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凉州动荡
作者:真红的闪电   血色三国录最新章节     
    孙坚虽被拜为了别部司马,但这个官职是为了安抚有军功之人而设置的编外职位,没有固定部队可带,于是无所事事的他干脆就回到了家眷所在的寿春。入城与家人团聚了几日后,孙坚思量着可以利用别部司马的职权募集乡勇,拉起一支自己的嫡系部队。正巧他听闻寿春城中有一名小吏叫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黄巾之乱时因郡长官逃亡,便自行号召了几百青年共同守城。程普先是留下一半的人加紧扎草人;然后让余下人中的一半去将官府中所有绣有“汉”字的大旗全部收集起来;而他自己带着最后剩下的那部分人一起批量伪造檄文,内容大意是朝廷调集了边兵和京兵共数万人正赶赴寿春讨贼。一切都准备停当后,程普让人把旗帜插遍城头,同时将草人打扮成士兵的模样,每两个青年之间摆一个草人,营造出有大批守军的态势;而伪造好的檄文则张贴于城外,并在城门口向过往民众派发,尽量将假情报散播到黄巾军处。在程普疑兵之计的干扰下,黄巾军最终绕过寿春另往他处掠夺。程普的故事打动了孙坚,他认定这是一个人才,便亲自前往拜访。二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从行军作战的兵法聊到了治国安邦的大道。第二日,孙坚便正式将程普召为自己的裨将。很多当时跟随程普守城的青年听闻后也纷纷来拜访孙坚,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孙坚将这批青年都收为自己的部众,并交予程普操练。消息传到了邻近乡县后,又有大批有志青年来投,很快孙坚的这支青年军就增长到了数千人。

    而与此同时,天下大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瞬息万变。黄巾之乱过后,刘宏为了提高各州军事实力防备类似叛乱的发生颁布了废除刺史重置州牧的政策,这一做法让不少地方有了拥兵自重的趋势。与此同时,各边地外族也觉察到大汉江山已不似多年前稳固,升起了蠢蠢欲动之心。

    中平二年,羌将北宫伯玉突然率数万人入寇三辅,并劫持了偏将军马腾和凉州从事韩遂的家眷,胁迫他们入伙。马腾字寿成,扶风茂陵人,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有胡人血统,身大有力,面鼻雄异,在凉州颇受尊敬。韩遂字文约,凉州金城郡人,与马腾志同道合,结为了异性兄弟。

    马、韩二人虽是被逼反叛,却也在抢关夺城的过程中逐渐释放出了自己的野心。他们和北宫伯玉合计后,觉得应该再找一个声望隆重之人拥为首领,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加入。于是他们寻到了在凉州避祸的名士阎忠,共推他为主帅。阎忠素来对朝廷不满,欣然答应,并让叛军喊出了“诛杀宦官”的口号,企图占据大义名分,他还命马腾去向匈奴借兵继续壮大声势。

    刚过了没多久太平日子的刘宏还没在西园享够清福,就又被从凉州不断传来的雪花般的急报所惊扰,让他怒不可遏。刘宏本想调皇甫嵩前去平叛,但有人向他告密说阎忠本是皇甫嵩的幕僚,并且曾向皇甫嵩劝进。刘宏不相信皇甫嵩会有不臣之心,但是为防万一,不敢再给他兵权了,于是改用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统帅步、骑共十万大军起兵平叛。另外,还指派荡寇将军周慎为张温的副将,再封董卓为破虏将军,让张温带着诏书去凉州召他共同进兵。张温素来与朱儁交好,常听他说起孙坚的勇名,于是又奏请让孙坚担任参军前来助战。

    孙坚得到诏令后不敢怠慢,连夜带着自己的青年军启程,在半路就赶上了张温的大军。不过张温见孙坚所带的士兵个个面孔稚嫩,年纪不过二十上下,大失所望,以为朱儁对孙坚言过其实,不敢重用。张温率军进驻美阳后,一边安营扎寨,一边派人传书去召董卓前来汇合。等了好几日,张温都不见董卓军的音信,倒是阎忠那边派出的先头部队韩遂和边章已进军到美阳。张温想打敌军一个立足未稳,主动发起了进攻。韩、边二人虽兵力处于劣势,但所带士兵皆是常年在边境作战的精锐,各个以一当十强悍无匹,双方厮杀了半日,张温军的阵型渐渐被冲散。被指派在营中戍守待命的孙坚登高望见了本方的败相,忙调集本部人马前去救援。孙坚一路杀到张温跟前,挥槊打翻了几个冲上来的叛军后,护着张温往本营退去。韩遂见张温撤退不肯罢休,纵马往其方向奔袭而来,却被程普截住。韩遂一口大刀劈空嘶风,而程普挺起自己惯用的铁脊蛇矛也如蛟龙出海不甘示弱,二人战到四十合,程普看准一个破绽一矛挑断了韩遂身上扎甲的肩带,险些使其落马。韩遂惊出一身冷汗,忙拨马败回本阵。

    退回营内后,张温因初战受挫烦闷不已,这时拖延了数日的董卓终于姗姗来迟,张温责备道:“仲颖何故怠慢军机?”董卓听了不以为意地回应说:“司空大人久疏战事有所不知,这平乱之战非同小可,自然是要做好万全的准备,随叫随到岂非儿戏?”张温听了心中怒气更重,却又不愿意轻易得罪董卓失了强援,便缓和了语气说道:“既然仲颖已有了万全的准备,不如就由你为先锋再与乱贼作战。”哪知董卓摇头拒绝道:“卓年事日高,近来体态臃肿,已不适合骑马作战,若为先锋恐于战事不利。”“既如此,容我思虑后再做定夺。”见董卓油盐不进,张温也没了办法,只得挥挥手先让他退下。

    董卓走后,一直在边上未发一言的孙坚示意张温屏退左右,然后上前说道:“董卓迟来而不告罪,反而出言不逊,应治其‘召不时至’之罪,按军法处斩方能严明法令。”张温却说:“董卓在河、陇之间素有威名,如贸然处死,西征之行便少了依仗。”孙坚提高了声调回应道:“明公亲率王师,天下震伏,何必依赖董卓?董卓轻上无礼,是第一条罪状;应召却来迟,是第二条罪状;委派其军务却推托不受是第三条罪状。董卓犯此大罪三条,若明公仍存拉拢之心而不立即诛杀,恐有损统帅威严和军中法度。”张温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不准备对董卓下手,轻声对孙坚说:“文台言重了,你先回去吧,这些话不要再说了,传到董卓耳中不免让他起疑心。”孙坚无奈只能退出帐中,兀自叹息。

    董卓回营后,和谋士贾诩描述了自己面见张温的情形。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西汉鬼才贾谊的后代。年少时就以机变著称,郡内人夸他有张良、陈平之奇,后董卓听说了他的才名,亲自登门召为幕僚。贾诩听到董卓对张温的那些不敬之语后,出言相劝道:“将军受召后故意缓行,本是想让朝廷在平叛过程中受受挫,更认识到将军对凉州的重要性。现在目的已经达到,而张温毕竟奉皇命而来,也不宜太过怠慢。”董卓轻哼了一声,说道:“文和勿虑,张温这老小儿自己没什么本事,仗着是老太尉袁汤的门生才一路扶摇直上。现在他还要靠我来抵御叛军,断然不敢和我翻脸。”“将军所言甚是,不过没必要和他争口舌之快,接下来我们打一场胜仗炫耀一下武力,自然就让他生不出二心。”贾诩态度恭敬语调平缓,但言辞中依然露出坚持己见的态度,这就是他固有的说话方式,劝谏时也是一副对人恭维、认可的架势,从不正面驳斥他人的观点,让人接纳意见时也不会感到不舒心。董卓早就熟悉了贾诩的那一套,也就借势退了一步,说:“文和言之有理,我也没那么多闲工夫和他多费口舌。接下来就由你安排吧,让李傕、郭汜出战,好好显一下我西凉铁骑的威风。”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