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银子太多
作者:青木川   清穿之拐个王爷做外室最新章节     
    后来石林果然与四爷勾搭上,开了石氏商行,做起走南闯北贩货的生意,什么挣钱贩什么,不拘一格。

    石大掌柜心里特明白,石太太和二奶奶把吴惜宁得罪狠了,留在京城里,不知道啥时候又惹出祸端来。

    干脆在江南买了个宅子,把乡下的爹娘接到城里,让石太太和二奶奶回去侍奉老人。

    惜宁见石大掌柜如此上道,她本就打算拿一万两银子买回石林手中的一成股,干脆借了两万两给他做本金。

    还顺水推舟把石太太手里布行和绣楼收了下来。

    石家转行贩货,不做布匹绣品生意,石太太也领着二奶奶回了江南,这两个铺子石大掌柜等于是半卖半送,给了吴氏商行。

    说是得了吴姑娘的大恩,无以为报,这些都是小意思。

    惜宁哪里是占便宜的人?与吴二舅商量一番,干脆与石林说,那两万两算作入股好了。

    石林自然乐意,他给了四爷四成干股,自己出人出力,占三成,惜宁出本金,也给了三成。

    之后石家商行与吴氏商行互通有无,两家从江南到闽南,再到滇南,从丝绸布匹,到茶叶干货,珠宝木材,甚至粮食,算是做到了货通天下。

    只可惜惜宁心心念念的荔枝,还是吃不着。

    保鲜技术不行,过了岭南就开始烂,难怪大诗人要说一日吃三百颗荔枝,一世都愿做岭南人。

    两家差点翻脸,最终惜宁一个巧思,化干戈为玉帛,互惠互利。

    大概十年后,四爷登基,石家便成了雍正爷钦定的皇商。

    惜宁回想起来,特别庆幸,自己当年不曾过河拆桥,驱逐石家。

    凡事留一线,来日好相见。

    话说回头,惜宁除了石家布行绣楼外,另外还收了几家铺子。

    如今云裳阁旗下有三家布行,三家绣楼,制衣局的窘迫境况立刻得到改善。

    三家绣楼停业修缮,绣娘全送到东四宅子,赶订单制衣去。

    这几家布行绣楼生意之前就不差,重新开业后,借着云裳阁的东风,更是生意兴隆。

    伙计和绣娘们忙得脚都不沾地,这是后话了。

    十四爷从西山回来后,就开始忙着建火枪营。

    康熙爷不但给他拨银子,还在西山脚下划了一块地,专做火枪营训练场。

    惜宁给爷出了不少主意,比如火枪营两百人名额的话,起码得招五六百人,让他们集训一段时间后,几轮淘汰。

    “可以分几项训练,第一是奔跑速度,第二是格斗能力,第三是射击。”

    那时两人在温泉里泡够了,山坡上草地里,铺了个垫子野餐。

    花雨纷飞,惜宁躺在十四爷怀里,背靠着他宽阔的胸膛,脚丫子举着,脚趾头一勾一勾,去勾那蓝天上飘着的白云。

    说不出来的恣意自在。

    “骑术也要考较一番。虽然火枪营不配备战马,但是到了战场上,万一需要骑马逃命呢,不会骑不就歇菜了……”

    十四爷补充道。

    惜宁点头,想了想又说:“爷,这时候的火枪是不是上弹药很麻烦?”

    十四爷点头,这也是他们满清勇士不愿意用火枪的原因,不如弓箭方便。

    上了战场,放几枪就要蹲下来换弹药,有那功夫,还不被人一箭射穿了?

    这个问题十四爷也在想办法解决,一是火枪射程远,二是可以寻找遮蔽物。

    但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个弊端。

    “爷,你有没有想过,让两拨人交替作战?”

    惜宁兴奋起来,她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她翻身坐起来,两手挥舞着比划道:

    “就是爷不是打算招两百人吗?分成两排,一排放枪,一排后面装弹药,前面的子弹放完退下来,后面的立刻补上,这样不就避免中间断档,被敌方攻上来吗?”

    十四爷一听,这是个好主意啊!

    其实道理特别简单,咋就都没想到呢?

    他也爬起身,把惜宁抱起来,转了几个圈,哈哈大笑道:

    “阿宁,你可真是我的福星!”

    惜宁拍他肩膀,大声说:“快放我下来,我还有话呢!”

    十四爷把她小心翼翼地放下,惜宁被他转的有些晕,靠在爷臂膀上歇了好一会,才缓过来。

    “爷,我在书里还看到过,有一种藤甲兵,也是步兵作战,能攻骑兵,砍马腿,您要不让兵部发文,去大清各地访一访,应该是滇南山里,有这种老藤,编成盔甲,能刀枪不入。”

    惜宁不记得前世是看了哪本书记载,历史上确实有这种藤甲兵。

    任何朝代,战马都是稀罕物资,而且养骑兵可比步兵要昂贵得多。

    十四爷若是能带出一支骁勇善战的步兵队伍来,将来西征必定如虎添翼。

    爷将信将疑,刀枪不入的藤甲,怎么可能有这种东西呢?

    不过从西山回来后,他还是请兵部侍郎往滇南发密令,寻找这种老藤。

    十四爷忙着招兵,已经有十几天没回紫藤园,惜宁有些想念他。

    别看爷高大威猛,回了家,在惜宁跟前撒娇卖萌地,很是解压。

    也是巧了,惜宁虽然比爷小了好几岁,可架不住她心理年龄大啊!

    前世也没得及结婚生孩子,如今看十四爷,竟有了些养年下弟弟的宠溺感。

    有他在,两人互相做小孩儿,时不时闹一闹,宠一宠,日子便不寂寞,不干巴。

    好在惜宁日常事多,忙起来便顾不上儿女情长。

    洛娘子领着绣娘们赶制订单,几家布行与绣楼又在刘总管监督下修缮着。

    惜宁一时无事,便带着落杏红姑,去义庄巡查。

    这义庄地处京城东北边,在怀柔县,离京有好几十里路。

    惜宁刚开建的时候来看过一次,只记得地域辽阔,站在山坡上,极目望去,似乎直到天边,都是她的地。

    庄子上有两个山头,一道山涧蜿蜒而出,绕过山脚下的平地。

    平地大多是砂砾地,有一处湿地,去年冬日来,衰草一片。

    这回赶上初夏 ,倒有些草长莺飞的意思了。

    因为不好种植庄稼,这地根本没人要,吴二舅和宋大壮去找当地衙门说想买地,那县令一听吴氏商行是十三爷门下生意,大笔一挥,原本买一个山头的四百亩,这刘县令竟又附赠了一个。

    “我们这穷乡僻壤的,那山涧到了春天容易发山洪,既然吴氏要,就连着两个山头,山涧,和山下那块平地,都给你们了。”

    这县令也有小心机,看吴二舅动心,才说:

    “只盼着十三爷发善心,把那山涧给治理了,等明年春夏暴雨时节,不要再淹了县城就好。”

    他也算丑话说在前头,把什么都说清楚了,不然等签了契约,办了地契,再说这山洪之事,岂不是坑害十三爷?

    吴二舅特意带懂行之人绕着那山头平地骑马转了一圈,看看地形。

    那人说只要在平地上挖两个水库蓄水,再挖一道河渠分流到县城南边的大河,这山洪几十上百年都不会有事。

    毕竟是北方,再发洪水,也不像南边那般,泛滥成灾。

    这也是怀来县城多少年来都不曾因洪水搬迁的原因。

    春夏闹一闹,严重时可能城里会进水,也就一两天功夫,百姓们骂骂咧咧,等水退了,该干嘛干嘛。

    “也是造福于民,功在千秋的好事情,因了年年春夏山洪,这山脚下的住户都离乡别井,搬到别处了。县城里的住户也不堪其扰,隔几年就要避一回水。”

    吴二舅觉得蹊跷,这事若是隐患,为何衙门不治理?

    “要银子啊,挖水库蓄水,河渠分流,不都得银子?户部工部都闹亏空呢,县令也没那个通天的本事,能让皇上为了小小的怀北县拨银子,所以就一年一年地拖着。”

    这事比较重大,吴二舅当时也不敢拍板,回了京城与惜宁商量。

    惜宁让人测算了下,挖水库修河道,大概要上万两银子。

    要旁人,肯定不能干这事,白花花的银子,就扔到水里,没有任何看得见的盈利,谁干?

    可吴惜宁是谁?她可是穿过来的,对世间名利得失,与世人观感完全不同。

    她挣那么多银子,一年几万将来甚至上十万两,自己能花掉多少?

    就算再穷奢极欲,花银子的速度肯定没有挣银子的速度快。

    何况这是造福百姓的事情,衙门不做,朝廷不管,那她吴惜宁就悄悄做了吧。

    挖了河渠,还能灌溉,说不定过上十几二十年,能养出一片良田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