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欲将驱使之,必先肥厚之
作者:螽斯先生   重生周幽王,打造大周帝国最新章节     
    胡倜当即拍了拍心口。

    “大王如此许以厚望,外臣定当不顾一切,倾力促成此事。”

    姬宫湦嘴角微提:“待宋使皇甫蠡重返王城,孤王将向其询问随行女子之事。”

    胡倜顿时朝姬宫湦跪拜。

    “天子前有馈赠佳酿之恩,今又化解惆怅之情,外臣……”

    姬宫湦却简单挥挥手。

    “陈使远避家长,独居镐京王城,只为延续周陈邦交,不该如此苦寂。孤王此举,皆为理所当然之事。陈使无需多言,当以执办正事为要。”

    胡倜听罢,接连三拜,才颇为不舍地告退。

    姬宫湦并未继续挽留。

    待胡倜走后,不等姬宫湦下令召见其他驻使,内史伯朙便起身劝谏。

    “启禀大王,臣颇为不解!”

    姬宫湦颇为悠然:“内史有何不解之处?”

    内史伯朙道:“大王先后免除宋国与陈国明岁朝贡,即便明岁天下大熟,大周府库亦会缺少此二进项,导致盈余减增。”

    姬宫湦一时未及反应:“盈余减增却是何意?”

    内史伯朙解释:“便是盈余增加量会有所减少,譬如本可以积攒一百万石粮食,结果却只积攒了八十万石。”

    姬宫湦笑道:“仍在可控范围之内,内史无需过于计较。”

    “若是再遇灾年,单凭二十万石粮食,便可以换取及安置十万流民。”

    “而今各诸侯国已效仿大周,开垦荒野设置农庄,准许野人与奴隶入籍耕种。用不了多久,粮食换流民之策,便会彻底失效。”

    单以此处雪灾为例,虽然换来流民近三十万,却几乎都是野人与奴隶,而且以老弱妇孺居多,极少出现各诸侯国真正国人。

    卫国曾是流民重要来源地,而今卫侯和为营造新都甘丹,直接照搬大周新国人之策,使逃离卫国之子民锐减。

    加上其吞并邢国,府库钱粮得以充实,略施赈济手段,流民便会断崖式下跌。

    对卫国境内子民而言,大周新国人之策虽然不绝于耳,大部分人却因为信息闭塞,未能听闻详情与辨别真假。

    而今卫国当面实施,即便传闻其稍微不如大周新国人之策,亦比此前要优渥太多。

    眼前之利,自然先行把握。

    陈国与宋国亦在渐次推行相应国策,但由于其等原有人口不足,所并之国遗民占据大多数,因而未能大规模铺开。

    此次雪灾,陈国与宋国均暗自将其视为良机。

    其一,全面清查所控疆域内,并未登记籍册的野人。

    愿意化身国人者,便正式入籍造册。不愿化身国人者,则集体遣送至大周边界,与角人六指交换粮食。

    其二,对所并之国遗民,实行内部分化之策。

    只需交出名下土地,便能获得府库赈济,并在往后优先享受国人新待遇。

    倘若选择继续顽固死守,那就能自生自灭。

    其三,对卿士贵族麾下奴隶,采取购买模式。

    老弱妇孺,便送往大周边界交换粮食。青壮年则划归国君名下,为全面推行农庄,提前积蓄大批精锐劳力。

    正因如此,历经此处雪灾,陈国与宋国看似换出大量流民,实则人口数量却不减反增,而且结构与质量均得到质的提升。

    鲁国历来以周礼为立国之本,鲁侯称更是尽忠守旧之人,是以并未推行新策。

    相较之下,鲁国所换出的五万流民,虽同为野人与奴隶,其中却不乏青壮年,质量远胜其他诸侯国。

    流民数据不断汇总时,姬宫湦逐渐意识到。

    伴随各诸侯国竞相效仿大周新国人之策,其等对天灾的抵御能力将会不断上升。

    往后再想借助天灾,招纳各国流民,已经很难抢夺到优质人口。

    内史伯朙对此亦有预感。

    而今亲耳听到姬宫湦证实,当即便明白,人口争夺战即将迎来新阶段。

    “敢问大王,向宋国与陈国施以厚恩,可与争夺人口有关?”

    姬宫湦颔首:“自然有关。”

    内史伯朙不解:“大王免除朝贡,有益于其等推行新国策,使子民更为忠心,似乎与争夺人口背道相驰也。”

    姬宫湦道:“淮夷近二百家部族归附大周,便使大周新国人轻松突破三百万。

    内史伯朙若有所思:“大王后悔用粮食交换流民?”

    姬宫湦并未直接回答。

    “耗费如此巨大,却只换来三十万老弱妇孺。虽说其等可以耕种自足,不至于成为累赘,却对大周国力提升极为有限。”

    “是以大王所需人口,已不在各大诸侯国,而是夷族与百越。”

    “宋国虽无大举扩张之意,却能间接充盈大周府库。陈国欲开疆拓土,唯有往东抢夺徐夷地盘。”

    内史伯朙释然:“欲将驱使之,必先肥厚之,大王圣明!”

    姬宫湦颔首:“陈国驻使胡倜已召见完毕,接下来便是齐国驻使吕顿。”

    寺人尨小声提醒道:“启禀大王,楚国驻使熊甯请求觐见之国书,先于齐国驻使吕顿呈上,是否要依照次序?”

    姬宫湦此前并未过多在意。

    毕竟召见每名驻使,耗时顶多便是半个时辰。

    现经寺人尨提醒,姬宫湦才意识到,自己此前似乎忽略了亲疏有别。

    抛开递交国书的先后顺序,单从交往密切程度而言,也应当先召见楚国驻使熊甯。

    “那便让熊甯先觐见。”

    寺人尨应声称诺,随即便让下属前去传召。

    一刻钟后,熊甯便现身。

    自周楚划江而治后,楚国专心往南开辟,大周则在背后提供大量粮食。

    楚国虽遭遇无数蛮族部落,甚至与三苗部族直接接触,却从未发生大规模战事,反倒逐渐形成奇特的部落加盟模式。

    面对蛮族部落与三苗部族时,楚君熊仪最先采取的便是拉拢手段。

    其一,只要主动承认归附楚国,便能根据人口数量,领取到相应数额的粮食。

    每岁每人五斤,虽然看似不多,对不善农耕的蛮族部落与三苗部族而言,却是极为难得的重要淀粉来源。

    其二,只需派遣青壮参加楚军,将能获得大量硝盐。

    每名青壮每月三斤,若不幸战死,则直接补偿一百五十斤。此时南方原始山林遍布,盐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三,正式划定各部族固有领地,而且彼此互不接壤。

    楚国绝不干涉各部族内部事务,除非出现不同部族之间的纠纷,楚国才会出面调解。

    其四,鼓励各部族通婚,通婚者若生下子女,一律奖励五千铢钱。

    其五,准许各部族耕种楚国新开垦土地,千亩年赋仅需一千铢钱。

    单从上述五点,便足以印证楚君熊仪之才能。

    先用少量粮食示好,接着以硝盐暗中绑定,最后大摆不干涉部族内事姿态,却极力促进各部族互相融合。

    短期之内,各部族将获益匪浅。长期来看,其等迟早会彻底融入楚国。

    面对大量不同文化、语言与习俗的部族,这确实是最为高效的方式。

    姬宫湦乐见于此。

    届时只需直接接手,便能省却繁琐而漫长的融合过程。

    熊甯走进大殿,简单行礼后,见到姬宫湦似乎走神,便选择安静地等候。

    寺人尨再度小声提醒。

    “大王,楚使熊甯已至!”

    姬宫湦当即大笑,以掩饰方才心中所想之事。

    “楚使求见,所为何事?”

    熊甯轻咳两声:“启禀天子,今岁北方雪灾。楚君忧心明岁周楚边贸,是以使前来请问天子,明岁是否有所变动?”

    姬宫湦道:“孤王向来言出必行!周楚边贸乃长久之策,不因天灾而更改,是以明岁并无变动,楚君切莫忧心。”

    熊甯明显松了一口气。

    “除此之外,楚君为快速往南推行王化,对天子有个不情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