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诸权分制
“卫岗乡”到“洛阳”有半日车程。
因此,冯宝不可能连晚入宫,况且,他并没有真正看过谢岩奏请“策书”,仅听人口述过部分,很不完整。再者,几当中,至少有好几个人过,有些内容居然还有点儿出入,可见,很有必要弄到那份“策书”,要不然明无法面圣奏对。
趁着黑前宫门未关,冯宝亲自走一趟,去“政事堂”拿了“策书”副本,而后回府研读。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冯宝完全没有想到,谢岩所写内容居然那么多、那么细,在很多地方,超过唐人认知……用一个词描述,太“超前”。
首先,在“政制”方面,谢岩提议将“安东大都护府”辖境以“鸭绿水”为界分成两个部分,北面设“大行都督府”,治所“大行城”,领一万原“高句丽”军镇抚,与西北方向“营州都督府”遥相呼应,共慑蛮夷;南面设立“金城”、“熊津”、“泗沘”三个“都督府”,但辖制范围大幅缩,仅限三城附近诸县、镇、村,自“平壤”往南除三个“都督府”外诸城,悉数设“州”,任命刺史牧守。“都督府”拥兵限一万,各州无军卒,以衙役安境。
其次在“军制”方面,四大“都督府”都督拥兵权,但朝廷任命“军丞”襄助,“军丞”无兵权而拥“人事之权”以制。
最后是在“大都护府”顶层设计上,谢岩进谏皇帝,称:“大都督坐拥全权,当下设‘军丞’掌全军、‘长史’理政,‘副都督’统领‘都护府’直属三千铁甲,游弋各地,以镇不臣。”
冯宝相信,大唐朝廷上下肯定能够看出谢岩“策书”里“分权”举措,但一定不知道这种方式背后意义所在。
从表面上来看,“安东大都督”拥有全部权力,可是,四大“都督府”相对独立,各有兵权、财权、政权,能够很大程度上制约“安东大都护府”,而且,“军丞”、“长史”和“副都督”三个职位拥有实际事务署理权力,随不至于架空“大都督”,起码令其无法随心所欲,这种限制,对于“安东大都督”职位本身而言,其实也是好事,否则权力太大,易遭君王猜忌。
分权、制衡,从来都是官场要素,从皇帝到宰相乃至各级大臣,均能看出“策书”含义,但是,倘若遇到事,尤其是“谋逆”等,何人最终决策呢?
朝廷?不可能,距离太远,一来一去,黄花菜都凉了;“安东大都督”?貌似也难,盖因其并不实际掌控军政,即便决策,效果很难保证。
对此,冯宝很是诧异。
再仔细研读一遍后,冯宝确信,谢岩并没有给出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若不能有效黜置突发事件,大唐朝廷何必设立“大都护府”?
“安西”、“安南”、“安东”三大都护府尽管各自不同,但有一点是完全一致,即“大都督”代子牧守,拥决断之权。然谢岩于“策书”所提,恰恰忽略了。任谁都知道,当危机来临时,必须有人总览全权,作出决定。
大唐君臣懂得蠢理,冯宝坚信谢岩更加明白,那“策书”内未有言及,或是刻意隐去。
冯宝想到这里,忽有茅塞顿开之福结合自己曾经所学以及在影视剧和网络上看到了解的内容,他大概有了一个认识……
次日,清晨。
冯宝顶着雪来到“紫薇宫”正门前,刚准备向等候上朝的王侯公卿们行礼打招呼,却见宫门按时打开,几名宦官走出,其中一人扯开尖细嗓门道:“陛下龙体欠安,今日无朝。陛下口谕,宣召李司空、苏大都督、许中书、杜侍症上官侍郎、‘兵部’、‘吏部’、‘户部’三位尚书、‘水师都督’入‘贞观殿’觐见。”
大臣们都知道,皇帝陛下龙体时好时差,不上朝乃常有之事。在以往,即使有要事垂询,通常也就召见两三位宰相,如今日般召见诸多臣子,却是头一遭。
不过,大臣们都知道个中原因,是以无人显露惊讶,只在李绩等人随宦官入宫后,纷纷散开。
李治今日确实感觉精神不济,取消“早朝”专注议“安东大都护府”事也属临时起意。此刻,他高坐龙椅之上,待几位大臣们行礼参拜后,金口一开,道:“诸卿平身,赐座。”
稍后,李治道:“今,王师平定‘辽东’,华夏金瓯无缺,朕心甚慰!设‘安东大都护府’,以求长治久安。‘安东长史’谢卿家上书直陈,所涉甚广,朕当兼听,以策万全。诸卿,可放言以论。”
“陛下,臣有本奏。”许敬宗起身行礼道。
“许卿家可坐下。”
“谢陛下。”许敬宗随即坐下,再道:“谢长史奏请‘安东大都护府’内设四‘都督府’及诸州府,臣以为,此举善也。”
“嗯,分而治之,因地而设,甚合朕心。”
李治一句话,看似认可了许敬宗所言,实则也是给“安东大都护府”内行政疆域设置定了性。
只不过,在场所有人都知道,谢岩呈送“策书”里,最无争议的当属此事。许敬宗抢先道及,完全是为了“迎合上意”,众人皆心知,唯不可言明也。
既然许敬宗选择由易始,得皇帝赞同,那么,“户部”、“吏部”两位尚书自会有样学样。分别就谢岩举荐的几名官员以及新设州府实施“新商税”向皇帝陈情以示认同。
“新商税”有利于国,皇帝和宰相们自无不允之理,更何况是新征之地,顾忌也少;至于谢岩举荐的官员,皆为中级官员,职任“商”、“户”、“政”三方面,且都是具体事务实施者,故“吏部”无异议,宰相们也未反驳,毕竟皇帝事先给了全权,此事上纠缠,容易招来皇帝不悦。
简单的部分完了,余下自是需商榷而定。
正式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的高远,适时起身行礼恭声道:“陛下,谢长史奏请以三千铁甲镇抚,各都督府拥兵一万以靖,臣以为,朝廷大军兵力薄弱,不足以备不时之需,当增至五千为宜。”
“陛下,臣附议高尚书所言。”杜正伦亦起身道:“三千铁甲游弋各地以镇抚,治所‘平壤’定无本朝大军,若有叛逆谋反,城中恐无兵可用,一旦‘大都护府’所在失守,后患无穷,增兵五千甚是合宜。”
“陛下,谢长史‘策书’内提及三千铁甲,乃是按‘羽林右卫’配属军械粮草,且为‘募兵’,其耗费远超普通边军,臣以为,若是增兵至五千,朝廷负担过甚,此事不可取也。”上官仪并不认可杜正伦所言,直接起身言道。
“二位卿家皆言之有理。”李治淡淡地道:“昔辽东三国拥兵百万,今数万之众,亦有何难?朕,无意铁甲多寡,要的是长治久安。”
“陛下圣明。”高远二度行礼道:“臣不知谢长史缘何以为三千铁甲足以镇抚,单就‘安东大都护府’广袤而言,五千铁甲乃最少之数,实为安境、保民之必须!”
“不知英公以为,当驻军几许为宜?”李治侧首看向李绩问道。
“陛下,老臣不知‘安东’详情,难免言有偏颇,苏大都督征战辽东多时,想来定有良策。”李绩轻飘飘几句话,将皇帝问询转到了苏定方身上。
“苏卿家……”
“陛下!”苏定方赶紧起身接话道:“臣以为,谢长史所言三千铁甲,足矣!”
“哦?苏卿家何来此?”
“陛下,昔日大军攻破‘平壤’,俘获‘高句丽’王室上下所有,余下不臣,皆被屠戮。臣有听闻,‘平壤’城防皆‘百济’军卒驻守,即便悉数转为衙役,亦可战也!况,‘平壤’自刺史以下,官员皆本朝忠义之士,何来谋逆者?只消‘平壤’城池无恙,‘安东’境内其余叛逆,皆疥藓之患,不足惧也。”
不光是皇帝李治,在场其余人听完苏定方话后,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之福原来,他们都只考虑兵力多寡,是否能够镇抚“安东”,却都忘了“平壤”并不是设“都督府”,而是州府!也就是,“平壤刺史”肯定由朝廷指派,唐人出任,不会出现“都督府”那种有权、有兵,相对权力过大的情况。
大唐州府,刺史虽然是最高军政官员,但是自身并无调兵权,也没有官员任免权,在这样情形下,谋逆,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安东大都护府”治所设在“平壤”,只要“平壤城”无事,也就有代表“大都护府”内一切平安,真要是出现叛乱等事,也可以据城以守,等待朝廷大军。
或许,这就是谢岩特意提出“平壤”虽是“大都护府治所”,却依然设州府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