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孙坚在不断与董卓交锋,而其余关东诸侯却早把讨董的事抛诸脑后,就连身为盟主的袁绍都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在董卓西走长安后,袁绍准备抛弃献帝,另择新君,成就自己拥立之功从而一步位极人臣。他和冀州牧韩馥商议之后,选中了宗室大臣、幽州牧刘虞。刘虞,字伯安,东海郡郯县人,东海恭王刘彊的后裔,丹阳太守刘舒之子。他举孝廉出身,曾为东海郡吏,累迁幽州刺史,政绩卓著、颇有名望,因为政宽仁在幽州一带深得人心,并以怀柔之策使乌桓震服,刘协登基后授其大司马,封襄贲侯。
袁绍为了取得诸侯的支持,写信给弟弟袁术说:“先前我与韩文节谋划,如今汉室微弱,亟待中兴之主。现在长安名义上有幼君,却不是先帝指定的继承人,且在我袁氏家室遭到屠戮时不发一言,如何信得过他!如今公卿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决不能再北面事之,只有东立圣君,太平之日才指日可待。”但是袁术观汉室衰微,早已心怀异志,不愿意拥立成年的皇帝,于是假借维护忠义不赞同袁绍的提议。袁绍不顾袁术的反对,以关东诸将的名义,派遣原乐浪太守张岐拜见刘虞,呈上众议,却遭到了刘虞的断然拒绝,他对张岐厉声呵斥说:“如今天下四分五裂,皇帝在外蒙难,我受国家重恩,却未能为国雪耻,常怀愧疚。你们各自据守州、郡,本应尽心尽力为王室效劳,却反而策划这种逆谋,是想来沾污我的名节吗?”见刘虞不肯称尊,仍不死心的袁绍又想请他先领尚书事,以便代表皇帝对众人封爵任官,然后再徐徐图之。曹操对此劝阻道:“今上虽由董卓擅立,但毕竟是先帝子嗣,血统纯正。本初之策就算刘虞答应了,不是等于我们放弃了‘清君侧’的大义之名,站在了朝堂的对立面,岂非比董卓所为还不如?”听了此话,袁绍才放弃了拥立刘虞的念头。
虽然另立新君的想法无疾而终,但政见上的矛盾让本就不睦的袁氏兄弟俩积怨更深。眼见与袁术结成同盟的孙坚攻入了洛阳,袁绍这边是又嫉又恨,他派出部将周喁率兵袭取曾作为孙坚豫州刺史治所的阳城,让其趁孙坚领兵征战在外的机会替代掉他豫州刺史的职位。
身在鲁阳的孙坚得此消息,感慨道:“我们同举义兵,为的是挽救江山社稷,扶助黎民百姓。如今扫灭逆贼在即,同盟军内部却如此勾心斗角,又有谁能和我戮力同心,回天转日呢?”说完,孙坚仰天长叹,泪如雨下,事到如今,他只得挥师阳城,攻打周喁。
而此时被劫至长安的刘协想要东归,他派遣在自己身边担任侍中的刘虞之子刘和偷偷潜出武关,去找刘虞让他带兵前来救驾。岂料刘和途径南阳时被袁术扣留,后者派遣自己的部下担任使者去找刘虞,并相约一起派兵西进迎接皇帝。刘虞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向公孙瓒问计。公孙瓒看出袁术耍诈,坚决制止道:“袁术等关东军诸侯一向不思进取,今日突然提出进兵肯定是别有用心。”刘虞不忍见皇帝陷于董卓之手,思虑再三,还是决定派遣数千骑兵赶赴南阳。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