心想,这几位督抚大臣的意见都各有道理,她需要再好好地慎重考虑一下。

    此时,义和团的行动愈发激烈,一些外国使节不断地向清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严惩义和团。

    慈禧皇太后感到压力倍增,她决定召集更多的官员商议对策。

    在会议上,群臣争论不休,有的主张镇压义和团,有的则认为可以利用他们对抗外敌。

    慈禧皇太后静静地听着众人的意见,她明白,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她都必须慎之又慎。

    其实,从内心里说,慈禧皇太后还是愿意开战的。一旦开战,她想让洋人看看,大清朝是不可以随便让洋人欺辱的。

    可是,再想想以前的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却又让她胆战心惊,心有余悸。

    这次战争结束后,不是割地,就是赔款,让她羞愧难当,愧对祖先。

    而且,更让她担心的是她的权力问题,如果一旦开战失利,洋人就会逼迫她归政,让她交出手中的权力。这才是她最关心的问题。

    至于和洋人开不开战,这几日这个问题困扰得慈禧皇太后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这日,她又把李莲英找来,和李莲英商议此事,她想听听李莲英的意见。

    “小李子,你说说,假如我们一旦和洋人开战,打起仗来,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李莲英见慈禧皇太后找他来就问这个问题,这让他确实为难,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

    如果他为了迎合慈禧皇太后的心思,动员她支持义和团跟洋人开战。如果赢了,那倒好办,皆大欢喜,谁也没有责任。

    可是,如果一旦输了,那他可就是罪魁祸首了,难逃其咎,说不定慈禧皇太后一生气了,就会对他碎尸万段的。

    因此,李莲英只能含糊其辞地回答慈禧皇太后的这个问题。

    “老佛爷,奴才认为,这个结果是很难预料的。一旦打起仗来,谁赢谁输,没有定数。义和团的人民心可用,但是他们的法术对洋人管不管用,这就不好说了。如果他们的法术很灵验,刀枪不入,洋人自然就会输的。但是一旦他们的法术不灵,被洋人刀枪攻破,那就很危险了,估计就很难赢了洋人。”

    李莲英的回答很巧妙,他分析了义和团和洋人作战的两种情况。

    慈禧皇太后听了李莲英的分析,对与洋人开战,心里也没有底了。

    慈禧皇太后沉思片刻,说道:“小李子,依你之见,如今应该怎样做了比较好?”

    李莲英眼珠子一转,低声道:“老佛爷,奴才认为当下应该以和为贵。义和团拳民虽然有心报国,但是终究其实力有限。如果真与洋人开战,恐怕后果难料。奴才认为不如派使者与各国公使谈判,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慈禧皇太后听后,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她心中仍有一丝不甘,又问道:“若是洋人不肯罢休,执意索要更多权益,又当如何?”

    李莲英忙道:“老佛爷不必担忧,咱们可以先拖延段时间,同时暗中调集兵力,以防万一。待时机成熟,再做决断。”

    慈禧皇太后叹了口气,说:“也好,就按你说的办吧。只是这求和之事,还需要寻一位得力之人前去。”

    两人商议一番,最终决定派出一位资深大臣作为使者,前往各国公使处进行谈判。这位大臣将带着慈禧太后的旨意,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平息这场风波。

    “小李子,你认为派谁去比较合适呢?”慈禧皇太后问。

    “奴才以为,这是去跟好几国办理交涉事宜,恐怕只有李鸿章去最合适,因为他最懂洋务。其他人恐怕难堪此重任。”李莲英小心翼翼地对慈禧皇太后建议说。

    慈禧皇太后思考片刻后,微微点头表示同意:“嗯,李鸿章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对外交事务颇有经验,或许他能够妥善处理此事。”

    接着,慈禧太后转头对李莲英吩咐道:“小李子,传哀家旨意,命李鸿章速速进宫,哀家有事需要和他商议。”

    不久后,李鸿章来到宫中。慈禧太后将事情原委告知于他,并嘱咐道:“此次议和事关重大,你务必谨慎行事,尽量争取有利条件,莫失我大清颜面。”

    李鸿章跪地领旨,信誓旦旦地回道:“请老佛爷尽管放心。臣定当不辱使命!”

    随后,他便带着使命离开了皇宫,准备与各国公使展开艰难的谈判。

    李鸿章来到各国公使处,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谈判。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李鸿章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极力维护着大清的利益。他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与各国公使周旋,时而强硬,时而妥协。

    经过数日的艰苦谈判,李鸿章终于与各国公使达成了初步协议。

    然而,这份初步协议并没有让所有人满意。一些保守派官员认为李鸿章让步太多,损害了国家的尊严;而一些改革派则认为他应该争取更多的权益。

    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一片哗然。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李鸿章决定亲自面见慈禧皇太后,向她汇报谈判的进展和面临的困难。他希望能够得到慈禧皇太后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也想借此机会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决心。

    李鸿章来到慈禧皇太后的寝宫,恭敬地行礼后,将谈判的细节一一禀报给慈禧皇太后。

    慈禧皇太后听完后,沉默片刻,说道:“李鸿章,你做得很好。在如此艰难的局面下,你能够与洋人达成初步协议,已实属不易。至于那些协议,你不必过于太在意。”

    李鸿章感激涕零,说:“谢太后体谅。只是,如今协议虽已达成,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还望太后给予微臣更多支持。”

    慈禧皇太后微微颔首,说:“嗯,哀家自会权衡利弊。不过你仍然需要继续努力,确保最终协议有利于我大清朝。若有需要,你可以随时来找哀家商议。”

    “臣遵旨。”李鸿章说。

    李鸿章退出寝宫,心中稍感宽慰。但是,他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他肩负的责任会更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