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24讲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佛从这里往下,具体解说何为「同分妄见」。
    此阎浮提:是表大国土,不要理解为我们地球,我们地球是这个部洲上的一个国而已,当然我们地球上也有许多海岛,那都属于内海中的内岛。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我们这个南瞻部洲有无量的国土,佛在这无量国土中捡两个国土靠得最近的——打个比方,北京和南京这两片国土,上面是不是同一个虚空啊?虽然是同一个虚空里面国土的人,但看到的境界不一样。
    比如说北京的人这个时候看到月亮上有一个黑圈子,南京人他不一定看到。按道理如果真有黑圈的话,北京人看到南京人应该不应该看到啊?(应该。)大家明白了吗?这就是各自的同分妄见。同分妄见怎么造成的?是在过去世中造的相同的业。过去世造的同分业就形成了习气,这个习气就是同分妄见,形成这种心态的痕迹。
    但别业妄见呢,是在同样这一片国土里的人,他看法还有差别。比如同样是北京人,有些人喜欢穿一身黑,有些人喜欢穿一身白。这个我们就要会用心啊,我们一定要用佛知佛见来看人、看事、看法,不能用自己的想象来看。各人生生世世的经历不同,受的教化不同,所以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情,一百个人看可能有一百个看法。
    下面我们看这几段经文涉及到几种天象。
    或见二日:看到天上有两个太阳。中国历史记载,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叫夏桀,当时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也就是说一国不能两个皇帝,一天不能两个太阳,这是预示着这个夏朝快要完蛋了,老天爷都提前示现天象了。天象是不是夏朝人自己的心变出来的?知道这个皇帝太坏了,应该改朝换代了。或见两月:两日两月,这一般都是不祥的征兆。
    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这个「晕」是一种黑气。楚汉相争,刘邦被项羽包围在平城,当时刘邦的臣民就看到这个月亮上包了七重黑气,因此而得知主公刘邦在平城受到包围,便立即调遣军队去救护。大家要知道,天上天下都是同一个气氛。这是历史记载,不是无稽之谈。「适」,黑气罩住了太阳,发出昏暗。「佩」,是白气横在太阳上或者月亮上,就好像这个宝玉一样。「玦」,这个就不是横线了,像那个半圆形环绕着太阳、或者月亮、或者在某几个星星上,缺一半,像环形。「彗」,像无量的光线一样扫射到太阳、月亮,或者天空中。「孛」,是指那个光线——星光之气、月光之气向四面八方发射。「飞」,是指这个光线刹那间一扫而过,现了以后马上就绝迹了。「流」,特指这个光线由上往下流。无量的星光、月光像流水一样。「负」,是讲这个光线像射箭的弯弓一样。「耳」,是讲那个光线像耳环一样。「虹」,就像早晨天边出现的彩虹和五光十色的彩带一样。这种种恶相都各有各的道理。因缘果报与这个天象都是相对应的。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朝廷有专门的官职来日夜观察天象,这不是迷信。在相学来讲,你生的时辰、方位都有很大的考究,它都反映着一定的真实情况,它是一种学问。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同样相邻的两片国土,在同样一片天空之下,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看到,那个国家所有的人都看不到,这叫同分妄见。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以此二事,进退合明:所以在这里以这两种妄见,怎么叫「进退合明」呢?以别业妄见进而比喻同分妄见,以同分妄见退而比喻别业妄见。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这是用眼眚这个别业妄见来讲明。我们所有凡夫的、众生的真心中变现了无明妄想,而把眼前当下一切的万法,叫作「认己为物,认物为己」。这就比喻我们现在众生,没有明心见性的人都是眼病。
    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瞩」,就是看的意思;「虽现似境」,虽然围绕着灯现出了这种境界——上面讲,圆影不是灯现啊,但是也不能讲不是灯现的,总是与灯有关系。所以「虽现似境」,把这两句话圆融起来。
    终彼见者,目眚所成:讲到底,他眼睛有毛病了,而成就了灯光中所现圆影。如果不是眼睛有毛病的话,那个灯能不能现圆影啊?虽然眼睛有毛病了,如果不是灯,而是一个喇叭,能不能现圆影啊?也不能现。所以把这几个问题要圆融起来。所以佛法有没有否认对待法呀?非对待法非不对待法,否则它不能叫圆顿。这下面,马上就以喻对法,叫眚人看灯,是比喻。
    眚即见劳:这个「眚即见劳」是以喻对法,对照了所谓的法理,那个「眚」就是「见劳」,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见」,就是我们的佛知佛见;「劳」,就是无明之本,是头上加头;就是出现了那个三细无明(业相、转相、现相,这根本无明统统包含在内)。「见」加了一个「劳」,加了无明妄想,我们现在是不是都是「见劳」啊?打比方的话就是眚眼,也叫色盲。非色所造:比喻我们这个见劳、我们这个病,并不是外在的环境加给我们的。在因缘和合法里,六根对六尘,六根是内尘,六尘是外尘。这个「非色所造」就是讲,并不是外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有,也是我们的本有德能。你认为有这个眚,这不是一种智慧。但我们明白了以后,就不会造成差错。
    然见眚者,终无见咎:这什么道理啊?比如说我们生烦恼习气的时候,他知道了,在佛法里叫戒坏见不坏,因为我们有时候难免还会要破小戒。学会了开车,但是紧急刹车的时候,是不是还要向前跑几步啊?虽然跑几步破戒了,但他不会翻车。你有了这个心,叫「见眚者」,知道错了,你的心已经变过来了,只是习气还有惯性,还要向前面滑行,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原谅自己,否则你就要怀疑你还没有见性。所以圆顿大法就是这么圆,无懈可击!佛在《楞严经》后面五十种阴魔境界有讲,走火入魔的人「悟则无咎」,悟了就没有过错。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例汝今日:在前面是讲理论性的问题,下面就讲具体的事实。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你说你现在看到的「山河国土」,你认为这是山、这是河、这是树木花草、这是牛、这是马、这是羊,它是吗?它都是你自己呀,是你无始以来这个「见病」,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迷惑颠倒所造成。
    所以好好想一想,从小到大我们看到的一切的一切——这是我姥姥,那是姥爷,她是你姥姥吗?她是观世音,他是释迦牟尼。那是你姥爷吗?他是个大苹果。你可要看看真啊!一个心地光明的人看到一切人都感到很可爱,来的都是父母儿女,都是诸佛菩萨;一个心地不光明的人跟这个人也合不来,跟那个也合不来,挑肥拣瘦。菩萨的心就是要包容一切人,包容一切环境,适应一切环境;而不是要别人适应我,要环境适应我。很重要啊!如果你今生不能成就,今天不能成就,很难想象你能成就来生。只有在今生今世当受到别人的误解、诽谤、侮辱、戏弄、伤害的时候,却依然感到快乐自在的人,他生生世世已经解脱,已经画上句号,你信不信?
    所以佛在这里讲得多中肯啊!他是众生吗?他是泥巴吗?他是好人吗?他是坏人吗?都是你自己的妄想在作怪。有的人还讲,无分别不妨分别嘛,他明明现的就是大坏人嘛——你真会给自己找借口,没有任何借口好找,谁让你去给他分别啊?你既然无分别不妨分别,对,你应该转分别为智慧、为慈悲心,跟他推心置腹,你不要背后去咬牙切齿,否则你没有资格讲什么分别不分别。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见与见缘」,「见」,我这个能见的这种妄想心、分别心,这里讲的见分、见性,大家明白了,真觉已经变成了妄觉了,变成了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了。「见缘」,就是我见分所缘的那些外境,就是指相分,指一切的依正环境——包括我这个肉身,包括山河大地,包括一切众生,说尽了「见与见缘」。「似现前境」,是不是跟做梦一样?好像出现在我眼前,出现在我身边,出现在我身上,这些都是好像。「元我觉明」,「元我」,原来是我啊,原来本来是我啊;这个「觉明」就是无明,觉本来就是明,却非要外面加一个明我才能明;我们心本来就能听到,却非要加个耳朵能听,非要加个声音才能听到;眼睛本来就是亮的,却非要有个灯光才显出能亮,依赖了灯光了,就把自己的真面目都忘记了。一定要明白呀,没有灯光,没有黑暗。我们眼睛本来就是明的,耳朵本来就能听到,没有任何限制的。本来就是佛眼,但是由于对外界环境的执着,而忘记了自己的真面目,不明白外界环境还是自己变出来的,叫「觉明」。我们的真面目,自己可以变自变他;还可以变无量的我、无量的你、无量的他。这个法妙,妙得不可思议啊!其实也没有什么妙,不都是我们自己吗?
    「见所缘眚」,真心和妄心都是我。被妄心转了以后我就忘记了真心,这都是方便说。就跟那个手术刀,本来是来治病救人的,最后变成杀鸡宰羊。想来想去,原来就是我救命的一个真刀,怎么变成我行凶的凶器了?明白这个道理,这个凶器是不是又变成了这个妙用的工具了?就在这里做文章。
    觉见即眚:怎么「觉见」呢?这个「觉」变成了「见」,把佛知佛见之见而转为见分能见之见,叫「觉见」。「觉」,它本身就是见,它无所不见。它什么都知道,它仅仅不起心动念而已。「即眚」,就是无明。
    本觉明心:我们这个心本来就是觉,本来就是明,它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和德能。觉缘非眚:这里的「觉」是指悟到、觉悟到;「缘」,就是我们的因缘和合之因之缘——内六根、外六尘以及六种意识心。六根对六尘产生六种意识心,十八界说尽了十法界万法。你已经觉悟到这十法界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心之所变现,你这个觉在《楞严经》叫知妄即真,就是「觉缘非眚」。「非眚」是不是就是真呐?是你已经明白过来了,你已经成就了菩提果。「觉缘」,就是知妄,叫知妄即真;也叫花开莲现,也叫即因即果、即念即佛。一定要明白,修行人是修心。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觉所觉眚」,就是觉眚和所觉之眚;「觉眚」,就是我们的见分、一精之明;「所觉」,就是我们六种意识心。怎么「觉非眚中」呢?我们的本觉并不是见分、也并不是六识心,它本来的面目不是这样。这是由于我们错误的那种心态污染而已,注意,这是用分别法来讲。「觉」,不是觉明,真心不是第七识,不是六种意识心。用无分别法来讲,「觉」是不是就是「眚」啊?「眚」是不是就是「觉」啊?第六识是不是就是第九识啊?第九识是不是前面的眼识啊?
    此实见见:佛讲了这一大段经文的时候,叫「此实」,实际上是讲什么呢?「见见」,就是讲佛知佛见。因为在这里来讲呢,已经把第七识回归到真心本来面目。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这里的「觉、闻、知、见」是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意识心。「见」,是眼见;「觉」,是指味觉舌头;「闻」,这里可以对照耳朵、耳闻;这个「知」呢,就包括身知、鼻知、意知。以四代六,如果讲全了,应该是「云何复名,见、闻、嗅、尝、触、意」。
    我这里就是讲的第七识和第九识。因为第八识是不是把第九识和第七识全都包括在内啊?我已经从前面六种意识心进到这后面第七识、第八识、第九识,都谈到这个问题了,可是你阿难还在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六尘所产生的六种意识心里,还在这里打圈子。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这是讲,你阿难现在看到了我,包括看到了你自己,包括看到了世间十法界一切万法。
    皆即见眚:你把我当成了佛,你把你当成了我的老弟,你把泥巴瓦块当成泥巴瓦块,你把天当成天,它是天吗?你把畜生当成畜生,它是畜生吗?
    非见眚者:作两种观照。但是你在妄知妄见的当下佛知佛见并没有坏,真知真见仍然原封不动,仅仅是蒙着一层迷惑颠倒,你把它忘记了;也可以解释为,并不是你所见的这些东西都是错误的,都是病的。所见的这些东西从根本上来讲,是不是都是一个念呐?也就是说,你所见的泥巴,你不要把它就当成是泥巴,它不是泥巴;你所见的佛,不是那个佛是错的,是你把他当成佛,你的知见错了。因为那个佛当下是不是还是你自己啊?都是我们一个念。
    比如说我用看到的这个茶杯来解释这个话,「非见眚者」,我见到这个茶杯我把它当成茶杯,是因为我迷惑颠倒,我这个知见发生了错误,并不是我所见的茶杯是错误的。因为我看到是茶杯;别人看到它是佛;天上的人呢,看到它是一滩水;鬼看到它可能是火,你说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啊?这两方面一起来观照,我们就圆融了。所以我们要耐下心来,这是扭转我们无量劫以来的迷惑颠倒啊!所以我们有时候读《楞严经》,是不是感到佛他老人家真是会啰嗦啊!他也没有办法不啰嗦啊!阿难就逼着他啰嗦。
    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彼见」,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就是讲见分、见精、见性、见元、转相、七转识,也叫传达识,也叫末那识,也叫我执、行阴、思。因为这个见已经是真妄和合,真妄和合它必然还有真的,只是含金量多少的问题,这是打比方。实际上它不是和合的,它是一个东西。这个心法跟世间法只能通过打比方来明白。你看这一切东西,天人鬼畜都是和合成的一个心,是和合的吗?它不是和合的啊,是打比方来讲是和合的。真的假的都是它自己,它跟谁和啊?和合必然有二。讲真妄,讲二,都是方便说;究竟讲,妄也是真,真也是妄,即真即妄。哪有什么真妄和合啊?因为不这样讲,没有办法开口啊。这个「真精」就是真心本来面目,就是佛知佛见。
    「性非眚者」,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及本性从来不是错误的,没有迷惑颠倒。注意,这是按照通教、别教讲的真心。我们那个第九识从来都是正确的、圆满的,它没有错误的。到了圆教讲的真心,妄心是不是也是真心啊?用圆教来讲这个法,你不好讲,你没有办法讲。这是用分别法来讲,我们是假设一个对待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别教讲的真心本来面目它就是智慧,就是菩提的化身。「故不名见」,所以真心不能叫见。到了见它就已经有了动作,有了动作,在佛法里就叫妄。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这个「同分妄见」,我们前面刚刚讲的,同一片虚空之下相邻的两片国土,北京人看到月亮上有个红光,南京人就看不到。因为他过去世中所共造的业不同,所以在今生今世所得的果报不一样。所以这里一人跟一国之人,道理是不是一样的?
    此众同分,所现不祥:我们先到这里讲一讲,是不是同样也是「眚妄所生」呢?仅仅是一个带有普遍性、一个带有个别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就要开始觉悟,怎么觉悟呢?不能把所有人见的东西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就当作全部是对的,大家明白了吗?也不能把所有人见的东西都不是那么认为就当作是全部不对。不能把多数人相同的看法作为前提。所以我们在讨论真理的时候,不可以以人多人少来讲,只看能不能经得起我们的智慧来印证。
    同见业中,瘴恶所起:「同见业」,就是同分妄见所造之业,「瘴恶」,就是疟疾啊,因为疟疾带有普遍性,这一大片传染上这种病的人都会遭殃。这是比喻我们同分妄见很可怕,而且在这种同分妄见中我们最难解脱。因为大家都这么认为。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这里「俱是」是概括总结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都是无始以来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打了一念妄想,结果让这个妄想占到主导地位,变我佛知佛见为这个妄知妄见、见分、见性之光。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这里讲到,以一人比无量人,以一土比无量土,从比到阎浮提,然后再比到「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再由娑婆世界「并洎十方」,比到尽虚空遍法界整个宇宙。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就是指一切的佛土、一切的众生;我们可以把它笼统地观照为十法界一切万法。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觉」,是本来就是明的。怎么「觉明」呢?都是我们的真心本觉,而堕于无明妄想之中。「无漏妙心」,就是真心。把这整个的十法界先笼统地说为是个「觉明」,又具体地把它说为都是我们的那个真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见闻觉知」,就是六种意识心,是所缘缘;「虚妄病缘」,可以说为我们的第七识,说为我们的眚眼、见性、见分。
    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这种和合都是我们的妄想和合,用心来沟通,叫色心二法,叫作想相为身——想,就是我们的心法;相,就是色法。想相和合起来就有了有情世界。妄生不是真生,妄死也不是真死。比如说这个拳头,舒拳为掌,手掌生了没有啊?当下是不是还是拳头啊?然后呢,收掌为拳,这个掌死了没有啊?拳头当下还是手掌。所以看起来好像是手掌死了,叫「和合妄死」。同样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是不是都是我们心变出来的?在后面第四卷168个字的时候,一切东西它怎么生出来的,树木花草怎么生出来的,都要讲清这个问题。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怎么样「灭除」呢?「远离诸和合缘」,离开了「诸和合缘」——就是说我们有的时候不做坏事,乃至到了禅宗来讲,连好事都不做,离一切相而见空性。怎么还要远离不和合缘呢?不和合缘就是特指对通教的无为法。如果你不把这个不和合缘,不把这个「住空观空」除掉的话,它能不能再灭除其它四十一分变易生死啊?不能。「诸生死因」,包括分段生死,包括变易生死。只有一心三藏,属于圆满菩提。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所以要做到离「诸和合」和「不和合」因缘,一定是「一心三藏」这个法。所以这个「圆满菩提」啊,就是要认识到在我们真心当中不舍一人,不缺一法;也还不多一人,不多一法。尽虚空遍法界,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就是当人当下一个念,这就是「圆满菩提」。
    「不生灭性」,十方法界有没有增加一个法,有没有减少一个法啊?现代科学都懂得「物质不灭定律」。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都是我们自己。就跟在做梦一样,在自己表演自己,还把它当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是不是感到无量劫以来很可笑啊?可笑、可悲、可恼。你看无量诸佛反反复复地出世就是讲这么个道理,不知道讲了多少代,可是我们迷惑者还是照样迷惑。再看看那些无量的修行人还在那么执着,我们想发慈悲心去帮助他,他还觉得我们好像去算计他,我们只能加倍地可怜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啊!
    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我们印证一下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是不是叫「本觉常住」了?有没有把握在任何时候,我都不会怀疑「一心三藏」呢?有把握的话,你就「本觉常住」了。所以开悟从悟门起修,这是老祖宗自古以来的教训,诸佛出世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所以我们希望在座的同修一定要像师父一样,发心要发得很真实。只有我们大家都发心,我们才能兴旺如来家业!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佛在这里再补充解释前面的「远离和合因缘及不和合」,佛感到这句话还应再仔细地讲一讲。你别把这个破除因缘法就当作是非因缘,你还不懂得非不因缘;你别只懂得要破和合,却还不懂得破不和合。
    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在这里这个「如是觉元」,把「觉」和「元」要分开。「如是觉」,在这里来讲可以解释为,在我们现前情况之下所造成的这种心态;这个「元」呢,要放在下面一句来讲,原来从根本上来讲,你不能讲它是和合生,也不能讲它是不和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