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段解释不再重复。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段经文是要把「空大」会相归性,归到我们的一念真心。看来《楞严经》是一步一步围绕着我们当下的心、围绕着我们周边的环境逼问:你知道吗?这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们越读《楞严经》越是感慨万分,这才是讲真经啊!这才是要我们开智慧呀!
空性无形:空性没有形状,没有数量。需要提醒的是,佛常常将虚空来比喻真空,比喻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但比喻不是真实,不能当真。虚空并不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这是按照通教来说。当然讲到圆顿大法,没有哪一样不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没有哪一样当下不是真空。虽然虚空是色法,但十法界万法当中,如果要选一样法来比喻我们的真空,除了虚空还有没有其它法更加合适啊?没有。因为它贴近真空,贴近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因色显发:如果没有山河大地,天上没有云彩,我们能不能感觉到虚空的存在啊?感觉不到。
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距离河远的地方就需要凿井,否则没有水用。下面呢,提到各个种族的情况:
诸刹利种:在印度是第二个高贵的阶层,做官做府都集中在这一部分人手里,他们也比较富裕、能干、有才学。婆罗门:是印度社会最高的一个贵族阶层,既是财富的贵族,又是精神贵族,他们把握了国家的文化教育大权。毗舍:在印度社会是专门从事经商的阶层,其它经典里有时候把它说为「吠舍」。首陀:是指农民,这个阶层的人很多,自给自足。颇罗堕:就是从事各种手工艺产品的人,翻译成汉语叫利根。旃陀罗:这种人在印度社会没有身份,相当于奴隶;他没有政治权利,可以随时被买卖,这些人属于屠夫一类。
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在新住的地方就必须要凿井。由于有这种同分妄见,我们凿井才凿得出水来,否则你凿不出来。
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像这些话,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可有可无,在这里多讲起什么作用呢?可以放松大众的心态。如果讲的都是我们从来没有听到的,你是不是心绷得很紧了?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从挖空涉及到最近因缘,从土和凿这个地方下手。也就是虚空是怎么来的?
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凿井而出的这个虚空,如果是无因自有的话,那么土没有凿之前,这里就应该是井啊。「何不无碍」,为什么它有碍啊!未出土之前是泥巴呀。「唯见大地,迥无通达」,这个大地就是明明白白的泥巴一块呀,没有什么通达呀?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这是从第二个角度来看。那凿井而出的这个虚空是不是因为挖土出来以后才有?那么出土的时候应该看到虚空进入,那我们出土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虚空从外面进来啊?没有。「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没有空入,我们却随着挖土看到了虚空。没有挖土之前,它显现的是泥巴块;挖土以后,显现为虚空,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所变现的。因为我们的同分妄见要挖的就是虚空。如果说我们的同分妄见(注意,是同分妄见),认为挖了以后里面就有一团火,那还能不能出水啊?不能,一定是出火!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有什么逻辑推理呢?空和土「元无异因」,无因就是无异。这是讲非异。
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如果是一样的,把土挖出来了,是不是把空挖出来了?那个土是不是应该是空啊?挖了一个空,下面还是一个空才对,可挖出来的仍然是土,而不是空。注意,这是逻辑推理,是一种假设。这里讲非同(天地万法皆非同非异)。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这么一凿就有空的话,要不要挖土啊?就是不需要挖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如果讲「不因凿出」的话,怎么见到了空呢?这里讲非因缘非不因缘。这空不是因为我们凿出了土才有,而是因为通过凿土这种因缘,使我们的一念心变现出虚空。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前面讲水大的时候,是「汝更谛观」;讲到风大的时候,是「汝审谛观」;到这里来讲,「汝更审谛,谛审谛观」,是不是一步一步地在加压呀?越往后越是用智慧来观照。讲空从何而来这样的法,单用语言是很难讲清楚的,虽然讲不清楚,但是我们就是能搞明白。为什么能搞明白啊?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那个东西。真法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思维相。可是不讲也不行呐,不讲始终没有人明白,所以只有硬着头皮讲。难怪佛在《楞严经》讲,「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这就体现出佛的良苦用心。那么,在这里仍然是引导,到了第四卷还会讲到虚空是怎么样产生的。
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怎么样想也离不开这么几个范畴。人手和凿子在动,叫「随方运转」,需要凿哪里就凿哪里。「土因地移」,你不能讲土因为地在移,讲不过去。土就是在原地,本地。土在原地,随着敲凿子而离开。那么从这些情况来看,到底这个虚空是从哪里出来的?要想想明白。哪里也出不来,可是虚空宛然现前。这不就是我们真心在变现吗?从头到尾就是讲十法界万法都是我们一念心随缘变现,一念心随缘变现出太虚空十法界一切万法。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凿」是「实」,「空」是「虚」。这两个法不能互相为用。
非和非合:虚空什么也没有,凿子是一把铁器,它们能不能和合啊?也不能和合,凿子也不能变成空,空也不能变成凿子。
不应虚空,无从自出:所以这个虚空既不是从凿子出,也不是从挖土出,也不是从凿子与大地和合出。这也带一点强词夺理,反正就是这些范围。「无从自出」,虚空不是自然就有。也就是说,你还离不开凿子和土这种因缘之法,它是随着凿土这种因缘而显现。既然是显现,它是不是本来就存在?是叫我们要体悟当下。
我们这个肉团当下是不是虚空?一滴雨、一片风、一团火,当下是不是虚空?既要用智慧来悟,又要用世间的逻辑推理来悟。性水真空、性火真空、性色真空、性风真空,是不是都是真空啊?这个性肉团是什么东西呢?性嘴巴是不是真空啊?既然都是真空,有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这个「若」是肯定的语气,法尔如是,就是这样啊。「性圆周遍」,这是它的本性,就是它的本来面目。虚空之性是不是地性、水性、火性?是不是人性、牛性、马性?佛性、菩萨性、魔性、妖性、强盗性、天性,都是一个东西。因为它就是一个念。所以「此虚空性圆周遍」,就是虚空之相已经归入妙如来藏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啊!前面讲到十八界,这里已经讲到五大了,讲到二十三了,无非就是咬住这句话不放。没有哪一法不是妙真如性。性无大、小、多、少,性无香、甜、苦、辣,性无有情、无情之分,它可以现种种相,好好地观照。
「性圆周遍」,一切法都是一个念,一切法没有哪一个法不是哪一法,一念万法,万法一念。这叫圆融圆满圆通。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东南西北上下十方,一切万法统统包含在内。这就是真心本来面目的特征。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互别为别;别就是总,总就是别;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这个一就是那个一,这个二就是那个九,这个八万就是那个九。同类不用讲,不同类呢?三斤风就是八斤雨,八斤亮光就是九两声音,好不好玩呐?世间法讲不通,在圆教里统统讲得通。有其理必有其事,有其事必有其理。我们的心不可思议。
菩萨发心,不会计较别人对自己如何长短,只是一心想怎样去教化众生。因为你是悟者,你在悟中,他就是你,他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真正搞明白了,你身上的附体会拜你为师。有邪魔入侵的时候,只问你心亮不亮,只问你心软不软。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生欢喜心呢——哎呀,我痛苦就痛苦点吧,一起听印广法师讲《楞严经》,咱俩一起成就。你如果老是带着轻慢心、恐惧心、对立的心——哎呀,哪个高人慈悲慈悲,你给我把这个老祖宗送掉吧——他才赖着不走呢。实在不行,这个命送给你算了,正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我不信你来世还附到我身上来。他真正把那个心树立起来,那个邪魔能不能附得上啊?为什么不能?他心量大了,心亮了,那阴间的众生眼睛睁都睁不开,根本靠近不了你。我们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善用其心,善待别人,善待一切。他来找你麻烦,你应该感恩他帮你消业障。吃苦了苦,你感恩都来不及,没有哪一法不是道。让你受骗,让你痛苦,是不是都是道场?都应该感恩,这是真的。这就叫「性圆周遍」,圆了没有?周了没有?遍了没有?可不是来讲口头禅呐!
「本不动摇」,讲虚空当然不动摇,那这个小空动摇了没有啊?你挖了一个空,没有挖之前它在不在这里?挖了以后是不是还在这里?那我们这个水从这里流到那里去,水动摇了没有?没有。尽虚空遍法界是不是它自己一个本体啊?它有没有流到心外去?我们看到是动摇,实际上动中有不动。我们这一世是扬州人,前世是北京人,前前世是天人,你动摇了没有?尽虚空遍法界哪一个不是你呀?越是真理越简单。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本来虚妄,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几句话就是一句话。把哪一句话搞明白,你都解脱了。
「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前面没有讲,这里冒出个均名五大,是因为讲空无形无相性圆周遍,我们容易理解;而讲地水火风性圆周遍,不容易理解,是加深我们的观照。比如那火把水蒸干了,水灭了没有?它是不是变成了气?那么气生了没有?这是「本不动摇」,变来变去还是它自己。「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这是重复解释。「汝心昏迷」,以阿难这个当机来说一切在迷惑颠倒中的众生,迷于佛知佛见,惑于名闻利养。「不悟四大」,一切的名闻利养从肉团身到金银财宝,有没有离开这个四大?是不是都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所以在《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里,第一关就是四大假合,使我们首先对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有个基本的了解。「元如来藏」,四大怎么来的?是不是心现出来的?是不是意识变出来的?在没有变出来之前,我们的心是不是无形无相啊?在变现出地水火风以后,地水火风当下还是那一个念。
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如果把虚空当成是出,当成是入,那就叫因缘戏论法。如果把它当成是「为非出入」,是自然的,那叫自然戏论法。注意,真心本来面目可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所以,有出入无出入,它不妨出入,你怎么样讲都行。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如果按照前面的格式,应该是「性空真空,性空真空」。虚空的本性就是无形无相的真空。虚空虽然没有形状,但它毕竟还有形。而真空之性当下就是有形有相的那个虚空。这里改成「真觉」,是为了方便理解。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段经文不再解释。因为这个虚空比较特殊,这里作个补充提示。我们随着同分妄见而现出这个大虚空界,而凡夫、天人、菩萨、如来所体会的虚空之境是天壤之别。因为各人的心量不一样,所以虚空的大小也不一样。
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以一个「井空」来比喻无量的井空,一即是多,一多不二。讲经说法的人要学会由浅入深,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这就叫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宁有方所」,哪有什么方向?哪有什么处所?方和所是我们凡夫的一种分别。真心本来面目没有一方一所,但是它可以现一方现一所。《金刚经》讲空和有是不是相对?《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也空也有,讲能生所生,能造所造,所以这也是对待法。唯有《法华经》《楞严经》讲圆满大法——万法都是一个念之所变现,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你说断烦恼证菩提,烦恼就是菩提。你说解脱为佛,凡夫就是佛,佛就是凡夫。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解释同前,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