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23讲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
    在这里注意,圆顿大法,能所不二;在世间法里,能就是能,所就是所。
    见明之时:「见」,是我的能见,「明」,是我的所见。也就是「见明之时」,能非是所,所非是能,不能搞混淆。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这个时候暗也是我所,是所见,所见的暗相。这可不是佛法啊,这是用世间法来引导到佛法。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这个道理是一样,一目了然。四义成就:讲的这个事情,这个道理就是这回事。
    我再讲一遍。我们这个能见的见精、见性,跟所见的这个灯光是不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呢?那我们当成见精是我,什么叫见?什么是我?你能不能讲我见的这个灯光是我的见呐?如果那个是你的见,那么你走了以后,那个见是谁的见呢?它与你的见有没有关系啊?它有它的相对独立性。
    所以什么叫见?比如我心里我能看到灯光,这是我的心,我能见,这是我的见;我所见的那个东西是一个因缘、缘分。如果讲见的那个灯光、所见的那个东西是你的话,你现在眼睛能见的是这个热水袋,那这个热水袋也就变成你的见了,那你的见就没有定啊?可是你能见日光灯的见、能见热水袋的见、能见茶杯的见,这个见是不是一直没有动啊?就是这个东西啊。如果你认为你的见是因为光才有见,那你的见就变成光,那这茶杯是什么东西啊?这是讲「四义成就」,叫我们回光返照我们自己能见的那个心;而且这个见不是灯光,那是不是眼睛啊?也不是眼睛,也不是耳朵。眼睛、耳朵、鼻子都是通过这个心力的能而起作用。那意根是指见精、见分,通过眼睛能看,通过耳朵能听,通过鼻子能嗅。所以阿难在这里反而给问糊涂了。由眼睛能见,由耳朵能听,成了这个光能见,声音能听,是不是颠倒了?所以他的思维有一种反复。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从两种角度去观照,一种是究竟说,一种是方便说。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第一个「见」说成是我们的真见,第二个「见」说成是我们的见精、见分、见性,这是究竟说。真见,一定是指空如来藏、如如不动之见;见精、见性呢,是我们的第七识,它已经有了动,叫七转识。七转识由我们真心起念,你说我们真心能不能看到它呀?能看到它,这是打比方的。所以真见看到见精之时,「见非是见」——也就是真见不是那个见精。反过来讲,见精不是那个真见,这也是用分别法来讲,我们从根本上把握。佛在这里给我们十番显见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追踪到究竟。
    如果用方便法来讲,第一个见是我们的见精,后面的见是我们的所见。也就是说我们能见的这个见,它见到灯光那个亮那个所见的时候,我们能见的这个见性并不是灯光所显出来的那个见;或者灯光所显出来的那个见不是我这个能见的见。这是方便法开示,能所是二。
    第一种究竟法来讲,能所不二;通过方便法开示,能所是二——显示出我们这样的层次。注意啊(此段看视频更易懂),这是真心(第九识),是不是?真心现出了第七识的时候,这就是见精,大家明白吗?这里的见精、见性,我不是经常讲吗?讲「一二三四五」,脑袋没有想「一二三四五」的时候,「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啊?就在这里,这就是见性,这就是第七识,所有的第七识都是共一个第八识。第八识怎么来的呢?就是由第九识这个真心动了一下念,这就变成了第八识;然后我们第七识通过前面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再去看外面的六尘,在这看这个灯光了;然后我们的心呢,就从这里(第九识)转到这里(第七识),从这里(第七识)又通过六根转到那里(六尘)了。所以我们的心一直在十法界里执着,心已经离开了本位。
    我们当初就是一个无形无相的真人,当初我们就是空如来藏,就是一个念也没有,一片风、一滴雨、一个人猫狗相都没有,什么也没有;它里面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而且就知道自己什么都有。
    既然有这些东西,还不简单得很——我想跑出来不就跑出来了?我不想跑出来就不跑出来。突然呢,动了一个念——是不是有个对立了?是不是有了二了?这就形成了虚空,这第一念就叫业相,业相没有形相,它是动相。业是动的意思,带有造作。有了这一念动,有了这个虚空,跟着二念三念无量的念,叫第二念,就对着第一个念在观照,这就叫转相,也叫我们的第七识;就观照这个第一个念怎么回事。因为它有虚空,是不是观照了?这个时候就叫晦昧虚空。由这个真空变出有形有相的这个虚空,它就产生了空间的距离,叫虚空。那么当出现这一念的时候,当出现这个转相的时候,我们自己知道不知道啊?它这个时候仍然是知道,它能不能动啊?它不能动。它一动,我们就完了,你永远也找不到真心。你找到东,它跑到西了。它就是永远不动,它现多大,多大就是它;现小也是它,现大也是它。所以我们要找它很简单,停止妄想当下就在,这个真心一定是不动的。
    那么当转相产生了第七识的时候,它开始执着自己了——我真有智慧啊,怎么样怎么样啊……我还能分别啊,我还能执取啊——这个时候已经造成后七转识,它可以往外发展。前七转对着第一念而产生了虚空的感觉,到了后面的第七转,再通过六粗形成了地、水、火、风肉团身根,有了众生相、世界相……那么好了,第七识可以通过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往外攀缘(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是尘,也是相分;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相分,也是尘);然后比如通过这里的眼根看到那个光,是不是色尘啊?哦,这是光——是不是意识啊?从此我们的心就停在光上,然后通过这个耳朵听到外面的声音——这个声音真好听;然后我们的心就停在声音上,大家明白了吗?所以这里的五种俱生意识就是由意根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对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产生的五种意识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产生这五种俱生意识以后,又回过头来通过意根分别出第六种意识心——哎呀,声音真好听呐,这个光真亮啊……有的人把意根就说为第七识,但这个说法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区别。所以下面我们看这个「十番显见」到最后的功夫,如果按照通教来讲的话,它不涉及到这里(第九识)。就是这个见精通过我们的六根看到六尘的那个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个见不是那个见。
    当我们讲大乘因缘法的时候,我们的佛知佛见、正知正见不是这个见分之见。凡夫在这个位置(第七识)已经发生了混淆,把我们的正知正见而转为见分之见。毛病就在这里(第七识)。当我们回到这个位置(第七识)的时候,你可以证到阿罗汉果位,但你不能破除无明微细烦恼;必须要破除一分灭相无明,你才能够涉及到佛知佛见。
    世间法里讲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它停留在六种意识心里,它还没有回归到眼根,更没有回归到第七识;在外道的研究已经涉及到第七识。所以有的人说,你们佛法到底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啊?这种说法本身就不着边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还没有涉及到第七识,它只是在六种意识心里打妄想。
    再讲一遍啊。比如我讲「一二三四五」,嘴巴没有讲、脑袋没有想之前,「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啊?虽然在,有没有形相啊?这个时候就在这里(第七识),我的第七识就在这里。既然我的第七识没有形相,你的第七识有没有形相啊?(没有)。牛马猪羊第七识有没有形相啊?(没有)。那是不是所有的第七识都是一个第八识啊?因为第八识是真妄和合之心,第九识是不是在第八识里啊?第八识就是由我们的第九识这个真心它打了个妄想而有的。可以打一个妄想是不是马上就可以打出无量的妄想?那无量的妄想是不是都是那个业相?打妄想是不是就是无量的第七识?无量的第七识共一个第八识,无量的第七识与我们的真心共一个第八识。
    要讲究竟法,就是一个东西变出来的,哪有什么共不共?可是你不这样讲,没有办法开口。所以我们的真心第九识在佛法里也叫白净识。第九识在没有动心起念之前,这些眼识意识等七识是不是都存在呀?它都是我们的性具功德,仅仅是它还没有动心起念,没有露形,没有露相,但它就是真实存在。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佛法,它总有一天要抛头露面。
    比如说跑出来一个念,「啊」,这就是第一个念。在没有「啊」的相出现的时候,它本来在不在啊?如果我心里没有「啊」的话,我现在能不能「啊」出来?(不能)。但没有想「啊」之前,你能不能现出「啊」呀?(不能)。所以这段经文这个法理很难表达,佛和祖师大德表达为叫「真如不守自性」。哪有守不守?自己还守自己的规矩吗?是不是?不觉心动而有一念无明,是这样表述。所以动了第一个念马上就有无量的第二念,就有无量的第七识,然后盯着这个第一念打妄想。真心起了一个念的时候,我们的真空已经变成虚空。
    再比如,我们有时候什么也不想,在那里傻呆呆的,这时候旁边有个人叫我们,「嗳,你在干什么?」他马上清醒过来了。「你刚才在想什么?」他想了想,刚才什么也没有想。有没有这种情况呐?打比方,这就是真心。你当时有没有虚空的感觉啊?如果有虚空的感觉,你就有相了。所以我们如果永远停留在这种状态,你永远也不会老一分一毫。好,真心打了一个妄想现出个虚空,现了个第八识,那么跟着就有无量的第七识。第七识都是第八识里的见分在打妄想,就把我们本有的佛知佛见、真心的那个真光变成能见的见性、见分。我们心里本来就是亮的,我们心里的亮既不是这个光亮,也不是黑暗,表面上好像是一样的。比如说,这是我们的肉团身(气球手套)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五个手指头),意在这心里(手套空心)。其实这个东西(比喻第七识的话筒)是不是也在我们心里啊?然后我们这个意根啊,也就是说这个见精、见性、见分,它通过我们的眼睛就看到电灯光。
    所以佛在《楞严经》讲,如果没有这个东西(第七识),眼睛能不能看到啊?没有这个东西,耳朵能不能听到啊?所以在这里「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也就是这个见分通过眼根见到灯光的时候——因为灯光是我们的所见呐,我们这个见分是不是那个灯光所见呐?不仅不是,连眼都不是。这是阿难给佛问急了,反而倒退了。本来连这个眼睛都不是见,怎么反倒灯光还变成见了?或者说,「听听之时,听非是听」,是不是一样的道理?也就是把能、所要分开,通过这种办法来引导到第七识,逐步地引导到这个我们的真心本性,乃至引导到通教那个空如来藏——这是方便说;究竟说,再往这边是不是到通教的空如来藏啊?那么当我们这个无形无相的真如本性显现出了我们这个第七识妄见的见分的时候,这个真见不是这个妄见,这是不是讲到第九识了?
    那我们再讲一讲这个第九识、第八识、第六识、前面五种意识以及不是意识的有形有相的万法是不是一个心呐?这就是第十识。所以佛法到十识就大圆满。这个十识是我们根据对《法华经》《楞严经》的理解创造性地讲个第十识,实际上没有第十。实际上这个佛学大辞典也好,祖师大德也好,包括佛也好,没有哪个讲过第十识。我们把这个经听懂了以后,你怎么样讲都是对的。好,「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是双重观照。
    见犹离见:也是双重观照。见分的这个能见与见分的所见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佛知佛见跟那个见分是不是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啊?没有相对独立性,那你怎么来说法呀?所以「见犹离见」要分两种解释,这是佛通过方便引导把凡夫的心变细、变微、变精,让我们从那种烦躁的心态中解脱出来,逐步地回归清净。
    见不能及:怎么「见不能及」啊?这个东西(第七识)它能看到所见,它能不能看到自己的能见呐?自己的眼睛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呐?自己的右手掌能不能打到自己的右手掌啊?同样,这个能见(第九识)跟这个所见(第七识)是不是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呢?他(第九识)能不能自己看到自己啊?等他自己看到自己的时候,这个就已经变成了第八识了。他看到这个第八识就把它当成我了。所以佛法讲法难就难在这里,自己本来就是那个东西,自己却看不到。如果没有佛来开口的话,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么奇妙的法。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一切的东西、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们自在本性随缘显现。特别是讲了「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把心与物、心与心这个条理关系已经调理清楚了。当然这个法在第四卷有168个字,还会有详细说明。所以从这里一直说到后面第四卷专门就是讲我们的「心缘心所」这个法。所以佛在这里感慨万分,怎么还在讲这个因缘自然和合相,还搞不清楚啊?「云何复说」,还在这里绕圈子出不来。我们把刚才这个次第搞明白了以后,一切的众说纷纭是不是都成了多余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声闻人是执着在外尘境界上,「狭劣无识」,是见识短浅;「不能通达清净实相」,我们刚才讲的这整个的一段内容就是「清净实相」。这里的「清净实相」绝对不是把垃圾堆排除在外,甘露水就是老鼠药,垃圾堆就是黄金白银,这叫「清净实相」。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没有什么香甜苦辣、红黄黑白,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香非臭、非明非暗、非长非短、非一切,可是它可以随缘显现一切。
    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我今警告你啊,我今劝导你啊。「诲」,就是教化;「当善」,是正当名分的善,就是讲真,不是世间善,要跟佛知佛见保持一致,叫「当善思维」,否则你就是打妄想。「疲怠」,就是懈怠、马虎,不负责任。「妙菩提路」,就是佛在前面第一卷、第二卷反复讲的「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而且「妙奢摩他」作为悟门,是第一炮,反复讲要从悟门而入,要先明心见性。如果不明心见性,你修种种行皆是盲修瞎炼。「妙菩提路」,就是由明心见性、由一心三藏这个门而入。有的把它说为五十五位;有的把它说成六十个圣位;有的把它说成四十一分法身大士,种种说法有区别,意思是一个意思。妙是妙在哪里呢?妙在五十五位也好,六十个圣位也好,无量的等级也好,它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年,成就于一时,乃至成就于一念,是妙在这里。你一念悟,最低保障线永远不落三恶道,往上它不封顶。
    《法华经》第十七品就专门说明这个问题,只看当人心量能不能放开,只看你相信的程度。有些人听懂了一心三藏,恨不得发痴发狂,各人的境界就是不一样。有人明白的当下就发心要把自己整个的生命供养给一切的众生,他到处奔走呼号。同样在一个时空点,老师讲同样的法,各人得到的受用、解脱的境界天地之别。就看我们怎样把持好自己的心,叫随心应量,分分己获,这叫「汝当善思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所以阿难现在比以前心要诚恳了,以前会犟嘴,现在感到佛都揪心了——哎呀,我怎么这么愚痴啊!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将欲敷演大陀罗尼:「陀罗尼」,译作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通过这个办法来扩大法会大众的心理空间;就跟世间法一样,有时候在一个闷胡同里走不出来,不妨来换一个角度。
    诸三摩提:这里就是暗示着在后面二十五位菩萨,是不是「诸三摩提」啊?它带有系统性的成就。在二十五位菩萨讲法之前,也还有种种的法门来启发。「三摩提」,一般是指修行的法门,「妙修行路」呢,说为是证门。后面讲到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证到那种果位。因为在整个第一卷、第二卷,佛着重是从悟门来深入;那么对于这个中下等根机来讲呢,你盯着悟门讲反而越讲越糊涂,所以有时候不妨让你们松一口气;但是记好,最后还是要引导到从悟门而入。你不讲悟门,那你等于白讲。这是体现出佛的良苦用心。所以「将欲将欲」,这是佛已经有这个思想准备了。
    妙修行路:在佛看来,专门盯着阿难这个心反复讲呢,阿难反而越听越紧张,所以在这里下一步就是把这个讲法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扩大。
    汝虽强记,但益多闻:阿难博闻强记,过目成诵、入耳不忘,但是也仅仅是多记了一点东西而已啊,并没有开智慧。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奢摩他」就是讲一心三藏,就是讲我们的本来面目。「微密观照」,大至佛刹,小至微尘,你在哪里随便拿出一样东西来,你能不能「微密观照」?我摔跤了,让我摔跤的这个石头是什么?为什么石头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是通过「微密观照」。「心犹未了」,心还没有通达,他现在还是似是而非。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这是佛以阿难为当机,实际上旨在利益当下的法会大众以及未来一切众生。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当处发生:就是你这个真心发生,哪有其它处啊?「当处」,就是一处,就是一念。你以为你是牛、你是马、你是强盗土匪,其实你当下就是释迦牟尼佛。
    看这个手套大法。这个大气球是不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他是不是「当处出生」?他有没有离开那里啊?猪八戒在这里,他是不是也是「当处出生」呐?出生是不是都是一个处啊?那都是一个处,为什么一个出生是佛,一个出生是猪八戒呢?他回光返照一看,这个气球里面都是通的,都是一个本体;猪八戒在这里,他不知道回光返照看这个内空,他往外面看——这是我、这是牛魔王、这是那个白骨精、等等……他是不是当凡夫业啊?当处都是佛,就看你怎么样用心。《楞严经》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你读了《法华经》《楞严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的心量,读了《金刚经》就是《金刚经》的心量,读了《地藏经》就是《地藏经》的心量,《地藏经》讲行善断恶,《金刚经》就是见空性,《法华经》《楞严经》讲十方三世空也好,有也好,无非当人当下一念。心量一样不一样啊?所以我们讲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一定要破除迷信,要发挥我们自性的智慧。佛教导我们必须依法为师,而且「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也就是依《法华经》《楞严经》;还「依智不依识」——同样讲《法华经》,你用智慧来解释,还是用妄想分别心来解释?特别是对那些没有文化的人,更提出「依义不依语」。你别看有的讲话妙语连珠,那都不重要;一个字不识的老掉牙的老爹爹老太太即使讲得拖泥带水、吞吞吐吐,也没有关系,问题是你有没有讲出真实义。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佛在这里打比喻,仍然围绕前面「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把能见与所见在这里打比方。
    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眚」,是眼病呐,我们可以理解为色盲。所以这个有色盲的人夜里看灯光,他就会看到这个灯光周围有一圈红红绿绿的光环在那里。我们有时候眼睛花、头脑不清醒,是不是会看到一个东西变成两个相啊?叫「别有圆影,五色重叠」。这里是比喻,我们由佛知佛见转为有妄想分别的能见的见分,所以把我们自己一个心所显现的地水火风、受想行识十法界万法当真,我们的心离开了我们的本位,而把它放置在一个妄想纷飞的境界上。所以这个「五色重叠」,可以说为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这五蕴是不是包括了一切万法呀?重重叠叠在打妄想,认为这五蕴世界都是真实,都是他,我们现在这是不是一种色盲啊?这是打比方,被转移了境界。
    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我们现在就对着这个「圆影、圆光」来分析,是灯自己现出来的,还是我们的眼睛自己本来就是这个东西现出来的?按照世间的逻辑推理,是不是二者必居其一啊?「为是灯色?为当见色」,也就是说如果是见色的话,我们这里可以把它比喻为真心、真理;如果是灯色的话,就比喻为妄想分别、幻境,把它分析为相。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
    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如果它是灯色的话,为什么有病的这个眼睛看的是灯色,没有病的怎么看的不是呢?这个比喻是什么呢?如果讲这个天人鬼畜就是天人鬼畜,泥巴瓦块就是泥巴瓦块——这是用我们凡夫迷惑颠倒这样看——那么为什么诸佛菩萨看天人鬼畜、泥巴瓦块,它不是天人鬼畜、泥巴瓦块,看的都是自己呢?这是一个。
    而此圆影,唯眚之观:只有有病的眼睛才看到。这是解决我们在修行中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什么老师同样讲一句话,这个人是这样理解,那个人就是那样理解呢?就是叫我们要善于检讨自己,不要过分地自信。
    我们的同修,你作为一个清众也好,你作为老师也好,在一个道场也好,将来出去弘法也好,你要保持你的言行举止,保证你所讲的法理能得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认可。你要沉住气,不要被环境所转。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邪知邪见的人就要注意,为什么这个法那么多人都听得法喜充满,我怎么听了就格格不入?要从这个角度来怀疑自己。然后定下心来,即使是邪法我也要先听到底,不能浮躁。
    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世间人是搞对待法,如果不是灯光现出来的,那么见色的那个东西又是谁呢?谁见到的呢?总有个东西见到的呀,就是能见的那个见分——眼睛本来不能见,是我们能见的见分见到的。如果它变成无情的话,它还叫见分吗?它还叫见性吗?这是两个问题。就是不能讲是灯光自己成了这个色,也不能讲我们能见的见分成了这个色。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
    前面讲,如果是灯光所现之色,那么为什么眼睛好的人看不到?也就不能讲是灯光所现。那么这里又讲,如果不是灯光所现,那么旁边还有屏风啊、帐篷啊、茶几啊、饭桌啊——「筵」,就是饭桌,「几」,是茶几,「帐」,是帐篷,「屏」,是屏风——为什么这个眼睛有病的人看到那个屏风和茶杯就没有这个圆光呢?所以你不能讲是灯现,也不能讲不是灯现。所以用世间法能不能解释得通呢?下面还要进一步地分析。
    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前面讲了,不能讲是眼睛能见的见分现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耳朵看不到圆光呢?为什么鼻子看不到圆光呢?这个手巴掌能不能看到圆光呢?也就是你不能讲是眼睛现的圆光,还又不能讲不是眼睛那个见分现的圆光。
    到了这里,世间法没有办法解释,佛法能不能解释啊?用佛法解释,就是我们的同分妄见,再加我们的别业妄见。什么是别业妄见呢?一百个人有一个人眼睛有病,是不是别业妄见啊?大家都看不到,只有他看到。那么同样来讲,有眚眼——有眼病的人,一百个人也好,一千个人也好,他们看的是不是都是圆光呐?那就是有眚眼的人有他特别的同分妄见。所以这里再慢慢地过渡到两种妄见。以下我们把这段经文再过一下。
    离见别有:如果离开了我这个能见的见分,另外现出了这种圆光;那么,「应非眼瞩」,它应该不要通过眼睛就能看到啊。
    云何眚人,目见圆影:那为什么事实上还是通过眼睛看的呢?所以这里是不是前面讲的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非不自然?前面讲的那个圆光,你不能讲它是灯色,也不能讲它不是灯色。是不是讲非因缘非不因缘呢?后面讲那个圆光,你不能讲它是见分,也不能讲它不是见分,是不是讲非自然非不自然呐?
    所以我们真正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随我们的心所现,病也好,不病也好;白光也好,蓝光也好;正确也好,错误也好,都是我们心中的性具功德自然显现。有其理必有其事,有其事必有其理。明白了这个东西,讲因缘也好,非因缘也好;自然也好,非自然也好,是不是一切都成了戏论法呀?越是真理越简单。你只要明白一切的万法都是随心所现,把握了这个道理,你开了智慧;破除了烦恼习气,得大自在。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色实在灯,见病为影:见什么病呢?这里的「见」是指我们的佛知佛见。佛知佛见不觉而有无明烦恼,就生了病,生了病就显现出第七识——第七识就是前面讲两个月亮的比喻,就是月影,是我们真人的影子,形影相随。「见病为影」,因为我们这个知见已经发生了问题,向外攀缘。
    影见俱眚:也就是讲,这里「影」就是那个灯上的圆光,是所见;这里的「见」就是我们见病的能见。因为分成了能所,就都是一种病。注意,这里始终都是讲分别法。讲究竟法,灯啊、灯光啊,都是我们一个念变现出来的。讲分别法,就得分说为能见的见性、所见的相分,所以也可以说成相分和见分,这是俱眚。那么在究竟来讲,十法界一切的万法是不是都是相分啊?我们所能感受的那个东西是不是都是见分啊?十法界森罗万象无非是见、相二分。我们能见的这个性、我们所见的一切相,叫「影见俱眚」,都已经被这烦恼习气缠住了。
    见眚非病:当我们在凡夫的位置知道,原来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是错的,原来这个茶杯就是我,就是阿弥陀佛啊;而且他知道为什么是阿弥陀佛。这叫「见眚非病」。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这句话我们可以笼统地讲。明白道理的人谁还在那里争——这是灯,这是见;这不是灯,这不是见——连灯和影都是我心里的影,还什么灯和影啊?灯都是我的心变出来的,一切都用这个心来解释。佛知佛见、邪知邪见都是我们一个心变出来的,不在于把邪知邪见断掉,只在于你知道它是邪知邪见就行了,你能不能断得了啊?邪知邪见当下是不是就是佛知佛见呐?那不就是一个东西吗?「终不应言」,你还说什么是灯、是见、非灯、非见……讲都不要讲,那我们现在要不要解释啊?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什么「非体非影」啊?影也是我,体也是我,都是我们心里的各种的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在作怪,各人站在各人的角度胡思乱想。这里处处都在讲两种妄见。
    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捏根元」,讲全了,因为「捏」这个原因所造成的第二个月亮,你不要把这个月亮说成是月亮或者不是月亮,讲是见或者不是见,讲这些话是不是多余的?你明明知道眼睛眨一眨就是两个月亮,不就没有事了?眨也好,月亮也好,影子也好,是不是都是我们心在变现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一了百了。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由月亮又回到灯上来讲,这个灯旁的圆影也是这个道理啊!「今欲名谁」,「名谁」就是分别的意思,你分别那些东西是不是无聊啊?你明明是眼睛有病造成了这种错觉,你还分别到底是灯影?还是眼睛形成的影子吗?明白了真相以后,一切的说法都是多余。只要讲是眼睛生了病,一句话是不是一了百了啊?那我们现在用这句话来对照我们眼前的万法,是不是也是一了百了啊?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念,就这么简单。而且你常常将这句话提起观照,你不知不觉地想生烦恼都生不起来,不知不觉地看到一切的人都很美好。「今欲名谁是灯是见」,名谁名谁,还分别什么灯和见?
    何况分别非灯非见:更何况还去讲一个不是灯,不是见——讲这一切话是不是都是成了废话了?那都是叫没有话找话讲的。本来没有事情还讲出个事情来,把人讲糊涂了。
    比如说,如果有一个人有这个色盲,他看到这个灯上怎么是红红绿绿的光影啊?你跟他一句话讲明白——你眼睛有了毛病。他知道错了。你如果讲这是灯上的光的话,那为什么我看的没有啊?如果你讲它不是灯上的光的话,那为什么这个黑板上没有啊?你是不是反而把他讲到云里雾里去了?佛是用这个办法引导那些不懂得病、也不相信自己有病的人,对那类人只有这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