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军被民间称作黄巾军,所到之处,燔烧官府,劫略乡邑,诸多州郡纷纷失守,大批吏士闻风逃亡。原本刘宏还满心以为太平道的造反计划已被识破,很快就能捉尽贼徒诛其首恶,直到一心留在西园享乐的他接到各地送来的急报时,才知大事不妙,忙问计于平日里最信任的宦官集团——“十常侍”。
“十常侍”其实共十二人,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皆任职中常侍,把持政权多年,其中张让甚至被刘宏呼作“阿父”。这些人横征暴敛、卖官鬻爵、结党营私、鱼肉百姓的本事不小,遇到农民起义这等大事,还真是没什么大注意了。憋了半晌,还是皇帝最为尊信的“十常侍”之首张让站出来说道:“黄巾贼徒不过乌合之众,应先坚壁洛阳外围关隘,力保京城不失,然后以近待远、以逸待劳,等贼人锐气耗尽、斗志涣散之时,再出兵围剿必获全胜。”
刘宏对张让的见解大为赞赏,马上命各州郡在洛阳外围的八个关隘——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设置都尉,以此布防拱卫京都。担心战火烧到自家门口的刘宏觉得这样还不够保险,又拜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整点武器,镇守京师。
对于刘宏这一套龟缩京师的方针,许多大臣不以为然,却又不敢出言反对,只有尚书卢植站了出来。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人,年少时拜大儒马融为师,博古通今,名著海内;且兼有文武,任九江太守期间多次平定蛮族叛乱。因门生遍布天下,卢植对黄巾军的情况及动向掌握得准确而及时。
卢植进言道:“黄巾贼起兵数十万,声势浩大,中原各州郡守军久疏战阵,在贼人的攻势下难以招架,更有甚者不战而退。若一味据守京师,放任贼人在各州作乱,恐怕会让其势力进一步增大,难免危及社稷。为今之计,应当聚集天下精兵,再选拔优秀的将帅,并号召各地州官共同讨伐黄巾贼,才能缓解危局。”卢植身材高大,声如洪钟,一番言论如对刘宏当头棒喝,弄得他心绪紊乱,拿不定主意。一旁的张让倒是头脑清楚,觉得卢植这番话不似危言耸听。他虽不喜这位性格刚毅的尚书,但想到一旦皇权被黄巾军动摇,自己的权势也将随之湮灭,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不过据守京师本是张让的主意,他不便推翻,便向另一侧的赵忠使了个眼色。赵忠心领神会,马上力劝刘宏采纳卢植的建议,并提出干脆就用卢植为将出兵镇压黄巾军。卢植也不推脱,又保举了议郎皇甫嵩和谏议大夫朱儁。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人,曾任临汾县令、北地太守等职,虽熟习弓马、尚武志介,却未遇到过彰显武名的机会。不过他出身将门世家,父亲皇甫节镇守过雁门,而叔叔皇甫规更是声明显达的“凉州三明”之一,这些都让人相信皇甫嵩也会是一名良将。朱儁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人,与皇甫嵩不同,他出身寒门,却有着实打实的战绩。任交州刺史期间,面对交趾太守梁龙和南海太守孔芝的联合反叛,朱儁在郡内检选了五千家兵,一战就斩杀了梁龙并逼降了数万叛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平定了叛乱。
刘宏起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各持节,以中央常备军——北军五校为主要班底,同时调发全国精兵分击黄巾军。其中卢植带着副将宗员率领北军五校中的精锐直扑黄巾军老巢冀州;而皇甫嵩和朱儁还增调了三河骑兵,并且招募精壮之士,共计四万余人,二人各率一部,分兵两路进军颍川,镇压黄巾军。临行前,皇甫嵩又以担心党锢与黄巾军合谋为由,劝说皇帝解除党禁。刘宏权衡利弊后最终接纳了提案,也算是解决了一项自汉桓帝以来就压抑士族已久的弊政。
接手部队后,朱儁才发现手底下这支队伍战力着实有限:北军五校被卢植抽调走精锐力量后,剩余的五营禁兵中有不少皇族肺腑,官显职闲;三河骑兵则久疏战阵,士兵缺乏应有的实战经验;招募而得的新兵更是良莠不齐,一时之间难堪大用。急需得力部下的朱儁想起了在下邳颇有勇名的县丞孙坚,忙上表招募其为佐军司马前来连军。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